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應劉村現隸屬于新碧街道宅基村。全縣行政村規(guī)模調整后,已經不是單列的行政村了。之所以把它作為第一個村莊進行記錄,因為那是我的老家。不管它是東川鄉(xiāng)、新建鎮(zhèn)還是新碧街道管轄,也不管它是行政村還是自然村,它永遠都是應劉村,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那里留存著我許多兒時的記憶。</h3> <h3> 應劉村位于縉云縣高速路出口。東與新碧泗山村隔溪相望,南鄰馬渡姓邱自然村,西與前朱村相接,北與宅基村相連。全村406戶,1000多人。多應、劉姓。繞西嶺原屬應劉村的自然村,原住著3戶人家,現已無人居住。</h3> <h3> 應劉村約在明朝永樂三年,先由麗水縣劉祠堂背的劉師顏、劉師汞移居該地,后又遷來一戶姓應人居此。解放前,兩姓雖同住一村,但各自姓應、姓劉。解放后,各取一姓,定名應劉。到目前,本村人內部依然沿續(xù)舊時叫法,姓應姓劉,姓應還分上應下應。</h3> <h3> 應劉村有三處祠堂,分別是姓應、應振和祠堂和姓劉祠堂。劉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相傳劉基親書牌匾一塊,名“冑勛”,后被毀,于清乾隆48年(1783年)重建,至嘉慶二年(1796年)完工。至今期間多次損毀,多次修建?,F姓應祠堂已經改造成老年活動中心<br></h3> <h3> 應劉人勤勞厚道,以水稻種植和手工農產品加工為生??N云的名小吃應氏麻糍,是應劉村的傳統(tǒng)生計。曾經不少家庭都以此來養(yǎng)家糊口,當時最多的時候,每天有五六十個麻糍擔叫賣于永康、縉云大街小巷。還有抽粉干、做豆腐、編草鞋等等在當時的上下山村都比較有名。</h3><h3> 應劉村是全縣糧食生產老先進。2006年前,在市縣鎮(zhèn)農業(yè)科技部門的指導下,建立超級稻高產示范片,集約化經營實現統(tǒng)一供應種子,統(tǒng)一采用"早育保姆"新技術,統(tǒng)一配方施肥,統(tǒng)一植保防治病蟲害,統(tǒng)一田間管理的“五統(tǒng)一"辦法,全村235畝示范片平均畝產651公斤,其中攻關戶應瑞呈種的超級稻畝產達810.6公斤,創(chuàng)下縉云水稻畝產新高。這種超級水稻,口感非常香軟,引來無數人上門購買。</h3><h3> 現在,水稻種植減少,多種茭白、毛芋、時令蔬菜等農副產品,以大片承包的形式規(guī)模種植。</h3> <h3> 八十年代初,村里不少人抽粉干。我家也抽過粉干,廂房里裝了踏對和壓桿,在那里加工,炊粉干在正房后面的廚房。早上,大人們早早就起來上踏對抽粉干。走過正房會把我們叫醒吃漿餅,那是第一道米粉做起來的餅,原滋原味,香軟有韌勁,回味有點甜。睡夢中,邊吃邊睡,那是人間最溫暖最香甜的美味。有時候,漿餅放在爐火上一烘,外脆內軟,更加味美。</h3> <h3> 應劉村的婦女以織頭髻網帖補家用。小時候我們幾個女生,一放學就聚在一起織頭髻網。圍著屋柱,頂著洋油盞,一天能織七、八個。用蠶絲線織好,染成黑色,再織一圈藍色的細棉線算完工,每個賣8分錢。慢慢地扎頭髻的人少了,這個生計也沒了市場,這種手工技藝也將失傳。上次縉云手工藝編織大賽,曾想去參賽,但已找不到原材料絲線了,略感遺憾。</h3><h3><br></h3> <h3> 應劉村人好學勤奮。當時有一個應劉小學,學校只有三名老師,兩名正式一名代課。小學有五個年級,三位老師有三頭六臂,教著五個年級。現應劉小學已拆除。</h3><h3> 城市有復式房,農村有復式班。我們讀的就是這種復式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復式班是怎么回事,它就是兩個年級同一班,上高年級課程的時候低年級的向后轉做作業(yè),低年級上課時高年級向后轉。這種復式班,智力好的那些人,早已把高年級的課程掌握了。</h3><h3> 學校規(guī)定學生每天下課前都必須把當天的語文課程拿到組長那兒背了,背不了就要留校,然后要轉身到后座那兒打三十六盤加減法,打對了才可以放學。所以一下課,我們搶著轉頭,誰快就可以早點放學玩了。因為老師的嚴格,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學習基礎和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1980年,只有23名學生的一個班,竟有7人考上了中專,升學率之高在全縣也是首屈一指。</h3> <h3> 八十年代初,應國士先生在應劉村應振和公家祠辦起了全縣首家私塾——雙峰學校,創(chuàng)辦高考復習班,為不知多少高考落榜的學生重拾信心圓了大學夢。當時的雙峰學校,在全縣名噪一時。今日,這座祠堂還靜靜地立在村口,守護著村里的百姓,見證著村莊的發(fā)展變化。</h3> <h3> 應劉村民風淳樸,團結和睦。鄰里哪家有事,村里人都爭相幫忙。上級政府號召積極響應,如婚事喪事簡辦、禁放煙花爆竹等,雖然禁放煙花爆竹還未劃為禁放紅線,但村里的黨員干部已經在行動。</h3><h3><br></h3><h3><br></h3> <h3> 應劉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是過年、正月半、端午、七月半、八月半、冬節(jié)。以前過年,每家都請隔壁鄰舍的主人過來喝幾杯,記憶中的父親這一天總到了這家又去那家,沒有一個三十日夜是不醉的。七月半、八月半大部人家是做金團、打麻糍。冬節(jié)做冬節(jié)果,就是平時的包子。這里有這個地域特有的婚嫁和喪葬文化,在文明社會倡導下已漸漸簡化。</h3> <h3> 應劉村也經歷了新農村改造,村邊的一小排別墅整齊地矗立著。但村中,還沒有完成改造的老房倒的倒、拆的拆、半倒沒拆也隨處可見,成了岌岌可危的危房。 </h3><h3> 我家原來住在一個九間頭的小院,新農村改造的時候拆了一半,老父親沒去世前就住在這只剩下半幢的房子里,隔壁叔伯也還這樣住著。一晃七八年過去了,半幢的老房還在,父親卻沒了。一直到死,他老人家也沒能住上期盼中的新房,因為第三批的新農村改造地基一直沒有安排。村干部換了一屆又一屆,粗工工資材料漲了又漲,造房的成本在不斷增加,到時如果分到地基,也不知道我的哥哥有沒有能力把房子造起來。</h3> <h3> 應劉村有康莊道、有線電視、健身設施,也通上了自來水,自來水源來源于地下水,村民免費使用。安置了7戶灘坑移民20人。部分村民參加失地保險,享受政府養(yǎng)老保險待遇。年齡最大的應章嬌老人高壽97歲。</h3> <h3> 應劉和許許多多其他村莊一樣,經歷著社會變遷帶來的變化,村莊變美了,農民的生活變好了。與老鄉(xiāng)聊天,他們從內心發(fā)出的感嘆和臉上洋溢的笑容足以證明一切。我相信,我們的村會變得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