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的祖籍在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巡鎮(zhèn)鎮(zhèn)樊家溝村。<br></h1><h1> 樊姓,據(jù)考證,一出于姬姓,一出于子姓,以國為氏,在中國姓氏排行中列第一百零二位。樊姓發(fā)祥于河南。春秋戰(zhàn)國時,樊姓氏族以此為源,北入山西,東到山東,南遷湖北、江蘇,西徙陜西??鬃泳陀幸幻麑W生叫樊遲。歷史上的名人為人們所熟知的有西漢的樊噲、唐代的樊梨花等。我們不必去攀附。</h1><h1> 樊家溝的樊姓,據(jù)說是元末明初自洪洞縣大槐樹遷來,始祖樊伯允,至今已傳至三十一代。</h1><h1> 2012年7月,我去山西考察,順便去了趟老家,留下了以下一組照片。</h1><h1> </h1> <h3>走進樊家溝村。村里現(xiàn)在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姓樊。</h3> <h3>身后這座紅門樓,是樊家溝的標志性建筑。</h3> <h3>當?shù)匕傩者€比較貧窮。</h3> <h3>喝一口老家的井水,不忘記自己的根。</h3> <h1> 河曲縣位于晉、陜、蒙三省區(qū)交界,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據(jù)2013年統(tǒng)計,全縣可耕地面積62萬畝(實際耕種42萬畝),其中水澆地4.57萬畝,基本是一個靠天吃飯的地方。老天爺稍不如意,就會造成自然災害?!昂忧5轮荩昃挪皇?,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笔钱敃r的真實寫照。所謂“口”,是指長城上的關(guān)口,“口外”,也就是長城以北地區(qū)。而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地廣人稀,又土地肥沃,所謂“黃河百害,惟富一套”,自然是人們”走口外”的首選之地。我的祖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背井離鄉(xiāng),出走口外的。。</h1><div> </div> <h3>河曲縣境內(nèi)的黃河。</h3> <h3>西口古渡,現(xiàn)在發(fā)展成旅游景點。</h3> <h3>祖父當年或許就是從這里渡過了黃河?不過他絕不會像我這樣臉上充滿笑容。</h3> <h1> 祖父的名字叫樊召余(古人在提到長輩的名字時,前面都要加一個“諱”字,也就是避諱,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二十一世紀,就改革一下吧,所以我就一律不加了,請祖先見諒),出生于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十五歲時,出走口外,先飄落至河套五原熊萬庫落腳,后遷居米倉縣(今杭錦后旗)平教鄉(xiāng)安頭兒圪旦(后相繼改名張書林圪旦、豐產(chǎn)三隊)。從此,這里就成為我們的祖居之地。</h1><h1> 祖父來到安頭兒村后,為當?shù)馗粦衾羁》瀹敳睢N覜]有見過祖父,據(jù)說他為人耿直,脾氣剛烈,身材不高,卻被人敬畏。雖目不識丁,但見識頗廣,擅長說書,常為財主家的座上客,是當?shù)赜忻拿耖g藝人。也曾參加過民間組織哥老會,并任一個小頭目,為此,父親在文革中還受到牽連。據(jù)三哥回憶說,一次祖父在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了五、六條惡狗的圍攻,被祖父用狗頭鞭打敗,并據(jù)理教訓了惡狗的主人。</h1> <h3>祖父當年落腳的熊萬庫村,現(xiàn)在隸屬于五原縣天吉泰鎮(zhèn)。</h3> <h3>祖父后來遷居的米倉縣平教鄉(xiāng)安頭兒圪旦,也就是后來的豐產(chǎn)三隊,成為我們家族長期的祖地。</h3> <h3>堂兄樊銀維還在堅守著這塊土地。</h3> <h3>這是2010年春節(jié)在老家的一次大聚會。</h3> <h1> 祖父于1951年在臨河縣西門外魏天寶圪旦二爹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由于當時條件限制,我們又是貧苦人家,也就沒留下一星半點的圖像資料,不過在后輩兒孫的身上,大概有他的影子。<br></h1><h1> 祖母姓劉,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早祖父一年去世。</h1><h1> 祖父母生有四男三女。長子即我的父親樊天祥,小名丑小;次子樊貴祥,小名二瑭;三子樊三小,無大名;四子趙光亮,因家貧,無以撫養(yǎng),便送與一戶趙姓人家,也就改姓了趙。