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老大長立于2019年2月28日悄然離世,享年76歲。摯友家鳴題寫挽聯(lián)概括其一生以托哀思,“讀千卷敬百賢談笑針砭窮哲理安居不忘興廢;精一技博六藝雕畫殊新盡奇思拾來皆為遺珍”。作為同根深感此聯(lián)精妙,遂想起其生前一愿望未及時兌現(xiàn),(希望將其受好友啟發(fā)搜刮記憶,以油畫手法繪制的商城解放前后舊貌拍照留存)守靈之閑暇將其憑記憶繪畫的商城舊貌軼聞?wù)沓善?,饗生者,慰逝人?lt;/b></h1> <h3></h3><h1><b> 山城昔貌開篇語(有刪改)
</b></h1><h1><b> 與友閑聊,友人言:你已退休,閑暇甚多,以君之オ,何不尋些活兒干干?一來為消遣時光,二來以你之志理應(yīng)留下點什么東西與后世之人.......。<br></b><b> 語猶未了,嚇我一跳。隨嘴而出,寥寥數(shù)句,雖然籠統(tǒng)無特意指向,題目頗大,抬我甚高。我之性,自知之。愚鈍木訥,離“オ”甚遠;恬淡慵懶,與“志”何緣?事后思友人言,似也有理。尋常百姓,普通公民,謀生覓食,庸碌疲困。生已至此,即便不言途窮,路已末矣。若能有什么東西遺與后人,權(quán)作雁過之聲,也算是不枉陽世間蹓噠這么一遭了。<br></b><b> 友人如此說我,大約視我為“藝術(shù)”中人。以我一生所歷,也確實和藝術(shù)沾著邊,搭著沿,有著些緣份。由于一些源自于兒時的愛好,以及個人經(jīng)歷和時代特征使然,在我一生之中,雖也時有間斷,卻從未長時棄置畫筆。因此,雖然并非出自科班,也未經(jīng)任何專業(yè)培養(yǎng)、行家指點,唯有自礪自練,用畫筆畫刀涂抹一些顏色塊兒,固難被“藝術(shù)”圈進圏內(nèi),起碼,尚有可供人觀之處,足以算作個人的一項業(yè)余專長吧。<br></b><b>另外,我還有著點兒更有價值的東西。在我甚至視它為珍寶,這東西就是我的記憶。也就是昔日的梓容桑貌在我大腦里的影像儲存。<br></b><b> 于是乎,我想把我這不怎么太長的業(yè)余專長和大腦里舊時山城影像結(jié)合在一起,也許足以作為留給后人的一點遺念。<br></b><b> 平時自詡,個人的記憶能力,特別是遠時記憶能力,稍高于一般人的平均水平。自從有了上述想法之后,那些伴我童少時,可愛可親可戀,可憐可惜可嘆的山城昔日容顏,猶如影視鏡頭,紛至沓來,清晰真切。只是在一點上有些擔心,此事耗時必長。但愿在我有生之年能夠完成友人的所說的“有意義的事”。<br></b><b> 既然欲留遺于后人,假如僅為他們呈現(xiàn)些常見熟知的物件,當然沒多大意思:不展示給他們一些未可知、難于知的內(nèi)容而喋喋不休,似乎應(yīng)該叫做無聊。所以,必須翻查和追索大腦深處,把那些最早時期的、壓箱底的軼情舊物提溜出來,展現(xiàn)固定在畫板上。打算是:把時間的界限,定格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晩期,即我有了最早期的記憶時起。最晩不遲于五十年代末。<br></b><b> 既然是記憶就無法做到毫厘不差,但你可盡管放心我會認真發(fā)掘檢索、核準校正,以不悖當時的風貌為起碼底線。<br></b><b> 為何所繪山城容貌慘不忍睹,個中原因是我所記憶的是日軍侵略后的商城。日本為所謂"大東亞共榮"需進攻武漢,商城地理位置徒然重要,日軍數(shù)次路過,兩次踐踏縣城,50余天的狂轟濫炸使得本就簡陋的小城支離破碎,一塌糊涂。而商城人并沒被鐵蹄嚇到,正規(guī)軍拼得你死我活、地方民眾搔擾游擊、堅壁清野,該出手時就出手。雖無可歌可泣之戰(zhàn)例,但抗戰(zhàn)結(jié)束商城竟無一人為"漢奸"就是例證!<br></b><b> <br></b><b> 張長立</b></h1><h3></h3> <h1><b>1.衙門口………表現(xiàn)了清、明時代縣首腦機構(gòu)的三大要素:1是衙門,2是監(jiān)獄,3是廣場。圖正前面為衙門府第。