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日513戶外一行59人登云巖爬馬枕峰,其中參加越野賽的四位大神(野山茶、零點、越行者、飛魚)還未恢復(fù)正常,也與大家一起“騎馬觀云”;個個玩的忘乎所以,連旁邊的猴子都看不下去了,怎么來了一群比“我”還野還沒長毛的猴子……<br></h3> <h3>誰是猴子?不是由誰說了算的,看誰在誰的地盤上了,誰在誰的地盤上誰就是猴子。(繞口令)</h3> <h3>
一拳沖天馬枕上
兩腳穩(wěn)扎鯉魚脊
三英笑傲山崖間
四猴坐看狂野人
</h3><h3> ——省得扶</h3> <h3>馬枕峰</h3><h3><br></h3><h3>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攬石峰南,最高大,周遭可二十余里,穿云矗漢,遙對三仰,若與爭雄。是峰界武夷極南,屏障全山,形家所謂“案山”是也。上有馬枕庵,峰半有洞,深數(shù)百丈,為走馬洞。沿西溪小澗深入五里許,中多田疇,抵峰麓。
</h3><h3><br></h3><h3>什么是“案山”?</h3><h3><br></h3><h3>《武夷山·戶外人》探訪:“案山”一詞來源于“風(fēng)水學(xué)”,哪什么是案山呢?案山 又稱迎砂,是指穴山與朝山之間的山,即距穴山最近而小的朝山延伸略高出明堂的這一部分坡地。與案山相對為遠者則為朝山。通俗的講,就是位于墓地正前方的山,其中離墓地正前方比較近的山(矮山)叫“案山”,遠處的高山稱“朝山”,埋葬死者的山叫“穴山”。按此定義,有許多山峰都可以被稱作“案山”。
</h3><h3><br></h3><h3>武夷山景區(qū)70平方公里內(nèi),大大小小的山峰有上百座,唯有“馬枕峰”被稱為“案山”,這與馬枕峰所處的位置有關(guān),馬枕峰處于“前蘭村”與“三仰峰”之間,站在前蘭村村后的山上,向北眺望,前蘭村—馬枕峰—三仰峰在一條線上,形成了以遠處三仰峰為“朝山”,近處馬枕峰為“案山”,前蘭村后面的山峰為“穴山”的布局,又因前蘭村三面環(huán)山,北面是一大片開闊地,猶如風(fēng)水上所說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形,近處有馬枕峰,遠處有三仰峰,被風(fēng)水先生看中也就不足為奇,馬枕峰山頂平坦、山形又美,又有氣勢,是為風(fēng)水先生的理想的“案山”,這種類型的案山,傳說百年之后葬在此周圍,后人會出文人或富商,不知道這位文人或富商出了沒有?<br></h3><h3><br></h3><h3> 案山與朝山要如何匹配才最為理想呢?</h3><h3>
凡案山要取低,朝山要取高。案山之高低以齊眉為準(zhǔn),以近穴為喜,在穴場內(nèi)望見案山,而案山之高度不可高于眼眉,案山距離穴場二三百公尺內(nèi)為吉,訣云:“伸手摸手案,積錢千萬貫。”<br></h3><h3><br></h3> <h3>《武夷山遺產(chǎn)名錄》記載:馬枕峰(附大面巖)
馬枕峰位于二曲溪南、景區(qū)回排路北側(cè)。峰體昂首向東南,西向巖壁橫亙,周遭20余里。巖體形似駿馬,穿云矗漢,高約80余米,大致分為兩層,上層南高北低,像一堵建在山坡的城墻,下層植被濃郁,巖壁有多條斜向裂隙,巖壁斜覆成洞。巖頂較平緩,植被以松木為主。馬枕峰與九曲溪北的三仰峰遙相對峙,似欲與其爭雄。因其位于武夷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最南緣,地處偏僻,游人罕至。從宏觀上看,全峰好似一扇碩大的屏風(fēng),逶迤地遮擋在景區(qū)的南端,也好似武夷山風(fēng)景區(qū)的一個駿馬形的巨枕,故稱為馬枕峰,也即堪輿家所謂的“案山”。
