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尋找青島美術史上的失蹤者(下篇)

960小院藝術館

<h3><strong><strong>本文作者為島城文史學者、收藏家王鵬老師,通過藏書及史籍資料,對青島早期書畫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青島美術史的填補做出了特殊的貢獻。</strong></strong></h3></br><h3><strong>?尋找青島美術史上的失蹤者(四)</strong></h3></br><h3><strong>五、青島籍書畫家及其分析</strong></h3></br><h3><strong>青島是個移民城市,市區(qū)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人口都是移民過來的,只不過分時間早晚罷了。因此,青島籍的提法只是相對的。我是想將籍貫在青島的區(qū)劃范圍之內,(含現(xiàn)在的區(qū)、市)或是到了青島之后一直生活在這里,且有明確記載可以確認的劃作一類進行分析,好在這個問題現(xiàn)在已不重要,不再牽扯到調動或是落實政策問題。</strong></h3></br><h3><strong>先說王卓。王卓,字干華,號文楨,臨沂人,書畫冊介紹說其“嗜金石,工書畫,擅指畫及一切西法繪畫,用筆秀勁,卓然成家,不蹈前人蹊徑,歷充唯美畫會委員,四川美專西畫系主任,及山東中校、青島中校美術教員?!逼錆櫪跁嬌缰芯又校好科椒接⒊呔毶剿?元、寫意山水2元、寫意花卉1元。有不少資料說王卓是少海書畫社的發(fā)起人,此說不是沒有道理,這不僅僅因為在書畫冊的首頁便是其毛筆書寫的“丹青曙光”,(見連載二)更因為1924年王卓就曾在濟南參加俞劍華組織的“翰墨緣畫社”。協(xié)助俞劍華整理陳師曾先生譯著《中國繪畫史》出版。</strong></h3></br><h3><strong>來青后,他與其哥哥王玫同在市立中學(前名膠澳中學,青島一中的前身,當時校址在太平山腳下的德國兵營)任教,王卓教美術,王玫教音樂。其哥哥王玫,號文棟,曾因創(chuàng)制出中國第一把小提琴而名聞遐邇。他們弟兄兩個曾和著名導演孫瑜一起計劃拍攝一部關于青島的影片《青島之波》,編劇兼導演是孫瑜,王卓負責美術、王玫負責音樂、可惜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完成。他們哥倆還曾參與王統(tǒng)照等組織的文學社團,在王統(tǒng)照的帶領下參與創(chuàng)辦了青島第一個文學刊物《青潮》月刊。所以說,王卓不僅是一名畫家,而且還是一名社會活動家,有組織社團的經驗,少海書畫社的籌建肯定少不了他的創(chuàng)意和參與??上於视⒉?,俞劍華主編的?《中國美術家人名錄》是這樣記載,王文禎:改名卓,山東臨沂人,幼習美術,工西畫,惜早卒。因為俞劍華曾經和王卓有過共事的經歷,此信息應該可信。1999年印制的《青島一中校友回憶錄》中有1938年入學的同學回憶美術老師的文章,那時的美術老師已經是赫保真、于希寧和孫沾群了,可見當時他已經離開或是去世了,因為各種資料都沒查到他此后的信息,所以,我這里是把他列在青島籍來寫的。</strong><strong>?</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他在書畫冊上的繪畫有兩幅,一幅山水,一幅花卉,照片漶漫,難以細讀,但通過電腦放大可看出山水畫標明是文禎指畫,花卉盡管沒有標注,但看其畫痕也像是指畫,其畫作多用大寫意,架構開張,簡約豪放,可能是指畫的緣故,也帶有一些粗糙率意。但別忘了,其當年也只有二十多歲的年紀,(其哥哥王玫是1907年出生的)指畫畫到這個程度,非常不錯了。如果假以時年,成為大家并非沒有可能。</strong></h3></br><h3><strong>下一個想說的是趙德三。趙德三是青島本土(平度)出去的“高干”,(有人說廳局級干部就可稱之為“高干”)又是小有名氣的畫家,卻沒有在青島的有關史籍上見到一點著錄,不能不感到有些奇怪?</strong></h3></br><h3><strong>書畫冊的介紹是這樣的:“趙德三,字宣堂,別號夢石,平度人,工山水,為濰縣劉實甫先生入室弟子而有出藍之譽,以工學專家歷任路政要職,所在政聲遠播,出其余緒寄情縑素,為藝苑所宗?!薄睹駠宋锎筠o典》1327頁介紹了他的從政經歷,(見連載(二))。趙德三曾經作為膠濟鐵路收歸國有后的第一任管理局局長而參加了1923年1月1日舉行的膠濟鐵路交接儀式,從日本人手中接過全路資產冊籍并簽字。他還在1924年編寫過《接管膠州鐵路記》由北京京華印書局線裝排印。還曾在民國初和濰縣劉恪恭共同為乃師劉嘉穎出版過詩集《畫隱軒題畫詩存》,也曾經在1928年7月,陪同曾為孔府老師,國會參議員、山東省議長的莊陔蘭同游嶗山,盡管記載不多,但趙在當時政壇、特別是交通系統(tǒng)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膠濟鐵路局能夠儲備這么多的書畫人才,并能經常舉辦一些文化活動,恐怕和這位“老領導”的提攜關心分不開。