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梵蒂岡城國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quán)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天主教教宗為梵蒂岡國家元首,當選后終身任職,不可罷免。梵蒂岡城位于 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lǐng)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墻為標志。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龐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lǐng)域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br></h3> <h3>圣彼得廣場,位于梵蒂岡城的最東面,因廣場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廣場的建設(shè)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時間(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爾尼尼親自監(jiān)督工程的建設(shè)。</h3><h3> <br></h3> <h3>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由于梵蒂岡國界除圣彼得廣場外均以城墻為界,因此意大利不承認圣彼得廣場屬于梵蒂岡。</h3> <h3>廣場周圍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從埃及運來的的巨大的方尖碑(高25.5米,重320噸)。</h3><h3><br></h3> <h3>圣彼得廣場,被認為是世界上是最壯麗的廣場之一,集中體現(xiàn)了巴洛克藝術(shù)的精華。這個用黑色小方石鋪砌地面,長340米,寬240米的橢圓形空間和兩旁的柱廊就是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柱廊是廣場的裝飾,從設(shè)計到建成,花費了貝爾尼尼11年的時光。多利安式的柱廊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形成對稱的環(huán)形,分四列組成三條走廊,通向圣彼得教堂,像是用一雙巨手托起了圣彼得教堂。</h3><h3><br></h3> <h3>在廣場內(nèi)側(cè)140根石柱頂端的平臺上,屹立著140尊神態(tài)各異的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它們是由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們雕刻的,至于哪些雕像是貝爾尼尼學生的作品,哪些出自貝爾尼尼之手已顯得不很重要,因為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每一件都浸淫過貝爾尼尼的心血,都凝聚過貝爾尼尼挑剔的目光。</h3> <h3>由整塊巨大的方柱石制成的方尖碑是太陽和永恒的象征,圣彼得廣場中央的方尖碑與眾不同的是,碑尖上的造型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碑的底座上還臥著4只銅獅子。</h3> <h3>空曠的廣場,高大的建筑,給人以肅穆和蒼涼感,同時可以感受到的,還有人的渺小與生命的脆弱。</h3> <h3>方尖碑的兩側(cè),各有一個雕塑噴泉,其中的一個,出自貝爾尼尼之手。</h3> <h3>圣彼得廣場上有兩座巨型雕像。</h3><h3>圣彼得雕像。彼得(Peter)是耶穌的大弟子,位列十二門徒之首,曾是加利利湖上的漁夫,后跟隨主傳播福音,耶穌稱他為教會的磐石。