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每當我走近揚州大學時我總會想起我的父親。父親方定一先生離開我們巳經(jīng)三十一個年頭了,但他從未離開過我的內心深處,我總是能回憶起他的音容笑貌,總是能回憶起他的點點滴滴。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值得我永遠懷念的人。</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揚州大學總部,建筑宏偉。這兒曾是當年的掃垢山,一片荒蕪。1952年我們全家隨父親從南通學院來到了揚州西郊蘇北農(nóng)學院。當年剛建校,這兒一片荒涼,校舍簡陋。</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揚州大學總部的馬路對面是大門朝南的揚州大學文匯校區(qū),就是當年的蘇北農(nóng)學院。當時就兩個系,畜牧獸醫(yī)系和農(nóng)學系。我在校園內尋尋覓覓,尋找當年的老建筑,追尋父親在校園內留下的足跡。一進校區(qū)映入眼簾的就是屹立在道路兩旁的粗壯的法國梧桐樹,它們與當年的蘇北農(nóng)學院,與如今的揚州大學一起成長。梧桐樹的林蔭大道上留下了無數(shù)行我父親的足跡。</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大禮堂是當年蘇北農(nóng)學院標志性的建筑。當年許多活動的留影都是在禮堂前。父親當年曾在此多次做過學術報告。</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84年5月30日,江蘇農(nóng)學院聘請美藉華人梁學禮(前排右8)和戴威廉(前排右6)為名譽教授,授證大會后合影(前排右7為凌啟鴻副省長,前排右5為方定一先生)。</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蘇北農(nóng)學院圖書館</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方定一先生手書</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2012年10月是父親誕辰100周年。學校為了傳承和銘記方定一先生的光輝業(yè)績,在如今的獸醫(yī)學院旁的小樹林里建了一座父親的銅像,讓先生永遠凝望著他熱愛的校園。讓后人瞻望先生的風彩,學習先生的高尚品格。</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紀念活動中編撰了紀念冊。<br /> 紀念活動中成立了由方定一弟子發(fā)起的方定一先生教育基金。</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一生命運坎坷,但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對我國獸醫(yī)事業(yè)奉獻的熱情從未熄滅過,他對工作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從未改變過。1956年揚州鳳凰橋炕坊的雛鵝大量死亡,父親星期天多次騎自行車去深入調查研究,排除了細菌感染致死的可能。他初步判斷該疾病可能是一種從未報導過的病毒傳染病,他稱之為小鵝瘟。1957年由于那場運動他受到了免職降薪處分,研究工作一度中斷。但他毫不放棄,仍然在一直進行流行病學的調查,關注炕坊的生產(chǎn)。1961年該病再度爆發(fā)父親繼續(xù)研究分離到病毒,并在家中用我哥哥飼養(yǎng)的雛鵝做試驗經(jīng)注射病毒后7只雛鵝全部死亡。父親在1963年終于研制出小鵝瘟疫苗,使小鵝瘟在江蘇省內得以全面控制進而在全國有效控制小鵝瘟的發(fā)病。這是我國科學家首先獨立研究發(fā)現(xiàn)并成功有效控制疫病的一項重大成果。但當時不得對外發(fā)表,不為世人所知。匈牙利科學家1966年發(fā)現(xiàn)該病,1970年發(fā)現(xiàn)病源后以他的名字Derzsy命名該病,1973年才研制出疫苗比父親的研究發(fā)現(xiàn)晚了十年之久。一直到九十年代世界同行公認是中國方定一教授首先發(fā)現(xiàn),分離鑒定該病毒並有效防控的!因此世界上相關論著中才將該病的病名代之以鵝細小病毒病。</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對仔豬黃白痢病的研究,他是國際上最早研究該病的學者之一。1958年父親下放到泰興種豬場勞動時,開始研究仔豬黃白痢病的防治。豬場研究條件簡陋,但他因陋就簡,從病例中分離到幾十株細菌,為了保存病株他甚至把它們放在自已的身上用體溫保溫,一年后返校時鑒定為大腸桿菌。在此基礎上他迅速制造出抗病多價血清有效率為98%,預防效果為100%。1963年他獲國家資助開始主持仔豬大腸桿菌病的研究。他在國內首創(chuàng)N丫一10菌株防治仔豬黃痢,這種生物防治策略在半個世紀前具有相當水平的創(chuàng)新性。另外父親在1956年就發(fā)現(xiàn)豬氣喘病的病原是支原體并于1959年在泰興種豬場發(fā)明了用簡易的適應我國國情的人工哺乳方法建立培育無氣喘病豬群,有效地控制了豬氣喘病在大型種豬場的發(fā)生。這種人工培育無病仔豬SPF的方法當時屬國內首創(chuàng)。</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獸醫(yī)學院西邊的行道樹法國梧桐,栽種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如今成了枝繁葉茂的林蔭大道。它們見證了獸醫(yī)學院的前世和今生。</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現(xiàn)獸醫(yī)學院大樓</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當年畜牧獸醫(yī)系辦公大樓。