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3月23日晚上,溪口鎮(zhèn)各大賓館客滿,因為次日在這里舉行2019奉化海峽兩岸桃花馬拉松比賽。我只好住在溪口鎮(zhèn)附近的農(nóng)家民宿。24日早晨我乘公交到奉化溪口鎮(zhèn)蔣氏故居景區(qū),蔣氏宗祠邊的道路已經(jīng)封閉,因為這里是馬拉松賽道。好在到蔣氏宗祠不要過馬路,所以我先到這個景點。</h3><h3>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祠堂門口牌樓上的橫匾,上面有蔣介石親筆書寫的“忠孝傳家”四個字。這里是溪口蔣氏宗族活動的傳統(tǒng)場所,祭祖、慶典、嫁娶、出喪等都在此舉行。這里供奉著蔣家自元末蔣士杰始祖遷居溪口后的歷代祖宗神位,600多年家族史在此濃縮。</h3><h3> 但是導游說,蔣介石、蔣經(jīng)國因為在臺灣沒有入土為安,所以這里沒有他們的牌位。蔣介石敗退臺灣以后,一心想反攻大陸,但是直到去世,也沒有踏上大陸的土地。他晚年看中了桃園縣大溪鎮(zhèn)福安里村,距離臺北60公<span style="line-height: 1.8;">里,認為很像溪口老家,經(jīng)常居于此,并交代蔣經(jīng)國:自己死后棺材暫厝于此,有機會再移靈大陸安葬。但是蔣經(jīng)國在父親去世后,沒有聽風水大師入土為安的話,堅稱其父心愿回大陸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葬,而且交代兒子蔣孝勇:“蔣家原則上希望你祖父移靈南京,你祖母百年后葬上海,我則回老家?!彼f,自己年輕時沒有陪伴母親膝前盡孝,死后“適當時機,遷葬在母親墳旁,生生世世陪伴母親?!笔Y經(jīng)國1988年1月13日去世,次年他的大兒子蔣孝文54歲病逝,又兩年,二兒子蔣孝武46歲病逝,又過5年,三兒子蔣孝勇病逝;同年,蔣經(jīng)國的私生子章孝慈突然中風病逝。蔣家三代,至此男丁全部離世(只有蔣經(jīng)國私生子章孝嚴當時不在臺灣,是個例外)。有一次我在杭州虎跑,聽一個臺灣風水師說,蔣介石、蔣經(jīng)國都沒有入土為安,蔣家在臺灣的三代男丁死光,這叫空前絕后。</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蔣氏宗祠由新老兩座祠堂組成,前進為新祠堂,由蔣介石1930年出資建造,一樓擺設(shè)著蔣氏家族的歷史陳跡,二樓是祭殿,有蔣介石為父親撰寫的《肅庵府君行略》,為母親寫的《哭母文》、《慈庵記》等,還陳列了宗普中對蔣氏祖孫三代的簡述。還有由國務(wù)院臺辦、新聞辦聯(lián)合制作的臺灣知識圖片,系統(tǒng)地介紹了臺灣的歷史、兩岸關(guān)系、中國共產(chǎn)黨對臺的方針政策等內(nèi)容。</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這里還展示了蔣介石手書的《先系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序》,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證了溪口蔣姓的歷史淵源。還有蔣緯國生平簡介、蔣介石與宋美齡和蔣經(jīng)國等人在剡溪邊欣賞夜景的照片、蔣介石同父異母哥哥蔣介卿出喪時蔣介石親自前往墓地的照片、1949年3月20日蔣介石攜妻兒孫在兄長墓前告別和4月25日永遠離開溪口的照片。</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蔣氏宗祠后進為老祠堂,清康熙55年重修,戲臺與中門相連,重檐歇山頂,螺旋藻井,有兩副柱對:根深葉茂繁花蔭武嶺,源遠流長時雨沛錦溪;望云思祖德,觀水溯宗風。</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大殿階梯式供奉將氏先祖靈位,牌位正上方有三塊木匾,上書“永恩堂”、“鄉(xiāng)國望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壽考咸欽”,廊柱鐫刻對聯(lián)。1937年4月,蔣介石長兄蔣介卿病故,靈柩停在蔣氏宗祠,4月14日,溪口蔣氏族人在這里參加葬禮。1939</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年,蔣經(jīng)國母親毛福梅被日本飛機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死,也在這里舉辦喪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統(tǒng)帥毛澤東主席指示:“在占領(lǐng)奉化時,要告誡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lt;/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蔣氏故居保存完好,也是毛主席以德報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 <h3> 從蔣氏宗祠出來,一部分馬拉松賽道已經(jīng)解禁,我到馬路斜對面文昌閣。