</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書畫冊下集收錄趙德三山水畫作一幅,重巒疊嶂,奇松怪石,盡顯傳統(tǒng)功力,其題款為:仿南田臨黃鶴山樵法,淑芳仁兄親家雅囑。曾在網上搜得其和書畫社另一位會員,交通部駐膠濟鐵路專員陳紀云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幅成扇,還有兩幅赭色斗方,均為山水畫,平高開合,沖融飄渺,雅遠悠長,可見書畫冊介紹其“為藝苑所宗”并不是溜須拍馬之言。</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另見1922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發(fā)行煙濰路債券一張,當時的趙德三還是交通部煙濰汽車處處長,可見趙氏從政軌跡。</strong></h3></br><h3><strong>牟希賢,(1890——1963)字尊之,別號二珠山樵,膠州馬店鎮(zhèn)宋家屯人,書畫冊介紹其“工人物佛像及山水花卉翎毛,創(chuàng)書畫館名實業(yè)山房以自給,作品多不書名,津滬函購筆無停,咎而自視,歉然不自以為重也。”其山水畫潤例不高:精細山水每平方英尺2元、寫意山水1元,而其人物畫要超過山水畫,精細和寫意人物分別是3元、2元,可惜其資料非常之少,經歷千辛萬苦,才在膠州文史資料第12輯上發(fā)現(xiàn)了一篇有關他的短文,文中講他自幼喜愛畫畫,六歲入私塾學習時就常在課中將老師和學伴的神態(tài)一一畫下,還為老母親畫了畫像,逢年過節(jié)就掛上,抗戰(zhàn)勝利后他在老家還是經營字畫生意,送自己的兒子參加解放軍,解放后還擔任過膠縣第二屆政協(xié)委員。</strong></h3></br><h3><strong>牟希賢最輝煌的時刻應該還是在青島的那段時光,那時他在天津路上開設了裝裱、出售字畫生意為主的實業(yè)山房,通過這一渠道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他的實業(yè)山房也在書畫社發(fā)揮了較大作用,他在書畫冊中的作品共有4幅,是刊登作品第二多的人。</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牟希賢是以人物畫見長,尤其是對于八仙刻畫可謂出神入化,但筆法基本是傳統(tǒng)的。在1933年發(fā)行的《青島指南》對牟希賢的實業(yè)山房還有介紹,不知為什么其地址由天津路變成了北平路七十八號。</strong></h3></br><h3><strong>真是少海書畫社為數(shù)不多的一直堅持在青島的書畫家,其藝術成就已為廣大同好所熟知,在此不再贅言。值得一說的是過去對赫先生都是說其是1924年到青島的,而在1933年出版的《膠濟線職員錄》中他的職業(yè)還是膠濟鐵路高密小學校教員,住址是在本校,不知孰是孰非,也許是那時赫先生經常來青島的緣故吧?赫先生在《書畫冊》中共刊登作品3幅,潤例也較高,可見當時他的創(chuàng)作已經得到了公眾認可,也說明了他的自信心很強,但從所登作品照來看,還是和其后來的創(chuàng)作有些差距,構圖比較簡單,有些筆法略顯粗糙,也許是臨時急就之作吧??</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即墨書畫群在書畫社人數(shù)不少,繪畫水平不低。</strong></h3></br><h3><strong>石瑛,(1859—1942)字玉之,書畫冊介紹“工云龍佛像,用筆蒼秀。出其門下者,如過寶山,皆有所得。”據(jù)即墨博物館陳海波先生《即墨歷代書畫家作品鑒賞》書中介紹,其為沈虎臣(沈寅)徒弟之一,與劉慎之、解會之齊名,被稱為“三之”。其創(chuàng)作多為云龍圖。書畫冊中此幅就和陳先生書中的一幅風格、構圖大致相近。</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李宣三,(1889——1938)名崇德,號醉月山房,書畫冊介紹:“工山水,與石君玉之為忘年交,用筆蒼勁,不事渲染,自得其真,蓄發(fā)好道,黃冠野服,不問理亂,為世外異人。”</strong></h3></br><h3><strong>還是通過陳先生網上文章,得知宣三先生從小受其家族影響,通曉經史兼丹青、書法、篆刻,尤喜繪制山水,繪畫風格淡雅平實,書法以漢隸為主,宣三先生天性倜儻,善于交友,身邊圍繞著許多書法、丹青高手和慕名而來的追隨者,張伏山就是他的學生之一,宣三先生的號是“醉月山房”,對酒頗為鐘情,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一九二八年前后,曾以飲酒過量而中風,雖經其父醫(yī)治,稍有好轉,但其身體稍有恢復之后,繼續(xù)貪戀杯中物,終于一九三八年早逝,終年只有五十歲。