父親曾在此為學生上過課。父親的教學從不照本宣讀,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偸侵v授最前沿的知識,總是聯(lián)系生產(chǎn)實際,深受學生的喜愛和好評。</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當年由農(nóng)業(yè)部撥款,我父親親自設計的微生物教研組的實驗室。這是大門外景。實驗室現(xiàn)巳廢棄不用了。這條小路留下父親三十幾年的足跡。在實驗室工作常常忘記下班時間,常常沒有星期天。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父親從不會放棄他的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當年的微生物教研組就巳是業(yè)內聞名遐邇的了。微生物教研組實驗室的細菌室內存放了多年來研究培養(yǎng)的各種細菌的菌種,作為教學科研之用。<br /> 小鵝瘟疫苗成功問世后全國各地來學習的人紛至踏來。微生物教研組全部免費培訓,毫無保留,臨走無償贈送小鵝瘟疫苗的菌種,使得小鵝瘟病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得以控制。</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這是當年實驗室內的無菌室。當年微生物教研組小工廠生產(chǎn)的小鵝瘟疫苗,雞瘟疫苗,兔瘟疫苗等等諸多生物制劑都是在這里完成的。父親在那個年代曾說過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就好比自行車的后輪推動自行車的前輪前進。微生物教研組也是這樣做的,教學科研兩不誤,培養(yǎng)了許多中堅人材,解決了許多禽畜的頑癥,為學校創(chuàng)造了不匪的經(jīng)濟效益,為社會挽回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方定一先生是我國著名獸醫(yī)微生物學家,他是國內高校著名的農(nóng)業(yè)教育家。從事農(nóng)業(yè)教育和獸醫(yī)微生物、家畜傳染病的研究工作四十余年,終身熱愛教育事業(yè),學術造詣深厚,業(yè)務上孜孜以求,在難艱困苦的條件下數(shù)十年如一日,勤奮刻苦地開展創(chuàng)造性工作, 知識淵博深受廣大師生愛戴。先后有10余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國家級、部省級獎,發(fā)表論文40余篇,編撰出版15部著作。在國內外獸醫(yī)學界享有盛譽。(摘至"紀念方定一先生誕辰一百周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們紀念方定一先生緬懷他的卓越貢獻,就是要學習他愛國敬業(yè)、矢志不移的高尚品格,淡泊名利、自強不息的人生追求,投身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治學態(tài)度,教書育人、甘為人梯的大師風范。(摘至"紀念方定一先生誕辰一百周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方定一浙江嘉興人。出生書香世家。明清時祖輩均為太學生,國學生,書法家,國醫(yī)等。祖父方於鑑畢業(yè)于日本應慶大學。祖母錢耀華出生嘉興的名門望族。父親1935年考入中央大學生物系的冬天即被選為中大生物系代表和各系科級會常務干事,參加了一二九運動。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輾轉到達母校繼續(xù)學習,同時參加華西壩五大學戰(zhàn)時服務團,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并曾任該團負責人之一。</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曾祖父方錫川于1927年撰寫并命四女兒方志遠書寫的楹聯(lián)至今還懸掛在嘉興南湖的煙雨樓。方志遠是我的姑奶奶。</font></h1> <h1>媽媽高中畢業(yè)時在南京照相館拍的照片。</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41年在四川自流井父親母親相識相知相戀了,1942年他們結婚了。當時父親在自流井鹽區(qū)獸醫(yī)防治所任技師、主任。母親南京人,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從南京逃難到四川,在宋美齡創(chuàng)辦的戰(zhàn)地孤兒院任教員。有了孩子后母親一直在家相夫教子。在四川有了我大哥,父親取名為正,正大光明,正直之意,同時正月為大暗指老大。后又有了我二哥取名為平,抗戰(zhàn)勝利在即,大家都盼望和平,同時二月為平暗指老二。我是老三出生在嘉興取名為行,當時父親遠行在臺灣,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暗指老三之意。</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52年南通學院的兩個系分遷到揚州西郊新辦的蘇北農(nóng)學院。我們全家隨父親坐輪船從南通來到揚州,從此我們家就一直居住在頭道河畔。那時我們住在老倉庫里。這是大門朝東位于淮海路上的一個清朝老建筑原是個存放糧食的倉庫。這是一個大三合院。穿過西邊的小門是一大片荒地。走過荒地便是廣陵老城的西邊城墻,當時還能看到殘存的老城墻根,看到老城墻磚。西邊的頭道河,二道河就是當時的護城河。我在這里渡過了幸福的童年。