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聽朋友說,井陘楊莊是個古老而美麗的村莊,是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那里有明代長城,明清古宅,還有挺拔險俊的營子巖,不由得說走就走,先行探路。2018年9月16日,星期天,驅(qū)車走國道307轉(zhuǎn)省道202,一路南行,過南障城、景莊,就到井陘楊莊村了。</h3> <h3> 井陘縣楊莊村,距河北省會石家莊約70公里,屬井陘蒼巖山鎮(zhèn)管轄,地處太行山東麓,井陘縣南陲,該村坐北朝南,依紫山垴而建,三面環(huán)山,前瞰甘陶河,背靠國家4A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蒼巖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人文歷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歷史。從古至今,風(fēng)云變幻,由村落得名、到地方古跡,再到傳奇人物,關(guān)于楊莊村的一些神秘傳說在這片土地上口口相授,廣為流傳。<br></h3><h3> “九江美名古人留,古人留名九江口。九江兒女多自豪,自豪生在九江口。”“九江口”是楊莊歷史悠久之古名,因其地勢險要,扼冀晉通衢咽喉,為古燕、趙之國界,曾有名聯(lián)詠之“濤急九江關(guān)自鎖,峰矗兩岸雁難飛”,而歷屬兵家必爭之地。<br></h3> <h3> 楊莊村來歷及傳說
戰(zhàn)國時期,趙氏孤兒逃至九江口黑峪,后遷北孤臺。由于黑峪巖口直通孤臺,程嬰差遣虎將把守此口,故后人名之為“趙虎巖”、“趙孤巖”。明代崇禎大將吳玉中在九江口筑城御敵,擊潰闖王。近代,晉奉兩軍曾在此鏖戰(zhàn)一月有余。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九江口作為我綿陽司令部、井陘(路南)縣政府駐兵重地,日軍川岸師團多次由橫口出發(fā),沿甘陶河經(jīng)九江口南犯入晉作戰(zhàn),其中,就包括我八路軍一戰(zhàn)而勝、揚名中外的“七亙大捷”。
“楊莊”成村于隋朝之前,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甚至可前推到秦代,近代也有學(xué)者稱“春秋戰(zhàn)國已有該村”。楊莊村得名傳說頗多,而尤以宋代名將楊業(yè)后代避亂隱居于此一說為著名。
“豐功偉烈著邊疆,勇冠千軍稱無敵,浩氣英風(fēng)留古塞,聲威萬代佩專誠?!毕鄠鞅彼文觊g,抗遼名將楊業(yè)之后遭奸臣排擠迫害,遷至該村村西奶頭山下“楊家欄”隱居(該山二峰形似羊奶,故而得名),自此因地得福,人丁興旺,善名遠播,然而朝中奸佞亡“楊”之賊心不死,爪牙響應(yīng),呼奶頭山為“石老虎”,意在驅(qū)虎吃羊(楊)。為避忌諱,楊家不得不再次搬遷。此后,為避奸佞耳目,楊家后人只得夜間回鄉(xiāng),到至今尚存的楊家墳上燒紙祭祖。聞聽楊門忠良又遭陷害,該村村民無不同情,為彰顯民意,便自呼村名為“楊莊”,以示對楊家后人的歡迎。據(jù)老人口傳,距楊莊村二十多里的障城村茶棚便是楊家后人祭祖往返的棲身之所。<br></h3> <h3> 楊莊明清建筑群</h3><h3> 楊莊村村貌呈“一邊三臺七道巷”,村內(nèi)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建筑群屬明清時期風(fēng)格,分布連片集中,風(fēng)貌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建筑細部保存完好,部分古民居仍有原住居民生活實用。村內(nèi)傳統(tǒng)建筑群的造型、結(jié)構(gòu)、裝飾等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區(qū)特色,多為土木磚石結(jié)構(gòu),風(fēng)格古樸典雅自然。
井陘有句俗話:“南屬楊莊,北屬洛陽(井陘一村),來形容二個村的富裕?!睉蛑幸渤3骸皸钋f家富戶多,進城路過高家坡?!毙轮袊闪⒅霸摯迨且话俣鄳舻男∩酱澹陌傥迨嗫谌?,大戶人家居多。
