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佛光普照的大地(第八部)

然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b>佛光普照的大地(第八部)</b></h3><h3>今天從久治前往四川阿壩縣,又回到了川西高原,一路都是沿著山腳婉延而行。雨是傾盆而下,十分擔心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我告誡太太千萬別睡,注意觀察前方路旁的山體上有無草皮崩裂、樹木歪斜、山體裂縫、碎石墜落、山谷悶響等異常情況發(fā)生的跡象。川西雨季的自然災害是十分常見、可怕的,同樣自然風光也很美。雨中的山色旖旎濛眬,云譎波詭,一步一景,步步心驚,險魅聯(lián)姻,欲罷不能。</h3><h3>這張青海省與四川省界山埡口的照片是在雨刷不停工作中搶拍的,浸透了雨水的經(jīng)幡低垂,盡管風不小可它就是不呼應,完全臣服在瓢潑大雨的淫威之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阿壩縣旅游景區(qū)概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阿壩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幾乎遍及全縣,東北部有高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景觀區(qū),少為人知的曼扎塘濕地為黃河上游瑪曲水系源頭重要的涵養(yǎng)地,它與若爾蓋、紅原國家濕地保護區(qū)連成一片共同形成中國最大的高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川西北藏區(qū)大草原優(yōu)良的天然牧場。西北部有奇峰異石、冰川雪峰、湖泊草原等高原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景觀區(qū),久居深閨、與年寶玉則比肩的蓮寶葉則近兩年才聲名鶴起,成為阿壩的一張王牌名片。南部有高山峽谷、原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景觀區(qū),原始、驚艷的茸安一一柯河森林大峽谷由于其進入的艱難性,至今仍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也是我們來此的主要目的地。中部有民居建筑、服飾歌舞、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等組成的“安多民族文化風情長廊”等人文景觀區(qū),以中阿壩環(huán)線為典型代表。別忘了下阿壩還有一張響當當?shù)拿敶袊氖劳馓以瓷褡?,我們打算離開阿壩前在那兒小住幾日,放松休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阿壩縣是我們這次出行繼石渠、雜多之后的第三個重點旅行目的地。可謂“三大戰(zhàn)役”中的最后一役,志在必勝。</h3> <h3> 蓮寶葉則</h3><h3>在距縣城14公里處可經(jīng)蓮寶葉則專線公路至38公里外的蓮寶葉則景區(qū),當時天氣陰沉下著小雨,太太的高反隨著海拔的降低也好多了。按計劃我們今天應到縣城休整,有時間順便看看縣城附近的寺廟,查閱天氣明天仍然有雨,時間也還早故臨時決定直抵蓮寶葉則,較之明天可以少走28公里的往返路程。</h3> <h3>景區(qū)指示牌十分清晰</h3> <h3>安斗寺,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格魯派寺院。</h3> <h3>天氣仍然陰沉,好在雨停了。</h3> <h3>阿曲河長199公里,是阿壩縣境內(nèi)徑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達5208平方公里,是阿壩縣的母親河。它發(fā)源于蓮寶葉則神山,在上、中、下阿壩婉轉(zhuǎn)曲回滋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神奇的茸安一一柯河森林大峽谷,最終融入大渡河回歸長江。<br></h3> <h3>阿曲河與蓮寶葉則專線公路并駕齊驅(qū)</h3> <h3></h3><h3></h3><h3></h3><h3></h3><h3>瞧瞧,每每我們一到游玩的景點天就放晴了,至少不會下大雨,屢試不爽,老天爺真的很恵顧我們,謝謝啦!