</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站在頭道河和二道河畔我總是能回憶起爸爸媽媽對我們的寵愛,回憶起爸爸對我們的言傳身教。父親既是我們的慈父又是我們的嚴師。</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經(jīng)常帶著我們在這里拍照片,帶著我們在荒地上撿一些碎瓷片,父親拿著碎瓷片就能判斷是哪一個朝代的,和我們講中國的歷史講唐宋元明清。在那兒還可以撿到不少銅錢,撿到銅錢我們就非常高興聽爸爸講這是某朝某皇帝的錢幣。</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這是爸爸用相機定格了我當時撿到銅錢的快樂畫面。照片中的背景就是老倉庫西邊的房子。</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53年父親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頭幫我留下了童年的美好瞬間。爸爸幫我去照相館放大并配了精美的相夾,注寫了拍攝的時間地點。傾注了濃濃的父愛。</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55年母親帶我們兄妹三人在中國照相館合影。我們三人是父母的驕傲。</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小時候有時很任性,遇到不高興的事哭起來沒完沒了。這次是哭得爸爸煩透了,又舍不得打我,于是硬是把我拖到老倉庫的天井里拍了這張我閉著眼痛哭的照片。爸爸當時一邊拍一邊說讓你長大了看看,你小時候這么不乖,讓你長大了看看你哭得有多難看。責怪中仍包含著對我深深的愛。至今我仍清楚的記得當時的情景,我當時五歲多。如今爸爸早巳離我而去,我也即將步入古稀之年,但爸爸對我的愛我永遠銘記在心,難以忘懷。</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爸爸是個多才多藝的大家。爸爸會吹笛子,拉二胡,繪畫書法寫詩樣樣能行。爸爸喜歡拉阿炳的"二泉映月"拉"步步高"等民族樂。所以我選擇了"二泉映月"作為此美篇的背景音樂,紀念我的父親,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這幅畫是爸爸在1948年買了本照相本后用鋼筆隨手在第一頁畫了一只前行的鵝。題名為"春夢留痕"。爸爸怎么就隨手畫了只鵝呢?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種約定。約十多年后他在世界上第一個發(fā)現(xiàn),分離并鑒定小鵝瘟病毒,并成功研制出小鵝瘟疫苗在全國范圍內拯救了無數(shù)小鵝的生命!</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很敬重我的爸爸。爸爸是一個聰慧正直善良的人,一個豁達堅強樂觀的人,我總認為爸爸的內心很強大,所有的苦所有的累他都能扛,不應有悲傷煩惱。2012年在為父親百年誕辰整理資料時我看到了爸爸七十年代撰書的一首詩我流淚了。我沒想到爸爸還有俠骨柔情的一面,他的內心深處還有柔軟的一面。還會有空巢寂寞的悲傷。那時我還年輕,工作忙孩子小,但父母巳經(jīng)老了需要做子女的更多的陪伴,很后悔沒用更多的時間去看望爸爸媽媽。"喜看兒女舞堂前盤旋豈知離我去空巢寂莫年復年"!讀了很令人心酸!</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父親曾對我說過:我做什么事都會做得最好。我給學生上課學生都說我課上得好。我做科研總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爸爸從來都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充滿了信心。父親曾對我說每一個人都應該為社會作出自已應能作出的貢獻。應該成為推動時代車輪前進的動力而不是阻力。一定要好好學習本領。爸爸很愛我們,但從來沒有為我們謀過私利。我是揚州中學1967屆高中畢業(yè)生,1968年下放農(nóng)村。1976年我從農(nóng)村上調回城,分配在離家很遠的一個小廠上班,騎自行車上班途中要用40多分鐘。我想讓爸爸幫忙把我安排到他的實驗室工作,我想爸爸當時完全有這個能力的,但他一口就回絕了我,他說我不好開這個口,你要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會而不是靠爸爸。但是爸爸為他的研究生主動寫信給省里的領導要求解決他夫妻分居問題,爸爸說他是國家的人材,為了讓他更好的工作要幫他解決實際困難。我一點也不責怪我的爸爸,我認為爸爸做得對,我更加覺得爸爸的偉大,我以有這樣的爸爸而感到驕傲和自豪!</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近六十年后老兄妹三人相逢在爸爸的銅像前。</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今年清明節(jié)我們子孫后代一同前去銅像前憑吊我們的先輩。這是曾孫在擦拭銅像。父親對我們這輩的影響是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對我們教育真是潤物細無聲。坦坦蕩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讓我們的后代永不忘記祖輩的家風,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爸爸臨終前曾對我說,我從大自然中來仍回到大自然中去。我仿佛看見爸爸騎著名駒小白龍早巳消失在大自然中……但是親愛的爸爸您沒有離去,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們永遠懷念您!</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