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藝術攝影班2019年的寒假作業(yè)質量普遍比較高,這里展示的二十一幅作品是從大家的二百多幅寒假作業(yè)中遴選出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題材選擇、取景構圖、還是畫質等各個方面都很有特點。有些作品的題材很獨特,拍攝瞬間很精彩,拍攝條件很艱苦,畫面也很驚艷!</h3> <h3>唐琴聲“黃山云?!?lt;/h3><h3> 這是唐琴聲的又一幅數字創(chuàng)意作品。</h3><h3> 非常欽佩九十一歲高齡的唐琴聲對攝影的追求和他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年紀大了雖然行動受限,但可以開動腦筋,運用幾十年的閱歷和經驗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是老唐給于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發(fā)!</h3><h3> 我覺得老唐最可貴之處在于他所追求的不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在于表象,而在于內涵!</h3> <h3>戴昌同“牦牛叼羊”</h3><h3> 精彩的瞬間、精到的構圖、和諧的色調和激烈紛爭的氣氛,真是一幅面面俱到的佳作。每個人每一頭牦牛姿態(tài)、動作、表情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以將近四百分之一秒的快門速度定格了新疆塔什庫干海拔四千米高原上的一場激烈比賽的瞬間。</h3><h3> 我們都知道“攝影是做減法”,但實際拍攝時常常容易忘掉了,而不易做到。老戴的這張作品拍攝現(xiàn)場是灰天灰地,但拍出的照片卻十分干凈——整幅照片上每一個元素都在為這場緊張激烈高原比賽服務,包括飛揚的塵土和遠處的雪山。所以我覺得這幅照片猶如教科書一樣經典!</h3><h3> 拍攝的艱難程度,現(xiàn)在已是許多攝影比賽的評獎條件之一。</h3> <h3>苗建平“綻放”</h3><h3> 隆冬季節(jié)敢于去貝加爾湖無疑是一種勇敢!滴水成冰,冰天雪地的天氣里趴冰臥雪地拍攝更是一種歷練。</h3><h3> 前景中的冰塊將拍攝環(huán)境也交代的很清楚!</h3><h3> 早晨、傍晚時的逆光下、稍暗的背景、 高速快門、高速連拍+恰當的潑水技巧,大約就是拍攝成功的幾個要素!</h3> <h3> 這是修改稿——略微增加一點藍色。</h3> <h3>苗蘇萍“冰封世界”</h3><h3> 從冰洞里往外拍,形成框架式構圖和整體的藍色調子,更加突出地表現(xiàn)了冰天雪地的極其寒冷的氣候。紅衣女子的點綴使畫面增色不少。</h3> <h3> 略微提高了冰洞內的亮度。</h3> <h3>吳明“齊頭并進”</h3><h3> 在光線不太明亮的場所拍動態(tài)對象,首先要確定相機與之相適應的高速快門(這是一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其它設置是為它服務的),這是拍攝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這張照片,為了保證1/250秒速度,設置iso為1100,光圈為5.6。日常拍攝時一要隨時檢查、調整相機的有關設置,以滿足拍攝要求。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一種設置拍到底!二,在應急狀態(tài)下首要條件就是要確保比較高的快門速度,這是保證照片清晰的最重要的條件。</h3><h3> 這一點對我們提高拍攝成功率很有幫助和啟發(fā),值得我們每個人重視和掌握的!</h3> <h3>林致一”我長高了!“</h3><h3> 圖中母女倆動作和表情生動有趣:與母親張開的雙臂相匹配,小女孩舉起的雙手和臉上調皮開心的神情,尤其是那雙踮起的腳跟就好像在說“我長高了“,直接點明了標題!</h3><h3>母女倆臉看著臉,有呼應。