</h3><h3>蓮寶葉則景區(qū)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巴顏額拉山南段支脈,位于四川省的阿壩縣和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之間,總面積約800余平方公里,阿壩縣的景區(qū)面積大約500余平方公里,景區(qū)由扎尕爾溝、珠姆溝、羅云溝(羅云措)、龍尕溝四條溝組成,呈放射狀扇形排列。境內(nèi)最高峰海拔5141米,其它的山峰平均海拔也都在4000米以上,是藏區(qū)著名的神山,位居藏區(qū)十大神山的第八位,更是安多地區(qū)眾神山之首。</h3><h3>“蓮寶葉則”的漢語意思為“尊嚴的玉石之峰”,民間通常稱為石頭城堡或石頭山。蓮寶葉則是奇峰異石的世界,這里山勢雄奇峻偉,充滿陽剛之氣;山體規(guī)模宏大,綿延不絕;湖泊星羅棋布,銀瀑飛懸。</h3><h3>附:久治的年寶玉則又稱果洛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索呼日麻鄉(xiāng)境內(nèi),主峰海拔5369米,是巴顏喀拉山的最高峰,2005年被正式批準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于今年關(guān)閉。它與阿壩的蓮寶葉則同為一脈的兩兄弟,而且還比鄰而居,隨著大哥年寶玉則的關(guān)閉,二弟蓮寶葉則的風頭正勁,大有取而代之之勢。<br></h3><h3></h3><h3></h3><h3></h3><h3></h3> <h3>蓮寶葉則景區(qū)規(guī)制中有三條旅游線路,目前只開放了扎尕爾措這條線路,據(jù)說待三條線路全部開放后就只能換乘景區(qū)的環(huán)保觀光車了。</h3> <h3>珠姆措、措拉瑪景區(qū)基建工程正在進行中,尚未開放。</h3> <h3>羅云措是途經(jīng)龍尕溝至措拉瑪線路中的一個湖泊景觀,位于羅云溝的末端,故有人將其單列為羅云溝景區(qū)。</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石生樹,生命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h3> <h3>飛來石,100多噸重巨石在遠古時期冰川和重力的雙重作用下就被輕易地搬運到了這里,可見自然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h3> <h3>阿曲河的源頭之一,溪流不寬,水流湍急。</h3> <h3>花兒遍地香</h3> <h3>遠古時期冰川侵運作用的產(chǎn)物一一冰磧湖</h3> <h3>冰磧湖與白塔</h3> <h3>遠古時期冰川作用的產(chǎn)物一一亂石迷宮</h3> <h3>在這海撥超過4000米的高山杜鵑群中,這棵傲風斗雪的杜鵑不知要生長多少年才能長得這么大、這么強壯。</h3> <h3>杜鵑叢中玩自拍</h3> <h3>又見嬌羞可愛的高原紅花綠絨蒿,這兒的生存環(huán)境比巴郎山流石灘的好多了。</h3> <h3>徜徉在蓮寶葉則這個龐大的花崗巖石頭城堡里,您可以盡情的放飛您豐富想象力,這兒峰巒疊嶂,石柱林立,形象萬千,栩栩如生,景觀隨著您的步伐、隨著云霧繚繞、隨著風兒、隨著您的想象變幻無窮……</h3> <h3>這些群立在山巔之上的大神各有千秋,自成一景。</h3> <h3>這兩個相背的神仙都在乞求、冥想什么呢?</h3> <h3>石芛?利劍?還是什么別的?</h3> <h3>飛來的元寶石斜臥山頂,搖搖欲墜,卻又穩(wěn)如泰山,戲弄著我們的視覺神經(jīng),重敘著杞人憂天的故事。</h3> <h3>像什么?許多朋友在游覽時常常按圖索驥被他人牽著鼻子走,其實大可不必。同一景觀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天氣等等諸多不同的條件下怎么會千篇一律呢?您說像什么就是什么,自娛自樂最好,這樣就少了按圖索驥的煩惱和刻舟求劍的荒唐。</h3> <h3>云霧繚繞的山峰</h3> <h3>這個半山腰上的石柱像不像豬八戒?瞧這高山杜鵑爬得多高,豬八戒有福啰!</h3> <h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這位怎么看都有點“萌萌噠”或者是有點“邪虎”。他們肯定不是噶舉派的創(chuàng)始人、苦行僧米拉日巴尊者的信徒。也巧在集藏傳佛教和本土佛教之大成的阿壩縣唯一沒有的就是噶舉派寺院。</h3> <h3>扎尕爾措海拔4200米,面積約3平方公里,是蓮寶寶葉則景區(qū)內(nèi)四個著名湖泊中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清幽寧靜,網(wǎng)上說游魚穿梭,反正我們未見到。