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陸軍第一師步兵第 2團的歷史沿革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4軍~紅4軍~紅2軍團紅2軍~紅3軍紅7師~紅2軍團紅4師~八路軍120師第358旅第715團~大青山支隊第715團~第358旅第715團~獨立第1旅第715團~第358旅第715團~第一師第2團。</font></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28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派賀龍、周逸群到湘西北領導當?shù)厝嗣裎溲b斗爭。3月,賀龍、周逸群到達桑植,率部在桑植、鶴峰堅持游擊戰(zhàn)。7月,賀龍部改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4軍(后改稱紅軍第4軍)。軍長賀龍,政委惲代英,參謀長黃鰲。</h3></h3> <h3>軍長賀龍</h3> <h3>政委惲代英</h3> <h3>參謀長黃鰲</h3> <h3> 1929年秋,紅4軍撤離桑植北移,轉(zhuǎn)向鄂西地區(qū)發(fā)展。</h3> <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h3></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1930年春開始東進,在洪湖地區(qū)堅持斗爭的游擊隊。</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0年7月,紅4軍與紅6軍在公安會師,組成紅2軍團(紅4軍改稱紅2軍)??傊笓]賀龍,前委書記周逸群兼政委,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轄紅2軍、紅6軍。紅2軍軍長孫德清,政委朱勉之。</h3> <h3> 10月,為配合紅一方面軍進攻長沙,紅2軍團離開洪湖蘇區(qū)渡江南征。<br></h3> <h3>周逸群</h3> <h3>孫德清</h3> <h3> 1931年3月,紅2軍團整編為紅軍第3軍,軍長賀龍,政委鄧中夏,原第2軍改編為第7師,開辟了鄂西北創(chuàng)建蘇區(qū);4月,以洪湖蘇區(qū)部分武裝組建紅3軍第9師,堅持蘇區(qū)的反“圍剿”斗爭。</h3> <h3>鄧中夏</h3> <h3> 1931年9月,紅3軍主力離開鄂西北蘇區(qū)南下,與在襄棗宜蘇區(qū)活動的第9師會合,重返洪湖蘇區(qū)。</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2年10月,湘鄂西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失敗,蘇區(qū)全部喪失。紅3軍轉(zhuǎn)戰(zhàn)豫陜湘鄂川黔地區(qū)(1933年2月縮編為第7、第9兩個師),于1934年5月進入貴州。</h3> <h3> 1934年7月,紅6軍團奉命撤出湘贛蘇區(qū),向湘中轉(zhuǎn)移與紅3軍會合,并以任弼時、肖克、王震三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任弼時任主席,領導紅6軍團西征。</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4年8月,軍團領導機關在桂東正式成立,軍團長肖克,政委王震。此后,紅6軍團經(jīng)湘南轉(zhuǎn)戰(zhàn)桂黔,于10月24日抵達印江縣木黃,與紅3軍勝利會師。</h3> <h3>任弼時</h3> <h3>肖克</h3> <h3>王震</h3> <h3> 會師后,紅3軍恢復紅2軍團稱號,并由紅2軍團部兼軍團總指揮部,統(tǒng)一指揮兩軍團行動。為策應中央紅軍的行動,紅2、6軍團進軍湘西,創(chuàng)建了湘鄂川黔蘇區(qū),紅軍人力也由7000余人發(fā)展12000余人。