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寫在前面:</b></p><p> 早在毛澤東時代就提倡“破四舊,立四新”,即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樹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 ... ... 。</p><p> 那個年代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人們只能在逝者的遺像前放上一點貢品和鮮花以示哀思。這種新風俗只延續(xù)了20多年,后來不知道從什么年代又慢慢恢復了上貢燒紙的舊風俗,有的地區(qū)以祭祀為名還搞起來封建迷信活動。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發(fā)展到各行各業(yè)無處不在,在網(wǎng)上用文字和圖片替代上貢燒紙已經(jīng)勢在必行。網(wǎng)上祭奠不僅同樣可以讓人們追念圣祖、緬懷英烈、拜祭先人,而且從經(jīng)濟、環(huán)保和安全角度看,都是值得推廣的祭祀方式。</p><p> 相對于傳統(tǒng)祭祀活動來說,網(wǎng)上祭奠更加節(jié)約、方便、環(huán)保和安全。沒有了燒紙錢帶來的空氣污染,沒有了因集中掃墓而帶來的交通擁堵,因此,網(wǎng)上祭奠已經(jīng)逐漸開始流行。由于我們國家有關祭祀活動的相關法律還不明確,全面實行網(wǎng)絡祭奠還有一定的難度,與當年剛實行火葬一樣,需要在法律的指導下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現(xiàn)今也只被少數(shù)人所認可,很多人還不習慣網(wǎng)上祭奠,還需慢慢的放棄傳統(tǒng)祭奠方式。</p><p> 以前在黑龍江的時候,每年清明節(jié)前一周就買好了三捆燒紙放在后備箱里,到了清明全城到處飄落著紙灰,空氣中的煙塵十幾天遲遲不散。我和老伴來濟南兒子家已經(jīng)三年多了,濟南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更不用說燒紙了,因此,這幾年到了清明節(jié)我和老伴都要談起關于祭奠的話題。昨天下午民政部召開了新聞發(fā)布會,呼吁全社會從今年清明節(jié)開始實行綠色祭祀,這不,我一夜沒睡為逝去的親人們寫下此文,希望我的親人和朋友們理解和支持。</p> <p> </p><p><br></p> <p><b>王守厚:</b></p><p> 1920年4月26日(農(nóng)歷1920年三月初八猴年)出生,遼寧省海城縣耿莊人,家有三間房、15畝地,兄妹倆從小讀書,父母和弟弟種田。</p><p> 1949年2月28日在哈爾濱鐵道局牡丹江車站由郝文鳳、劉英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0年2月28日轉(zhuǎn)正。</p><p> 1939年4月參加工作在哈爾濱鐵道局濱江車站當工人。1940年1月考入偽滿奉天鐵道學院讀本科鐵路業(yè)務專業(yè);1942年4月在哈爾濱鐵道局牡丹江車站任貨運員;1946年1月在哈爾濱鐵道局牡丹江車站任運轉(zhuǎn)值班員;1947年8月在哈爾濱鐵道局牡丹江車站任運轉(zhuǎn)副主任、主任;1949年12月在哈爾濱鐵道局林口車站任站長;1951年5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車站任副站長;1954年8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車站任站長;1955年8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鐵路分局任車務科科長;1958年3月在哈爾濱鐵路局運輸處任技術科長;1959年3月在哈爾濱鐵路局客運處任技術科長;1960年12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車站任站長;1968年10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車站任革委會常委;1970年4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車站任革委會常委并參加勞動;1971年4月在哈爾濱鐵路局榆林“五七干?!