湖后的絕壁“城墻”高達數(shù)百米,氣勢雄渾剛毅。高山絕壁之下的扎尕爾措小巧精致、清秀明朗、嬌柔可人,飽含女性之魅。如此巧妙的陰陽相合可謂絕配。</h3><h3>瞅著這千仞絕壁之上的冰川退縮、消融的斷斷續(xù)續(xù)幾乎無以為繼,不得不為扎尕爾措未來的命運擔憂,也為蓮寶葉則這個開發(fā)還不足兩年的景區(qū)捏一把汗,甚至感覺這個景區(qū)根本就不應該開發(fā)。但愿它不要步年寶玉則之后塵,但愿我的感覺是莫須有的杞人憂天,但愿地方政府的決策英明無誤,但愿……噢,天知道。</h3> <h3>太太的包從來不讓我拿,我這一輩子除了背過書包,再也未觸碰過其它的什么包包,自然沒有包不離身隨人走的好習慣。更況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有些丟三落四了,她就更不放心我了,怕我給弄丟回不到家了。告訴您個秘密吧,太太的包里面可都是“金銀財寶”,要是您撿到了可就發(fā)了。</h3> <h3> 各莫寺</h3><h3>從蓮寶葉則景區(qū)出來在S302上朝縣城方向行駛一公里就到達了各莫寺,這是一座有200多年歷史的格魯派寺院,是拉卜楞寺分寺之一。它擁有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國最大的連體佛殿建筑和中國室內(nèi)最高的彌勒佛坐像,其中彌勒佛坐像高37米,用黃銅鑄造,重332噸。</h3><h3>這座佛殿由各莫寺總法臺聯(lián)波活佛出資,歷經(jīng)5年于2017年完工,實在是太氣派了!</h3> <h3>在大藏區(qū)寺院實在是太多,你根本顧及不過來。絕大多數(shù)寺院我們都是與之擦肩而過。各莫寺遠遠的看著就顯得十分高大,與眾不同。出于好奇我獨立走進了這個寺院,它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震憾,在這宏大華麗的連體佛殿前做為個體的我實在是太渺小了,殿內(nèi)的金壁輝煌更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立馬打電話請在車里休息的太太進殿游覽,她來后同樣是驚嘆不已,認為其宏大可與布達拉宮比肩,而且更現(xiàn)代,佛殿前的廣場也特別寬廣開闊。</h3><h3>要想在寺院廣場任何一個角落拍照這座連體佛殿正面全景,至少我們的手機根本辦不到,上圖斜拍的佛殿全景是我被逼到寺院圍墻的死角后拍到的,想稍放大一點就照不全了。佛殿內(nèi)通常是不能拍照的大家還是親自去觀看。</h3> <h3>這是在布施甘露水還是別的什么?看不懂,也不便多問,怕犯忌。</h3> <h3>今天好像是舉辦法會或者講經(jīng)什么的,搞不懂。來了許多紅衣僧人和老老小小的藏民,據(jù)說聯(lián)波活佛座位兩邊各支著一個麥克風,使其聲音清晰地傳遞到殿外信教民眾耳中。聲音很好聽,盡管聽不懂卻能安定人浮躁的心緒。殿外的信教民眾大多在殿前、廣場上席地而坐,手持念珠,靜靜聆聽。</h3> <h3>各莫寺吉尼斯世界紀錄頒證儀式好象是7月6日舉行,我們恰好晚到了一天,橫幅還懸掛在那兒呢。</h3> <h3>藏族是個全民信教的民族,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把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期盼,自己來生的憧憬全都寄托在這個給人以無限遐想、長長的轉(zhuǎn)經(jīng)筒長廊里的轉(zhuǎn)經(jīng)筒上。在這個塔樓里的轉(zhuǎn)經(jīng)筒更大,大轉(zhuǎn)經(jīng)筒上面刻的經(jīng)咒和里面裝的經(jīng)咒比小轉(zhuǎn)經(jīng)筒要多得多,轉(zhuǎn)一圈劃過的軌跡自然比小轉(zhuǎn)經(jīng)筒大得多,因而轉(zhuǎn)一圈大的轉(zhuǎn)經(jīng)筒比轉(zhuǎn)一圈小的轉(zhuǎn)經(jīng)筒積累的功德也就高得多了。這樣的大轉(zhuǎn)經(jīng)筒在寺院通常是布局在轉(zhuǎn)經(jīng)長廊的四個角上,在藏寨、路邊、寺廟門臉旁也不乏單立者。</h3> <h3>天真可愛的孩子,十分友好。</h3> <h3>佛門廟堂的大門對你開著呢,孩子,你在想什么呢…… 您又在想什么呢?</h3> <p class="ql-block"> 中阿壩人文景觀環(huán)線游 &nbsp;</p><p class="ql-block"> 格爾登寺</p><p class="ql-block">格爾登寺位于阿壩縣城西北角,具有120多年的歷史,是阿壩縣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是若爾蓋郎木寺的分寺。