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引</h3><h3> 在一個缺雪的冬季,肆虐的一定是流感,而缺失的一定是美感,在北方自然界,冬季中醉美的莫過于江岸霧凇,尤其是有河水流淌的江岸,晶瑩剔透的不忍觸碰,冰晶霧幻的宛若仙境,就那一刻是無法用詞匯描述的,語言中也只有“哇瑟,好美”勉強敢言了!別說真的見過奇幻的天下霧凇,那的確是震撼人心的,只幾幅圖便讓行者不能自抑,起眼到無法羞愧的尷尬之境!</h3><h3> 賞罷圖片中的江岸霧凇,還得原地踏步走,不出家鄉(xiāng),又趕上家鄉(xiāng)少雪的冬季,即便是有山有水,也略顯得提不起精神來,因為那風是刺骨的,那天是陰冷的,那樹多是無葉的,整個蒼茫大地,沉寂在灰暗陰沉中,這個冬季的確不咋好玩,大都貓在家里不出遠門,除非有新的線索,或者久未出門,偶有心血來潮,能像我一樣在閑暇之時去探究歷史風貌,尋獲一些未知領(lǐng)域,補償價值所在!</h3> <h3>采風齊魯古道</h3><h3> 在齊魯大地上說起齊魯古道,大都耳熟能詳,齊長城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被譽為“長城之父”,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西起濟南的平陰向東延伸到膠州入海,蜿蜒綿亙數(shù)千里,它如巨龍一般盤踞在綿延起伏的群山之中,又如超長的綢帶亙嵌在齊魯大地上,齊長城之于章萊交界地段比較險峻,有名的像天門關(guān)、北門關(guān)、錦陽關(guān)、黃石關(guān)、青石關(guān)、以及風門道關(guān)他們是構(gòu)成古齊長城最為重要的關(guān)隘,是聯(lián)通齊、魯兩國的重要邊塞通道,零散在關(guān)隘附近的一些古村落至今依舊保持著古老而濃郁的歷史風貌,淳樸的鄉(xiāng)風、鄉(xiāng)韻幾千年來從未改變,古老的石砌在歷經(jīng)千年風雨后依舊完好如初的保持下來,布滿了大小坡嶺,山上年代久遠的石圩子、石屋子都已無從考證,偶可見關(guān)隘上的通關(guān)石橋,古木參天,幾墩古槐,年逾千載,這些歷史遺物如今卻構(gòu)成了現(xiàn)今齊魯古道上最璀璨奪目的歷史見證及文化內(nèi)涵!它是我們?yōu)橹鴣淼脑慈俏膭?chuàng)者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亦是當政者重點打造的人文史篇。</h3> <h3> 附近的幾個村落,像三德范這樣的傳統(tǒng)村落,還依舊保持著古風古貌,翁城下的青石板路明亮如鏡,千百年來走過車馬,走過古人、走過官走過民、走過前人和婦人、走過主人和仆人、走過庸人和俗人、走過大人和小人,走過文人和老人,或許還走過外國人?!耙粭l長河穿村過,幾座虹橋如臥波”,禹王廟、文昌閣、太平街的古門樓、還依然矗立在街頭,新添的古戲臺古樸典雅、氣勢恢宏、青瓦探檐、浮雕如繡、牌樓攜側(cè)、婉花細雕、祥云浮伴、玉柱擎天……</h3> <h3> 走入青野村置身在大戲臺前,北側(cè)便是中國五音戲博物館,根據(jù)史料記載這里是五音戲的發(fā)祥地,這個看似不大的村落卻因周姑子腔而聞名天下,五音戲俗稱周姑子腔,她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唱腔極具特點,婉轉(zhuǎn)嫵媚,一時名聲大噪,轟動全國!最有特點的像《王小趕腳》中《六月里三伏好熱的天》等膾炙人口的名家名段,傳承幾百年而經(jīng)久不衰!</h3> <h3>五音戲概況</h3><h3> 誕生于齊魯大地的五音戲有近300年的歷史,曾廣泛流行于山東中部的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qū),其唱腔婉轉(zhuǎn)嫵媚,多以家庭倫理道德和當?shù)貗D女的生活狀態(tài)為主要題材,極易引起觀眾共鳴。2006年,五音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h3><h3> 五音戲的發(fā)展歷經(jīng)了秧歌腔、周姑子戲、雜社、五音戲四個時期?!爸夤淖印笔且环N聲腔系統(tǒng),因演唱時肘懸小鼓拍擊節(jié)奏而得名,是山東地區(qū)和蘇北一帶地方戲的總稱。秧歌腔最早就屬于“肘鼓子”,發(fā)展到后來,由于“周姑子”的加入,無論是腔調(diào)還是表演風格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h3><h3> “姑子”是當?shù)胤窖詫δ峁玫姆Q呼,關(guān)于“周姑子戲”的來源,行內(nèi)有兩個版本的傳說。一說距今100多年前,在濟南市章丘縣文祖鎮(zhèn)西田廣村的尼姑庵內(nèi)有一個尼姑姓周,經(jīng)??诤咝∏奶幓?,她演唱的秧歌腔小曲委婉悲戚,讓人憐惜,所以施舍豐厚。