</h3> <h3> 1935年11月19日,紅2軍團主力由桑植出發(fā),轉(zhuǎn)戰(zhàn)湘黔滇(西)康,于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h3> <h3> 1936年7月5日,第2軍團到達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與紅32軍一起組建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總指揮肖克,副政委關向應,轄第2軍團第4師師長盧冬生,政委冼恒漢,參謀長唐健伯,政治部主任劉亞球,供給部長史可全,衛(wèi)生部長賀彪。此后,紅二、四方面軍并肩北上,紅二方面軍于10月22日抵達甘肅靜寧,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12月下旬,全軍南下陜西三原云陽鎮(zhèn),后移駐富平莊里鎮(zhèn)。</h3> <h3>關向應</h3> <h3> 1937年8月25日,中央軍委命令,紅軍第二方面軍第2軍團和陜北紅軍第28軍合并,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盧冬生(未到職,后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紅軍第2軍團第4師改編為第358旅所轄第715團,第715團團長王尚榮,政委朱輝照;<br></h3><h3><br></h3> <h3>張宗遜</h3> <h3>李井泉</h3> <h3>團長王尚榮</h3> <h3>政委朱輝照</h3> <h3> 1938年7月下旬,第120師以第358旅第715團(欠第2營)和師騎兵營、游擊第4支隊一部組建大青山支隊,亦稱李井泉支隊。8月 28日進占蠻汗山地帶的太平寨。為了保障晉西北與大青山的聯(lián)系,支隊決定留第715團第1營開辟以蠻汗山為中心的綏南根據(jù)地,主力繼續(xù)北進。</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8年9月1日夜,支隊主力在旗下營與三道營之、大灘、八墩地區(qū),與中共地方組織領導的蒙漢人民抗日游擊隊會合。</h3> <h3> 9月3日,襲擊陶林城,殲日偽軍一部。10日夜,支隊以第715團兩個營的兵力,進攻四子王旗地區(qū)的貿(mào)易中心烏蘭花鎮(zhèn)(今四子王旗),殲滅偽蒙軍一部,俘70余人,繳槍70余支、軍馬80余匹。攻占該鎮(zhèn)后,支隊決定一部兵力留綏中,主力插進綏西。</h3> <h3> 1938年9月20日,支隊主力在武川以東的后窯子地區(qū)擊斃傷日偽軍80余人,開辟了綏南、綏中、綏西等3個游擊根據(jù)地。</h3> <h3> 1938年10月1日,奔襲包頭東北石拐子據(jù)點,殲敵一部。中旬,又襲擊了平綏鐵路歸綏至包頭間的蘇安蓋、陶思浩、察素齊(今土默特左旗)、畢克齊等日偽軍據(jù)點,并破壞鐵路一段,毀汽車4輛,殲日偽軍一部,進而威脅包頭、歸綏之敵。</h3> <h3> 1938年11月3日,在綏中地區(qū),支隊一部在馬家店大廟設伏,斃傷日偽軍20余人,擊毀汽車3輛。</h3> <h3> 1938年11月6日,在綏西地區(qū),游擊隊不斷襲擊武川、薩拉齊、百靈廟日偽軍據(jù)點;主力部隊在馬廠梁、大溝、德勝溝門等地予日偽軍以打擊,殲其200余人。</h3> <h3> 12月下旬,大青山支隊第715團主力奉命隨第120師師部開赴冀中抗日根據(jù)地后,按賀龍同志的部署,留下4個連的兵力和獨立第4支隊共500余人,堅持大青山地區(qū)的斗爭。至1939年上半年,部隊發(fā)展到1700余人,擴編為3個營,改編為大青山騎兵支隊。</h3> <h3> 1938年12月,第715團主力會同師獨立第1支隊隨師部分別由晉西北和大青山出發(fā),挺進冀中。</h3> <h3> 1939年1月25日,第715團、第716團主力隨第120師在挺進冀中一個月內(nèi),在曹家莊、大曹村、邢家莊和黑馬張,四戰(zhàn)四捷。</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39年3月28日將隨師部開赴冀中的第715團與冀中軍區(qū)獨立第4支隊合編為第120師獨立旅(后改稱獨立第1旅),轄第715團和獨立第1、第2、第3團。</h3> <h3> 1943年2月,李井泉卸任第358旅政委一職。6月,第358旅開赴陜甘寧邊區(qū),免兼晉綏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第120師獨立第1旅第715團劃歸第358旅建制,第358旅改由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司令部直接指揮,仍歸第120師兼晉綏軍區(qū)建制,轄第715團、第716團、第7團、第8團。