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國慶節(jié),按照朋友的指點去尋找遼陽小屯,那里有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1950年至1953年的留守處。父母說過我是在小屯留守處出生的,早就想去看看。又聽說小屯留守處老房子年久失修要拆除了,尋訪小屯留守處的行動迫不及待了!</h3> <h3> 1950年5月1日,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結束。5月15日,40軍返回雷州半島。6月7日,開赴廣州。7月8日,奉命由廣州乘火車北上中原。此時,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40軍中途接到命令趕赴遼寧安東地區(qū)。10月8日,40軍番號改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10月19日,40軍做為志愿軍首批參戰(zhàn)部隊跨過鴨綠江。<br></h3> <h3> 40軍是秘密出國作戰(zhàn)。1950年10月19日下午5時抗美援朝誓師大會結束,天色突變,風雨交加。戰(zhàn)士們邁著堅定的步伐從會場走向鴨綠江大橋。沒有市民歡送,只有女兵們默默吟誦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目送戰(zhàn)友們跨過鴨綠江奔赴戰(zhàn)場。</h3> <h3> 部隊上的男人都出國打仗去了,女兵、女眷、孩子們留在了國內(nèi)。抗美援朝初期有規(guī)定,女兵不隨部隊出國。再則出現(xiàn)了許多女兵媽媽,帶著孩子,懷著孩子跟隨部隊打仗著實不方便。</h3> <h3> 于是,第一批出國作戰(zhàn)部隊都組建了留守處。女兵媽媽和孩子成為主要留守人群。戰(zhàn)爭年代部隊上娶妻生子有嚴格規(guī)定,必須是團以上干部,這個規(guī)定始于紅軍??姑涝陂g,很多軍人的孩子是在留守處出生的。</h3> <h3> 40軍留守處選址在現(xiàn)在的遼陽市圣安區(qū)雙廟礦。出于怎樣的考慮呢?在這里猜測一下,距鴨綠江200多公里,安全;遼陽地區(qū)是40軍前身三縱成軍之地,親切;處于鐵路線,有座小火車站距遼陽市十幾公里,采購生活物料便捷。</h3> <h3> 小屯好找,如果是自駕,用高德地圖搜一下遼陽小屯就可確定位置。如果是乘高鐵、火車、長客那就先到遼陽市,市內(nèi)有通往小屯的公交線路。我選擇駕車前往,大連至小屯一路高速和省道,很好跑。</h3> <h3> 小屯分村和鎮(zhèn),其實是鎮(zhèn)政府位于小屯村。開車去就把小屯鎮(zhèn)做為目標。小屯好找,留守處難尋。國慶節(jié)放假七天,鎮(zhèn)政府大門緊閉,只好別處打聽留守處具體位置。打聽過的人對志愿軍、40軍、留守處一無所知。</h3><h3><br></h3> <h3> 還是打聽朋友吧,朋友又托朋友……前不久海青、申英、羅萍、夢偉尋找出生地已經(jīng)到訪過小屯留守處,具體位置確認為雙廟礦。叢林如是說。</h3> <h3> 自駕的還是用高德導航搜索,選”遼陽市小屯鎮(zhèn)雙廟礦村經(jīng)銷店”定位,按照提示走就行了。柏油路面,好走。從小屯鎮(zhèn)政府西側北行,過太子河見路口轉向東,過鐵路轉向北一路又向東行……</h3><h3> 乘公交車來小屯的,到站后租一輛三輪摩的,告訴司機去雙廟礦就妥了。摩的比較顛簸,腰椎不好的慎重選擇。</h3> <h3> 礦區(qū)是被圈在圍墻內(nèi)的幾座山頭,有鐵路公司的采石場,有水泥廠的采礦場。重載卡車一路揚起塵灰,火車在鐵路上等候……圍墻外是大片農(nóng)田。</h3> <h3> 雙廟礦村經(jīng)銷店就是這個輕體鐵皮房子食雜店。開門方向是北,房后是南,40軍留守處就在食雜店房后這一片。</h3> <h3> 這一大片貌似部隊家屬院的房子,曾經(jīng)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留守處營房。</h3> <h3> 房子都是水泥瓦,但有紅磚墻和石料墻之分。紅磚房門外有雨搭檔次高些。布局很整齊,每棟房子五戶,七棟房子一個區(qū)塊。俱樂部以西有四個區(qū)塊,以東有兩個區(qū)塊。這些房子是1950年蓋的,曾征用為40軍留守處營房。算下來這里能住210戶,除了團以上干部家屬孩子還有些什么人住在這里?</h3> <h3> 一條馬路分南北,南面樓房是58年以后陸續(xù)蓋的,北面平房是50年的老房子。</h3> <h3> 房子破舊,垃圾圍城,住在這里的人總在念叨這地方該拆遷了。我拿帶獨腳架相機拍照,被一老太太認做是搞測量的。拆遷在這里流傳好幾年了,總是沒動靜。</h3> <h3> 這里的房子也不知道轉手多少次了,最長的住了30年,短的僅住了3年。沒人知道60多年前的事情,對40軍留守處一無所知。</h3> <h3> 當年有沒有這個俱樂部?房頂大部分塌落,大樹從房頂長出來。</h3> <h3> 40軍有多少孩子是在這里出生,度過孩提沒有統(tǒng)計??梢钥隙ǖ氖悄切┟种杏小翱姑馈?、“援朝”、“志軍”、“愿軍”、“援軍”、“挺進”、“保國”、“衛(wèi)國”、“衛(wèi)華”等等字眼的必是在小屯出生。有的孩子等到爸爸從朝鮮凱旋歸來,有的孩子卻再也沒見過爸爸,他們犧牲在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上。</h3> <h3> 這里的人不喜歡稱這里是村,不斷糾正這里是礦。改革之前礦上的人是拿工資的,是被村里人羨慕的。村里人也常來這里販賣農(nóng)產(chǎn)品掙點零花錢?,F(xiàn)在這里敗落了,鮮見人影,偶遇的也是上年紀的留守老人,年青人都出走了。</h3> <h3> 每條街道都走一遍,試圖能想起點什么,哪個門里是我家呢?我0—3歲是在這里度過的,是個只知道吃奶其它啥也知不道的年紀。也不知道哪位哥哥姐姐能夠還原留守處當年景象。</h3> <h3>1953年7月40軍從朝鮮戰(zhàn)場凱旋回國。</h3> <h3> 1953年7月,第四十軍離朝回國后駐守遼寧省錦州市黑山,118師八道壕, 119師溝幫子,120師新民。</h3><h3> 1954年10月,四十軍部隊全部住進自己建起的嶄新軍營。118師義縣,119師錦縣,120師興城。</h3><h3> 小屯留守處淡出人們的記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