</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未見李宣三的存世畫作,印刷品也僅見此幅,作品疏朗、淡雅、猶入仙境。李宣三同時還是一位收藏家,不少鄉(xiāng)賢筆墨由其得以留存。</strong></h3></br><h3><strong>張伏山是一位地道的在青島度過一生的本土畫家。其1910年生于即墨市閣里村,自幼跟隨當時的墨城名繪李宣三學畫,1934年到濟南私立書畫社拜關松年、關友聲為師學習國畫,1935年進北京華北大學藝術教育系學習,成為李苦禪大師的入室弟子,1936年底回即墨教學。39年他第一次在青島舉辦了個人畫展,又與何保真、陳大羽、于希寧舉辦四人展,引起島城各界人士的關注。但在以后長期處于非主流位置。先是常年在中小學教授國文或美術,后來又被錯劃右派,遣返回鄉(xiāng),當了20來年農閑作畫的農民。直至年近古稀,才得以落實政策,重操教鞭,后又調縣文化館工作,方能全力作畫,直到去世。</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書畫冊僅刊其人物畫一幅,為仿大觀樓畫譜而作,不足以代表其水平,其晚年主攻山水,作品奇峰突兀、煙云流動,清雅厚重,美術評論家薛永年撰文稱之為“逸品張伏山”,誠哉斯言。??</strong></h3></br><h3><strong>王云谷,名海龍,號云谷,別號萬化山民,1894年出生,即墨人,曾任膠濟鐵路局總務處審核科事務員,,為劉仲永弟子,擅山水工漢隸,用筆靈活,設色工整,無一毫煙火氣?!渡綎|書畫家匯傳》簡介為“二十年代居青島,工于山水,已嶄露頭角,后不知其所終。”我搜遍書櫥網角,也僅見以上資料。其在書畫冊中留有山水畫一幅,水平不言自明。即墨的父老鄉(xiāng)親,該發(fā)個尋人啟事了。</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史承蔭在書畫冊中有山水畫兩幅,其畫作清新、古樸,層次感很強,已經進入化境,書畫冊介紹其為“字福齋,膠縣靈山衛(wèi)人,繼三山后起,工山水,以中國筆意兼以西法,渲漬烘托,倍臻佳妙”其余資料未見比此更詳者。</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尋找青島美術史上的失蹤者(五)</strong></h3></br><h3><strong>六、其余書畫家簡介</strong></h3></br><h3><strong>除上述介紹外,在少海書畫社作品集中留有作品的書畫家還有近二十位,這些人士的情況更為復雜,考證收獲不大,就是那些耳熟能詳?shù)娜耸?,他們究竟在何時到過青島?在青島的活動都有哪些?都缺乏詳細的資料,在此只能將所查到的有關情況和刊登在書畫冊的作品、介紹摘錄備忘。</strong></h3></br><h3><strong>1、丁佛言,(1878—1931)名世嶧,初字桐生、息齋、芙緣,后字佛言,號邁鈍,別號黃人、松游庵主、還倉室主。黃縣(今龍口市)城關宋家疃人,近代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古文字學家。其政治藝術生涯大家已經非常熟悉,這里主要說一下他和少海書畫社的關系,查有關資料,丁佛言在1923——1928年因反對曹錕賄選而回到家鄉(xiāng),潛心研究古文字學。他有許多親朋故交在青島,在這五年多的時間里,和青島的聯(lián)系肯定少不了,也有可能會到處于北洋政府領導之下的青島來參加一些雅集活動,因此和少海書畫社的畫家相識甚至成為好友,少海書畫社的發(fā)起人之一由諾山就是他的連襟,可見他和少海書畫社的淵源還是很深的,書畫冊出版時他已經回到北京,所登此幅篆書落款時間為乙丑年,就是1925年,很可能是贈與哪一位好友的作品,也參與了少海書畫社的展覽,上了作品集。</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2、劉大同(1865-1952)原名建封,別號芝叟,又號風道人。《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續(xù)編》條目中介紹:?1909年任吉林安圖知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即舉義旗相應,成立大同共和國,并改名為劉大同,旋被清軍鎮(zhèn)壓失敗,中華民國成立后,在大連成立平民社,討袁起義,1913年被北洋政府通緝,19</strong><strong>17年在廣州參加護法運動,先后參加興中會,同盟會,隨孫中山在日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進行革命活動,1925年在上海主辦《野語》雜志,1936年在天津主辦《渤海日報》,進行反蔣抗日宣傳,蔣被釋放后,報館被封閉??