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黃程(1002-1074)原名景道,字守度,號江夏。唐朝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九世也。北宋天禧間(1027-1021)登福州解元,因直言朝政,忤宰相王欽若意,被奪去功名。憤而由福州南后街黃巷移居古田,有意再遷徙入潮,因托名游學(xué),由閩入潮,時陳堯佐也受王欽若排斥,被貶潮州。黃程到潮州后,與陳堯佐、盧侗、林從周輩意氣相投,過從甚密。遂舉家由古田移潮州,安置家眷于海陽之上外蒲都,于此立籍。因村前一池,環(huán)岸野菊繁茂,故以菊池名村。自己則結(jié)廬于潮郡之西湖山,日與盧改侗、林從周等潮州諸子研經(jīng)讀易,講身心生命之學(xué),因之名曰“程”,以郡望“江夏”為號,以志不忘孝悌之本也。天圣二年(1027)登二甲進(jìn)士,授正奏出身,官太子中舍。終于熙寧七年(1074),壽七十有三。墓葬在澄饒交界的蓮花山后。潮汕黃氏人每年前往祭祀者眾。黃程是有史可據(jù)的福建黃氏莆田黃岸派遷居廣東入潮第一人,其后代子孫于仕途、學(xué)術(shù)及經(jīng)營海外而有成者甚眾,對潮汕有重要影響。1世黃岸——2世黃謠——3世黃英——4世黃昌宗——5世黃汝霖(出繼恭公為嗣)——6世黃福(胞兄黃琇)——7世黃世和——8世黃信成——9世黃程(初名景道字守度號江夏)。原居福州黃巷。生于宋真宗咸平五(1002)年,登天禧(1007-1021)間福州解元,為黃氏總世系第123世。因敢干直言,得罪當(dāng)朝宰相王欽若,被除去功名。憤而移居古田,托名游學(xué),來到潮州,因羨潮州佳山秀水,遂不回福建,攜眷立籍于當(dāng)時的海陽上外蒲都的菊池。后裔分遷各地,黃程是為該世系始祖。</p><p>附黃程家族世譜 </p><p>第1世:黃岸——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杰,號彥忠,江夏莆陽黃氏始祖(674年農(nóng)歷正月5日-756年農(nóng)歷3月29日),唐朝秘書監(jiān),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黃巷,最后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qū)國歡鎮(zhèn)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jìn)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于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yǎng)。有惠政,封開國公,進(jìn)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后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后唐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觀、黃樸,明代黃士俊,武狀元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旸、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士俊、黃鳴俊、黃道周,清代黃機(jī)、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 </p><p>第2世:黃謠——岸公長子;字延翰,(700年農(nóng)歷5月8日-773年農(nóng)歷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經(jīng)科,733年登狀元,徐征榜進(jìn)士,授閩縣縣令,清慎廉能,民稱善治,以子散騎常侍黃華貴,封金紫光祿大夫(唐正一品榮譽稱號)。葬于閩縣延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國夫人);子十(朱氏生黃英、黃蓋、黃華、黃革、黃莫,姜氏生黃慕、黃著、黃范、黃蒞、黃薦開基于臺灣臺北) 黃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農(nóng)歷9月1日-780年農(nóng)歷11月2日),唐代宗763年舉明經(jīng)官,永春縣令;遷居廣東南雄黃氏之始祖,配趙;子四(黃頂、黃碩、黃穎、黃頡) 黃樂——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農(nóng)歷7月14日-800年農(nóng)歷10月15日),756年春開基于臺灣臺南;配林;子三(黃明、黃暉、黃旭)其后裔分居閩縣烏石山榴花洞南麓黃厝 </p><p>第3世: 黃英——謠公長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何;子一(黃昌宗) 黃蓋——謠公次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邱;子一(黃昌期) 黃華——謠公三子;字萼華,(730年農(nóng)歷10月10日-800年農(nóng)歷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狀元蕭逋榜進(jìn)士,授散騎常侍(正一品),性端重,質(zhì)實諾,不欺凌,居官以清慎為著,封金紫光祿大夫,葬莆陽上林東黃山;配常;子二(黃昌齡、黃昌朝) 黃革——謠公四子;修煉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鰲橋,世稱岵山真君,祀有祝禱必應(yīng),廟今猶存,郡志、通志有載。 黃莫——謠公五子;768年明經(jīng)及第,官大理評事,葬于金坑上,有碑;后黃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黃昌岌、黃昌裔、黃昌業(yè)) 黃慕——謠公六子;字孟華,官于海南瓊州知府,遂居焉;余情不詳。 黃著——謠公七子;字伯華,官于廣東雷州推官,再遷山東黃縣;余情不詳。 