與我們居住的酒店很近,一大早就出發(fā),一路上野狗實在太“好客”,只好返回驅(qū)車前往。途中在寺院外的道旁有五位的女信徒在泥濘的細雨中原地葡蔔朝拜,一身的泥雨毫不在意,十分虔誠,這在我們看來真是難以置信,不能理解,為什么非要在這陰冷泥濘雨中朝拜呢?看來信仰只與心靈相關(guān),至于環(huán)境怎么樣并不重要。實在是為她們的執(zhí)著所感動,不忍心打攏沒有拍照。盡管她們衣著破舊、垢頭蓬面、一身泥濘,可她們的形象卻是那么的圣潔,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終生不忘。</p><p class="ql-block">數(shù)次行走在大藏區(qū)我越來越感覺到我們對幸福的理解過于奢侈浮華,難免荒唐膚淺。信仰的缺失讓我們迷失了自己,沉迷在物欲的世界里。對自然資源無度的掠奪和揮霍也不知何時是個頭,乃至人們面對自然的警告、報復仍然無動于衷。如此“作”下去,人類最終必然走向自取滅亡,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自以為是的科學技術(shù)救不了我們!</p> <h3>廣場上的這個樹樁身披哈達應為神物,具體沒有看到介紹也說不明白。我們來的早也沒有看到幾個僧人,只見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背著弟弟來見一位喇嘛,估計是他們的父親,聊了一會喇嘛就走了,留下姐弟倆看著好心酸,這個小女孩如果在我們這兒應該還是嬌嬌寶吧,同樣不忍打攏未拍照,留白自個兒想吧。</h3> <h3>好冷清</h3> <h3>這個寺院好像沒法與各莫寺比,太破舊了,這是寺院后面的轉(zhuǎn)經(jīng)長廊。</h3> <h3>格爾登寺的轉(zhuǎn)經(jīng)廊有2公里長,將寺院斗折環(huán)繞,大大小小的轉(zhuǎn)經(jīng)筒有5000多個。</h3> <h3></h3><h3></h3><h3></h3><h3></h3><h3> 覺囊派寺院一一賽格寺</h3><h3>賽格寺是全藏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覺囊派寺院。位于四川省阿壩縣城東郊一公里的成阿公路邊上。始建于1862年,由本地一位叫賽桑喇嘛的高僧創(chuàng)建。覺囊派因其哲學“他空中觀見”的觀點,與格魯派的“自空中觀見”明顯不同而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自從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對覺囊派實行改宗后各地寺廟逐漸消亡,幾近滅絕,唯有這里不僅沒有消亡,反而頑強的生存了下來并得以不斷發(fā)展,香火不絕。該寺燃燈節(jié)酥油花會十分著名,雕塑雕刻和唐卡藝術(shù)風格獨特,技術(shù)精湛,是研究、旅游覺囊派藏傳佛教的最佳去處。寺院的低調(diào)至今在寺院牌樓上怎么也找不到“賽格寺”三個字,可見生存和發(fā)展重于名號。 <br></h3><h3></h3><h3></h3><h3></h3><h3></h3> <h3>正是因為覺囊派與強大的格魯派在教義觀點上的爭峰相對才使得它在大藏區(qū)難以生存,而神奇的阿壩以其博大的胸懷孕育、包容了它,在此它和原始本教一塊發(fā)揚光大實為不易。同樣在阿壩稱雄的格魯派卻無力絞殺它們則又是一絕。這也說明一個淺顯的道理,無論是宗教、還是思想企求所謂的絕對一致無異于癡人說夢,荒唐可笑,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是春。</h3><h3>阿壩縣有宗教旅游勝地的美譽,全縣有各種教派的寺廟43座,有藏傳佛教的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覺囊派,還有西藏本土的本教和伊斯蘭教。專家說阿壩是藏傳佛教文化的大辭典、活化石,可在這個藏傳佛教的博覽園里唯獨沒有噶舉派寺院,這難道不又是令人費解的一絕。</h3> <h3>樓頂上有兩位學僧在學習,想當年我們讀書時和工作后的婚前幾年里也是這么苦行僧式的刻苦、認真,不敢懈怠,這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h3> <h3>看著這轉(zhuǎn)寺廟的母子和老人你就明白了藏傳佛教的傳承為何千年不息。</h3> <h3>正在大興土木、復興之中的賽格寺。