</h3><h3> 圖案似的背景,有變化但又有規(guī)律顯得比較統(tǒng)一而不雜亂,這樣的背景不單一又有助于突出主體!</h3> <h3>潘玲娣“古村石橋”</h3><h3> 煙霧繚繞的小山村,一座古老的石橋,下有潺潺流水,上有挑擔村民,最妙的是村民對面還有一條白狗,位置都恰到好處。構成了一幅富有生活氣息的山村晨景。色彩安排的也很自然和諧:兩邊農舍是黃色的,中間是綠色的。</h3> <h3> 稍微提亮一點。</h3> <h3>劉嵩慶“火尾希鹛”</h3><h3> 他拍鳥片非常專注,為此歷盡了千辛萬苦,不惜翻山越嶺,跑遍了眾多拍鳥“圣地“。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拍攝的鳥片都非常精彩。對于他的作品,尤其是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勇氣和精神應該點個大大的贊!</h3> <h3>邵鶴明“紅頭山雀”</h3><h3> 他的鳥片同樣拍得非常精彩。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極大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對于飛翔中或跳躍不停的小鳥都能夠拍得非常清晰而有神韻。</h3> <h3> 后期是否可以試試將圓邊做得清晰一些,底色最好也降低一些飽和度或采用白色。(如下面兩個示意圖)</h3> <h3>陸愛芳“走進廣富林“</h3><h3> 廣富林遺址的發(fā)掘和展出向我們展示了:松江北部的古文化脈絡,約5000年前的良渚時期——4000年前廣富林文化——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宋元時期,直至明清民國,無疑代表了上海之根。</h3><h3> 氣氛也合適:黃色現(xiàn)場光使人感受到那種年代久遠、古樸懷舊的歷史滄桑感!</h3><h3>右邊那個亮著燈的通道,還有往前行走幾個人,仿佛讓人有點穿越感覺!</h3><h3><br></h3> <h3> 后期時注意以下兩點</h3><h3> 1、左上方和右面露出的兩根柱子感覺有點視覺遮擋。拍攝時前進半步或變化一下鏡頭焦距就可以避免,也可以后期調整一下。</h3><h3> 2、6400的iso產生了不少噪點。</h3><h3>如果你用RAW拍攝的,可以在 ACR里面“細節(jié)”版面的“減少雜色”里面進行降噪處理。</h3> <h3>陸紹燧“沙溪古鎮(zhèn)”</h3><h3> 上午,靜謐的水鄉(xiāng),</h3><h3> 側逆光,陽光來自左后側,因此右邊的房屋立體感、層次感強烈。水面相對平靜,倒影豐富了畫面。不見了游人的侵擾,表現(xiàn)出水鄉(xiāng)居民的生活一派寧靜安詳!</h3> <h3> 對暗部稍作提亮。</h3> <h3>巢漢民 “霧鎖大堰鎮(zhèn)”</h3><h3> “走過路過不錯過“,用小米手機片”霧鎖……”</h3><h3> 這張照片拍攝的當時沒有陽光,光線不算亮,但色溫比較高。</h3><h3> 處理成藍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即用光影塑造氛圍,用顏色傳達情感。</h3><h3> 水面和天空面積很大,適宜藍調,在這種場景里也顯得自然合理。</h3><h3> 藍調傳達平靜、純凈、安詳與廣闊,還略有點虛幻的意境。藍色在給人的心理感受上,更加平靜、深遠、永恒而沉靜。</h3> <h3> 上方偏左的過亮處(面積不算太大),后期時可以在新添加的圖層上涂抹相應的顏色,再調整其不透明度到合適時后再合并保存。</h3> <h3>陳潔“之形棧道”</h3><h3> 山崖上一段之字形棧道,由于光線和凹凸不平的石頭造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和高低起伏的質感。</h3> <h3> 問題在于暗部面積比較大,曝光負補償(1/3檔)顯得還不夠, 以致亮部曝光稍有點過。</h3><h3>后期可以采取復制一個圖層(此方法便于控制和調整),混合模式“正片疊底”,調整該圖層的不透明度,再在蒙版上用黑筆涂抹畫面的暗部直至滿意為止。</h3> <h3>李炳權“古城夜市”</h3><h3> 平遙古城里夜市燈火通明,人頭攢動,摩肩接踵。