后來耶穌被猶大出賣,在眾門徒當中他表現(xiàn)得最軟弱,在敵人面前否認認識耶穌,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后,他跑回加利利湖重操捕魚舊業(yè)。當耶穌復活后重新在他面前顯現(xiàn),彼得才知道耶穌不是凡人,真的是神的兒子。最后彼得被羅馬皇帝尼祿迫害,臨死前沒有忘記自己曾經(jīng)的懦弱,要求被倒釘十字架上。他說:"我不配和我主耶穌基督以同樣的方式殉道。"直到君士坦丁皇帝改信基督教,為紀念圣彼得,在其墓地周圍建了一座教堂,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的雛形。</h3> <h3>圣保羅雕像。保羅曾是在耶穌回天國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并與之對話,從而得以認識耶穌,知曉耶穌原來是真神。從一個禍害基督教的人轉(zhuǎn)變?yōu)榛浇套钪匾氖雇健?lt;/h3> <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教皇宮</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的大門。</span><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br></span></h3> <h3>教皇宮門口的瑞士衛(wèi)兵,身高必須是1.74米。據(jù)說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wèi)教皇,100多個瑞士衛(wèi)兵戰(zhàn)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于是決定世世代代雇傭瑞士衛(wèi)兵保衛(wèi)教堂。</h3> <h3>圣彼得教堂,位于廣場的西南面,教堂正面中央的三角墻上方站著手持十字架的耶穌基督雕像,他兩旁各有6個雕像,分別是施洗圣約翰和11個門徒(彼得除外)。兩端上方各有一個大銅壁鐘,左面的是羅馬時間,右面的是歐洲時間,兩座大鐘是瓦拉迪爾在1786-1790年設(shè)計的。每逢節(jié)月和重要儀式,銅鐘和教堂的鐘聲齊鳴,響徹全城。</h3><h3>大殿下面有5扇門,分別是“圣門”、"圣事門"、“中門”、"善惡門"和"死門"。 </h3> <h3>右邊第一個門是“圣門”(Holy Door),平時關(guān)著,只有在圣年Holy Year(Jubilee)或每25年才由教皇親自打開。在圣年有幸打開此門的教皇的徽章將被刻在門上浮雕的下方,現(xiàn)在門上已有28枚徽章,說明此門已被28位教皇打開過。第一次開啟圣門是在1300年,之中有幾次因為政治事件多增加和暫停了幾次。“圣門”自左上到右下共有16幅浮雕。</h3> <h3>圣門上的16塊浮雕板分別刻畫了16個場景,自左上到右下分別為:1. 天使守護天堂之門;2. 亞當、夏娃被逐伊甸園;3. 瑪利亞默默祈禱;4. 天使報喜;5. 耶穌受洗;6. 迷途知返;7. 浪子回頭;8. 耶穌為患者治愈病痛;9. 圣女淚洗耶穌足;10. 耶穌教導門徒寬恕他人;11. 耶穌回頭注視三次不認他的彼得;12. 耶穌被釘十字架;13. 托馬斯質(zhì)疑耶穌復活;14. 圣神降臨;15. 耶穌向掃羅顯靈;16. 教宗開啟圣門。</h3> <h3>目前打開讓游人走的是第二個門:圣事門。<br></h3> <h3>門上的浮雕表現(xiàn)了天主教的七件圣事:左2:圣洗或稱洗禮,為天主教教徒的入教儀式;左3:堅振,是堅定教徒信念的禮儀;左4:告解或叫懺悔,是一種赦罪儀式;</h3> <h3>右1:終傅,主禮者為垂危病人;右2:神品也稱圣秩,是修道生升為神職人員的禮儀;右3:婚配,由神父為證人的結(jié)婚禮;右4:圣體,面餅和葡萄酒代表圣體,教徒向神父懺悔之后去領(lǐng)了圣體,相當于吸收了耶穌的血和肉,就和耶穌相結(jié)合了,也就能得到天主的恩寵。</h3> <h3>第三個門是“中門”,它是以前舊圣彼得大教堂的大門,由費拉來特(Filarete 1400-1469)1445年完成,所以也叫費拉來特門(The Filarete Door),是圣彼得大教堂最古老的門。</h3> <h3>第四個門叫“善惡門”(Door of Good and Evi)。