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利西路,曲折而平常的小路,三人撐開臂膀并排站立就是這條路的寬度,這條路的盡頭,有一座保存和修繕較好的大型老洋房,紅色、綠色和黃色的屋檐下側,有一點點童話色彩。淡奶黃色小拉毛水泥粉刷,底層窗臺有漩渦牛腿托起,窗頂有花飾窗眉線。</h3><h3><br></h3><h3>房子曾經的主人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瑩,英文名字黛西(意為雛菊),曾經錦衣玉食,應有盡有。時代變遷,所有的榮華富貴隨風而逝,她經歷了喪偶、勞改、受羞辱打罵、一貧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難并沒有使她心懷怨忿,她依舊美麗、優(yōu)雅、樂觀,始終保持著自尊和驕傲。看她的照片,哪怕是八十多歲時,依舊和雛菊一摸一樣,干凈的、優(yōu)雅的、沉靜的。</h3><h3><br></h3><h3>1998年9月25日黃昏,是上海紅十字會和上海醫(yī)科大學來拿走她的遺體,因為在1985年她立志愿書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給紅十字會,所有的眼角膜、骨頭、臟器,并且不留骨灰。</h3><h3><br></h3><h3>房子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充公,現在這里住著三十七戶人家。</h3><h3><br></h3><h3>初秋時節(jié),路過利西路,想起上海灘曾經的這位真正的金枝玉葉,讓我們看到風浪中可以怎樣經歷自己的人生,可以怎樣堅持自己的純凈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漫長生活中可以怎樣護衛(wèi)一顆自由的心,在生活大起大落的時候,讓它都是溫暖的、自在的。</h3> <h3>利西路,曲折而平常的小路,三人撐開臂膀并排站立就是這條路的寬度。</h3> <h3>這條路的盡頭,有一座保存和修繕較好的大型老洋房,房子曾經的主人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瑩,英文名字黛西(意為雛菊)</h3> <h3>房子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充公,現在這里住著三十七戶人家。</h3> <h3>利西路44號藏在兩幢六層新工房的背后,共用一個大門,不易發(fā)覺。</h3> <h3>這座看上去似乎即將傾塌的房子,它曾經的主人是李鴻章。房子有一種無法用建筑術語來表達的風格,很中國,確是西方花園式洋房的整體架構,某種程度上,更像南洋風格的熱帶小樓,而另一些地方,卻好像借鑒了日本建筑的意蘊。那位一百多年前中國最顯赫的人物曾對日本人說過:我們中國人活著都不怕,還怕死嗎?他身前身后留下的崇敬和罵名一樣多,而這幢老樓,正在無言地訴說著一切。</h3><h3><br></h3><h3>如今,它只是安靜地在這里,破敗、衰老。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一直是廣播電臺的職工住宅,隨著歲月的沖擊,別說李鴻章的后人,就連它的第二代主人——廣播電臺的員工們,也大多老的老,走的走。</h3><h3><br></h3><h3>現在有新租住進來的外地人,這只是他們的棲身之所,老宅被分割的某個亭子間,對他們而言,是相對于新式高樓而言的地段優(yōu)良的選擇,僅此而已。</h3> <h3>利西路,手機自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