眳⒓觿趧?;1971年11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車站任革委會副主任;1973年1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車站任革委會主任;1976年3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鐵路分局運輸科任副科長(客運辦主任);1978年7月在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鐵路分局任客運科科長;1980年7月退休;1983年6月正式辦理離休手續(xù)享受局級待遇。</p><p> 王守厚的一生為人誠實厚道,與同事們相處隨和,不掙名不掙利,關心愛護職工,為鐵路建設事業(yè)和運輸生產(chǎn)作出了貢獻。晚年患了肝硬化醫(yī)治無效,于1997年11月15日在佳木斯鐵路醫(yī)院去逝,享年年77歲。</p><p><br></p> <p><b>李鳳珍:</b></p><p> 1918年1月13日(農(nóng)歷1917年十二月初一蛇年)出生,遼寧省海城縣人。1957年開始在鐵路家屬工廠上班,后隨丈夫一起來到哈爾濱,1958年開始在哈爾濱市鳳翥街(現(xiàn)聾子街)鳳翥小學幼兒園擔任保育員,她一生樸素善良、勤儉持家是一位優(yōu)秀的賢妻良母,為丈夫的事業(yè)、為養(yǎng)育5個兒女傾注了全部心血,由于長年忙于家務勞累成疾,1975年患了腦出血,治愈出院后又復發(fā)兩次出血,后經(jīng)搶救無效于1982年8月5日在佳木斯鐵路醫(yī)院去逝,享年64歲。</p> 寫在母親100周歲生日的小回憶:<br> 我小時候,幾歲已經(jīng)記不得了,大約是3~5歲吧。父親帶我去齊齊哈爾姑姑家,那天下火車的時候下著大雨,父親怕雨淋著我,把我夾在他寬大的臂膀下面,我透過父親衣服的下面看到雨點落在一汪一汪的雨水里濺起一個一個的小泡泡。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遠。<br> 來到了姑姑家,姑姑見我褲子和鞋都淋濕了,就找來她家孩子的褲子和鞋給我換上,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在試穿的時候,姑姑拿來一雙鞋給穿上,讓我站在地上,這時我看到奶奶朝著姑姑唧噥著眼睛,意思是不讓姑姑給這雙鞋,后來又換了一雙別的鞋。<div> 回來后把這件事學給媽媽聽,媽媽不但沒生氣,還夸我把這件事情還能完整的學給她聽,想起來還挺有意思的呢。(2018年1月13日)</div> 寫在父親100周歲生日的小回憶:<div> 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開裝礦石收音機、上房裝天線什么的,我家園子里有兩棵稠李樹(老百姓稱作臭李子)春天樹枝開滿白花,到了秋天結(jié)滿了黑色或紫紅色果實,我天天爬到樹上吃臭李子。礦石收音機也隨著裝到了樹上,邊吃果邊聽礦石收音機,在當時真是牛極了。從礦石收音機逐漸的又開始制作電動機模型、繞制變壓器等等。后來這些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對無線電愛好的欲望了,于是就瞄上了我們家唯一的家用電器《上海牌電子管收音機》。起初只是對照電路圖看著收音機后面的每一個電子管和器件,拿著螺絲刀擰動著每一個能擰動的調(diào)整點,后來干脆動起了電烙鐵。一天下午我實在忍不住了就把這臺收音機給拆了,心想按照電路圖一定能把它給裝上,可是實際并非如此。轉(zhuǎn)眼間姐姐放學回來了,爸爸下班也回來,媽媽也做完了飯,全家又到了吃晚飯和聽收音機的時間了,但是我家這唯一的能發(fā)出聲音的收音機卻變成了啞巴。我望著擺了一桌子的電子管和收音機零配件,正準備接受全家人的聲討呢,父親不但沒埋怨我還鼓勵我說:“別著急,明天慢慢裝”。就是這句話給了我一定要裝上這臺電子管收音機的勇氣和信心。 </div><div> 到了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我不但能組裝電子管收音機還能進行修理,一臺出了故障的電子管收音機我只要一聽一看就知道故障出在哪個元器件上,一張普通的電子管收音機電路圖已經(jīng)完全裝進了我的腦子里。<br><div> 后來父親每個月開資就給我5元錢,我贊了半年多買了一個萬用表,感謝父親的培養(yǎng),才有現(xiàn)在的退休生活。(2020年4月26日)<br></div></div> <p> </p><p><br></p> <p class="ql-block"><b>溫馨提示:下面的“送花”或“打賞”,系統(tǒng)收費!??非作者所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