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文教學只有重視平時的語言積累,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更好地形成"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將來能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加以運用。<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們三年級語文組以特色作業(yè)為抓手,不斷提高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span></h3> <h3>十六次特色作業(yè)從不同角度設計</h3> <p class="ql-block">抓住課堂,積累運用語言。</p><p class="ql-block"> 課堂是我們教師的主要陣地,要在這個主陣地上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讓學生把所學到的東內化并加以運用。在課堂上我認為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積累"、"書寫中積累"、"說話、習作中運用"。我們本學期主要從易錯詞語入手,加強了練習。比如的地得,比如成語等。</p> <h3>“的、地、得”容易錯,如何辨析有方法,情境中會運用。</h3><h3><br></h3> <h3>課文里面成語多,你認識它們嗎?理解它們的意思嗎?</h3> <h3>成語的趣味無窮,讓我們在擂臺賽上積累得更多!</h3> <h3>我們要嘗試積累句段,這些有新鮮感的句子總能對我們的習作有所啟示。</h3> <h3>分類整理,積累運用語言。</h3><h3> 語文的字詞句段篇看起來簡單,但各有分支,又分別有不同的重點難點,怎樣幫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系統(tǒng),歸類,是個好方法。</h3> <h3>會寫的字大集合</h3> <h3>全冊九首詩,活學活用,后面還有選擇題哦!</h3> <h3>多音字,你能讀準不同的讀音嗎?</h3> <h3>句子變變形,請你分分清。</h3> <h3>聚焦同課,異構語言的積累。</h3><h3> 同課不同題目,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出來的作業(yè),側重各有不同,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思維,一篇課文,預習時,學習時,復習時,我們分別做什么。</h3> <h3>課前導學</h3> <h3>課中訓練</h3> <h3>課后檢測</h3> <h3>博覽群書,積累運用語言。</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巴金先生也曾說過:"現(xiàn)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很深的。語文教學要重視課外的積累,多讀課外書。 </span></h3><h3>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也說:"大多數(shù)老師,視課文為課程內容的全部,把教材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把分析課文內容,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他還說"偶有拓展,但也比較隨意和碎片化,或者圖畫視頻的資料,引進教學里面,這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所謂拓展閱讀。"這就是就是老師們把教材當成了"孤本"而不是"范本"。 </h3><h3> 《新課標》中規(guī)定小學階段的閱讀量要達到不少于145萬字,而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在內容和數(shù)量上都是有限的,光靠教材中的課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光靠語文教材的內容是遠遠達不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從課外書中獲取更豐富的知識。 群文閱讀、新教育的童書共讀,就是為了拓展閱讀量,激發(fā)閱讀興趣。</h3> <h3> 搜集整理節(jié)日文化信息,在摘抄中積累語言。中秋月圓,國慶快樂,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帶給我們的文化底蘊讓人受益終身。</h3> <h3>好書有好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我們把閱讀和積累結合起來,就為習作儲備了素材。</h3> <h3>指導方法,學習制作整本書思維導圖。</h3> <h3> 總之,本學期的作業(yè)我們力求在積累和運用上下功夫。我們深知,語文教學就要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在實踐中熟練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