<h3>作者:劉佑平</h3><br><h3> 黃姓入閩的歷史,是與漢民族開拓福建的歷史同步。<br><br>福建是我國黃姓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故福建人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說法。臺灣、廣東、南洋以及海外的黃氏,也多是福建黃姓的后裔。而福建黃氏,大多來自中原各省,如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其中,河南光州固始,又成為今日福建黃姓的主要來源之地。<br><br> </h3><br><h3>1、早期的黃姓入閩</h3><br><h3> 黃姓入閩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目前史學(xué)界和姓氏研究界都還沒有定論,我們這里只能就目力所及,根據(jù)傳世的文獻(xiàn)和民間族譜的記載及傳說,做一些初步的探索。<br><br> </h3><br><h3>(1)東漢黃道隆自固始入閩。 <br><br> 族譜記載,黃姓最早進(jìn)入福建定居,是在東漢時期。其中,固始人黃道隆入閩,是目前可見最早的黃氏入閩者。 <br><br> 據(jù)北宋咸平榜眼黃宗旦續(xù)修《錦田黃氏大宗族譜》記載:“道隆公,河南光州固始人,黃舜夫之幼子,任官東郡會稽市令。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 ),因見世亂不已,棄官避地入閩。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間(即今之平朋山,俗稱雙陽山),后改遷桐城(今泉州市)西郊?!焙髞碇性远ǎS道隆又回歸固始居住。但福建同安《文水派世系譜》,仍以黃舜夫為河南開基一世始祖,以黃道隆為“黃田始祖”,并說黃道隆當(dāng)年從仙游大、小尖山之間,“后以里非所宜居,隨遷盤龍山東靈秀山左地,其名曰黃田(即今天的錦田)?!?今天的福建《惠安縣·人口演變》也同意這一說法:“黃氏祖黃道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于東漢末年自浙江會稽令任上棄官入閩,居惠安南部的靈秀山麓。其后裔頒布于縣內(nèi)及晉江南安等地?!?<br><br> 黃道隆其人,在黃守恭一派的多種族譜中也有記載。如建甌《大樂黃氏族譜》載,“第八十五世有丕謂公,諱道隆,為東郡會稽縣令,因諸郡不安,棄官入閩,居大、小尖山間”。部分莆田派族譜還稱晉安始祖黃知運是黃道隆的后裔。(具體情況待考) <br><br> 在福建惠安《錦田黃氏族譜》中,則將黃道隆寫作黃隍,并奉之為開基始祖。 <br><br> </h3><br><h3>(2)三國黃興自吳入閩。 <br><br> 福建《惠安縣志·寓賢傳》記載,“黃興,吳孫權(quán)將也,與妻曹氏棄官入閩,居邑南之鳳山?!?<br><br> 其實,兩漢三國時,隨著中央政權(quán)對屬越族的福建的征服與開發(fā),中原一些漢人開始進(jìn)入福建。作為漢族主要姓氏的黃姓,也應(yīng)該參與其列。只是因為文獻(xiàn)不足征,我們目前還無法知曉詳情。<br><br> </h3><br><h3>2、兩晉南北朝黃氏入閩</h3><br><h3> 如果說東漢時期黃道隆入閩只是黃姓入閩的開始,那么兩晉之際則是中原特別是固始黃姓遷入福建的第一個高潮。 <br><br> 乾隆版《福建通志》稱:“永嘉二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fù)北向?!倍堕}小記》更稱:五胡亂華,衣冠仕族黃、林、陳、鄭四姓率先入閩。據(jù)記載,這次中原仕族入閩浪潮中,有如下數(shù)支黃氏入閩: <br><br> </h3><br><h3>(1)河南固始人黃允入閩。 <br><br> 據(jù)清光緒《閩縣鄉(xiāng)土志·版籍略三》載:固始人黃允隨晉室南渡,輾轉(zhuǎn)入閩,居侯官(今福州),后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黃允,據(jù)《黃文肅公世家譜》,黃允是黃琬的第五代孫,傳遞世系是:黃琬——苴——竟——成——允。該譜在黃允下特別標(biāo)注“東晉八姓入閩之一”。 <br><br> </h3><br><h3>(2)黃助兄弟自固始入閩。 <br><br> 黃文肅公譜記載,黃琬次子黃艸+亙生子黃意,黃意生二子:助、勖。晉時,黃助、黃勖入閩,后來“沒連江為神”,被福建沿海漁民尊奉為文武太平王。據(jù)當(dāng)?shù)剜l(xiāng)土資料記載:晉時有黃助者,漢黃香之孫,時于誼弟 9武將)鄭通,奉元帝之命,乘舟自京都(今南京)往海南“代天巡狩”,歸時船經(jīng)亭角(今連江定海)基哥尾海面遇風(fēng)罹難。兄弟連臂浮到后灣澳,每夜畫沙成字表其履歷。復(fù)夢于鄉(xiāng)人日:“為我南山作墳,北山立廟,吾能避災(zāi)降福”。鄉(xiāng)人如其言,捐資立廟,建墳,尊為“海神”,號其兄廟為“大亭”,弟廟為“小亭”。五代閩永隆元年(939年),王延曦封大亭為“孚濟將軍”、小亭為“昭遠(yuǎn)將軍”。清乾隆帝加封為“里護顯佑大將軍”。當(dāng)?shù)貪O民尊兩神為“文武太平王”。出海前必到廟中祈求保佑平安吉祥。黃助兄弟雖然魂留福建,卻可能無后裔留閩。 <br><br> </h3><br><h3>(3)黃知運、黃元方父子自固始入閩。 <br><br> 黃知運、黃元方也就是晉安·莆田黃氏的開基始祖。譜稱黃知運,在兩晉之際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市)守,有子黃元方(即黃彥豐),任晉安(今福州)守。因為當(dāng)時中原戰(zhàn)亂頻繁,于是在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舉家入閩,卜居侯官烏石山,黃知運也隨子入閩。史稱黃元方“歷官廉明,政尚慈惠,封開國公。公資質(zhì)異人,軒秀魁梧,博覽群籍,工草書,嘗以道學(xué)倡閩,有萬卷書樓在榴花洞。”黃氏在福州建萬卷書樓,因號其樓曰“黃樓”,號其巷曰“黃巷”(今福州市東街口南后街 )。黃元方(字彥豐)因此成為晉安黃氏入閩始祖。該派族譜所記載傳遞世系是:黃琬——通——忠——公衡——騰——知運——元方——仲——雍舊——如意——齊——貴林——端儀——若——韜之——芳——沖——崖、岸。 (在黃文肅公譜中,“黃通”作 “黃艸+旦”,為黃琬三子,而在晉安派的族譜如臺灣軍城黃氏中,黃通字艸+旦侃,可見黃通即黃艸+旦。) <br><br> 這支黃氏,到唐朝初年,又分出兩大支:一支由黃元方第十一世孫黃崖遷居泉州,后裔形成著名的泉州五安黃氏,又稱紫云黃氏。這支黃氏在唐中期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今天福建開元寺的捐建者黃守恭。 <br><br> 另一支由黃元方十一世孫桂州刺史黃岸遷居莆田,后裔形成著名的莆田黃氏。莆田黃氏因產(chǎn)生了唐末著名學(xué)者黃璞、黃蟾、黃滔,而成為最早繁榮發(fā)達(dá)的福建黃氏宗支。 <br><br> 晉安黃氏是最早遷入福建的黃姓宗族之一,而且宗族在福建發(fā)展非???,到唐代中期,就已以形成了當(dāng)時全國黃氏的一個集中居住地,所以唐代黃氏幾大郡望中,“泉州南安郡”就是其一。 <br><br> </h3><br><h3>(4)黃裳自固始入閩。 <br><br> 黃裳,字以繡,號錫傳,是固始始祖黃侃五世孫。傳遞世系如下:黃琬——侃——垍——綰——瑗——恭——必福——裳。