箲?zhàn)勝利后到濟南定居,創(chuàng)明湖書畫社,1952年病逝。劉氏工書畫,善狂草,1928年前后,章太炎、景梅九等集資印行與其先世劉子羽,劉石庵的書法合集《諸城三劉合璧》,晚年兼作山水,花卉。著有《嶺南吟》、《醒迷魂》等。</strong></h3></br><h3> </h3></br><h3> </h3></br><h3><strong>???丁麟年,(1870——1930年),字紱臣(亦稱紱宸),號幼石,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濤雒人。生于進士世家,天資聰穎,愛文好學,4歲誦讀詩文,書寫篆隸。19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歷任戶部郎中、興安府(今陜西安康)知府等職。1912年,由陜西棄官回鄉(xiāng)。1920年2月,就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上任后,為該館搜集出土文物,收進精刻版本,購藏鄉(xiāng)賢書畫,并致力于文物考證工作,在鐘鼎文字研究方面造詣很高。丁麟年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栘林館吉金圖錄》、《栘林館叢書》、《三代名器文字拓片集錄》、《日照丁氏藏器目》、《出土文物分類集錄》、《山左鄉(xiāng)賢書畫甄錄》、《殷周銘器考證》等。是當時有名的收藏家、考古家和書法家。他善于自撰聯(lián)文,書成字畫,如“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等,也有從《蘭亭集序》等名文中集錄而成的。</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929年,因病辭職,移居青島。次年病逝,終年61歲。他的后任,就是由他推薦的同鄉(xiāng),著名學者王獻唐。</strong></h3></br><h3><strong>4、陳紀云,蓬萊人,清舉人,留學日本,入同盟會,民國元年任參議員,為人淡泊,能詩文,工書法。時任交通部駐膠濟鐵路管理局專員。</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5、劉嘉穎,(1861—1902)字實甫,一字石芙,濰縣人,《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這樣介紹:“自少精研繪事,家藏書畫甚伙,日坐臥寢食其中,自題所居曰畫隱軒,工于臨摹,花卉以惲壽平為宗,山水則專師王翚。邑中陳壽卿收藏之富甲天下,劉至輒出歷代名跡以資觀摩,由是深得古人秘奧,藝乃大進,嘗繪花卉小冊,曹仲銘(鴻勛)逐幅題以詩,詩人郭果園裝題為海濱二妙冊,題詩者有數(shù)十家之多,其見重于時如此,卒年四十二?!薄稙H城區(qū)志》也講:“劉嘉穎仿石谷南田的畫稿,有未落款者,偽書王惲售給京都鑒賞家能獲重金。”劉嘉穎可以肯定地講不是少海書畫社的成員,上了少海書畫社畫冊,恐怕是他在少海書畫社的兩位學生趙德三和丁啟喆的主意。</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6、丁啟喆(1873-1939)字東齋,號雪廬,濰縣人,《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有條目:“嘗游劉實甫門,畫工人物,法宗陳洪綬,嗣從郭恩孚習詩詞,與高密傅丙鑒時有唱酬。曾任圖畫教員,與邑人劉秩東等創(chuàng)辦同志畫社,精岐黃,著有自笑軒詩集,老蓮匯稿,北海人范等,年六十七卒于家?!?lt;/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7、周愛周(1891—1955)原名蓮塘,山東濟寧人,約1918年畢業(yè)于山東優(yōu)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專修科。(一說其畢業(yè)于上海美專)先后任教于濟南正誼中學、育英中學、濟南女子師范學校。1922年,發(fā)起唯美畫會,在濟南貢院墻根教育會舉辦美展。1923年,周愛周創(chuàng)辦的私立山東美術學校經教育部批準立案,每年補助學校4800元。1927年,周愛周舉辦個人畫展,募集8000元用于建設 私立山東美術學校新校,并開辟愛美路,安置愛美坊,1930年,山東美術學校改名為私立愛美中學,并創(chuàng)辦《愛周畫刊》,(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更名為培才中學)。