</h3> <h3>在賽格寺院內(nèi)有一個獨特的景觀一一民居,這是一種罕見或者說根本不應該有的現(xiàn)象。我個人以為這與覺囊派的興衰相關(guān),盡管覺囊派在阿壩得以生存、發(fā)展,可與其它藏傳佛教相比就沒那么有底氣受重視,只能忍辱負重低調(diào)精進。由于信眾較少、經(jīng)濟實力有限,寺院的拓展也較為緩慢。也正是寺院曾經(jīng)的衰落和緩慢的發(fā)展才使得民居有可能在這“安營扎寨”,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寺廟與民居混雜一體、共同發(fā)展的格局?;蛟S這也是一種低調(diào)的自我保護、生存之道吧?也不知我的這個觀點是否站得住腳,拋磚引玉吧。</h3> <h3>賽格寺廟內(nèi)的民居也頗有特色,房子不大圈地不少。這里面還有現(xiàn)代別墅式的建筑,很氣派。我個人認為應該讓民居外遷,還寺院以清凈。</h3> <h3>都說阿壩縣早晨的云霧很有特色,是攝影師的最愛。今天的云霧是不是太濃重了一些?</h3><h3>我們昨天在上阿壩行走,今天的旅游計劃是在中阿壩谷地“安多民族文化風情長廊”上游覽,我們一直以為在阿壩縣城內(nèi)有這么一個具體的景點,在游完格爾登寺后就莫名其妙的由縣城之西跑到了縣城以東,“長廊”沒找著闖入了賽格寺。從賽格寺出來當?shù)厝烁嬖V我們這個“長廊”在四洼鄉(xiāng)一帶,我們又從縣城的東邊折回到我們居住的西邊向四哇鄉(xiāng)前進,來回折騰走了不少冤枉路。</h3> <h3> &nbsp; 四洼尼姑廟</h3><h3>來到四洼鄉(xiāng)首先闖入眼簾的是四哇尼姑廟,我開始還以為廟在這個村莊里。正好一個騎摩托車的小伙子從那邊山上過來,詢問才得知這個所謂的村莊就是尼姑廟的全部,問及“安多文化風情長廊”小伙子也說不清楚。我想長廊找不著就去本教郎依寺看看吧,小伙子說順著這條道走翻過一座山就到了,恰巧手機導航也是這么指引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座落在下四洼村瑪米山上的四洼尼姑廟是一個格魯派寺院,規(guī)模也不小。正好有三位覺姆邁著軍人般整齊的步伐一二一的下山來,試圖語言交流,回答是不知道,聽不太懂,但很熱情,卻又無助于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西藏有三大怪:手臂露在外、廁所隨身帶、牛糞墻上曬。</span><br></h3> <h3>下四洼村民居</h3> <h3> 中阿壩自然風光</h3><h3>看到這個中阿壩旅行環(huán)線指示牌心中似乎有底氣了,中阿壩環(huán)線的重點是寺院、民居民俗等人文景觀,所謂的“安多民族文化風情長廊”并非一條街、一個景觀,它其實是當?shù)氐拿窬咏ㄖ⒎椄栉?、飲食、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之大成,呈點狀、不規(guī)則散布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實,我們今天早上走進格爾登寺也就意味著開始了“安多民族文化風情長廊”之旅。</h3> <h3>今天的霧真大,光線也不好,但這一路的山地草原風光十分秀麗。只是我們無論是攝影技術(shù)還是設備都太差勁了,無力展現(xiàn)它的美,讓您失望了。</h3> <h3>翻過這座山就是龍藏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了,站在這座山頂?shù)挠^景平臺上可360度縱覽中阿壩的風光,阿壩縣城及周邊的山川、云霧、田園、藏寨、寺廟、塔影盡在眼前,很美。</h3> <h3>層次分明的山谷地帶</h3> <h3>太太在與牧羊人聊天</h3> <h3>在觀景平臺下的埡口我與這位牧羊的藏民聊天,他是西藏理塘縣人,妻子是當?shù)厝?,所以他就來到了這兒。我說理塘可是“紅太陽”升起出領(lǐng)袖、名人的地方呀。他家有200多只羊,一般要牧養(yǎng)一年后才能出售,一只羊可賣1200多元,收入還不錯。我見他手拿吾爾多,就說能給我演示一下嗎?他爽快的答應了,先彎腰在地上找了一個大小合適的鵝卵石包在吾爾多上,然后揮舞了三圈,隨著一聲鞭炮式清脆的聲響,石頭飛向近100多米遠的半山腰,這樣走遠的牛羊就會回歸牧人的視野,多神奇。<br></h3> <h3>瞧空中的那個黑點就像一枚出膛的子彈射向遠方,安多牧民放牧最常見的裝備有吾爾多、馬和雨具。</h3> <h3>我們在去郎依寺的路上,在龍藏鄉(xiāng)三岔路口處從一位老鄉(xiāng)口中得知都可以去郎依寺,近道一處正在建房屋,有些泥濘,我們以為前方的路都是如此,就決定走另外的一個岔口,先回縣城然后再繞道去郎依寺。