古時,楊莊大戶人家有二十多戶,其住房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其中三合院四處,四合院八處,二進院四處,前后院三處,多為明清時期風(fēng)格,是具有典型太行山區(qū)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落?,F(xiàn)存民居還有兩處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另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該村土窯現(xiàn)有一百五六十眼,其中十幾眼土窯窯齡已達二千余年。
楊莊村民居不是扇屏院,就是四合院,大部分是清一色的瓦房,百分之九十為筒瓦蓋頂,僅樓房就有三百余間,其中絕多數(shù)房屋屋脊為一脊兩獸,少數(shù)為五脊六獸(傳說五脊六獸之家,必然出過秀才以上的人物),一處為九脊十獸。民居大多為垂花門樓,經(jīng)木匠、石匠和畫匠人等巧手雕琢,花草樹木、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和吉祥圖案等栩栩如生,不少大門口還掛有公正可佩、德高望重、妙手回春、德重桑山、忠貞足式等各式匾額,實為該村民居的一大看點。
楊莊井溝口杜家古宅為清代復(fù)式四合院落,分前、后兩院,磚雕門樓,雙面影壁墻別具一格,其北房一排六間,磚石混砌,木架結(jié)構(gòu),石板鋪地。該院落曾為中共井陘縣路南政府駐地,區(qū)長張鴻儒后任福建省委書記。
楊莊西頭的杜家大院為門樓垂花四合院落,北樓房六間筒瓦蓋頂,五脊六獸,石、磚、木雕刻玲瓏剔透,清代曾出過武舉、秀才,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是中共井陘路南縣委駐地,也是抗日期間的高小舊址。<br></h3><h3> 井陘路南縣委會舊址<br></h3> <h3> 五個窗券上的磚花各不相同,線條流暢,作工精致,非常美。</h3> <h3> 古老民居的垂花門樓,經(jīng)木匠、石匠和畫匠等巧手雕琢,花草樹木、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和吉祥圖案等栩栩如生、玲瓏剔透。<br></h3><h3> 此家的垂花門樓是村里最精美的,但前不久,因用火大意,將垂花門樓燒毀了,非常遺憾!|</h3> <h3> 一對精美的石鼓,雕琢的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吉祥圖案非常漂亮。</h3> <h3> “井陘首富”巨額藏金去向成謎
“杜浩然,拿洋錢,拿不出洋錢下河灘。”這是一句在楊莊一帶廣為流傳的土話,提起杜浩然,那可是一位在當年甘淘河兩岸響當當?shù)娜宋?,也就是楊莊人嘴里常說的“井陘首富”。杜浩然為人如何,他的財富究竟有多少,時隔近七十年,楊莊村老一輩人仍是如數(shù)家珍,記憶深刻。
杜浩然父親兄弟四個都是楊莊有名的地主,號稱‘四老天爺’,傳到杜浩然這輩人,沒人能說出杜浩然的產(chǎn)業(yè)有多少。只記得老人們說過,上至山西昔陽縣的冶頭,下至河北元氏縣的南佐,村村都有他的田地、店鋪等產(chǎn)業(yè)。僅在楊莊一村,杜浩然就有10處院落。日本鬼子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眼見天下大亂,杜浩然便開始轉(zhuǎn)移家財,用馬馱子一半裝青磚,一半裝金銀,趕著騾子馱了整整半個月。老人們說“杜浩然讓長工趕騾子馱東西,只許人到‘紅岸’(當?shù)氐孛?。杜浩然家人就等在‘紅岸口’,接住騾子繼續(xù)往前趕,不許人跟著,更不許人打聽,三拐兩拐就不見了。”“那時,‘紅岸’背后是杜浩然家的三百多畝良田,誰也不知道他把金銀藏到了哪里,他死后就更沒人知道了?!弊詈?,杜浩然是在河灘里被人用石頭砸死的,46年鬧‘土改’,杜浩然被村民平分了家產(chǎn),卻打死也不說隱藏的金銀埋在了哪里。杜浩然很有錢,關(guān)于他的傳說很多,他死后來尋寶的人也多了去了,但直到現(xiàn)在,楞是連他一塊現(xiàn)洋都沒刨出來過。