12月,由冼恒漢接任第358旅政委。第715團團長頓星云,政委曾祥煌.</h3> <h3>團長頓星云</h3> <h3>政委曾祥煌</h3> <h3> 1944年3月中旬,第120師決定,撤銷第358旅第7團建制,轄第715團、第716團、第8團。</h3> <h3> 1945年7月,余秋里接任第358旅政委。8月11日,中央軍委指示第120師兼晉綏軍區(qū)組建晉綏野戰(zhàn)軍,第358旅改稱晉綏野戰(zhàn)軍第358旅,轄第715團、第716團、第8團。第715團團長羅坤山,政委曾祥煌。</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45年9月3日,為加強晉綏地區(qū)的反攻力量,第358旅主力由關中地區(qū)返回晉西北地區(qū)后,于5日攻克柳林,9日攻克離石,共殲滅偽軍1600余人。</h3> <h3>團長羅坤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46年7月至9月間,第358旅在以張宗遜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委的大同前線指揮部的統(tǒng)一指揮下,與晉綏軍區(qū)和晉察冀軍區(qū)等兄弟部隊協(xié)同發(fā)起大同戰(zhàn)役。11月15日,晉綏軍區(qū)根據(jù)中央軍委11月10日決定,將晉綏野戰(zhàn)軍第358旅劃歸晉綏軍區(qū)第1縱隊建制,轄第715團、716團、第8團。</h3> <h3> 1946年11月,為粉碎國民黨軍偷襲延安的企圖,中共中央電令晉綏軍區(qū),調(diào)第358旅所在的晉綏軍區(qū)第1縱隊由晉入陜,加強邊區(qū)的保衛(wèi)力量,中旬,1縱主力由臨縣西渡黃河開赴陜北,12月7日,在延安機場接受毛澤東、朱德、林伯渠等領導人的檢閱。</h3><h3><br></h3> <h3>358旅旅長黃新廷</h3> <h3>358旅政委羅瑞卿</h3> <h3> 1947年2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陜甘寧野戰(zhàn)集團軍,14日,第358旅隨第1縱隊調(diào)歸其建制。3月20日,第358旅根據(jù)中央軍委3月16日決定,改稱西北野戰(zhàn)軍團第1縱隊第358旅,旅長黃新廷,政委余秋里。7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西北野戰(zhàn)兵團第1縱隊第358旅改稱西北野戰(zhàn)軍第1縱隊第358旅。8月31日,第358旅第8團于9月1日改稱第714團,轄第714團(后改稱1團)、第715團(后改稱2團)、第716團(后改稱3團)。</h3> <h3>358旅政委余秋里</h3> <h3> 在1947年2月至11月其間,第358旅所在的第1縱隊參加了由西北野戰(zhàn)軍發(fā)起的陜北三戰(zhàn)三捷、西府隴東、三邊、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h3> <h3> 1947年12月至1948年2月中旬,根據(jù)上級的指令,第358旅和其他兄弟部隊在米脂、綏德、清澗、靖邊一帶進行冬季整訓。隨后,第358旅隨縱隊由米脂、綏德、安塞南進至金沙鎮(zhèn)、甘谷驛、延長等地集結(jié)待命。</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48年2月24日至3月3日,參加了宜川戰(zhàn)役。在此后的幾個月時間里,第358旅隨第1縱隊參加了黃龍山麓、西府、澄合、荔北、冬季攻勢等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h3> <h3> 1949年1月24日,第1野戰(zhàn)軍決定,將西北野戰(zhàn)軍第1縱隊第358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師,師長黃新廷,政委余秋里,所轄358旅第714、第715、第716團改為第1、第2、第3團,歸第1軍建制,2月1日正式啟用新番號。