車調(diào)頭不到幾米,另外路邊的三個藏民手舞足蹈,哇哇不停的阻止我們,讓我們原路返回。我說近道路不好走,他們用生硬的漢語說“走得好,走得好”。盛情難卻只得返回,結(jié)果還真好走翻山即到。一路走來我們得到了各地藏民朋友們太多太多無私的幫助,他們真好。<br></h3><h3>看到這種正在建設和已建好的房屋立馬勾起了我兒時的記憶,在我所生長的那個小縣城當時人們也是用粘黃土混合稻草然后四周用木板夾固這些泥草,像打糍粑一樣夯實,不斷的延長、加高,最后上梁蓋瓦成屋。到我下放時所見則改用泥磚壘房了,這樣更快更省事一些。<br></h3> <h3> 別具一格郎依寺</h3><h3>想進郎依寺?對不起留下買路錢,否則你們休想過我這一關(guān)!怎么樣?看著辦吧,想就這么耗著?好,我奉陪,咱最不缺的就是時間??磥磉@不是一條好狗,所以它“胡攪蠻纏”擋我們的路。</h3> <h3>這是在下山途中拍攝的郎依寺全境</h3> <h3>郎依寺門臉外的四個小伙子想用無人機拍攝郎依寺全景,他們租用車的司機說“那等我將車開走以后你們再航拍,完了我們再聯(lián)系?!北窘趟略狠^其他教派寺院更神秘,通常是不讓人參觀的。</h3> <h3>阿壩郎依寺,為國內(nèi)外最大、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寺院,其前身是由郎依和奪登兩喇嘛創(chuàng)建的剛來卜大寺,距今已有900多年了,寺內(nèi)文物價值連城。其規(guī)模不亞于格爾登寺、各莫寺。作為郎依法王主寺,郎依寺有屬寺300余座,屬寺及修行中心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香港、尼泊爾、印度、美國、加拿大等地。從第一代多帕元旦堅贊傳承至今,郎依寺已是第39代法王。當前法王---嘎讓羅珠堅措活佛是郎依大寺的住持活佛,現(xiàn)任國際雍仲本教聯(lián)合會會長。</h3><h3>寺院大門下有個小藍牌上寫著“郎依寺”,比賽格寺還強一點總算還有個名兒。一位熟知該寺院租車司機的解釋是這兒不是旅游景點,故門臉上無寺廟名。我以為這仍與其在藏傳佛教中被打壓相關(guān),為了生存、發(fā)展做一些不得以的事或讓步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現(xiàn)在仍然如此卻令人不解,也沒有必要。這個寺院盡管在山上卻很難拍到它的全景和主寺,租車司機建議我們到后山去拍,結(jié)果更糟。寺院內(nèi)好象也不歡迎隨意拍照,自然不能去這樣做,野狗也多更不敢隨意行走。<br></h3> <h3>郎依寺裝飾別具一格的轉(zhuǎn)經(jīng)長廊和路標,本教寺廟一律按逆時針朝拜,轉(zhuǎn)經(jīng)、旋轉(zhuǎn)經(jīng)筒和參觀也要按逆時針方向,它與藏傳佛教按順時針方向轉(zhuǎn)正好相反;同時,本教誦念“八字真經(jīng)”而不是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h3> <h3>郎依寺煨桑臺,藍色是本教的基本色,象征著海洋,代表著博大與無涯。</h3> <h3>郎依寺白塔</h3> <h3>郎依寺的天葬不是像色達那樣幾乎天天有,但仍然存在。其后山也叫花山,滿山遍布小野花,很好看,未拍照。走到這里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神秘,不敢、也不想、不便輕舉妄動。<br></h3> <h3>這是車開到后山后拍攝效果,更多的應是僧人住宅,中間的金頂寺廟或許就是主寺吧?其實我們來時也拍到了它的正面圖像。</h3> <h3> 洼爾瑪藏寨</h3><h3>從郎依寺出來順山而下,然后向左拐一會兒就是洼爾瑪鄉(xiāng)尕休村,該村的藏寨是阿壩安多大型藏寨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罕見的土木結(jié)構(gòu)古藏寨的代表。在這個有著濃郁安多風情的藏寨里,其獨特的農(nóng)耕文化遺存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與藏寨構(gòu)成了一幅迷人的田園風光。雨霧中的寨子出奇的寧靜,雨點落擊青稞的天籟之聲和著自已的呼吸聲清晰入耳,十分享受。</h3> <h3>安多風情古藏寨的特點是厚墻、小窗、寬院、泥土封頂,外不見木,內(nèi)不見土,保暖、防水,集關(guān)畜、住宿、會客、儲糧于一體,功能齊全,是典型的堡壘式夯土建筑風格。