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諸城市三里莊水庫溢洪閘工程由山東省水利廳第一安裝大隊負責具體施工,1962年11月動工,1963年春季竣工。國家投資300萬元,地方投資50萬元,投工80萬個。建成的溢洪閘莊重雄偉,簡潔大方,50多年來成為諸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br> 溢洪閘是主要功能是調(diào)節(jié)水庫蓄水和防洪。工程的完成,使三里莊水庫庫容由原來的3500萬立方米增加到5400萬立方米。 泄洪閘最大安全泄洪流量1361立方米/秒,自建成后,共經(jīng)歷了三次大考驗:1974年8.13泄洪、1975年8.14泄洪、1999年8.12泄洪。其中1999年8.12泄洪每秒700立方米,達到下游扶淇河(現(xiàn)改名為九龍河)最大泄洪量。至2018年,溢洪閘已安全運行了55年。<br> 漫長的歲月風霜,不可避免地侵蝕了溢洪閘的健康。歷經(jīng)多年運行,機械落伍,設施老化,安全隱患重重。溢洪閘經(jīng)水利部、山東省水利廳鑒定為病險建筑,列入除險加固工程,面臨拆除重建。 <br> 冬季的一天,上班路上偶遇溢洪閘拆除,匆匆忙忙中,隨手拍了幾張照片。隨后的日子,早出晚歸拍幾張,留作長久的記憶。<br></h3><h5><b>(建設歷史、拆除原因見文章末尾注釋;重修溢洪閘的文章:《重生記錄300天(建筑篇)》</b><a href="http://www.zit.org.cn/2m1l34f2?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網(wǎng)頁鏈接</a><b>,《重生記錄300天(勞動者篇)》</b><a href="http://www.zit.org.cn/2m5btvuk?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網(wǎng)頁鏈接</a><b><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5><div><b><br></b></div><h5><b></b></h5> <h3> 這座建成于1963年的老建筑,55年來一直雄踞于城市的上游。</h3><h3> 它承載著蓄水和泄洪的雙重功能,如一枚粗壯樸實的螺釘,嚴絲合縫地嵌在鋼筋混凝土的水壩上。漫長的歲月侵蝕著它強壯的肌體,漸漸的它步履蹣跚有心無力,終于走到生命的盡頭。</h3><h5><br></h5> <h3>它曾經(jīng)俯視著整個城市,注視著城市在平靜的呼吸中入睡,又在紅塵喧囂中醒來。它見證過城市的風云激蕩,領略過和風細雨以及瑞雪飄飛。似乎這一切都與它無關,只是默默的調(diào)節(jié)市民的供水。象一位沉默寡言的農(nóng)民工兄弟,平凡到被人忽略。</h3> <h3>面對它的拆除,每個成年人的心里都是復雜的。</h3> <h3>幾乎每個人都曾在它身邊漫步,牽著親人或朋友的手。</h3><h3>華燈初上,夜色闌珊里隱約的歌聲。</h3><h3>晨光熹微中的奔跑,夕陽西下的歸人。</h3><h3>喧鬧著,歡笑著,以及哭泣的記憶會不會隨著它離開?</h3><h3><br></h3> <h3>閘門面向水庫的一面建起臨時堤壩,擋住庫中存水。</h3> <h3>工人把臨時堤壩外的積水排回到水庫中。</h3> <h3>機器轟鳴</h3> <h3>水位線告急</h3> <h3>漫長的時光中,這只是微不足道的漣漪。</h3> <h3>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h3> <h3>關鍵時刻出場的,也許是一把平凡的鑰匙,也許是鎖匠。</h3> <h3>悄悄的,它走了,全不似它轟轟烈烈的來。</h3> <h3>時間是粉碎機,粉碎了時間自己。</h3> <h3>經(jīng)得起平淡,經(jīng)得起風雨,經(jīng)不起命運。</h3> <h3>有人辛苦,有人閑。</h3> <h3>雄偉難免化為瓦礫。</h3> <h3>辛勞的結果可能是萬丈高樓,也可能一地雞毛。</h3> <h3>每一根扭曲的鋼筋,都述說著當初的不平凡。</h3> <h3>氣割工人把拆出的廢舊鋼筋焊在一起,便于裝卸。</h3> <h3>飛舞的鋼花,如同別離的焰火,在絢麗后歸于冷寂。</h3> <h3>工人準備向下游排水</h3> <h3>氣割工人拖動氧氣瓶</h3> <h3>分解體積巨大的鋼鐵閘門</h3> <h3>禮下于人,必有所求。人與機械,以同樣的身姿匍匐在大地上。</h3> <h3>鋼花融化了凍土,這是冰與火、鐵與血的較量,厚重的歷史難免輸給淺薄的現(xiàn)實。</h3> <h3>風雨滄桑,終有盡時。</h3> <h3>沉舟側(cè)畔千帆過</h3> <h3>斷橋殘雪故人來</h3> <h3>轟鳴歸于沉靜</h3> <h3>離別何須楊柳,故人遠去,新人將來。</h3> <h3>流水邊銹蝕的螺絲,不要輕易拋棄,它可能來自一個巨大的回憶。</h3><h3><b></b></h3> <h3>圖文:龍城馭獅(微信號122676751) 歡迎轉(zhuǎn)發(fā),未經(jīng)允許請勿修改用于其他用途。 </h3><h5></h5><h5><b> </b></h5> <h5><b> 注1:拆除原因:建筑時間長遠,設施老化。溢洪道閘門是用來調(diào)節(jié)水庫蓄水和防洪的,歷經(jīng)多年運行,已是安全隱患重重,經(jīng)水利部、省水利廳鑒定為病險工程,列入除險加固工程,進行重建。水利工程建筑物是功能性建筑,重在作用,重在保障,不屬文物作用。