衙門不是傳統(tǒng)的長廊巨鼓、峨門獣守,而是四柱三墻,大門居中,兩邊墻呈“八”字形,已經(jīng)頗具“洋”味,所以說是晩清或民初之建筑。文革后期拆除 。 </b></h1><h1><b> 圖左側(cè)為監(jiān)獄,。當時本縣唯一的三層樓房,墻上圓形白底黑字“教、育、懲、罰”四字將其用途召示的一清二楚。使用至商城西崗監(jiān)獄建成。 商城人普遍認可的"大操場"應(yīng)為"馬場"或"校場"。大操場的功能值得一探。過去馬是主要交通工具,信使往來、公務(wù)辦理最快的非馬莫屬,于是操場必備,也就當今的停車場。清晨哨嘀嘀、 馬簫簫,司馬操練一片繁忙。所以圖中馬車馳騁,馬匹云集。操場原貌至政府街改造。</b></h1><h1><b> 圖右側(cè)一棵遮天的梧桐樹,至深秋梧桐果"惠及""衙門口"大半條街居民。53年砍去,建一露天戲臺。 </b></h1><h1><b> 圖中四根殘柱為專門燒制的半圓形磚塊砌成。完整的約3米,是為清代為重刑犯準備的"斬樁",行刑時犯人用鐵鏈鎖于樁上示眾三天而后斬!</b></h1><h1><b> 作者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但對衙門有一神奇之處無法解釋:日本進中國兩次光顧本城,狂轟亂炸是少不了的,彈丸之地的小山城到處被夷為平地,唯有衙門府內(nèi)院落廳堂毫發(fā)未傷,一墻之隔的商城賓館就是在彈坑之上逐步建成的??梢娹Z炸之烈與近。衙門府第建筑當然相對是好的,對于敵機觀察也是最易的,是小日本的投彈手太笨還是真有風水之說?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b></h1><h1><b> 府內(nèi)建筑解放后一直是縣委縣政府辦公的,直至改革開放被逐漸改變。<br></b></h1><h1><b> </b></h1><h3><b><br></b></h3> <h1><b>西門口——筑城而居、一城四門(東、西、南、北)是祖先的城居文化。商城也不例外。小城的四門以西門留存時間最長,其位置就在今西正街濱河路出口處。作者曾兩次穿行于城門碉樓的門洞之中,且可能是因兒時的原因,甚感其偉峨、深遂,徒生壯嚴、神圣之感。作者著意描繪了西門外至陶家河之間的區(qū)域場景:破敗的碉樓及斷壁殘垣敘說著日本入侵的殘暴,小小山怎經(jīng)得起五十余天狂轟濫炸……。但這里值得作者描繪的是它可以稱為當時的"工業(yè)園區(qū)"。圖左下角有晾曬粗布的情景,還有一挑布的挑夫在歇腳,作者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機匠"和"染匠"的聚集地,。"機匠"就是手工編織粗布的,也就是當前景點禸常擺設(shè)的那種,當時這時也是嘰哩、叭啦聲不絕于耳;有織布的就需要染色,于是染房染匠誕生,織染共生自然和諧。再看左上角黑乎乎小山似的大土堆及上面的數(shù)口大缸,不要以為它是煤炭堆。它是當時的一個制硝作坊。制硝即將各家的灶臺燒的草木灰或含硝高的土壤收購至此,放于缸內(nèi)加水過濾,然后經(jīng)熬煮、干躁得到少許硝基物,用于制造火藥。對這個行業(yè)時稱硝鍋子。正是這些行業(yè)的發(fā)展又促進這片河灘至西門的街道發(fā)展,雖然歪歪扭扭,但真實自然。"機匠""染匠"于五十年代初消忘,此地成為居民區(qū),一九五八年五十八日凌晨四時一場大水將西關(guān)小街夷為平地!熬硝業(yè)至文革期間還有一杜姓老漢堅守,掏點鍋臺草木灰換回一兩分硬幣是當年孩童的巨額收入。</b><br></h1><h1><br></h1> <h1><b>八方墩——是街道區(qū)域性路段名,現(xiàn)只有上了年紀的人知道其所指。是指現(xiàn)溫泉大道古家巷北口向東至衙門口即縣政府入囗、向西至楚巷口的路段。由古家巷北口街道兩旁有兩個粉紅花崗巖制的八方形柱狀石墩而得名。直徑約160公分、高約150公分,中孔貫通孔徑約40公分。就是圖中右前方部分。小朋友玩耍之愛,實為基座類物品。1957年將石墩砸碎、鏟除!