現(xiàn)在的這扇門是意大利雕塑家名古奇(Luciano Minguzzi 1911-2004年)耗費7年時間,為教皇保羅六世(Pope Paul VI 1897-1978年)80歲生日于1977年完成的。<br></h3> <h3>左邊這扇門是“死門”,主要用于出殯。左邊門上的浮雕描繪的是歷代巡道者所受的各種酷刑的情景,信仰的憎恨導致教徒們受到折磨、拷打和殺戮;右邊的門上描繪的是圣善,如施洗圣約翰為人們洗禮,一對鴿子暗示著和平的祈求,教皇和紅衣主教一起開會尋找更好地幫助人們的方法。<br></h3> <h3>進入大門就是圣彼得教堂正堂,長187米、寬58米、高45米,能容納2萬5千人。</h3> <h3>正堂被6根石柱分成了3條通道,中間的這條有25米寬。</h3> <h3>往上看,由金黃耀眼的馬賽克鑲嵌而成的屋頂,其奢華程度難以形容。</h3> <h3>通道旁上方的彎拱形黃金屋頂,是八世教皇伊努森,向羅馬人發(fā)放贖罪券的金幣建造的。他執(zhí)政期間宣布,不管犯多大罪,只要向教皇購買贖罪券,就可以赦免。于是積累了大量的金幣,在距今500年前教堂擴建時,就動用了贖罪券換來的黃金,打造了這個黃金屋頂。<br></h3> <h3>東西方向每兩根巨柱之間則由布滿了各種雕塑和裝飾物的圓拱相連。</h3> <h3>門廊墻上的《圣彼得像》。手拿進天宮鑰匙和圣經(jīng)的圣彼得肖像,下面的名字寫的是教皇克雷芒十世。畫的寓意是圣彼得將上天堂的鑰匙交給了教皇。</h3> <h3>站在大教堂的穹頂下環(huán)顧四周,滿眼都是藝術(shù)精品,讓人目不暇接。</h3> <h3>圣彼得大教堂正堂圓頂由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 -1564年)在1547年重新設(shè)計,最終由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 1533-1602年)和方塔納(Domenico Fontana 1543-1607年)完成。</h3> <h3>米開朗基羅在畫完“最后的審判”時已經(jīng)72歲了,然而教廷給了一個他無法抗拒的任務(wù):圣彼得大教堂。</h3><h3>米開朗基羅負責設(shè)計的主要是教堂的穹頂,那是羅馬天主教會的精神象征,對于任何藝術(shù)家而言,那都是無與倫比的光榮,更何況他還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更不可能拒絕。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直徑41.9米,最高處123.4米,體現(xiàn)了16世紀意大利在建筑設(shè)計和結(jié)構(gòu)施工的最高水平,他為這個穹頂付出了17年之久,教堂竣工是在米開朗基羅死后30年,他將不朽留在了人間。 </h3> <h3>穹頂正對著的地面中心點,是這樣的一個鑲嵌鍍銅花紋的裝飾圖,這是已故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紀念圖案,上面寫的是約翰.保羅二世的名字,中間圖案是他的教皇紋章,白色綬帶上寫的是他的拉丁文座右銘---完全屬于你,下面是一個羅馬計數(shù)法的年份,指的是1998。<br></h3> <h3>地面上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牧徽紋章,大寫字母M代表圣母瑪利亞,教皇常以孝愛之心向圣母敬禮。<br></h3> <h3>本篤十三世紀念碑矗立在進大門不遠處。</h3> <h3>碑下的圣水缽是每座教堂必有的設(shè)施,里面盛有被祝圣過的水,教徒進入教堂后一般先用手指蘸圣水,于胸前劃十字以凈化心靈。這個圣水缽不一般,它是貝爾尼尼的作品,兩個小天使雕刻得維妙維肖,十分可愛。<br></h3> <h3>圣阿爾坎塔拉的彼得(St. Peter)像下面也有一個圣水缽,小天使也是貝爾尼尼的作品。<br></h3> <h3>圣彼得大教堂有三件圣寶。</h3><h3>圣殤, 大教堂的圣寶之一。米開朗基羅作于1499年,被譽為最著名的宗教雕塑。雕像中圣母流露出失去兒子的悲痛,但并沒有掩蓋她莊嚴、永恒的美,表現(xiàn)了含蓄、動人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震憾力。