后在曲阜二師任教,?1949年,執(zhí)教于菏澤師范學校。1955年去世。</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周愛周的作品,現(xiàn)在已經很少見了,其市場價格也不高,但在民國時期,周愛周可是號稱“民國第一梅”。</strong></h3></br><h3><strong>8、張應元,字聲甫,號貞起,山東高密人,工花卉翎毛人物,山東教育展覽會金獎。</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9、趙安榮,字琴舫,泰安人,工人物翎毛猛獸草蟲花卉旁及山水,少仕,出關以筆墨做生涯,用筆工整一絲不茍,可步仇十洲后塵。</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0、張伯起,字少農,別號鶴生。高密北關人,畫家張嶺之子。擅山水,蒼勁雄健,自成一格,曾多次赴嶗山寫生,積成《嶗山山水冊》。所畫人物肖像,形神俱妙,1914年在山東教育展覽會贈優(yōu)等金質獎章,山東物品展覽會獲優(yōu)等銀質獎章。(山東書畫家匯傳)時任膠濟鐵路高密小學校教員。</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1、齊志遠,字靜廬,歷城人,常德山樵弟子,擅山水,用筆秀潤,撫王耕煙戴文節(jié)諸作可以亂真。時任膠濟鐵路局總務處文書科科員,家住單縣路南海樓樓上1號。</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2、李鵬飛,字程九,福山人,工山水猛獸,法吳石仙有出藍之譽,兼以西法渲漬,筆墨蒼潤,近自三島歸來,詣益精進。其畫室“聽松齋”,是清末文人墨客集會的場所。1927年,李程九將其捐給世界紅十字會作為福山分會會址。1989年山東省文物局、福山區(qū)人民政府利用該建筑群建立了“王懿榮紀念館”?,F(xiàn)又改為權希軍藝術館。</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3、王肇崧,字星珊,別號雪龕頭陀,安丘人,幼時喜寫翎毛草蟲,后棄去,攻六法,不輕易著色采,每秉筆輒隨意趣,不事臨摹,嘗憶范寬語曰,與其師于人,莫若師其心,嗣游江浙諸山有心得,所作以天真幽淡為宗。</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4、李耕煙,濰縣人,性疏狂不拘小節(jié),精花卉翎毛,法南田老人而出以恣肆之筆,不拘守繩墨亦不為時俗所染,為近世罕見之作品。</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5、茅鎮(zhèn)岱,字石生,歷城人,工花卉,遠宗宋元,出入南沙白楊之間,嘗隨金北樓先生出游,其作品曾在日本東京展覽,很受歡迎,亦為北京湖社畫會成員。時任膠濟鐵路局總務處文書科科員,住泗水路6號。</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6、宋民生,別號鐵槎外史,又號則古道人,文登南黃山人,酷嗜金石,兼精詩畫,所作花卉翎毛旁及山水古趣盎然,不事臨摹,法與神會,逸品也。</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7、竇啟文(1881—1953)名啟文,以字行.諸城人.工書善畫,擅梅蘭竹菊"四群子"精篆刻。(山東書畫家匯傳)以畫梅、竹、石著稱的竇易三,特點清瘦有氣節(jié),頗具文人氣息。(諸城縣志)</strong></h3></br><h3> </h3></br><h3><strong>19、費磊安,名源深,字潤泉,別號磊安。別署古磚硯齋。上海松江人。早歲能文,嗜篆刻,葉銘《廣印人傳》中錄其小傳。清末時費源深與姚鹓雛共赴京城求學,姚鹓雛《恬養(yǎng)簃詩?還都集》中存有《費潤泉源深要過其居,共飯,別后卻寄》、《懷費潤泉》和《寄費潤泉,并示袁道沖》等篇目,時任膠濟鐵路局總務處文書科科員。</strong></h3></br><h3><strong>?尋找青島美術史上的失蹤者(六)</strong></h3></br><h3><strong>七、后記</strong></h3></br><h3><strong>這幾天是圣誕狂歡時間,街上車水馬龍,商店、酒店爆滿,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似乎有了包容一切的度量,不管是什么節(jié)日,什么文化都可以拿來我用。此時,我還在為一個月前的一個發(fā)愿而作最后的沖刺,寫字臺、地板上堆滿了查閱過的書籍,它們在那里神態(tài)各異地躺著,沒有一點提供不出幫助的愧疚感。</strong></h3></br><h3><strong>這篇臨時動議的文章,寫得非常辛苦,近一個月來,我?guī)缀鯇Χ陙硭氐馁Y料性書籍重新過了一遍篩子,香煙每天比平常要多抽半包,腦細胞的運動量也比過去大了許多。