建筑方式與我兒時所見的粘土黃泥與稻草(這兒是青稞草)混合后木板四邊夾固的干打壘無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則采用了更多的新材料,但主體結(jié)構(gòu)和風格沒有太大的變化。<br></h3> <h3>典型的外不見木,內(nèi)不見土古堡式夯土平頂建筑,做工精致、古樸、厚重、有韻味,只是無緣觀賞豪華典雅的內(nèi)飾。這個臨空外挑的小閣樓小巧精致,很有意思,它又突破了傳統(tǒng)、經(jīng)典藏寨建筑風格,讓人眼睛一亮,別致有趣。至于是干什么用的我頗有興致的在路邊上下左右的捉磨了半天也無解。返漢后為此專門查證資料才弄明白,原來這個懸挑于壁外的木架板壁小閣樓叫挑廁,也就是廁所。我的個天呀!藏族同胞的三大怪中不是廁所隨身帶嗎?通常居所是沒有廁所的,怎么會是這樣呢?幸虧彼人“學風不正”,沒有近距離的深入“研究”它,也就避免了遭于“高空炸彈”的狂轟亂炸和侵犯隱私權(quán)的可能性,要不多尷尬、難堪?</h3> <h3>本應拍一張正門照片,怕狗不敢前往。</h3> <h3>從尕休村原路返回,若向右拐是郎依寺,左側(cè)那個山上就是雍仲本教的另一個寺院一一奪登寺,這也是一個頗有名氣和特色的寺院,較之郎依寺更加神秘。汽車去不了,只能步行,末去。另外,阿壩足洛寺、凍勒寺也是本教寺院,只是和阿壩州其它各縣眾多的本教寺院一樣規(guī)模較小。</h3> <h3>從尕休村直達縣城居然又到了賽格寺,早知這樣當時可從這兒出發(fā)到四洼尼姑廟返回可少走不少的冤枉路。至此我們今天的中阿壩環(huán)線游就算結(jié)束了,重點且別具特色的四洼尼姑廟、本教、覺囊派寺院都已走到。今天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去縣旅游局拜訪專家,咨詢?nèi)ハ掳稳装惨灰豢潞由执髰{谷的相關(guān)問題。限于時間關(guān)系,寧瑪派寺院蘭措瑪寺和薩迦派寺院德格寺只好放棄。</h3><h3>賽格寺全景</h3> <h3> 無奈的告別</h3><h3>經(jīng)賽格寺返回縣城,途經(jīng)阿壩縣公共長途汽車站正好進去了解有無到茸安鄉(xiāng)、垮沙鄉(xiāng)、柯河鄉(xiāng)的班車,只要有常規(guī)定時的班車就說明路是通暢可行的。售票員說沒有定時定期的班車,只有湊齊了15個人才會發(fā)一班車,一般去的人很少。我問路況如何?她也說不清楚,很熱情的把她們站長的手機號給我讓我去問站長,只好作罷。也到了飯點先去該縣中心城區(qū)金幡銀座找家餐廳犒勞自己再說。</h3><h3>金幡銀座號稱阿壩版的“寬窄巷子”,只是少了些阿壩應有的民族風情,多了些現(xiàn)代文明的氣息。人不多有些冷清,高原小鎮(zhèn)大多如此?!叭嗣袷程谩笔羌也诲e的飯店,主打川味。吃罷飯發(fā)現(xiàn)周邊還有一家做豬油餅的小吃店,這玩意小時候特愛吃過順便也買了一個嘗嘗。也許是吃得太好了,感覺這餅不怎么樣。</h3><h3>吃飽喝足了就該去找旅游局的專家了,正巧在停車位碰到了一位公務員樣的男士,四十來歲,詢問旅游局怎么走?他說今天是周末都不上班。那就問他吧,他的建議是目前正值雨季絕對不要去茸安~柯河森林大峽谷,一個是路本身就爛,加之又正在修筑那就更難走了,而且也不安全,若人車出事故救援太難。問及神座,他正好剛從那兒回來,今天省里的領(lǐng)導也在那兒檢查工作,建議我們明天去人會少一些。看來他的建議是中肯的,再說我們的座駕再也經(jīng)不起折騰了,只好忍痛割愛留在下次吧。明天到神座去小住幾天再經(jīng)曼扎塘濕地去唐克,這樣也避開了熱門景區(qū)紅原。</h3><h3>在外自駕游基本上沒有禮拜幾和周末、節(jié)假日的概念,甚至連出游第幾天了也記不太清楚。心目中只有下個景點是哪里、路況、車況、天氣如何這些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每到一個地方住下來后想得最多、最現(xiàn)實的是這兒有什么象樣的餐廳?小吃有什么特色?網(wǎng)上介紹的地特產(chǎn)能吃到嗎?告訴您吧在青藏高原這些縣城小鎮(zhèn)里這些都難以辦到,你問當?shù)厝擞袥]有大一些的餐館?他們的回答大多是指著一家小飯館說“這還不夠你們倆人吃嗎?”讓你哭笑不得。</h3><h3>至于網(wǎng)上說的讓你口水直流的小吃、地特產(chǎn)一般都見不到,更吃不上。因為鎮(zhèn)子太小,當?shù)厝艘话愣荚诩依锍?,游客也就那么稀稀啦啦的幾個、幾十個,沒有市場誰做賠本的買賣?有時好不容易找到了心儀的食材還要去找愿意加工的餐館,費時費力還令他人費解,我們干過兩次后就再也不干了。就阿壩縣城總體上講還算是不錯的了。</h3><h3>我們一路走來發(fā)現(xiàn)這些偏遠縣鎮(zhèn)無論是餐飲業(yè)、還是城鎮(zhèn)建設風格更樂意向內(nèi)地趨同,丟失了本真的自我。