</h3> <h3>米開朗基羅認為,圣母瑪麗亞是純潔、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遠保持青春。對于圣母被刻畫成為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少女,面容塑造得似乎比她懷中抱的兒子耶穌還年輕。他的答復是“依我看,圣母是永不老的,因為她的貞潔無瑕使她永葆青春”。對于雕像人物的神情,還有一種解讀是,因為耶穌是為救贖人類而死,他死后的神態(tài)理應(yīng)安祥。圣母當然也十分憐子,但一想到兒子是為救人而死,所以悲慟有節(jié),傷而不亂。</h3><h3></h3> <h3>據(jù)說這座用工兩年的雕塑展出后引起很大轟動,許多人都不相信它是出自一位年僅24歲的年輕人之手。一怒之下,米開朗基羅在圣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下了“來自佛羅倫薩的米開朗基羅作品”。事后他對這一行為深感懊悔,從此不在作品上署名。圣殤也就成為唯一一件有署名的米開朗基羅作品。</h3><h3>1972 年,一個匈牙利精神病人用鐵錘擊傷了圣母像的面容和左臂,天主教界為之震驚。專家們花了三年時間才將它修復,現(xiàn)在已置于防彈玻璃罩之內(nèi)。后來的參觀者也只能隔著欄桿和玻璃罩鑒賞這一杰出雕塑作品了。</h3> <h3>青銅華蓋,大教堂的圣寶之二。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么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圣彼得的墳?zāi)梗挥薪袒什趴梢栽谶@座祭壇上舉行彌撒。教皇祭壇的四個角上,有45米的高大壁柱4根,每根柱腳下部均有一座巨大的雕像屹立在四塊堅硬的大理石上,塑造的是隆吉諾、艾麗娜、維羅尼卡和安德列阿等圣人形象,也是出於大雕刻家貝爾尼尼之手,在金色華蓋頂部有一只鴿子。</h3> <h3>青銅華蓋的巨型螺旋形立柱。</h3> <h3>圣彼得寶座,大教堂的圣寶之三,是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一件鍍金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經(jīng)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h3> <h3>寶座上方的彩色玻璃上,一只白鴿在天使的伴隨下向下飛翔。</h3> <h3>圣彼得銅像,大殿內(nèi)的雕塑。銅像頭頂上的金屬圈是圣人的標記,他舉起的右手代表祝福,而左手則握有兩把象征神權(quán)的鑰匙。銅像背景看似織錦,實則為馬賽克。銅像的雕制者有貝爾尼尼和康比歐兩種說法。</h3> <h3>傳說摸著圣彼得銅像的右腳,就能得到圣人的祝福。所以,銅像前總是排著長隊,信徒們虔誠地親吻著或撫摩著圣人的右腳,使那只右腳越摸越小,已經(jīng)看不出腳趾頭了。<br></h3> <h3>圣彼得大教堂可觀賞場所大致有三類:經(jīng)堂祭壇、墓龕雕塑和圣徒塑像。</h3> <h3>大教堂里共有25個經(jīng)堂祭壇,供奉的繪畫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圣經(jīng)故事。</h3> <h3>
圣約瑟夫祭壇 ,供奉圣母子鑲嵌畫。圣約瑟夫是圣母的世俗丈夫,祭壇建于教宗約翰23世在位的1963年。教堂的日常彌撒通常在此舉行,彌撒時間為每天9:00、10:00、11:00、12:00、以及17:00。<br></h3> <h3>祭壇兩側(cè)的圓形馬賽克畫像為耶穌12門徒中的圣西蒙和圣猶達(Jude Thaddeus,或譯為圣裘德,又名達太,并非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即Judas Iscariot)。祭壇下的中世紀石棺內(nèi)收殮著這兩位使徒的遺骨。</h3> <h3>正是彌撒時間,祈禱者才能入內(nèi)。</h3> <h3>主祭壇-浸禮經(jīng)堂