</h3><h3> 文昌閣,地處武山南端,始建于清雍正9年(1731),是溪口文士拜祭文昌帝君和同人聚講雅集之地。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信奉佛教,常帶兒子到文昌閣,跪拜文昌帝君。蔣對文昌帝君十分崇敬,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前,跪在文昌帝君像前祈求文韜武略。1924年,他回鄉(xiāng)掃墓,見文昌閣年久失修,規(guī)模狹小,出資請蔣介卿負責重建。翌年竣工,蔣介石把文昌閣改名為“樂亭”,并親自撰寫《樂亭記》,說明了文昌閣修建、更名的原因。1927年,蔣介石、宋美齡婚后,文昌閣成為蔣宋別墅和藏書樓。1939年12月12日下午,文昌閣在日本6架飛機轟炸中夷為平地。1986年由政府出資按民國原貌復建。</h3><h3> 蔣介石住文昌閣別墅期間,通常在大客廳接見重要僚屬,有的還被安排在文昌閣下榻。1937年1月送至溪口的張學良,同年春,前來向蔣探傷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wèi),都曾留宿于文昌閣。</h3><h3> 二樓有蔣介石、宋美齡臥室。當年,留聲機置于臥室門外,午休時宋喜歡聽輕柔而抒情的小提琴獨奏曲。宋美齡對文學、音樂、繪畫造詣較深,她能流利地彈鋼琴,又會寫一手秀柔的毛筆字。蔣宋起居室內(nèi),琴棋書案,曾伺候主人度過一段怡然自樂的美好時光。這里還有宋美齡的繪畫作品。</h3><h3><br></h3> <h3> 文昌閣東側(cè),有一小洋房,又稱“剡溪小筑”、“涵齋”,1930年建成,原為美國軍事顧問瑞納先生所建,背靠武山,面臨剡溪,西式三開間平頂樓房。房頂水泥平臺,四周欄桿護衛(wèi),可乘涼賞月,覽遠山近水。出西側(cè)門,有一條露天走廊通文昌閣。西安事變后,陳布雷在此代蔣捉筆,撰寫了《西安半月記》。1937年4月,蔣經(jīng)國攜妻子芬娜(方良)和兒子愛倫(孝文)從蘇聯(lián)回到溪口,住在這里。樓上東邊一間為蔣經(jīng)國夫婦臥室,中間是會客室,西邊是蔣經(jīng)國書房。他在書房遵照父親訓示,補習已經(jīng)生疏的中文,學習《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孟子》等典籍和“國父教誨”,接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熏陶,撰寫“旅俄報告”——《我在蘇聯(lián)的日子》,按期交蔣介石批閱,以消除流蘇期間赤化思想影響。以后他還鄉(xiāng)也大多住在這里。</h3><h3> 日本飛機轟炸溪口時,蔣經(jīng)國母親毛福梅在半鎬房后門口不幸被炸塌的后墻壓死。蔣經(jīng)國聞訊后,急忙從江西趕回奔喪,發(fā)誓報仇雪恨,揮淚手書“以血洗血”四個大字,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痛恨之情,刻碑立于豐鎬房后門毛福梅遇難處。溪口淪陷后,日寇做賊心虛,搗毀了碑石?,F(xiàn)存在小洋房一樓“以血洗血”石碑,1946年重刻。</h3> <h3> 出了小洋房,就到武嶺城門樓,這里原是武嶺庵。1930年蔣介石拆除舊庵,在此修建了一座武關(guān)城樓,以狀溪口古鎮(zhèn)門面。三間兩層,雉堞起伏,檐翹角,城墻如鐵,雄踞溪口鎮(zhèn)東面成鎖鑰,盡顯秀嶺雄關(guān)入桃源之狀。城門門額兩面都有“武嶺”二字,外面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手書,里面由蔣介石親題。之所以取名“武嶺”,是因為,其一蔣介石崇尚武德;其二“武嶺”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的諧音,進武嶺門后三里老街,是蔣介石、蔣經(jīng)國從小生活的故鄉(xiāng)。</h3><h3> 從武嶺城門樓下來就到武嶺學校。1927<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蔣介石遵照母親王采玉遺命,“所遺家產(chǎn)之半自辦義務(wù)學校,教授鄉(xiāng)里子弟之因貧失學者?!被I資20萬元,在溪口創(chuàng)辦了武嶺學校。