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amp;nbsp; 論語開篇第一句,中國人基本都會背,可我們真的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嗎?</h3><h3> 學習是什么意思,只有學生上學才叫學習嗎,不是的。工作、生活、乃至我們每時每刻的所有經(jīng)歷,都是學習的過程,我們從看到的、聽到的、經(jīng)歷的所有一切中去學習,學習怎么說、怎么做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一些。</h3><h3>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經(jīng)歷的所有境遇,都只是我們學習的助緣、只是我們提高自己的工具、只是渡我們過河的船只。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環(huán)境經(jīng)常會讓我們煩惱、痛苦,這只能說明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適應所處的環(huán)境, 我們必須在消除煩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長。所以,痛苦是難免的,卻也是必須的,我們要珍惜一切境遇、感恩所有磨難,因為這是我們成長的機會。</h3><h3> </h3><h3></h3> <h3> 那成長的目的在哪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就是我們要賦予人生以意義。孔圣人的一句話,給出了人生意義的三個境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人生就是通過不斷提升,先獲得自己的圓滿安定;再有能力,則努力讓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婆孩子,讓自己的所有家人安定幸福;再有能力,則帶給更多人以福澤。</h3><h3> 不管是圓滿自己,還是安人、安百姓,都以修身為前提,為什么?因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如果沒有誠心正意以至于善這個前提,既便你君臨天下又如何,能力越大反而會害人越多。反之,有德之人,即便只是個掃地的,只要他每天保持所轄區(qū)域衛(wèi)生整潔,也足以帶給人們以美好,他真誠的笑容也足以給人以溫暖。所以,雖然每個人,生而不同,使命也不同,但必須修身向善,盡己之力給這世界以美好。</h3><h3> </h3><h3></h3> <h3> 這么說,世界的美好要寄希望于幾千年也沒見過幾個的圣人嗎,這靠譜嗎?不應該靠完善的制度和法律嗎?不錯,法治和德治缺一不可。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事情糟糕到突破道德底線、對我們最基本的權利造成威脅之時,法律才有用武之地,況且還有“執(zhí)法犯法”這一點,再完美的制度還是要靠人去執(zhí)行。所以法律只能用來保障我們最基本的權利,而生活中大部分的煩惱、痛苦是不會到這個程度的,它只能靠我們提升自己來解決。</h3><h3>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始終保持“學習”,并且“學”而時“習”之,學以致用,通過學習所得來解決問題。這是我對論語第一句話的理解,與有緣者共勉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