Baptistery Chapel,由Carlo Fontana設(shè)計。主祭壇畫為 Maratta于1698年所作油畫《耶穌基督的洗禮》在1722年的馬賽克摹品。畫作表現(xiàn)施洗約翰為耶穌做洗禮的場景,其旁為圣母和天使。左右墻壁畫分別為油畫《圣彼得為百夫長Cornelius施洗禮》、以及《圣彼得為圣 Processes和Martinian施洗禮》的馬賽克摹品。</h3> <h3>主顯圣容祭壇,祭壇主畫原畫是拉斐爾的封筆之作,真品珍藏于梵蒂岡博物館中。1520 年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繪畫《主顯圣容》,可惜只完成了上半部份就去世了,時年37歲。畫的下半部分是由弟子續(xù)成的。馬賽克畫由6位藝術(shù)家經(jīng)過9年努力,完成于1767年。畫面描繪耶穌懸浮于空中并散發(fā)光芒,先知摩西和伊利亞伴隨身旁,三個弟子倒地驚嘆的場景。</h3> <h3>謊言懲罰祭壇,原作者蘭卡里,創(chuàng)作于1599-1604年;馬賽克,1725-1727年。祭壇的主畫《Pomarancio》描繪基督教早期信徒Ananias與其妻Saphira分別在教眾社團奉獻全部收入時有部分隱瞞,被圣彼得指斥向神撒謊,隨即先后倒斃的場景。</h3> <h3>圣大格里高利 St. Gregory the Great 祭壇主畫《圣格里高利的神跡》描繪圣者展示染著殉道者血跡的布片,以神跡激勵信眾忠誠于基督。油畫原作由Andrea Sacchi作于1625年,馬賽克摹品由Alessandro Cocchi和Vincenzo Castellini完成于1772年。
教皇圣大格里高利(590-604年在位)當過隱修士,其著作《教牧關(guān)懷(pastoral care)》被奉為經(jīng)典。他因抵御外敵的功績被稱為“教堂拯救者”和“羅馬保衛(wèi)者”,并且是第二位被尊稱“偉大”的教皇。<br></h3> <h3>瑪麗奉獻經(jīng)堂</h3><h3>祭壇主畫《瑪麗在神殿的奉獻》描繪3歲的瑪麗被其父母帶去神殿還愿的場景。其后,她被選中并留下接受教育,直到成年后出嫁,成為耶穌之母。油畫原作由Giovanni Francesco Romaneli完成于1642年,馬賽克摹品由Cristofari完成于1728年。</h3> <h3>祭壇下面水晶棺內(nèi)安放的是圣庇護10的遺體。保守派教宗St. Pius X(1903-1914年在位)批評對信仰的現(xiàn)代主義解說,反對外部強權(quán)對教會權(quán)利的干擾。他于1954年被奉為圣人。</h3> <h3>庇護 10 世在其遺囑中說道,“我出身貧窮,一生艱苦,也希望死時節(jié)儉。(I was born poor, I have lived poor, and I wish to die poor.)”他拒絕接受將遺體去除內(nèi)臟并作防腐處理后保存的安葬形式,但其繼任者并未遵從遺愿。他覆蓋著銀面具的遺體,被安葬在Presentation經(jīng)堂的祭壇之下。<br></h3> <h3>大教堂中的墓龕雕塑大部分是前代教皇的,極少數(shù)是個別圣徒的。</h3> <h3>這是教皇皮奧 8 世的墓龕。祭壇由雕塑家皮耶羅于1866年完成,這座祭壇也是位于一座大門之上,最上面是基督耶穌,下邊跪著的是雙手合十的皮奧八世教皇,左右分別站著的則是圣彼得和圣保羅,四個人物呈菱形分布,這種形式在圣彼得大教堂中顯得非常特別,而這么多重量級的人物出現(xiàn)于在位僅一年多的教皇的祭壇上,更令人相信有非同尋常的原因。從這里可以進入地下墓室,你可以看到歷代教皇的安息之地。</h3> <h3>教皇利奧 7 世紀念碑。紀念碑由Giuseppe deFabris建于1836年。教皇的立像取自他在25年一度的圣年大典時對全世界的祝福(Urbi etOrbi)教皇利奧 7 世 LeoXII(1823-1829年在位)曾因健康原因而婉拒被推選為教皇,他對紅衣主教們說,“你們在選擇一個將死之人(You areelecting a dead man)”。</h3> <h3>教皇英諾森 11 世紀念碑 紀念碑由P. E.Monnot制作。教皇坐像呈布道狀,其左右兩邊的女性分別代表忠誠和堅毅。教皇InnocentXI(1676-1689年在位)在上任后挽救了瀕于破產(chǎn)的教廷財政,并對與土耳其作戰(zhàn)的天主教國家作財政支持。