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印刷廠舊址</h3> <h3>2019年2月24日,我又拉著丈夫劉治國和我一起去搞調查。在東峁村,找到后大禹村的秦清平,丈夫開著車,我們來到后大禹村。</h3> <h3>以前我也來過該村,也是調查光華印刷廠的事,但沒有調查完整,好多人不了解,今天有清平這個向導,沒有走彎路,徑直來到了舊址。</h3> <h3>光華印刷廠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黨在延安創(chuàng)辦的,以印制陜甘寧邊區(qū)貨幣為主的工廠。1940年,邊區(qū)政府決定在中央印刷廠石印部的基礎上成立光華印刷廠。1946年6月,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黨中央決定光華印刷廠隨同陜甘寧邊區(qū)金銀庫一起向北轉移到志丹縣。1947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攻延安,光華印刷廠接到上級指示,撤離志丹縣,向東轉移到安塞縣的沐浴村,后經(jīng)子長縣到馬家坪。后東渡黃河到山西臨縣,5月轉移到后大禹村。1947年11月,黨中央決定將陜甘寧和晉綏兩個邊區(qū)銀行合并為西北農(nóng)民銀行。1948年4月,延安收復后,光華印刷廠于7、8月間從山西臨縣返回延安,廠址選在李家渠拐峁村。</h3> <h3>1947年胡宗南進攻延安,光華印刷廠從志丹縣轉移到臨縣后大禹村,廠長范耀武于當年6月6日寫信給陜甘寧邊區(qū)銀行總行,匯報工作情形:“根據(jù)賀(龍)司令員一定要搬到安全地方的意見,選定臨縣后大禹村。4月29日開始搬遷,30日就將磧口的東西轉移到后大禹村,完成組裝機器,人員5月1號到達,全廠人員6號到齊。10號印刷廠全部開工。”</h3><h3><br></h3> <h3>印刷廠灶房</h3> <h3>見證人張萬啟、秦乃旺說:</h3><h3>人家來后,我們都搬出去住,巷口和大門都有崗哨,不讓村民接近,人家自己種地,自己養(yǎng)豬。</h3> <h3>印刷廠選址隱蔽,在村子下面根本看不到。</h3> <h3>戰(zhàn)爭年代,黨非常重視印鈔廠的安全保衛(wèi)和保密工作。為了保護工廠的安全,老百姓回憶說:二支隊駐扎該村專門保護工廠的安全。</h3><h3><br></h3> <h3>張萬啟講,他家和秦乃旺家相鄰,當時他在縣公安局上班,偶爾回到村里,但不能接近人家。他就爬到自家的棗樹上摘棗,聽到隆隆的響聲,當時也不懂是干啥,現(xiàn)在想那是印刷的機器聲,他只看到人們把印好的東西搬到乃旺家院里。</h3> <h3>秦乃旺講,當時他5歲,他家的窯洞里就是印刷廠,但是他們都搬到別的地方住,人家在山圪垛上挖了圓坑,人跳進去外露半截身體,士兵輪流在兩個圪垛上站崗,巷子口和大門外都有站崗的,不讓他們接近。</h3><h3>他奶奶給人家(王涵芳)的一個小孩喂奶,人家也很尊重他奶奶。人家走時送給他們九寸長的正尺,上面寫的字,后來不慎弄丟了。很遺憾,沒有保存下來。</h3><h3>人家撤離后,他們搬回來住,腳底下都是顏料,紅色、藍色、綠色等各種顏色,顏料缽子扔的很多。現(xiàn)在看來,顏料是印鈔用的。</h3><h3><br></h3> <h3>光華印刷廠對外宣稱是印刷廠,對內是印鈔廠。印刷廠下設總務科、會計科、工務科、工會等。科以下設股,有石印股、完成股、號碼機股、制版室和壓紙房。</h3> <h3>老鄉(xiāng)講,他們走之前,在印刷廠大門外,秦乃勤家腦畔上點火燒了很多票子,但也帶走了好多東西,他們也不知道啥時候存放在這里的,只見好多驢馱著重重的東西,據(jù)說是秦乃勤家窯洞里的金銀。</h3> <h3>秦乃勤講:印刷廠在他家窯洞里放的金銀,之前不知道,走時驢馱著才知道。</h3><h3>老秦手里拿的這把鉗子是印刷廠留下的,一直保存至今。</h3> <h3>金銀存放在這孔窯洞里,但是誰也不知道。</h3> <h3>印刷廠留下的鉗子</h3> <h3>光華印刷廠作為陜甘寧邊區(qū)銀行的印鈔廠,它在抗日戰(zhàn)爭中誕生,在國民黨的經(jīng)濟封鎖中生長,又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得到不斷鞏固、擴大,它為中國的革命做出巨大的貢獻,在中國革命史、貨幣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h3> <h3>印刷廠舊址</h3> <h3>當時的藍球場。</h3> <h3>一天結束了,午飯也沒顧上吃,而且還被樹枝、圪針劃破了手背,確實有點累,但心里很踏實,這一天收獲滿滿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