</strong></h3></br><h3><strong>盡管有諸多勞苦和種種不如意,但那點滴發(fā)現(xiàn)的驚喜,足以慰藉疲勞的身體,同先賢的對話交流,更振奮我的精神,雖然對少海書畫社的來龍去脈還沒有完全清楚,但已經有了一個開始,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strong></h3></br><h3><strong>值得欣喜的是,幾天前在博客里發(fā)現(xiàn)一則有關少海書畫社線索的留言,我馬上和留言者北京的劉先生取得了聯(lián)系,劉先生是少海書畫社中堅宋怡素先生的后人,收藏有許多少海書畫社成員的作品和資料,他已在著手整理并將陸續(xù)披露,我滿懷希望地期待著。</strong></h3></br><h3><strong>在結束本文之前,還想再說兩點,一是因為對此文的寫作是邊查邊寫,難免掛一漏萬,文字重復,還請各位諒解、指正。二是少海書畫社的探究還遠遠沒有結束,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涌現(xiàn)。</strong></h3></br><h3><strong>《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鄙俸嬌缱鳛榍鄭u的第一個美術社團,無疑對青島美術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今天在這里尋找、挖掘這段歷史,不是一時的發(fā)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對哪一個書畫家的偏愛,而是在接續(xù)一段歷史,重溫一種傳統(tǒng),如果一個城市的文化積淀由此而增加厚重,那正是我們想見到的。</strong></h3></br><h3><strong>我的眼前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幕場景,那是八十年前的一個冬夜,在北京路或是天津路的一間畫室,一群人正在圍著一個畫案或坐或站著,案上一幅已近完成的國畫,旁邊一個燒著木炭的火盆,他們時而評論著墻上的一幅作品,時而為桌上新畫的詩題祭出新句,他們有不同的職業(yè)和秉性,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世道艱難,人生不易,唯有自己心中的烏托邦可以不離不棄,那是一片屬于自己的的世界。</strong></h3></br><h3><strong>八十年,不遠也不近,那群當年曾經引領青島文化潮流的人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客,成為這個城市湮沒的記憶,他們恪守著傳統(tǒng)文人的特點,就像其繪畫傳達出內心的閑淡和精神的高遠。</strong></h3></br><h3><strong>我們今天的追尋,與其說是在尋找美術史上的失蹤者,不如說是在尋找迷失的自我,在今天這個物質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保持住自己心靈的一方寧靜,有一點超乎物外的追求,就是和那些先賢雅士同在,就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我們也是這個城市的過客,希望在這個城市留下的不僅僅是二氧化碳。</strong></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TIzNTcwNg==&mid=2247493254&idx=1&sn=08920f33f17a361cd5ee57088dc85bb7&chksm=fcbc7c13cbcbf5055cbfc2dff1fc86218b7edb07c2e539ef82a4f55cfcde2e7ffde9d5023900&scene=4&subscene=126&ascene=0&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336&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AABAAoACwATABQABAAmlx4AWpkeAJuZHgCdmR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D8o9jJUZEPxvQSRrlsaZdSXHL9BOoNFEDQ7rOdz8v7ys3U6R%2B5XksAvTyUpgw%2F36&wx_header=1"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