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b> 臨習元代山水畫小結(jié)</b></h1><p style="text-align: left;"> ~~常勇鋼于京華賞蘭齋</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b></h1><h3> 2018年8月以來,我重新從宋代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進行了臨摹學習。<br></h3><h3> 近一個多月來,在習宋畫的基礎(chǔ)上,有重點地臨摹了一些元代山水畫小品,受益匪淺。在即將進入明代山水畫臨習之時,對夲階段的臨習作品做一小結(jié)。</h3><h3><br></h3><h1> (一) 臨習王蒙《溪山風雨圖》冊</h1><h3><br></h3><h3> 王蒙(約1298-1385),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趙雍,都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官理問,戰(zhàn)亂中棄官遁跡,居臨平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一生喜好“臥白云而看青山”,以游歷山水名勝為樂。能詩文,工書法,尤擅山水畫。其山水畫受趙孟頫的直接影響,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自具風格。與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合稱“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br></h3> <h3>中性筆與毛筆轉(zhuǎn)換</h3> <h3>中性筆向毛筆轉(zhuǎn)換</h3> <h1> (二)臨習倪瓚《容膝齋圖》</h1><h3> 倪瓚(1301-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br></h3> <h3> 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guān)仝、李成,加以發(fā)展,畫法疏簡,格調(diào)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gòu)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cè)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nèi)蘊激情。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畫中題詠很多。他的畫由于簡練,多年來偽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蕭條淡泊的氣質(zhì)。在倪瓚的畫論中,他主張抒發(fā)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yīng)表現(xiàn)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四家。明清時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將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王冕《送楊義甫訪云林》說,倪瓚“牙簽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h3><h3><br></h3><h3>下幅臨習倪云林《紫芝山房圖》</h3> <h3> [安處齋圖],是元代倪瓚的代表作品,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作者以擅長水墨山水為傲,所作多取材于太湖周邊的優(yōu)美景致。畫中筆法簡潔,山水意境悠遠,野岸沙渚,疏林茅茨,柳樹蕭蕭,頗有世外山野高人的遁世脫俗之感。</h3><h3> 畫的右下角有作者的自題詩:“湖上齋居處士家,淡煙疏柳望中賒。安時為善年年樂,處順謀身事事佳。竹葉夜香缸面酒,菊苗春點磨頭茶。幽棲不作紅塵客,遮莫寒江卷浪花?!?lt;/h3> <h3>局部放大</h3> <h3>下幅: 倪瓚 王繹 [楊竹西小像] 28x87Cm</h3> <h3><h3> 《楊竹西小像》是元代王繹、倪瓚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h3><h3> 此畫是一幅肖像畫,描繪的是楊竹西晚年隱居時的形象。畫作以人物為主體,以古松、石堆為背景,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創(chuàng)作,線條簡練挺拔,造型端莊,意境脫俗。</h3><h3> 《楊竹西小像》由王繹執(zhí)筆畫人物,倪瓚補景。畫中楊謙在策杖前行,他頭戴烏帽,身穿長袍,須髯下垂,面相清癯、磊落有神,兩眼前視,略帶微笑,形象慈祥。他所立石坡旁邊有石堆點綴,枯松襯景。</h3><h3> 畫中有倪瓚題云:“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瓚補作松石。癸卯二月?!本砗笥性肃囋?、楊維禎等十一家題記。鈐名章、藏印等80余方。</h3><h3><br></h3></h3><h3>下為局部放大圖</h3> <h3> [幽澗寒松圖],是元代畫家倪瓚創(chuàng)作的一幅中國古畫,該作品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h3><h3> 作品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qū)?,笑言思與晤。”倪瓚清高持節(jié),一生不仕,他“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述懷詩》)不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態(tài)度,而且對朋友們的入世為官也堅決反對。此幅一為友人贈別,更是勸友人“罷”征路,“息”仕思,含有強烈的“招隱之意”。平遠畫溪澗幽谷,山石依次漸遠,二株松樹挺立于杳無人跡的澗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塵,似乎暗寓著仕途的險惡和歸隱的自得。構(gòu)圖不用常見的“一河兩岸”兩段式章法,但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shù)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筆法秀峭,渴筆側(cè)鋒作折帶皴,干凈利落而富于變化。松樹取蕭疏之態(tài),筆力勁拔。</h3><h3> 倪瓚此幅畫,筆墨無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簡”,“簡而不少”。他的這種筆簡形具,注重抒寫性靈的畫格被后人稱之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無為清濁”,其清標高格,在歷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終被尊為“高士中的高士”。</h3><h3> 倪瓚的山水畫秀麗、清幽。他作畫喜用干筆皴擦, 以側(cè)峰著紙, 稚嫩中見蒼老, 簡淡中見厚重。焦墨只用在點苔或?qū)懢皹鋮?。《幽澗寒松圖》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畫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構(gòu)圖方式,將通常所畫的寬廣水面壓縮成一條溪流,從前景緩緩流過。他用輕重干濕不同的側(cè)峰微妙地畫出山石的頂面與側(cè)面,以表現(xiàn)其立體感,此畫對這一畫法的運用可謂登峰造極。畫中所展現(xiàn)的是幽靜清涼的景色,而這正是倪瓚心目中的寧靜有序、遠離塵囂的理想環(huán)境。</h3><h3> 此幅作品簡淡超逸,雖未署年款,但從書法由豎長變?yōu)楸夥揭约懊詈彤嬶L來看,當是晚年之作。</h3> <h1> (三) 臨習趙雍山水畫</h1><h3>
趙雍(1289年-1369年),元代書畫家。字仲穆,湖州(今屬浙江)人。父趙孟頫,故元翰林學士承旨,贈榮祿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贈魏國公,詣文敏。母管氏,贈魏國夫人。趙雍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繼承家學,趙孟頫嘗為幻住庵寫金剛經(jīng)未半,雍足成之,其聯(lián)續(xù)處人莫能辨。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馬,亦作界畫。書善正、行、草,亦長篆書。精鑒賞。傳世作品有《蘭竹圖》、《溪山漁隱》等。</h3> <h1> (四) 臨盛懋[秋林漁隱圖]</h1><h3> 盛懋是元專業(yè)畫家,當時被稱作“畫工”。因技藝高超,并能接受元代文人畫家的影響,其作品頗合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但是他的畫與元四家的畫明顯不同,文人畫是寫胸中之逸氣,而他則是一個民間畫家,比較適合老百姓的欣賞。</h3><h3> 其畫山水、花鳥、人物俱精,名聲很大,“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畫者甚眾”?!秷D繪寶鑒》這樣記述他:“始學陳仲美,略變其法,精致有余,特過于巧?!标愔倜兰搓惲?,趙孟頫的學生,其父乃南宋畫院待詔,故陳琳在技術(shù)上十分完備,既善用董源、巨然一派的畫法,也善用李成、郭熙一派的畫法。盛懋顯然深受其影響,所以“精致有余”而意趣不足。<br></h3> <h1> (五) 臨習 佚名 [倚艇看鴻圖]</h1><h3><br></h3><h3> 佚名不是沒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沒有署名,或是由于時間久遠等原因作者的真實姓名查無根據(jù),或者根本就無法知道作者是誰。也有的是由于集體創(chuàng)作或是勞動人民從很久遠的時候就流傳下來的作品,這樣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標作“佚名”。</h3> <h3> 非常感謝諸位老師、同仁們的熱情關(guān)注與鼓勵,我當繼續(xù)努力,不斷研習,在書山畫海中盡情攀登和遨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