</h3> <h3>英諾森 8 世Pope Innocent VIII,(Pope Innocent VIII,1432~1492年7月25日),意大利籍教皇(1484年8月29日---1492年7月25日在位)。這是唯一從老圣彼得大教堂移來的紀念碑,由Pollaiolo作于1498年。英諾森8世像的左手握著命運之矛,其身后上方和兩側(cè)浮雕分別體現(xiàn)神學三德之忠誠、希望和仁愛、以及四項基本道德之謹慎、公正、堅毅和節(jié)制。</h3> <h3>西克斯圖斯四世死后,樞機會議內(nèi)部派別爭斗非常嚴重,在英諾森當選前夜,羅馬街頭甚至爆發(fā)動亂,他通過賄賂選舉教皇的樞機主教團才得以當選。英諾森八世的權(quán)威有限,評價不高。其主要功績?yōu)閺膴W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2世處獲得傳說曾刺入耶穌左肋的命運之矛,該遺物目前保存在圣女維羅妮卡雕像上方的龕頂內(nèi)。</h3> <h3>本篤十五世墓龕,1914年繼任教皇,第260任教皇,在任8年,初任教皇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本篤十五世支持教廷中立,并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h3> <h3>本篤 15 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死難者祈禱的雕像。</h3> <h3>教皇列奧 11 世大理石墓龕。他出身美蒂奇家族,1605年70歲繼任第234任教皇??上谖粌H27天,這座墓由亞歷山大.阿加迪于1650年雕刻而成。利奧 11 世坐像呈祝圣祈福狀,左右兩位女性分別寄寓堅毅和慷慨(手撒金幣,傳說暗喻法王亨利4世曾花30萬法郎助其當選),其下方基座的浮雕描繪時任教廷大使的利奧 11 世見證法王亨利四世發(fā)誓棄絕新教教義、以及簽署西班牙法國和平條約的場景。</h3> <h3>教皇庇護 7 世紀念碑, 由BertelThorvaldsen建成于1831年。教皇坐像面帶倦容,正為包括朋友和敵人在內(nèi)的所有人祈禱,其左右天使分別代表歷史和時間,其下兩位女性分別代表堅毅和智慧。</h3> <h3>英格森 12 世的墓龕,左邊是懷抱圣嬰的施洗約翰,右邊是手持天平和劍的命運女神</h3> <h3>亞歷山大 7 世紀念碑,紀念碑是貝爾尼尼在八旬高齡(1678年)設(shè)計的代表作。教皇呈跪姿全神禱告,并不理會在柩衣下探頭揮動沙漏警示時日無多的死神骨架。座下的四個雕像彰顯教皇的美德。左側(cè)懷抱兒童的是“慈愛(charity)”,右側(cè)腳踩在地球上的英國之上的是“現(xiàn)實(truth,意指教皇對英國新教的徒勞壓制)”,其后為“謹慎(prudence)”和“公正(justice)”。紀念碑之下為進出教堂的一道旁門。</h3> <h3>教皇AlexanderVII(1655-1667年在位)是巴洛克大師貝尼尼的恩主,圣彼得廣場和圣彼得大教堂內(nèi)的彼得寶座等都是亞歷山大7世授權(quán)貝尼尼設(shè)計建造的。其靈柩位于教堂的西南角的一個門樓之上。這是貝爾尼尼的最后幾件作品之一,表現(xiàn)出正義、真理、貞潔與節(jié)儉形象。</h3> <h3>托斯卡納女侯爵——卡諾莎的瑪?shù)贍栠_,她是葬于圣彼得教堂的第一位女性。
瑪?shù)贍栠_號稱“圣彼得的女兒”,她擁有巨額財富和權(quán)勢,在她的卡諾莎城堡里有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宮廷,她支持了四任教皇,將家財兩次捐給教廷,1635年教廷特批將她的遺骸重新入殮葬入圣彼得大教堂。</h3> <h3>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紀念碑及陵墓,她是葬于圣彼得教堂的第二位女性。1656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納為了信奉天主教而甘愿放棄王位并離開自己的國家,到梵蒂岡做了修女,1689年病逝,至死無悔。天主教為表彰她,為她立碑于此。