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正月十二、十三,恰逢周六、周日,隨洛陽天鷹攝影群到平頂山寶豐縣馬街書會采風。與往年不同,沒下雨雪。第一次來,感覺特別震撼,確實不虛此行。手機、相機拍了1200多張,選出部分,嘗試用手機調成黑白,制作美篇,分享給大家,歡迎提出寶貴意見。</b></h1><p class="ql-block"><br></p><h1><b>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泵總€民族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才能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世界文化也才稱其為世界文化。</b></h1><p class="ql-block"><br></p><h1><b> 希望大家關注、保護馬街書會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努力使她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廣大。</b></h1> <h1><b> </b></h1><h1><b> 正月十三馬街書會</b></h1><h1><b> 柴文</b></h1><h3><br></h3><h1><b>以曲懷友悼張舒,河南墜子湖北鼓。</b></h1><h1><b>鳳陽花鼓孟姜女,山東琴書漢光武。</b></h1><h1><b>藝人沒齒聲如鐘,琵琶有弦盤落珠。</b></h1><h1><b>南陽秀才今若在,不識牙板三弦書。</b></h1><h1><b>馬街何須數(shù)銅錢,一任李暮偷絲竹。</b></h1><h3> </h3> <h1><b> 馬街書會是一種中國民間曲藝盛會,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城南5公里處,是全國各地說唱藝人的“朝拜圣地”。</b></h1> <h1><b>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全國數(shù)千名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于此,在火神廟旁舉行祭拜師祖和收徒拜師儀式。</b></h1> <h1><b> 數(shù)以千計的藝人們以天作幕,以地為臺,以曲會友,亮書、賣書。京韻大鼓、山東琴書、三弦書等40多種曲藝曲種和上千部傳統(tǒng)及現(xiàn)代曲目在這里集中展現(xiàn)。</b></h1> <h1><b> 2006年5月20日,馬街書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b></h1> <h1><b> 在時代發(fā)展的今天,許多傳統(tǒng)的文化曲目正悄然淡出現(xiàn)代人的生活與視線。而馬街書會卻依然說唱高亢,熱鬧非凡。</b></h1> <h1><b> 這里是百姓的舞臺,來這里的藝人和聽客,無論貧富貴賤,無論高下尊卑,愿參加就有機會,想演唱就有舞臺,有夢想就可展示。說唱者盡興盡情地發(fā)揮著自己的技藝,激情豪放地展現(xiàn)著自己的藝術追求。</b></h1> <h1><b> 在馬街書會上,不管有沒有觀眾,不管有沒有人喝彩,不管風吹雪打,藝人們總是那樣深情而賣力地表演,只要是彈起琴弦,打起簡板,頃刻間便陶醉其中,有人聽時神采飛揚,沒人聽時也會自得其樂。</b></h1> <h1><b> 這種大眾化的、接地氣的表演,絕無假唱,說唱者都是深情賣力、真情實感的表演。聽書者不需要門票,只要你喜歡說唱藝術,你就可以參與其中,或帶著板凳馬扎、或席地而坐、或倚靠在田間地頭的草垛上,或長跪不起,或仰面吁天,情之所至、潸然淚下.....</b></h1> <h1><b> 馬街書會七百多年不間斷</b></h1><h1><b> 盧秀珍</b></h1><h1><b> 馬街天下傳,</b></h1><h1><b> 書會未斷弦。</b></h1><h1><b> 風雨從無阻,</b></h1><h1><b> 曲藝盛空前。</b></h1> <h1><b> 這兩位來自洛陽市嵩縣,開電動四輪車來的。</b></h1> <h1><b> 特寫。背景雜亂,抓拍不易。</b></h1> <h1><b> 女藝人,更不容易,唱得挺好!</b></h1> <h1><b> 觀眾大多是農民,以老人居多。</b></h1> <h1><b>七絕?馬街書會</b></h1><h3><b><br></b></h3><h1><b> 盧秀珍</b></h1><h1><b>天當幕布地為氈,</b></h1><h1><b>圈劃為臺腔唱圓。</b></h1><h1><b>曲藝千人朝圣地,</b></h1><h1><b>風雨無休七百傳。</b></h1> <h1><b> 偶遇河南攝影網(wǎng)阿艦(左二)等老師,非常高興。</b></h1> <h1><b> 這老先生,馬懷玉,綽號“沒牙老馬”,70歲,平頂山葉縣人,單槍匹馬,邊喝酒邊演唱,如癡如醉。多拍幾張。</b></h1> <h1><b>釵頭鳳·馬街書會</b></h1><h1><b> 柴文</b></h1><h1><b>一張桌,二人班,</b></h1><h1><b>馬街正月一十三,</b></h1><h1><b>三字蹦,五字嵌,</b></h1><h1><b>一步一錘,二郎擔山,</b></h1><h1><b>演!演!演!</b></h1><h3><b><br></b></h3><h1><b>漢故事,唐先賢,</b></h1><h1><b>人間悲歡五千年,</b></h1><h1><b>山東琴,四川音,</b></h1><h1><b>黃童成群,白叟結伴,</b></h1><h1><b>看!看!看!</b></h1> <h1><b> 去年正月十三,洛陽著名攝影家晨光霞影老師拍過馬懷玉老人,沖洗放大裝裱三幅,這次專門送給老人,放在表演桌上,特別醒目。</b></h1><h1><b> 馬懷玉老人對采訪的中央電視臺、 河南電視臺記者說 :“ 這是洛陽攝影家送的 ”。</b></h1><h1> <b>為晨光霞影老師點贊!</b></h1> <h1><b> 巴圖,男,漢族,洛陽人,60后。喜歡人文歷史、旅游攝影,利用周末等業(yè)余時間走街串巷,拍照、訪古,抽時間查資料。擅長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洛陽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人生格言:健康快樂,簡單生活。</b></h1> <h1><b> 發(fā)幾段視頻</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