譬如稍大一些餐館的菜譜幾乎與省會城市的無異,很掃興!想換個味口還真難,更搞笑的是熱情的服務員對此表現(xiàn)出極大的不解,以為我們過于挑剔。換個角度想想也對,這些由外地引入的菜品相對他們而言不也是新口味么?我們這些外來游客必定還是小眾人群,商業(yè)競爭就是這么現(xiàn)實,怪不得人家。至于那些千篇一律、僵硬無趣、令人視覺疲勞的所謂的現(xiàn)代化建筑在他們的思維中不正是求新求異么?時尚永遠都是勢利的,它喜新厭舊,卻又千古往返輪回,今天的“舊”或許就是明天的“新”,反之亦然,從來都缺少真正的創(chuàng)新。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他們只不過是在重復著我們昨天的故事而已。</h3> <h3>今天是2018年7月9日,我們前往中國當代的世外桃源第一村一一神座。從縣城阿壩鎮(zhèn)去神座有兩條路,一條是縣道哇查公路,另一條是省道302,我們選擇走省道以為會更好走。結(jié)果路爛到了極致,簡直是遭罪,麥爾瑪鎮(zhèn)的的路更是泥濘不堪,根本沒辦法走,短短幾百米時常要從居民門前繞道而行。在此若經(jīng)XU08可前往曼扎塘濕地到唐克,路口還有軍人把守的崗樓,我們游完神座后就要經(jīng)此去唐克。正好問問路況,叉道口有個小賣部店主年近七旬,他告訴我近期雨水太大了估計路都被水淹沒了,甚至連黃河大橋都淹了,他所說的黃河大橋應是白河大橋。再看看鎮(zhèn)上泥濘不堪的街道,我想曼扎塘濕地的路即便不被水淹也絕不會好到哪里去,只好放棄,游完神座村后只有取道紅原到唐克。</h3><h3>這是省道302上的一個埡口周邊的風光,埡口豎著一牌子“游牧味道”,據(jù)說可以去體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詩意生活,感受天地悠悠,牧歌悠揚的充盈與遼闊?!?lt;/h3><h3><br></h3> <h3>這是距神座14公里處的一個村莊,這座小橋被昨晚的洪水毀壞了,橋的另一面毀損更嚴重不讓拍照。真倒霉呀,試圖與警察商量,一口回絕。那么可以繞道去嗎?沒轍。我說早知如此還不如走哇查公路就可避開這座危橋,警察說那條路更爛,沿途幾座橋梁同樣被洪水沖毀過不了。我問昨天在神座視察工作的省領(lǐng)導還在嗎?他說要不是昨天走了今天照樣走不了。村民勸慰我們說:“神座村與我們這兒差不多,沒啥看的,還不如去附近查理寺去看看?!倍嗝瓷屏嫉泥l(xiāng)親!</h3> <h3>在安多藏區(qū)自古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神座的姑娘、然木多的酸菜、蒙古的糌粑"。至從這個座落在阿依拉山河谷中的藏寨走紅以后,那些旅游專家總結(jié)出“天然美景、野生動物、生態(tài)美食、神座姑娘”謂之神座四絕。其實在青藏高原您隨便走進一個村落好像這四樣并不稀缺,神座肯定是個美麗神奇的地方,它能從眾多的藏寨中脫穎而出自然有它的道理。在天時地利人和中它是樣樣齊全而且各具特色,尤其是地利上最大的優(yōu)勢我認為是其2900米的海撥高度和地理位置,不高不低,不近不遠,挺中庸,來者完全不必擔心高反,進出也便捷,又不乏高原風光和風情,人文底蘊也豐厚,還有美食美女和成熟完善的接待能力,是個休閑的好去處,人們自然是趨之若鶩。遺憾的是我們今天是去不了了,說得再好也是枉然,留個影走吧!</h3> <h3>與熱情友好的鄉(xiāng)親們告別,是不是有點十送紅軍的悲壯感?(車內(nèi)拍攝)</h3> <h3>這是查理多阿依拉山“朝霞夕照”攝影點,也是阿壩縣旅游局打造“成阿線”的一個亮點。在這兒“朝霞與雄鷹齊飛,夕照共草原一色。”阿依拉山埡口的海拔3940米,這兒的海拔應該更低一點。這個正在專心致志學佛經(jīng)的藏族婦女靠一個小賣部、一座收費廁所維持生計。</h3> <h3>阿依拉山風光,在青藏高原行走一段時間后很容易產(chǎn)生審美疲勞。從阿依拉山到紅原縣安曲鎮(zhèn)這一線的山水草地畫卷非常美,當時看著也就過去了,連我一貫的風格每到埡口必停車拍照的習慣也因懶得動給錯過了?,F(xiàn)在想想還真后悔,為什么不多拍幾張風景照呢?</h3> <h3> 挺進紅原</h3><h3>向紅原進發(fā),再見,美麗的阿壩!下次再來時我們一定會選擇金秋十月,去層林盡染的茸安一一柯河森林大峽谷走走,到遍地秋草黃的曼扎塘大草原去看看,最后在秋收的神座村住下來品嘗神座豐盛的美食,再與神座美麗的姑娘牽手在夜幕下、篝火旁,漫舞一曲。噢,太滋潤了,怎么樣,朋友下次一塊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