當時民生凋敝,乞討者甚多,他們學唱周姑子小曲,打場子、趕廟會、忙紅白事,并由原來的干口清唱,逐漸加上鑼鼓,形成了周姑子戲的雛形。另外一種版本說這位周姓尼姑在外出化緣時學會了不少秧歌腔小調(diào),哼唱的“尼姑思凡”小調(diào)被庵主發(fā)現(xiàn),結(jié)果被逐出佛門,她不得不唱著曲兒乞討謀生。她委婉柔美、韻味獨特的唱腔很快廣泛流傳開來,久而久之漸成規(guī)模,便有了“周姑子戲”。</h3><h3> 清光緒年間,青野村的藝人趙寶子(趙國清)學習并改革了“周姑子戲”,同村的靳成章和靳成花兄弟拜他為師。后來,靳氏兄弟把戲名定為“周姑子戲”。民國初年,周姑子戲在章丘及周邊地區(qū)已聲名遠播。上世紀20年代,靳氏兄弟率領(lǐng)戲班赴濟南大觀園演出,引起轟動。梆子戲班主鄧洪山喜歡上了周姑子戲,便與靳氏戲班合并,拜靳氏兄弟為師,就是后來的名角“鮮櫻桃”。此時周姑子戲形成了較為獨立完整的板腔體系,并借鑒了京劇、昆腔、梆子等劇種的伴奏、服裝、道具、化妝,形成了專業(yè)演出社班,影響不斷擴大。1935年10月,經(jīng)人介紹,鄧洪山帶領(lǐng)由兩個“武場”和兩個男演員組成的“五人班”,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將劇種名稱最終確定為“五音戲”,一直沿用至今。</h3><h3> 1949年,鄧洪山、明鴻鈞、劉方玉等人 將3個五音戲班合并,建成第一個較大的五音戲演出團體,于1950年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登記落戶,稱“五音劇社”,1956年改名為“淄博市五音劇團”,鄧洪山為第一任團長。1969年1月,五音劇團受到“文革”的沖擊而解散。1976年8月,以原有五音劇團人員為基礎(chǔ),淄博市五音劇團重新建立,1998年更名為淄博市五音戲劇院。</h3><h3> 如同其他小劇種的發(fā)展狀況一樣,五音戲也面臨很多困難。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因資金、演出市場等問題很難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民間的零星班社組織規(guī)模不大,水平參差不齊,多以演出傳統(tǒng)劇目為主,沒什么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淄博市五音戲劇院院長孫強認為,五音戲的保護傳承困難很大,“大演大賠、小演小賠、不演不賠,這直接導致劇院經(jīng)費嚴重不足。每年春節(jié)期間的近百場下鄉(xiāng)演出幾乎占到了全年演出場次的一半,而每場只有2500元至3000元的微薄戲酬,維持收支平衡都很困難,因此人才流失也很嚴重,演員隊伍面臨斷檔,創(chuàng)作人才更為稀缺,目前專職音樂創(chuàng)作人員只有副院長畢金奎一人?!蔽逡魬虻乃囆g(shù)研究也嚴重滯后,鮮有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h3><h3> 自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在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的支持下,五音戲有了一些發(fā)展契機。五音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霍俊萍積極參與校園讀本《走進五音戲》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大力培養(yǎng)年輕演員。省級傳承人呂鳳琴多次到杭州安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青島大學等十幾所高校進行演出、講座。此外,五音戲劇院也在不斷編排新的劇目,并實現(xiàn)了資料的歸類與管理,同時運用文字、錄像、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方式,對五音戲進行了系統(tǒng)和全面的記錄。</h3> <h3>五音戲省級非遺傳人呂鳳琴</h3> <h3>呂鳳琴,王小趕腳《六月里三伏好熱的天》扮相</h3> <h3>五音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霍俊萍</h3> <h3>霍俊萍經(jīng)典戲曲《王小趕腳》扮相</h3> <h3>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h3> <h3>“鮮櫻桃”鄧洪山“耄耋扮二姐”扮相</h3> <h3>青野五音戲臺</h3> <h3>品味石子口村</h3><h3> 偏隅在三槐樹以西的石子口村,民風淳樸,鄉(xiāng)韻獨特,她三面環(huán)山,風光秀麗,她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淵源被賦予齊魯古道上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傳承者。