圖的遠方也就是斷壁殘垣之后隱約一道高墻為戰(zhàn)后重建的監(jiān)獄圍墻。茅草屋戰(zhàn)后當年的街上很多,以土筑墻,稻草結(jié)頂形成小城的一道風景,五十年代漸次消失。整個溫泉大道如圖被日軍炸的僅存少量瓦房。東西向的街道以鵝卵石鋪就,中央鋪以約40公分寬的條石板以供"紅車"通行。紅車即獨輪車,我縣絕跡于40年代,北方80年代農(nóng)村仍然是家庭運輸工具。獨輪車起于何年不祥,但街中石板硬讓車輪給磨出了約十多公分寬、四五公分深的溝槽可見一斑。這種路面消失最晚的是現(xiàn)在的東崗子,被水泥路面取代。在僅存的瓦房上有幾株綠色植物,這就是“瓦松"隨著瓦房的消失和氣候的干旱它也屬永逝的植物。圖中最顯眼的是石坊。由粉紅色花崗巖雕鑿而成,以作者觀察屬縣內(nèi)石坊之精品。石坊最上層橫梁中央有一雙龍盤邊石牌,上書"聖旨”二字。(前后相同)聖旨牌兩旁雕官員模樣人物,講述生活起居、日常工作等連續(xù)故事。人物比例協(xié)調(diào),衣著形態(tài)、桌椅擺設(shè)、門窗戶扇乃至器物用具細致逼真、周到入微。橫梁之下以透花格窗過渡到二層橫梁。二層雕刻講述了受皇恩之后昭示榮耀、跨官游街的情形。雕工之精巧,作者有一經(jīng)歷:作者在好奇心最強的年紀與小伙伴一起耗時幾日,對石坊石獅足下藍球大小的繡球進行破拆,如愿之后石球內(nèi)居然還蹲著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獅子。石坊在雕刻技法上深浮雕為主,浮雕之深幾近于全方位的立體雕。精細逼真、活靈活現(xiàn)。一般人認為石坊應(yīng)很堅固,其實不然,作者少年時爬遍了石坊,發(fā)現(xiàn)石制部件之間沒有榫卯、粘合及其他牢固連接方式。全憑石塊的形狀、平面、重量及塾塞物即"干碴瓦"式的碼放。如同兒童的積木,有些小部件徒手可移。高高的牌坊之所以能夠豎立,也就靠底坐的幾個獸形、鼓形巨石。</b><br></h1><h1><b> 1958年拆除。</b></h1><h3><b><br></b></h3> <h1><b>北郊外及火神廟——這幅畫作者以火神廟、貞潔牌坊為中心描了北郊城外的主要場景。站立點在今小關(guān)后附近。作者原文表述:“深遠處背景景像(由右至左)(這個左右是以人的對立面為區(qū)分的。 編者注):1.山不高,路不遙,出城一站三里橋。2.大樹屹立正北方,天生路標七里崗。3.大別起始名也殊,號稱孤山山不孤,史有逸聞君知否?牛皋在此曾動武。(大、小孤山)4.金剛臺嶂險且陡,靜謐安詳依月口,懷抱石嬰慈母親,直落伏山聯(lián)垣走,極目天際賞韻,猝然一峰插南斗。(月亮口、金剛臺、貓耳石、大伏山、菊花尖)。主場景景像(由右至左)1.道旁古井,清澈甘洌而稱呼怪誕:落魂井2.瓦舍間雜草廬,民居比鄰商鋪,傳統(tǒng)關(guān)外農(nóng)貿(mào)市場,噪雜繁忙,簡陋古樸。當年被日軍炸成一片焦土。此稱:北關(guān)小街北出口。3.出北關(guān)口朝向西轉(zhuǎn)即火神廟。又名火德別宮,祝融行轅。毀于日軍戰(zhàn)火。4.廟前為一坍塌的貞節(jié)牌。作者感言:此耗巨資不說,可憐可嘆誰家長子耗一生之孤寂悵惘,乏味凄涼,換得一堆堅石花崗,可敬可羨?可嘆可傷?5.向西竹影掩映,半堵殘墻,捎帶著高峨處一眼洞窗,遙遙欲墜,此為山陜會館廢墟,曾經(jīng)的商賈天堂。6.向上,中遠距離,殘破城墻處一大豁口,豁口內(nèi)為:郝家巷民房現(xiàn)今赤城路。7.沿城墻西望,一浮圖高聳于城垣之上,此為:崇福寺白塔。8.城墻終端,一拱形黑洞,似城門模樣,內(nèi)以石柵欄阻隔,用于城市排水,此為:水門口,現(xiàn)今濱河路轉(zhuǎn)角,崇福大橋東。</b></h1> <h1><b>梓童殿——為現(xiàn)在的第一完全小學(xué)區(qū)域。"梓童"為皇帝對皇后的稱呼。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專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廳。