黃范——謠公八子;字仲華,官于湖廣黃州通判,遷居湖廣黃州;余情不詳。 黃蒞——謠公九子;字玄華,官于崖州知州,遷居海南崖縣;余情不詳。 黃薦——謠公十子;字季華,官于嘉興知縣,遂居焉;余情不詳。 黃頂——典公長子;字袞干,(730年農(nóng)歷12月19日-804年農(nóng)歷9月5日);配何;子一(黃恭)遷廣東南雄派之祖。 黃碩——典公次子;字袞坤,遷仙游楓亭黃厝;配洪;余情不詳。 黃穎——典公三子;字袞山,號文峰,遷居惠安文峰山;余情不詳。 黃頡——典公四子;字袞河,遷居龍溪浦南;配王;余情不詳。 黃明——樂公長子;字裳龍,(732年農(nóng)歷7月15日-800年農(nóng)歷12月27日);配王;子一(黃敬) 黃暉——樂公次子;字裳犀,居于后黃;配吳;子二(黃建伊、黃建億) 黃旭——樂公三子;字裳麟;配吳;子三(黃建海、黃建滬、黃建池) </p><p>第4世: 黃昌宗——英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王(長子黃汝霖出繼給黃恭為嗣)廣東南雄始祖;子二(黃汝霖、黃觀) 黃昌期——蓋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詹(其子黃準(zhǔn)出繼給黃敬為嗣);子一(黃準(zhǔn)) 黃昌齡——華公長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評事,葬于前黃山;配孔;子三(黃岣、黃衍、黃峣) 黃昌朝——華公次子;字文曲,(766年農(nóng)歷4月14日-840年農(nóng)歷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狀元李隨榜進(jìn)士,授浙江金華縣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黃峰、黃倜、黃峻、黃獻(xiàn)) 黃昌岌——莫公長子;唐朝貞元初,賜中憲大夫,葬于國歡院北;配鄭;子二(黃涅盤、黃崇精) 黃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寧化縣令;配周;子一(黃阮) 黃昌業(yè)——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戶部郎中,世居福州閩縣五虎山,葬于大田驛東山后浮蒼茶園邊;配周;子三(黃方山、黃烏山、黃道山) 黃恭——頂公之子;(746年農(nóng)歷7月28日-821年農(nóng)歷2月15日),唐朝780年進(jìn)士,官工部員外郎;配陳氏生女無出(特立胞兄黃昌宗長子黃汝霖為嗣);子一(黃汝霖) 黃敬——明公長子;字袞干,(748年農(nóng)歷10月22日-822年農(nóng)歷12月8日);配林(抱兄黃昌期子黃準(zhǔn)為嗣);子一(黃準(zhǔn)) 黃建伊——暉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建億——暉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建海——旭公長子;余情不詳。 黃建滬——旭公次子;余情不詳。 黃建池——旭公三子;余情不詳。 </p><p>第5世: 黃汝霖——昌宗長子;(759年農(nóng)歷7月16日-836年農(nóng)歷11月10日);配王;子二(黃琇、黃福生子黃世和孫黃信成曾孫黃程初名景道,字守度,號江夏。原居福州南后街黃巷。</p> <h3><font color="#333333"> 江夏公墓。江夏公,諱黃程,字守度,自號江夏,生于公元一OO二年六月十二日,三甲進(jìn)士,官居太子中舍,終于一O七四年十月廿三日,享壽七十有三歲,于宣和己亥年十一月十四日丙辰日安葬于蓮花山麓,燈心池上。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則有管隴、潛溪、東鄉(xiāng)黃氏裔孫,前往祀拜,十一月初一日(起),則有饒平、潮安、澄海、遠(yuǎn)至揭陽、梅州、詔安、南京等地,為人數(shù)多達(dá)幾千人,車輛盈百,其況甚盛。<br> 黃明球摘自《泰國黃氏宗親會成立卅一周年紀(jì)念刊》(1994)</font></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黃公墓在蓮花山(土名燈心池),存有原墓碑‘江夏黃公之墓’,左右刻‘宣和己亥(1119年)十一月十四日丙辰安厝’。”該碑石是可以確認(rèn)為原碑。</h3> <br><br>江夏黃公墓位于廣東省饒平縣錢東鎮(zhèn)徑南村的蓮花山上,修建于北宋年間,距今約有900年左右的歷史?,F(xiàn)已申報潮州市文物保護(hù)單位,據(jù)悉已被批準(zhǔn)。<br><br> <h3><font color="#333333"><br><br>此墓龍真穴正,左右群山(蓮花葉)環(huán)抱,前局秀山來朝,穴前藏風(fēng)聚水,相傳為潮汕四大名地之一。于丁丑年(1997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一正式動工復(fù)修,按宋代墓式修善,于同年十月峻工。<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青蛙抱蓮—宰相名墓,行龍有起伏,帶倉、帶庫、帶車、帶印,結(jié)穴,形真穴真,穴星結(jié)在青蛙嘴。嘴前有一池四季真水,藏風(fēng)聚水,水為財,聚富也;四面環(huán)山朵朵蓮葉護(hù)青蛙,大發(fā)人??;龍行顯貴格,大富大貴也。<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千百年來,散居在閩南和潮汕的黃氏,憑借著“江夏世家”和黃氏認(rèn)祖這條紐帶,在住宅大門都掛上“江夏世家”的匾額,把它作為黃氏尋親認(rèn)同的標(biāo)志。</span>據(jù)說前往朝拜祈福者有求必應(yīng),靈驗異常,故每年農(nóng)歷十月至十一月,廣東省潮汕地區(qū)(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三市)及鄰近省、市黃氏宗親來此掃墓的絡(luò)繹不絕。</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