長女樊毛女;次女樊桂英;三女王淑玉,同樣由于家貧無以撫養(yǎng),送與當?shù)匾粦裘晒湃思摇?lt;/h1> <h1> 當然,除了祖父母外,還應該提一下我的外祖父母。</h1><h1> 外祖父母我也都沒見過,只知道外祖父姓高(因為我的母親姓高),一直在五原塔爾湖一帶居住。他們生有一男六女,母親排行第四,是第三個女兒。所知情況也就這些。</h1> <h1> 我雖然未曾見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面,但他們是我的根源所在。特志于此,以表敬意和紀念。</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偶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華人紛紛歸鄉(xiāng)掃墓,祭奠祖先。因此也有人說,清明節(jié)就是中國的感恩節(ji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長于“破四舊”特殊年代的我,清明上墳掃墓的經(jīng)歷并不很多。早年,祖父母的墳地在臨河,距離家鄉(xiāng)有一百多里路。一百多里,在現(xiàn)在看來并不算遠,開車個把小時也就到了,現(xiàn)在居住在臨河的人們包括我的親人們也都要到百十里甚至更遠的地方去掃墓。但在當時來說,交通尚不發(fā)達,一百多里路已經(jīng)感覺是很遠了,若是步行去,一天都到不了。所以小時候主要就是跟隨二哥到村西頭的楊家河畔去燒幾張紙錢,也去過幾次早年去世的位于“河筒子”的二嫂的墳地(現(xiàn)在想來,所謂“河筒子”,就是黃河故道,早年的黃河主河道,就在陰山腳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臨河城鄉(xiāng)規(guī)劃,祖父母的墳地需要遷出(當時也沒有什么“補償”一說)。父親和二爹在陰山前山上為祖父母選擇了新的墳地,當時我也參與。墳地選在一個平坦的山坡上,時值夏季,向南望去,是一望無際的河套平原,郁郁蔥蔥,景色秀美。這里便成為祖父母新的家。之后,母親、父親、二爹、三爹、二媽以及三哥、二哥先后安葬在這里,這里成為我們這一支樊氏家族新的祖塋。去年清明節(jié),我回鄉(xiāng)掃墓,并與大哥以及其他親人們一起,商量為祖塋修建了一個院墻,使先人們有了一個更加安全、安靜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時候過清明節(jié)的情節(jié)已多不記得,惟記得母親在這前后要蒸一些燕子形狀的面食,叫“寒燕燕”,然后插到樹枝上。其中的來歷講究不得而知,估計母親也不知道,只是一代代傳承下來而已。而我們則除了覺得好玩而外,過些日子,這些“寒燕燕”便成為我們口中的美食。后來特別是2012年到山西太原綿山,參觀了介子推雕像,了解了“寒食節(jié)”的來歷,對這一習俗的由來似乎找到了些許答案。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晉文公重耳落難時,沒有飯吃,他曾“割股奉君”;晉文公繼位后,他又隱居綿山,“不言祿”。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始終不出山,最后與母親抱樹被焚燒而死。晉文公悔恨萬分,便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由來,“寒食節(jié)”也就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母親所蒸的“寒燕燕”,或許就是為寒食節(jié)準備的食物。不知這一解讀是否確切,權(quán)當一家之言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下樊姓是一家。春秋時的樊遲,西漢時的樊噲,唐代傳說中的女英雄樊梨花,我不知道他們與我們的祖先有多少聯(lián)系。不過至少山西河曲縣樊家溝的樊姓,是有據(jù)可循的我們這一支樊姓人的先祖,2012年,我也曾專程前往樊家溝尋根問祖,但愿樊氏子孫后代,都能記住我們的根。“我從哪里來?父母所生;父母從哪里來?祖父母、外祖父母所生;祖父母、外祖父母從哪里來?……”永遠記住我們的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據(jù)說今天包括八十五歲高齡的大哥在內(nèi)的許多親人都前往掃墓祭奠,我遠在外地,謹以此文寄托我的情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于2019年清明節(ji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