既有此名就有一個故事傳說:某年某月商王南巡至此病死,葬于城郊陡山即現(xiàn)鍋廠內(nèi),商王墓前的草四季常青,故商城三臺八景中有一景叫(商王青草)。梓潼殿是商王的妻子到商城祭奠商王時修建的行宮。殿的模樣大概無人知曉,唯有二棵古柏敘說歷史。殿南面有青石、紅石牌坊各一座,中間空地、水井及民房為現(xiàn)在教師進修學(xué)校。說到學(xué)校就應(yīng)提起"五四"運動帶來的一個現(xiàn)象:寺、祠、庵、觀基本都被用于教育等公益事業(yè)。以城關(guān)為例,除該殿為一完小外,崇福寺作為第一初級中學(xué)至今;城隍廟作潢川師范學(xué)校商城分校,后作縣醫(yī)院,現(xiàn)為中醫(yī)院;文廟(孔廟)為第二完全小學(xué),后城關(guān)中學(xué),現(xiàn)城關(guān)鎮(zhèn)政府;雩樓書院改作民眾教育館,后文化館,現(xiàn)商城大廈東半部;十坊院改作"同樂社”,現(xiàn)第三完全小學(xué);三元宮改為共產(chǎn)主義小學(xué),現(xiàn)三完小。</b></h1><h1><b> 牌坊深處右上角是:古炮臺、萬字塘、湖心亭、背鍋子橋亦屬老商城心中勝景。</b></h1> <h1><b>郝家巷口、文廟街、瓦坊——以郝家巷口(今赤城路口)為起點向東描繪瓦坊(現(xiàn)城關(guān)鎮(zhèn)政府)當時這一繁華路段。商賈雖不云集,但吃的穿的用的、端的挑的推的、說的唱的玩的、樣樣俱全??梢韵胂褚彩枪臉仿暋⑦汉嚷暡唤^于耳;飯菜香、酒肉香絲絲入聞。瓦坊是牌坊的另一建筑材料應(yīng)用,除石墩、石柱外已經(jīng)沒有那么多裝飾雕刻、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了,上面直接斗拱飛檐蓋瓦,故稱"瓦坊",也許是經(jīng)濟衰落與該國粹形式衰落的表現(xiàn)。</b></h1> <h1><b>及西南郊外。此站立點是由現(xiàn)在房管所大門偏左沿陶家河河道方向眺望的場景。且右上圖有清楚的地名標注。</b></h1> <h1><b>祥細的西南郊外圖標放大。</b></h1> <h1><b>57年前的陶家河?,F(xiàn)在這里鐵佛寺水庫庫區(qū)。</b></h1> <h1><b>赫赫有名的熊大碑及西大畈,現(xiàn)今的萬豪酒店及西北遠北眺。</b></h1> <h1><b>位于縣城東南半個店,是愛國將士莫樹杰為紀念國民軍八十四軍萬余名抗日將士而建。始建時購荒地40畝,將600多具官兵忠骨埋葬于此。1943年7月7日舉行落成典禮,李宗仁親題"忠烈祠"匾。</b></h1> <h1><b>軼事二則</b></h1> <h1><b>軼事之一,走龍燈——畫者篇幅過于冗長,從扎制,舞技,燈技有較多描述。請關(guān)注"走龍燈"專篇。</b></h1> <h1><b> 軼事之二:初創(chuàng)的縣醫(yī)院與最后的金錢豹。描繪了53年的一個驚心動魄之事:53年某月某日汪崗一青年男子在山坡上與金錢豹相遇,青年殊死搏斗與豹滾作一團,天無絕人之路人豹滾入水田,豹在下,青年死死按住豹不松手,稀泥中豹反抗乏力,直至水中窒息。青年遍體磷傷,半邊臉皮被豹?撕下來,慘不忍睹。事后送當時的縣人民醫(yī)院搶救且相當成功。此事記錄的意義有三:1、人豹大戰(zhàn),豹口得命,奇險并存。2、盤尼西林即“青霉素”光顧商城不久,是此青年得以回生的重要條件!幸運之神。3、商城縣人民醫(yī)院首次將輸血療法用于救治病人。首戰(zhàn)告捷!</b></h1><h1><b> 畫者自稱參與此事,為何?原來時值貪玩好奇年紀,畫中玩豹之童有其一。詳情另篇累敘。</b></h1> <h1><b>此畫純粹是感覺還看得,硬拉進來的。另外其臨摹名家作品送好友者有十余幅之多。</b></h1> <h1><b>以兩篇祭文作結(jié)</b></h1> <h1><b> 家鳴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