<br></b><b> 注2:1962年11月18日,三里莊水庫溢洪閘工程動工,次年春竣工使用。該工程由山東省水利廳第一安裝大隊具體施工安裝,鋼制閘門由省水利廳調(diào)撥南四湖調(diào)水閘改制而成,閘分五孔,高5.32米,寬10米,閘門厚30毫米,由蘇聯(lián)援建的特制進口鋼材焊接成內(nèi)拱型。此閘已安全運行了55年,整個閘體渾厚大方,莊重雄偉,與主壩渾然一體,成為四十多年來諸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該工程的完成,使水庫庫容由原來的3500萬立方米增加到540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300萬元,地方投資50萬元,投工80萬個。(本注釋來自于百度百科,作者系諸城市水利水產(chǎn)局退休工程師,百度未寫明作者其他信息)<br></b><b> 根據(jù)閘門與電焊工的對比照片,感覺閘門的最大厚度應該在80厘米左右。文中的“閘門厚30毫米”似乎應該是“制作閘門的鋼材厚度30毫米”。<br></b><b> 注3: 泄洪閘最大安全泄洪流量1361立方米/秒,自建成后,共經(jīng)歷了三次大考驗:1974年8.13泄洪、1975年8.14泄洪、1999年8.12泄洪。其中1999年8.12泄洪每秒700立方米,達到扶淇河最大泄洪量。(本注釋由攝影愛好者周老師提供)</b></h5><h3><b> 注4:半個世紀前“三里莊水庫溢洪閘落成典禮”親歷記 作者:劉善仁(本文載2013年濰坊日報“今日諸城”)</b></h3><h5> 1963年秋天,我諸城一中初中二年級,三里莊水庫溢洪閘落成典禮。當時這在諸城是件大事。“三里莊水庫溢洪閘”幾個字還是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后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舒同題寫。典禮現(xiàn)場很隆重,鑼鼓喧天,彩旗飄飄,城區(qū)中小學生都參加了開閘放水儀式。開閘后庫水奔涌而下,以幾十米的落差跌落下游的扶淇河(現(xiàn)稱九龍河)。如雷的聲音,奔騰的激流,我和我的同學們受到極大震撼!我當時是初二學生,沒見過大場面,我們歡呼、歌唱,情緒高昂!事后,學校要求各個年級作文課都寫三里莊水庫溢洪閘落成典禮參觀記。那個純真的年代,作為十五歲的少年,激情澎湃,這篇參觀記我一氣呵成,受到初二語文高峻老師稱贊,并被高三語文張利善老師拿到他們的課堂上作為范文朗讀。當時諸城一中高三有個學生叫王冠軍,家是邱家七吉,與我同村。在回家的路上,他對我說,你一個小孩寫的文章,老師作為范文讀給我們大人聽,你真厲害!我說,這是老師用這種方法激勵你們,我寫的文章很幼稚。其實他不算什么大人,我也不是小孩。他高三,我初二,只不過比我大五歲而已。<br> 當時全諸城沒有一座樓房。三里莊水庫溢洪閘是那個年代城區(qū)最高最雄偉的建筑,遠遠地坐落在城南三里莊水庫北岸。舒同的題字,更使這處建筑名聲遠播。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諸城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唯有三里莊水庫溢洪閘沒變!漫長的歲月,墻體裂縫,水泥剝落。嵌進墻面水泥里的舒同體“三里莊水庫”幾個大字,經(jīng)若干次紅漆涂描,漆片風干翹起,每天對著從閘前橋面上走過的行人,敘說滄桑。不過,年輕人無感。只有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走過那段歷史,才有感慨。<br> 在城區(qū)近幾年拔地而起的富麗堂皇的高層大廈襯托下,三里莊水庫溢洪閘顯得更加寒酸!它五十多年的歷史默默地見證了諸城市的崛起,同時也如實地記錄了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是一個純粹的農(nóng)業(yè)國,諸城經(jīng)濟更是單調(diào),幾乎沒有工業(yè)基礎。三里莊水庫的功能,就是為農(nóng)業(yè)服務,周圍幾萬畝莊稼就靠它提供水利保障。建三里莊水庫那個年代,沒有大型機械,幾萬民工吃著瓜干窩頭,小推車鎬頭鐵锨土筐上陣,肩挑人抬,熱情高漲,干勁沖天,硬是在城區(qū)南邊移村搬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建成了一座中型水庫。雖說如果把這個活放在現(xiàn)在,以現(xiàn)代中國的工程能力,大型挖掘機和大型運土卡車上陣,也就是幾百人幾個月的工程量! 但在那個簡陋的年代,社會的物質(zhì)能力不足,但精神力量強大,諸城人硬是用原始的手段實實在在地完成了這造福一方的壯舉。<br> 后來,國家發(fā)展了,諸城的經(jīng)濟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工業(yè)產(chǎn)值大幅度提高,農(nóng)業(yè)比重下降。到今天,三里莊水庫農(nóng)業(yè)灌溉功能幾乎減少到零,剩下的作用,就是為日益擴大的城區(qū)供水。有消息說,市政府有新的規(guī)劃,要在三里莊水庫周圍建一個南湖公園,把水庫變作這個風景區(qū)的園中湖。蒼老的三里莊水庫溢洪閘,作為諸城的標志性建筑,承載著歷史風雨和歲月往事,在九龍河上見證了諸城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在新形勢下,還會繼續(xù)演繹它的故事。</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