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和家人一起去爬九華山,在山野中,路遇了許多開著粉色小花的植物。其實這種植物小時在農村小河邊、小路旁隨處可見,它有著穗狀的粉紅色小花,紫紅色的莖,粗大的節(jié)和長溜溜的葉子,味有些辛辣,我們都叫它“辣蓼”。因為太過平常,也未覺有多珍貴、多美麗。<br></h3> <h3>后來在讀《詩經》及《詩經名物》時,才知道,這個“蓼”就曾在詩經里出現(xiàn)過,可見在2500多年前,蓼這種植物已經十分繁盛了,我不禁驚嘆起它的歷史和生命力,并另眼相看,再次細看,風來時婆娑起舞,裊娜多姿,立于水岸邊,簡直美極了。<br></h3> <h3>《詩經》里有兩篇提到“蓼”(讀liǎo)這種植物,分別是《周頌?小毖》和《周頌?良耜》,另有兩篇提到“蓼”(讀lù)這個字,分別是《小雅·蓼蕭》和《小雅·.蓼莪》,這里的“蓼”是指植物長而大的樣子,而非植物本身了。蓼的藥用價值很高,具有化濕,行滯,祛風,消腫。治痧穢腹痛,吐瀉轉筋,泄瀉,痢疾,風濕,腳氣,癰腫,疥癬,跌打損傷等功效,同時在古代也作為去腥調味食用。<br></h3> <h3>和著山野之風,吟誦著《良耜》,想像著2500年前人們春耕夏耘的畫面、想像著秋收冬藏的情景、想像著秋報社稷的場面,熱烈、歡快、隆重、感恩,也不禁與古人一起勞作與歡快。而《小毖》中則是以比興的手法用“蓼”比喻自己的辛苦之處,讓我也不禁與他一起輾轉反側與感傷流淚。
<br></h3> <h3>蓼,順著歷史的長河流淌而至,滿載著古蘊與滄桑,裊裊娜娜地走來,帶著遠古之風,就這樣的與我在山野中相遇。<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