</h3><h3> 在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后的石子口村,融自然美學于一身,溪道、涼亭、古井、林蔭、綠竹、籬笆院、石房子、石圩堰、穿行坊間,猶如世外桃源,村內(nèi)的每一條街巷都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村子建在北面的山坡上,街巷大都東西走向,這迎合了山勢地貌的特點,鄰居總是南低北高,越北居所,視野越好,最北的房子幾近半山腰了,住在院落向南眺望全無遮攔,秀美山色一覽無余,好生暢快!</h3> <h3> 我踩著青石鋪就的路面,由南而北上,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如詩如畫的街巷,街央有樹,街巷兩側(cè),東西分布著錯落有致的石房子,青草罩頂,宛若青絲,她們看上去,青韻高雅,青秀潔方,沿石階而上,移步換景,別有情趣,或入仙坊尋夢,或載清幽視竹,再回首已然局中攀者,興致勃勃,行盡左彎,而后右拐,十米長路,立石成景,見一別致院落,獨出心裁,別具匠心,由西門而入,壁影閑致,簡而不俗,整個庭院,居北面南,視野開闊,閑庭獨韻,清幽典雅,進得庭院,小憩院中只聽屋內(nèi)只言片語,閑敘家常,聊言聊語,未見其人。在拜賞美景,四下觀望后為不擾人清修隨即離去,我來或者不來你都在那里,只當我輕輕的來,正如我輕輕的走,不帶走一片云彩……</h3> <h3> 離開這清幽之境,我意圖東進南巡,在路邊那如仙居的小院,仿佛又見到那仙風道骨的老婦人,自言自語一番,拾柴進院,閉戶炊煙!</h3> <h3> 順著路牌的指引,我去桃花峪尋找齊長城方向的遺跡,這段山路并沒有被柏油硬化,還如往初一般,土石筑就,通達遠方,令我驚喜的是一座座石屋子點綴山間,而每一處石屋子都被石圩子包圍著,他們看起來都是獨居獨院,分落在不同的田間,那石與石間的疊砌,或于石屋,或于石墻,層層疊疊,形態(tài)各異,她是一種文化,更是一份鄉(xiāng)愁,山石各異,奇特非凡,造就了不同的風格,承載著歷史的獨蘊,訴詩行文,蘊涵豐富,這些活著的山居,見證了齊長城光輝燦爛的歷史,如同一部教科全書,書寫了這里的萬千變化,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石子口人,走出大山,走向更加燦爛的文明……</h3> <h3>齊長城簡述 </h3><h3> 齊長城(The Great Wall of Qi)始建于春秋時期,完成于戰(zhàn)國時期,歷時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有準確遺跡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h3><h3> 齊長城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所筑長城中現(xiàn)遺跡保護較多的一處,它建筑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西起平陰,經(jīng)肥城、濟南、萊蕪、博山、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至膠州入海,全長達1200余里。凝聚著二千五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xiàn)了春秋首霸和戰(zhàn)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h3><h3> 1987年齊長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h3> <h3>攝影 : 行者無疆</h3><h3>撰文 : 行者無疆</h3><h3>配樂 : 古琴版《太極》</h3><h3>特別鳴謝 : 美篇友人青藍、愚人老張、山濃谷艷為本篇提供江岸霧凇、齊長城、五音戲、青野村的部分配圖!</h3><h3>本篇中有關(guān)五音戲概述以及齊長城簡述部分段落文字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專版,在此對文獻編輯者一并表示感謝!</h3><h3>行者無疆作品20180127采風于齊魯古道</h3> <h3>掃描二維碼加微信公眾號“章丘新發(fā)現(xiàn)”翻閱更多精彩內(nèi)容。商務合作/新聞線索‖請加微信zqxfx888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