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伴著冬日里的一抹暖陽,株洲市教科院小學數(shù)學“種子計劃”,XYZ工作室天元區(qū)白鶴導師團送課下鄉(xiāng)活動在解放小學如期舉行,作為“新種子”的我很榮幸參加了本次活動。</h3><h3><br></h3><h3></h3> <h3> 在簡單的開幕儀式后,解放小學的龍利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堂研討課《認識周長》;這是一堂概念教學課,首先龍老師通過讓學生摸一摸,指一指,畫一畫,找一找,學生大量感知在生活情境中建立了周長概念,然后通過學生動手測量圖形周長強化周長的概念,設計測量餅干的周長的活動,讓學生找到測量中 “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最后通過在變與不變中深化周長的概念。</h3><h3><br></h3><h3></h3> <h3> 隨后是天元區(qū)白鶴小學的鄒曉桃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堂示范課《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這堂課鄒老師大膽靈活的在用教材去教學,將商小了需調大,商大了需調小兩課時的內容放在一堂課上去教學。整堂課圍繞“為什么試商調商、怎么試商調商”的大問題在教學,充分利用了課堂生成資源,練習有層次,讓學生會計算,會遷移,算得快。</h3><h3><br></h3><h3></h3> <h3> 課后,譚志俐老師對此次活動進行了總結,給我們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成長指明了方向。一是研讀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二是備課前仔細研讀配套的教師用書;三是以研究狀態(tài)去上好常規(guī)課。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可以以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的模板去寫教案。</h3><h3> </h3><h3></h3> <h3> 通過這一上午的活動,我收獲頗豐。白鶴小學鄒曉桃老師和趙五根老師的課例解讀,讓我知道了什么是課例解讀。以前我誤以為課例解讀就是對本堂課如何達到教學目標進行解讀。但是通過今天這兩位老師的課例解讀,我了解到其實課例解讀應該先從教材分析入手,對本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達到教學目標進行解讀,并指出本堂課還可以更加完善之處。這兩堂課,都充分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同時,對于這兩堂課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在認識周長這堂課上,第一次聽到有學生在測量缺口正方形周長時用對折的方法去測量周長,老師并沒有抓住這一生成資源,而是直接跳到直接預設的平移方法,這也是很多青年教師在公開課上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怕學生不說,又怕學生說錯,更怕學生不按自己預設去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去備學生,去備教材,學會真正去傾聽學生課堂上所說的,利用好課堂生成資源去有效教學。第二堂課,是計算中的算理課,也是我很怕上的一種公開課,因為講清楚算理并讓學生明白算理著實不易。但是鄒老師課堂卻設計的很巧妙,讓學生不斷在矛盾沖突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很輕松的學會了試商和調商。在課后交流中,天元區(qū)的教研員李芳老師又點撥了我,這堂課學生學會了算,但是可以再突破,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有技巧的試商讓學生算得快。的確,運算能力不僅是一種數(shù)學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種數(shù)學的思維能力。</h3><h3><br></h3> <h3> 工作以來我都是幸運的,學校領導一直都很重視教師的專業(yè)的培養(yǎng),所以我有很多外出學習的機會,接觸名師優(yōu)課。譚自云校長也在學校成立青年教師成長俱樂部助力青年教師成長。剛工作的時候,通過在九方小學一周的跟崗實習,認識了袁艷紅老師,她教會了我備課一定就是備學情備學生備教材,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教師用書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周輝老師帶領的教研團的團隊力量。后來有幸認識了譚志俐老師,初步了解到了“三放三收”的教學模式,以及大問題教學的設計。今天又有李芳老師引導我去思考研討課堂教學,還有經常在身邊點撥的譚政叔叔。</h3><h3><br></h3> <h3> 反思一下自己,雖然一直堅持將教材習題和配套基礎訓練的所有習題做一遍,提前了解學生在做題中會遇到的問題,翻閱資料對教材中重難點進行剖析 。但是卻一直沒有做到把每一堂常規(guī)課的重難點對照教師用書去深入研讀,用大問題去設計課堂教學,一課一得一反思。</h3><h3> 很開心成為一名“種子教師”,在名師的引領下,我相信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專業(yè)素養(yǎng)一定會有所提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