隨后即跟隨第1軍投入到陜中、扶眉、隴東、隴青等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7月,傅傳作接任第1師師長,曾祥煌接任第1師政委。9月5日,西寧解放,9日,第1野戰(zhàn)軍前委決定第1軍留駐青海,第1師隨第1軍立即擔負起清剿國民黨軍殘敵、建設新青海的任務,14日,第1軍決定從軍、師、團領導機關和部隊抽調(diào)干部,分區(qū)負責協(xié)助地方迅速建立縣區(qū)政府,其中第1師負責大通、門源、互助、民和等縣。10月1日,第1野戰(zhàn)軍、西北軍區(qū)決定,第1軍兼青海省軍區(qū),脫離第1兵團建制,后抽近萬名官兵修筑西寧至黃河的沿段公路,從此青海省進入剿匪、建設和恢復發(fā)展生產(chǎn)的新時期,18日,第1師由西寧、大通出發(fā),開赴甘肅臨夏、和政地區(qū)協(xié)同第62軍第186師執(zhí)行剿匪任務。</h3> <h3> 1950年2月23日,第1師和第4軍消滅了青海民和匪首馬希統(tǒng)、馬中福與甘肅臨夏逃匪一部共約千人。3月5日,第1師立即組織3個營的兵力經(jīng)過連續(xù)7天的追剿,最終迫使馬忠義、馬全彪、韓進祿等匪首投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50年4月25日,第1軍奉命抽掉近萬名官兵修筑青藏公路和西(寧)張(掖)公路,第1師一部參加修筑青藏公路大河壩至玉樹段。</h3> <h3> 1951年1月15日,化隆匪首馬忠義帶領少數(shù)親信土匪竄至化隆西后溝村,被第1師第2團通訊偵察連擊斃。</h3> <h3> 1952年5月,第1軍奉命準備入朝參戰(zhàn),西北軍區(qū)決定該軍免兼青海省軍區(qū)。6月,西北軍區(qū)進行精簡整編,第1軍與第3軍合并為新的第1軍,第1師與第1軍第3師合編為新的第1師,其中原第3師師部改編為青海軍區(qū)領導機關,第3師第7團改建為第1師炮兵團,第3師第8團改建為第1師戰(zhàn)車團,第3師第9團團部調(diào)歸空軍,部隊分編入第1師各團。1952年12月底,為加強朝鮮方面反登陸作戰(zhàn)力量,中央軍委決定調(diào)第1師所在的第1軍等四個軍入朝參戰(zhàn)。</h3> <h3> 1953年1月22日,第1師正式隨第1軍入朝輪戰(zhàn)。3月底,第1、第7 師在臨津江兩岸的馬良山、老般山一線擔負堅守陣地任務,第2師配屬第64 軍執(zhí)行西海岸抗登陸任務。6 月,參加了夏季反擊作戰(zhàn)。7月27日,簽訂了板門店停戰(zhàn)協(xié)定。此后,第1師所在的第1軍負責在三八線和東海岸擔負守備任務。</h3> <h3> 1958年9月25日至10月26日,第1師隨第1軍成為最后一批撤出朝鮮的部隊,回國后,隸屬武漢軍區(qū)建制,駐防河南。</h3> <h3> 1961年1月,一師被中央軍委定為全軍首批10個戰(zhàn)備值班師之一。</h3><h3> 1962年,2團隨第1師前往福建省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zhàn)備行動。</h3><h3> 1975年7月,2團隨同第1軍與屬于南京軍區(qū)的第20軍換防,改歸南京軍區(qū)建制,移防浙江。</h3><h3><br></h3> <h3> 1984年7月,原駐防浙江的第1師隨同第1軍奉中央軍委命令開赴云南省中越邊境的老山地區(qū),執(zhí)行對越作戰(zhàn)任務。1985年6月,第1師隨同第1軍撤出陣地,1985年6月10日,中央軍委授予陸軍第1軍步兵第一師第二團三連“堅守英雄連”。</h3> <h3>戰(zhàn)士們英勇打退越軍的進攻,堅守老山陣地</h3> <h3> 1985年9月整編為陸軍第1集團軍步兵第1師2團。2000年,改建為第1集團軍兩棲機械化步兵師第2團。</h3> <h3> 從往日的騾馬化、摩托化到今天的機械化,2團取得了歷史性飛速發(fā)展。而今,機遇與挑戰(zhàn)、壓力與動力同在,在新的征程上,全團官兵滿懷豪情,續(xù)寫新的篇章。</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編者曾在陸軍第一師服役,1984年7月至1985年6年隨部隊在參加老山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中榮立戰(zhàn)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