據(jù)江西吉水鸛藪譜、廣東寶安譜等記載,黃琬之子黃侃遷入固始后,生二子:垍、培。黃垍生綰(寶安譜作“舜”)。黃綰,字印信,仕晉官任大司徒,生二子:瑗、珪。黃瑗,字義蓬,官袞州刺史,生恭。黃恭生二子:必福、必詳。據(jù)說黃必福生時有異兆,其父黃恭高興地說:“福吾家者必此子?!币虼私o他取名叫必福,此為黃侃第五世孫。黃必福在晉室東渡后(遷都建康),親自進(jìn)京獻(xiàn)策,請求恢復(fù)社稷之計。得到晉元帝賞識,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后屢建戰(zhàn)功,死后封為平遠(yuǎn)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張、聰。固始始祖黃侃第七世孫黃裳,于兩晉之際為避戰(zhàn)亂,率領(lǐng)家族遷入福建邵武縣和平鄉(xiāng)鸛藪林(即邵武市和平鎮(zhèn)坎頭林黃家林),成為福建邵武禾坪黃氏的一支開基始祖。據(jù)說后世峭山派就是其后裔。但此說與邵武黃峭派《禾坪黃氏大成宗譜》所記有異,具體情況待考。 <br><br> </h3><br><h3>(5)黃志自江西入閩。 <br><br> 當(dāng)北方的固始黃氏紛紛南遷入閩時,許多江夏老基地的黃氏家族,也直接從江夏出發(fā),向東南遷徙、拓展。他們渡江后,先進(jìn)入江西地區(qū),然后再沿鄱陽湖東岸南下,最后到達(dá)福建的邵武、浦城等地。 <br><br> 據(jù)江西臨川《樟峰黃氏宗譜》、四川武隆縣黃龍光手抄本黃氏族譜、臺灣黃氏宗譜記載,江夏黃琬之后黃權(quán)遷巴西,生子黃賈,黃賈生二子:堯、廣。黃廣,又名仁杰,字濟芳,東晉時官至蘇州總兵大元帥。兩晉之際,江北戰(zhàn)火連綿,為了避亂,黃廣便舉家從江夏祖居(一說從巴西)渡江向東南遷徙,最后落江西信州(六朝隋唐的信州,即今天江西省的上饒市一帶)。譜稱黃廣的兒子有一個名叫黃珣瑯,又名黃珣,字成挽,官任信州提舉(臺灣譜因此以黃珣瑯為信州開基始祖)。珣生侃,任總兵,侃生湘,東晉晚年任殿前侍史。黃湘生二子:長子堯,后遷到金陵鐵井頭發(fā)跡;次子舜,或作“擴”。舜生二子:杜(或作社)、迪(或作豫)。黃迪官任江夏太守,生三子:恕、志、忠。信州黃氏后來繁榮發(fā)展壯大,又析分出許多分支。一支向西傳到湖南,再傳到四川等地。一支又向東南傳到福建,再傳到臺灣等地。譜載,信州黃氏黃志,字從魁,又從信州遷徙福建邵武,傳說后世的邵武峭山派黃氏,就是這一支黃氏的后裔(但這一說與邵武禾坪譜、鸛藪譜所記不同,具體情況待考)。 <br><br> 另外,在《中國文化百科全書·氏族篇》中,引述臺灣黃氏族譜也有驚人相似的記錄:臺灣黃氏大宗譜以陸終長子昆吾之子高為一世始祖,到第十三世黃石居江夏,第六十八世黃珣遷居江西信州,第七十三世黃志又由信州遷福建邵武,后再于明清分遷到臺灣。這個記載與樟峰譜、武隆譜相同,正說明臺灣的這一支黃氏與大陸黃氏原是同宗共祖的一家。</h3><br><h3>隋唐黃氏的大批入閩 </h3><br><h3> 隋唐時期,是中國政治文化影響力開始從中原地區(qū),向我國東南擴展的時期。隨著中央政府對江浙和福建的開發(fā),一些黃氏宗族又紛紛加入到開發(fā)福建的隊伍中。如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從光州入閩開發(fā)漳州,中原 58姓將領(lǐng)隨之入閩,其中就有黃氏。又唐貞元十九年(803),有浯州牧馬監(jiān)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肖等十二姓民眾到達(dá)金門屯住牧馬,金門成為牧馬監(jiān)地。這支隨陳淵入閩的黃姓,繁衍成今天的金門黃氏之一。 <br><br> </h3><br><h3>(1)隋代黃鞠宗族自固始入閩。 <br><br> 在福建的歷史上,黃鞠是值得寫一筆的人物。據(jù)寧德黃鞠派的各支黃氏族譜記載,該黃氏開基始祖黃鞠,是固始黃氏的黃初的第代孫。傳遞世系如下:黃初(缺,請根據(jù)寧德黃氏族譜補上) <br><br> 黃初下傳二十余代,歷兩晉南北朝,有裔孫名叫黃隆,又名黃高,號硝山,隋文帝時官居內(nèi)閣大學(xué)士。后來隋煬帝繼位,殘害忠良。黃隆忠言進(jìn)諫,多次觸犯煬帝。黃隆娶七妻,生二十一子,(黃硝山的名字與生子數(shù)、派遣詩等事跡,與邵武禾坪黃氏始祖黃肖山相似,可能有相互影響附會之處,具體情況待考,)其中第十子名叫黃鞠,官任諫議大夫,當(dāng)時也以直言敢諫著稱。黃隆、黃鞠父子以諫犯忌,隋煬帝龍顏大努,將黃隆下廷尉獄,拘禁天牢。黃隆見國家大勢已去,大事不可為,為了保全家族,就在獄中與黃鞠商量,自己為國盡忠,兒子們則“逃避他疆,擇地立業(yè)。”不久,黃隆被煬帝危害,他的21個兒子則紛紛逃到全國各地避難。 <br><br> 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黃鞠遵父命,攜家眷自河南光州固始遷入閩中,先居七都蒲源,后遇先入閩,已肇居霍童石橋的親戚朱福。黃鞠喜愛霍地廣袤,是理想中的桃源,可大興水利,廣辟良田,遂與朱福商談“讓地”。從此,黃鞠開基石橋,帶領(lǐng)兒孫開鑿了“渡泉洞”和“枇杷洞”二條水利工程,開墾出千畝良田,同時將先進(jìn)的中原文化和生產(chǎn)技藝植入霍童,在龍腰利用水力,建起了水碓,磨麥、舂米,引進(jìn)了麥、蕓苔,豆類等優(yōu)良品種,使霍童千百年來得以繁榮、昌盛,所以霍童人稱黃鞠公“鑿龍腰、開霍地”的“開山黃公”,“土主神靈”。黃鞠的功績在“志”和“史”上多有記載,現(xiàn)今有《水利志》中還提到他,稱他是中國開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br><br> 黃鞠后裔繁衍昌盛,形成為今天的福建寧德石橋黃氏。 <br><br> </h3><br><h3>(2)唐代黃鼎自固始入閩。 <br><br> 在福建黃氏中,浦城黃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這支黃氏,無論其歷史悠久,還是人才興顯,后裔發(fā)達(dá),都可與其他黃氏支系媲美,上理被稱為閩中旺族。 <br><br> 浦城黃氏形成于唐代中期,其開基始祖黃鼎,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自固始入閩。 <br><br> 據(jù)浦城黃氏族譜記載,該支黃氏為江夏黃香后裔,“避東晉之亂,乃居于蜀,族大浸繁,分徙光之固始?!碧泼C宗時,“始祖(黃鼎)昆弟三人,一留光之故居,今猶繁盛;一來閩中抵建之浦城溪東,即諱鼎者;其一復(fù)歸于蜀,相去遼遠(yuǎn),莫得其詳。”傳遞世系如下:道隆—長興——秉哲——廉——障——聰——景——廷璧——浩——詔——輪——大文——慶宣——政——鼎公。在該世系中,黃道隆為黃香第15代孫。但該世系與禾坪譜與黃膺派譜有混淆,多有可疑之處,待考。 <br><br> 黃鼎,字器之,行六,唐諫議大夫。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中原發(fā)生劉展之亂,黃鼎自光州固始縣亂舉家入閩,卜居浦城縣永興鄉(xiāng)永康里之溪東,即現(xiàn)在的浦城縣仙陽鎮(zhèn)溪東村。 <br><br> 黃鼎的后裔,非常繁榮,成為唐末五代和宋元時期的閩中望族——浦城黃氏。浦城黃氏很早就以詩書傳家,五代時就是閩中世家旺族,并出了黃元吉、黃旦、黃覺、黃好謙等大批名見史傳的人物。<br><br> </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