<br></h3> <h3> 古老民居建筑由南向北沿地勢逐漸向上,形成了一個明清建筑群,有人笑稱這是地主街,全是有錢人家。</h3> <h3> 垂花門樓</h3> <h3> 門上懸掛“五十慕親”匾額。</h3> <h3> 村里許多老宅是二層小樓。</h3> <h3>村公所,村公所旁墻上貼一石牌,記述建公所歷史,刻于民國二十二年。</h3> <h3> 站在北邊的高臺上,村貌一覽無余,歷盡干百年風(fēng)霜與歲月滄桑的古村落,依然佇立至今,讓人為之驚嘆,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筑,渾然天成的結(jié)構(gòu)布局,無不讓人敬佩先人的聰明與智慧,在對面群山與甘陶河的映襯下,更顯得清秀、雅致。</h3> <h3> 對面,就是非常著名的營子巖了。</h3> <h3> 楊莊村的南大門玉皇觀音閣。<br></h3> <h3> 楊莊口與神堂口、黃龍口、驢橋口、險隘口、達滴巖口、武功口并稱為井陘關(guān)內(nèi)七隘,明代為拱衛(wèi)京都以御匪患,“俱有兵守(雍正?《井陘縣志》)”,并在各口修筑長城。</h3><h3> 被譽為東方巨龍和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經(jīng)查,其井陘段北起三縣 ( 井陘、平山、盂縣 ) 垴之達滴巖口,中經(jīng)娘子關(guān)、故關(guān)屬段,南抵控扼甘陶河的楊莊口,長度近百公里,起修自明嘉靖,止于明崇禎,是明內(nèi)長城的組成部分,可謂一直修到了明亡為止。特別是楊莊口攔河長城——“九江口地束火城”,根據(jù)創(chuàng)修碑文,實際是同山海關(guān)九門口水關(guān)長城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的御守工事,是為防堵李自成義軍自晉入冀而筑,就明長城史來說有著重要的補證價值。<br></h3><h3> 長城也叫邊城。當?shù)乇挠涊d,明崇禎六年(1633年),大順起義軍由山西經(jīng)楊莊一帶而入河北,致使“神京震恐,崇禎急敕命吳玉忠至此防守”,吳玉忠遂于崇禎九年(1636年)在此修筑城堡和東西兩側(cè)山梁的邊城,設(shè)置墩、臺、敵樓、鐵網(wǎng)等防御工事?,F(xiàn)在楊莊村甘陶河段兩岸山梁上仍遺存有2—3米高的墻體,由山口分別向東北和西南蜿蜒而去。
井陘長城(楊莊段)歷代皆有修建,當?shù)貍髡f前后共修了18次。據(jù)了解,井陘長城楊莊段長達二十一公里,曾設(shè)有敵樓八座,與朱會溝敵樓共計九座,后人簡稱為“樓”。這些“樓”外形相似,內(nèi)構(gòu)各異,大小不同。其根基皆以青石白灰構(gòu)筑,以上部分則全部由青磚白灰砌成,建造工精而堅固。令人驚嘆的是,這些青石多呈條狀,大者重達七八百斤,小者也在百斤以上,而長方形的青磚大者重達二十五斤,小者約有二十斤,瓦脊式樣的青磚更可重達三十斤以上。
另據(jù)明末崇禎九年《楊莊口地束火城》碑刻載文:“……乃其關(guān)之設(shè),若固關(guān)、娘子關(guān)諸處,崇山峻嶺,險可恃也。唯是楊莊一口,兩山中斷,大河橫開,其闊五十余丈,夏秋水溢,則奔騰洶涌,城壘不能施;冬春水竭,則萬馬可弛,宇御無所恃?!碑?shù)匕傩湛趥?,明末長城修建時曾貫通甘陶河道,在河南、北兩岸敵樓之間構(gòu)建有一座堤墻,堤墻上筑有五個垛口,上置大鐵門,平時河水上漲便開門泄洪,遇有敵情,則關(guān)閉鐵門阻敵于外。</h3><h3> 現(xiàn)在,楊莊口古長城為河北省重點保護單位。</h3> <h3> 楊莊長城的古道,如今已是野草叢生,曾經(jīng)感受過富足和悠閑的日子,每天都是車馬轔轔、商賈云集,那是何等的景象?惜如今只剩殘垣斷壁與殘碑斷碣,在它閱盡繁華,歷經(jīng)滄桑之后,趨于無言。那巍峨險峻、孤獨、殘破的敵樓、蜿蜒的石頭墻體在野草掩埋下仍在提示人們:在這里,隆隆的車輪曾通宵達旦響起;在這里,無數(shù)的將士曾奔向戰(zhàn)場揮灑熱血;在這里,無數(shù)的商賈、農(nóng)夫曾為了生計匆匆過往……<br></h3> <h3> 歷經(jīng)戰(zhàn)亂等原因破壞,古長城雖舊貌不復(fù),然而其歷史遺跡仍舊在歲月變遷中陳跡斑斕,蔚為壯觀。