學校按照法國鄉(xiāng)村教育模式,設(shè)幼兒園、小學部、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校(后改為中學部)、并附有農(nóng)場、林場、醫(yī)院、工廠、公園、電廠、民眾教育館等。蔣介石親自籌劃校舍,擔任校長,題寫校訓:“禮義廉恥”,過問校務(wù),使該校成為當時一流的、有影響的學校。據(jù)學校1927——1936年大事記載,這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間他到學校29次,規(guī)定溪口街上蔣、毛、王、周等姓氏弟子免費入學。</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學校大禮堂東北角是校長室,許多重大決策在此作出。宋美齡49歲生日慶典也在此舉行。學校成為國民黨高級人物和蔣氏家族活動據(jù)點及軍政指揮中心。1949年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軍渡長江。這天晚上蔣介石在武嶺學校禮堂看戲,小蔣匆匆回來,同他耳語,他徑直出了戲場,隨員緊跟其后,戲也就散了。</span></h3> <h3> 出武嶺學校,到蔣介石故居豐鎬房。這里地處溪口三里長街東段。蔣氏家族中長輩從蔣介石承襲“周房”,宗譜中屬“周”字輩為由,推及西周豐邑、鎬京兩座都城為名,定房名“豐房”、“鎬房”給瑞元(蔣介石)、瑞青(蔣介石弟弟),兩房合稱“豐鎬房”,祖房共6間。1932年,蔣介石擴建豐鎬房,至1935年竣工,大小房屋增至49間。前廳門額“素居”,樓上設(shè)有佛堂,是蔣介石元配毛福梅誦經(jīng)之地。后堂“根本堂”,為3間高頂平屋,是蔣家敬天祭祖之地,神龕內(nèi)供奉蔣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根本堂之左西廂房樓上是毛福梅居所,之右東廂房樓上是宋美齡住地,1910年4月27日,蔣經(jīng)國出生在這里。西廂房西側(cè)有一幢獨立的二層小樓,是蔣介石母親毛采玉舊居。根本堂運用堆雕、彩繪、木雕等手法,美輪美奐。根本堂堂額由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所題,柱聯(lián)為沙孟海所撰,蔣介石手書。1937年4月,蔣經(jīng)國與蔣方良在毛福梅的住處補辦了婚禮。走廊上“寓理帥氣”橫匾,是1949年4月15日蔣介石為蔣經(jīng)國40歲生辰所題。</h3><h3> 這里還有蔣介石家庭簡介:他有兄弟三人,三個姐妹,妹菊瑞、弟瑞青早殤。他先后娶四房妻室:元配毛福梅,奉化巖頭村人,1927年與蔣介石解除婚姻,毛福梅以蔣的義姐身份住這里,操持家務(wù);妻子,宋美齡;側(cè)室姚冶誠,江蘇吳縣人;側(cè)室陳潔如,浙江鎮(zhèn)海人。有兩個兒子:蔣經(jīng)國、蔣緯國。他有4個孫子,1個孫女,8個曾孫。他的母親王采玉(1864——1921),嵊縣葛竹村人,初嫁奉化蹕駐鄉(xiāng)曹家地俞某,夫亡,回娘家進金竹庵帶發(fā)修行,23歲再嫁溪口45歲的蔣肇聰。她和公公都信佛,迷信算命看相,聽了“必出貴子”看相人言,公媳對蔣介石格外疼愛,寄以“光宗耀祖”的期望。但好景不長,她31歲時81歲的公公去世,第二年丈夫蔣肇聰病亡。她命運多舛,兩次守寡,為求下輩子不再受苦,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拜雪竇寺方丈果如禪師為師,在寺內(nèi)設(shè)有佛堂,是雪竇寺???。少年蔣介石常隨母親進寺拜佛,對雪竇寺印象極深。</h3> <h3> 出了豐鎬房,經(jīng)過民國特色照相館到玉泰鹽鋪。這里地處溪口三里長街武嶺路西段。大門為石砌框架,門額上書“清廬”二字。1871年(清同治10年),蔣介石祖父蔣玉表開設(shè)了鹽鋪,三間店面,后設(shè)作坊,樓上家居,初售鹽、酒,后兼營大米、菜餅、石灰及雜貨。蔣介石出生翌年,鄰居失火,殃及鹽鋪而焚,不久重建。1895年,蔣介石父親病故后,兄弟分家,蔣介石分得豐鎬老房子,其兄蔣介卿分得玉泰鹽鋪。建筑分前后兩幢,1887年農(nóng)歷9月15日(公歷10月31日),蔣介石出生在前幢樓上東首房間里,其祖父取其乳名瑞元,譜名周泰,成年后以“中正”自稱,而外界名其字“介石”。</h3><h3> 蔣介卿曾在臺州、廣州、英德縣等地做官。這里的客廳是他鄉(xiāng)居或回鄉(xiāng)期間接待重要客人的場所。1948年,因白蟻蛀蝕拆建了石庫門院落,蔣介石手書“玉泰鹽鋪原址”,以資紀念。</h3> 蔣氏故居還有王康樂藝術(shù)館、博物館、蔣母陵園、杜鵑谷,因為時間關(guān)系我就沒有去了。吃過飯后,買了一點溪口特產(chǎn)蔣師傅千層餅、奉化芋艿頭,就乘997路公交返回寧波長途汽車南站。<div><h3> 攝影:在水一方</h3><h3> 2019年3月29日作于杭州浦沿</h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