馬枕峰上層北端巖壁有大面巖,天成石門巖。巖壁略凹,上部大致呈拱形,兩側(cè)直立,如大門緊閉的巨大城門,故名。峰半有洞名走馬洞,東麓有藏修巖。舊志載,馬枕峰上有馬枕庵,現(xiàn)已無存。
</h3><h3><br></h3> <h3>馬枕庵
《武夷勝跡》記載:馬枕庵位于馬枕峰東南側(cè)半山,始創(chuàng)時間及創(chuàng)建人失考。
遺址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塊不規(guī)則長方形,上層約長18米,寬11米,下層約長23米,寬19米,已辟為茶園,無建筑遺存。地上尚散落有零星的磚、瓦(灰瓦、陶瓦)、陶器、瓷器碎片等,還有一塊方形的石門臼。下層靠山處有方形蓄水池,不知是當(dāng)年遺跡還是后來茶園經(jīng)營者所造。
</h3><h3><br></h3> <h3>走馬洞
《武夷山遺產(chǎn)名錄》記載:走馬洞位于二曲溪南、馬枕峰東壁半崖。為一條長條狀的巨大崩塌風(fēng)化巖洞。長約200余米,深約6-10余米不等。巖洞上覆危巖,下臨深淵,踞高臨下,站在洞前,眼界開闊,心曠神怡,但見眼前群山起伏,靠背巖、赤霞巖皆匍伏腳下,公館大橋、前蘭村盡收眼底,藍原澗像一條游龍,從腳下伸向遠方,蔚為壯觀。
走馬洞前巖麓有一條大致“T”字形的山谷。東西橫向長約百米,南北縱向長約500米,寬約60-20米不等。原有幾戶外地人在此居住,開荒種田,名走馬坪。現(xiàn)住戶已全部遷走,谷內(nèi)辟為茶園。
</h3><h3><br></h3> <h3>
云巖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記載:在仙巖左。其東北距四曲李仙巖不遠,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名云巖洞。相傳昔為巨蟒所踞,有詹法師者驅(qū)之,仍創(chuàng)庵曰“云巖庵”,今廢。</h3><h3>
路徑:自更衣臺后南行約三里,可達其頂。
【詩】
云巖
〔明〕鄭主忠
巨蟒驅(qū)教出石門,緇流從此習(xí)雷文。
誰知今日游人到,只見空巖鎖白云。
</h3><h3><br></h3> <h3>云巖
《武夷山遺產(chǎn)名錄》記載:云巖位于九曲溪八曲與九曲相匯之處南岸。從星村江墩橋東,沿小路北行約十多分鐘即達巖麓。云巖為條大致東南一西北走向的巖體,高約60米,長約180米,總體看如一只臥伏山崗的巨獅,巖壁上有多條縱向裂隙,明代詩人王應(yīng)槐《題云巖》詩道:“山如屏,水如玉,石洞嵚崎倚溪曲。云來逼青霄,云去見巖麓。萬里天風(fēng)吹不斷,白衣蒼狗空中逐。高人何事抱云眠,為割云根結(jié)茅屋?!毙蜗蟮孛枥L出其風(fēng)光景色。南麓有崩塌巖洞,名為云巖洞,相傳古時被巨蟒所踞,后為一詹姓法師驅(qū)走巨蟒,并創(chuàng)建云巖庵,現(xiàn)尚存遺址(詳見《七十二洞》)。
</h3><h3><br></h3> <h3>云巖洞
《武夷山遺產(chǎn)名錄》記載:云巖洞位于九曲溪南、云巖南壁。為山體崩塌形成的巨大巖洞,長約120米,深處12米,高約20余米。西部形成高大的石門巖,東部洞中有云巖庵遺址。