<br></h3> <h3> 從楊莊公園向南,就到營子巖(村民叫陰山)了,營子巖地貌奇特,山下為丹霞地貌,往上接近寺廟時,逐漸顯現(xiàn)嶂石巖地貌,山腰上長滿了四季常青的崖柏,峰嶺坡地灌木成林,寺前溝底檀樹成萌,是一處游賞勝地。</h3> <h3> 站在甘陶河小橋上,兩側(cè)的風(fēng)景恰是漂亮,層層疊疊的群山與面前的甘陶河水面形成相互印襯的畫面。</h3> <h3> 遠處的山陵高低有致,起伏連綿,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br></h3> <h3> 處處有美景,手機照不夠。</h3> <h3> 來到山腳下,抬眼望去,營子巖在群山的環(huán)繞下,更顯得樹木蔥籠、處處綠色,山崖峭壁危巖、奇峰險俊、挺拔峻秀!</h3> <h3> 天然石塔。向山上走,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塔”,為丹霞地貌,塔高約30余米,塔底周長約10米左右,遠望巍巍聳立,近觀活靈活現(xiàn)靈,堪稱一絕。<br></h3> <h3> 過天然石塔不遠,上山的路已修成水泥路面了,雖好走多了,但坡度卻徒,有的地段感覺要有五、六十度了。</h3> <h3> 眼前的山粗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種剛正不阿、力爭上游的質(zhì)樸美,似一幅凝重的畫,如一首深邃的詩,若一個清新的故事。<br></h3> <h3> 山有雄壯的風(fēng)采,山也有樸素的品格。山豪邁,山也俊秀。奇險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溫柔是山,呼嘯是山。山,時而鬼斧神工,時而又平淡無奇。<br></h3> <h3>營子巖觀音寺位于半山腰。據(jù)現(xiàn)存碑文記載,營子巖觀音寺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歷代均有修繕,曾有四代僧人居住,寺院香火十分興旺。該寺廟供奉有伽藍佛、三皇姑、彌勒佛、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玉皇大帝、老天爺、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斑疹娘娘、水母、山神等神祇。寺中更有一眼靈泉,無論天有多旱,始終長流不竭,以“圣水靈泉”馳名,當?shù)厝朔Q“天池”,這在太行山脈實屬罕見,堪稱一絕。<br></h3><h3> 營子巖觀音寺的傳說,相傳,隋朝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百姓苦不堪言,三女兒三皇姑,看不慣父皇的殘暴,忍受了父皇的百般刁難后,出家修行,出了京城,沿著太行山一路南行。不日,來到井陘楊莊村南的山間,發(fā)現(xiàn)此處山青水秀,古柏參天,三面環(huán)山,峭壁懸崖,云霧飄繞,寧靜幽雅,天然巧成。山北陡峭的半山腰間,嵌有一條棧道,直通西南云海之下,地勢開潤的谷地,真是一處修行的好處所。于是,三皇姑就在此修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得知三皇姑在此修行,倒騎毛驢前來慶賀,在山間棧道上留下了一串串驢蹄印。故此棧道,至今仍稱之為“驢蹄?!保H蹄印仍然依稀可見。
三皇姑在此修行,覺得此山不夠高大雄偉,心想,再高一些就好了。于是做法,此山真的長了起來。山上有一牧羊者,見此山長了起來,嚇得不由驚呼起來:“山長了,山長了?!边@一喊不要緊,破了三皇姑的道法,三皇姑于是另擇良地蒼巖山繼續(xù)修行。<br></h3> <h3> 拿一塊小石板放上去,支支腰!</h3> <h3> 站在半山腰向下望,楊莊村落一目了然。</h3> <h3> 人在山頂,你會覺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時的山正默默無聞地向你展示,不遠處它的伙伴比它更壯觀。<br></h3> <h3> 即使是陰天沒有陽光的照耀,還是不能湮沒這片土地的美麗和它的勃勃生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