</h3><h3> 慢門曝光,使部分人群流動起來了,畫面虛實相生、動靜相宜。</h3> <h3> 建議將暗部稍提亮一些,下面裁掉一部分。</h3> <h3>胡大奎”觀海”</h3><h3> 一位身背幾圈長繩的女性登山旅行者,以遼闊的天空和無垠的大海為背景,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位旅行者計劃要走遍天下的雄心壯志。</h3><h3>“回眸一看“抓得很是時候——“驀然回首”正逮著她側著臉!</h3> <h3> 留白很重要,但我覺得這幅作品留得多了些。</h3><h3> 另:由于陽光直射,所以大部分臉部太暗??梢赃x出來提亮一些。</h3> <h3>沈馥源“泰姬陵”</h3><h3> 對稱式構圖,我覺得這是拍攝古建筑體現(xiàn)該建筑莊嚴肅穆的有效辦法。對焦也很精確,主體非常清晰!</h3> <h3> 覺得主體稍小了些,后期可以做些裁剪。</h3> <h3>沈淑錦“寶塔凌蒼蒼”</h3><h3> 靜安寺內地處鬧市區(qū),面積有限,各建筑間距離很小,寶塔又高。只用視角獨特,超廣角14mm鏡頭拍攝,雖嚴重變形,但控制得還不錯,看起來金塔巍峨高聳挺拔,沒有發(fā)生使建筑變成彎曲的桶形或枕形失真。</h3><h3> 拍攝陽光照耀下的金色做到正確曝光不易!</h3> <h3> 可以適當提亮金塔暗部。</h3> <h3>孫仰萱“極速狂飆“”</h3><h3> 比較成功地運用追隨法拍攝,1/15秒的速度,減了一擋曝光。表現(xiàn)了賽車的風馳電掣、極速狂飆,賽車相對清晰。構圖也很合適。</h3><h3>需要注意的是用追隨法拍攝時,快門速度越慢,效果越好(背景拖拽的影子越長),但成功率越低!</h3> <h3>王為民“浩然正氣“”</h3><h3> 構圖中規(guī)中矩,色彩也很豐富飽滿。</h3> <h3> 但感覺有點偏黃,畫面略顯壓抑,減少黃色并注意控制飽和度。</h3> <h3>姚波紋”等待回家”</h3><h3> 抓住了一群打工者返回老家前終于放松自己的一個片段——玩手機打發(fā)候車時間。右面兩人相互還有呼應。</h3><h3> 攝影的藝術在于減法,也包括減去未必需要的色彩,剩下的就是我們所要表達的畫面與情感。黑白更容易喚醒人們對照片內容的關注,而不是將視覺關注度集中在色彩上。</h3><h3>當然,有些題材的片子不太適宜黑白照片,譬如:日落日出、部分花卉等強調大自然色彩的風光片、突出節(jié)慶氣氛和部分少數民族服裝裝束的日常人像照片等等!</h3> <h3> 我覺得右面兩人頭中間的行李箱有點礙眼,試試去除它。</h3> <p>朱忠浩“朦朧廊橋”</p><p> 大霧之下沒了光影,褪去了色彩。</p><p> 采用大光圈拍攝。</p><p> 構圖有點畫意攝影的味道。</p><p> 我覺得雖然樹枝很清晰,廊橋有些模糊,但我們一眼就認得出這是錦溪廊橋。我覺得它盡管模糊,但依然是本片的主體,而清晰的樹枝卻成了陪體。</p><p> 畫面上還有些對比很有趣:堅固的建筑物(廊橋)和柔弱的枝條的對比,疏和密的對比,清晰和模糊的對比等等。</p> <h3> 做了適當裁剪,并稍微提亮了畫面,避免過于沉悶。</h3> <h3>當然,在寒假作業(yè)里也免不了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h3><h3>▲相機的設置不盡合理</h3><h3>▲構圖不太合適</h3><h3>▲對焦不夠精確</h3><h3>▲噪點過多</h3><h3>▲個別像素過少和分辨率太低的問題</h3><h3>▲還有偏色等其它問題。</h3><h3> 同時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視:需要打印的照片應該將其分辨率調整為300像素/英寸。<br></h3><h3> 以上這些意見僅僅是我對這次寒假作業(yè)的看法,不一定都說的對,只是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和探討,希望聽到不同意見,歡迎各位批評指正!<br></h3> <h3>謝謝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