據(jù)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載“相傳昔為巨蟒所踞,有詹法師者驅(qū)之,仍創(chuàng)庵曰云巖庵?!泵鲿r名道蘭復(fù)在此庵坐化。庵的構(gòu)建絕大部分鑲嵌洞中,僅有前庭及庵門伸出洞外,庵門塊石壘砌,條石門柱,門外加建廊室,構(gòu)建堅固莊重。庵內(nèi)經(jīng)堂神龕相共,全依洞鑿成,后部為臥室及藏經(jīng)室,巖壁下又有一低矮巖洞,深約5米,寬8米,高僅米余,人需彎腰入內(nèi),洞深而陰暗,且曲折深邃,傳即當(dāng)年巨蟒藏踞之所。明詩人鄭主忠游此有詩道:“巨蟒驅(qū)教出石門,緇流從此習(xí)雷文。誰知今日游人到,只見空巖鎖白云?!鼻鍟r庵廢,后陸續(xù)有游方道士蟄居?,F(xiàn)遺址尚有石墻、石門、石砌水池及石砌和就崖打鑿的臺階等。
</h3><h3><br></h3> <h3>云巖庵遺址
《武夷勝跡》記載:云巖庵位于九曲溪南云巖洞中東半部,始建于唐代。
原為一處深邃的大巖洞,高達20米,長12米,深3—12米。據(jù)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載:“相傳昔為巨蟒所踞,有詹法師者驅(qū)之,仍創(chuàng)庵曰云巖庵。”明時名道蘭復(fù)(字信之,號虛白)在此庵坐化。庵的構(gòu)建絕大部分鑲嵌洞中,僅有前庭及庵門伸出洞外。庵門塊石壘砌,條石門柱,門外加建廊室,構(gòu)建堅固莊重,庵內(nèi)經(jīng)堂神龕相共,全依洞鑿成。后部為臥室及藏經(jīng)室,因洞深而陰暗,且曲折深邃,確似巨蟒所踞之所。明詩人鄭主忠(號三峰,莆田人)游此有詩道:“巨蟒驅(qū)教出石門,緇流從此習(xí)雷文。誰知今日游人到,只見空巖鎖白云?!鼻鍟r庵香火廢,后陸續(xù)有游方道士蟄居。
現(xiàn)遺址長約50米,寬約10米,就洞內(nèi)地勢西高東低。遺址建筑大體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又分兩層,有石墻和兩處石門,上層石門寬1.15米,高2.46米,由門礎(chǔ)(2塊)、門框(2塊)、門托(2塊)、門額7塊鑿石構(gòu)成,下層石門已倒塌,只有門礎(chǔ)和部分石墻。門內(nèi)有石砌水池一處,承接洞頂巖壁上滲出的泉水,又有石砌照壁一處,壁上有兩處龕位,龕位兩側(cè)書有楹聯(lián):“觀空有色西江月,聽世無聲南海潮”,似是近年所為。門墻后有一處雙鍋灶臺。兩層之間有石砌和鑿石臺階相連。
下部也分為兩層,石墻、石門。門額釘有木板,上書“虛空地母第二重天門”,內(nèi)有神案,供有太上老君、觀音等神像。神案后即傳說當(dāng)年巨蟒藏身之洞。洞前有山泉自巖巔滴下,形成小水簾。
</h3><h3><br></h3> <h3>100公里越野大神</h3> <h3>一根繩子上這么多猴子是很危險的,最好沒有下次。</h3> <h3>猩猩來到猴子的地盤上,與“猴子們”一起攀爬。</h3> <h3>鯉魚脊</h3> <h3>戶外多美好,
青山步步高。
日出云海深,
峰巔更妖嬈。<br></h3><h3> ——徐舒郁</h3> <h3>如果我們一路同行,那便風(fēng)雨同舟。</h3> <h3>是鷹你就該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