碑上方的圓形銅像就是克里斯蒂納皇后,下方有兩位小天使共同托起王冠。</h3> <h3>瑪利亞·索比埃斯基(Maria Sobieski)的紀念碑,造于18世紀,她是葬于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三位女性。瑪利亞.克萊蒙蒂娜.索比埃斯基曾是波蘭公主,1719年17歲嫁給了英威爾士親王詹姆斯三世,生了2個兒子,33歲去世。詹姆斯三世父子三人的斯圖亞特家族紀念碑就在對面。</h3> <h3>斯圖亞特家族紀念碑,即英國王室斯圖亞特家族最后三位成員詹姆士三世和他的兩個兒子邦尼王子查理和亨利的墓龕。他們的先人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因是天主教徒,被他的女兒、女婿推翻。詹姆士三世被迫流亡羅馬,直到去世。為了紀念其虔誠的信仰,英王喬治三世委托卡瓦諾于1819年完成此一作品。</h3><h3>石碑上刻有斯圖亞特王族的家徽,中間是父子三人和他們的名字,下面有兩位天使悲傷地倚靠在快要熄滅的火把上。</h3> <h3>圣彼得大教堂有很多紀念圣徒的雕塑,其中四件最為著名:圣海倫娜、圣朗基努斯、圣維羅妮卡和圣安德魯。</h3> <h3>圣海倫納(S. Elena)--手握十字架和鐵釘?shù)木刻苟〈蟮鄣哪赣H。是由鮑爾濟( A. Bolgi )于1639年時所雕制的。石像反映的是海倫納皇后在公元4世紀初,到耶路撒冷朝聖時,歷盡艱辛找到了釘死耶穌的那個十字架,最后把它帶到羅馬獻給教廷的故事。</h3> <h3>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圣朗基努斯》。傳說當年耶穌和另外兩名偷盜者,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兩名羅馬士兵打斷偷盜者的腳骨,以便加速死亡,這時耶穌已經(jīng)斷氣。一名叫圣朗基努斯的士兵,為了試探耶穌是否真的死亡,就用長矛刺穿耶穌其心臟,血從傷口噴出來,濺到圣朗基努斯高度近視的眼睛上,圣朗努斯基的雙眼立刻恢復了視力。后來這位士兵放棄原來的職業(yè),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用過的長矛現(xiàn)在還保存在教堂的二樓。</h3> <h3>圣維羅妮卡 St.Veronica 雕像,由FrancescoMochi作于1639年。相傳耶穌背十字架登赴加爾瓦略山時,途中,維洛尼卡用面紗為耶穌擦拭臉上的血汗,那圣容就永遠印在她的面紗上,據(jù)說此面紗至今保存在石像上的小房內(nèi),每年圣周五向游客展示一次。</h3> <h3>圣安德魯 St. Andrew 雕像,由FrancoisDuquesnoy作于1635年。
安德魯是圣彼得之弟、耶穌十二門徒之一。他在赴希臘傳教時被捕,因自認不夠資格仿效耶穌和彼得,故而要求用X型十字架殉教。</h3> <h3>圣朱麗亞娜?法考尼禮像。圣像由Paolo Campi作于1740年。14世紀佛羅倫薩修女Juliana終身潛修,在35年的童貞女修道會長任期內(nèi),制定會規(guī)并以身作則。她是病人的中保,她于去世400年后(1737年)列圣。<br></h3> <h3>圣阿爾坎塔拉的彼得(St. Peter)像。圣像由Francesco Vergaray Bartual作于1713年。神秘主義苦修士St. Peter of Alcantara手扶原木十字架,放眼遠望。16世紀西班牙方濟各會修士Peter曾用兩年多時間,從西班牙赤足步行到羅馬。他對己對人都很嚴格,有不少反對者,但有更多追隨者。他于去世100年后(1669年)列圣。<br></h3> <h3>圣菲利普?奈利 St. Philip Neri 像。圣像由Giiovanni Battista Maini作于1737年。宗教改革家圣菲利普?奈利撫胸感嘆,盡管曾遭誤解,我心仍屬天父。16世紀佛羅倫薩教士菲利普?奈利改革傳教方式,他創(chuàng)建的奧拉托利會(Oratory)發(fā)展出清唱?。∣ratorio)這一表演形式。他還曾助力于法王亨利回歸天主教,他于去世27年后(1622年)列圣。 <br></h3> <h3>
圣文森特?德?保羅 St. Vincent de Paul 像。圣像Pietro Bracci作于1754年。慈善家圣文森特?德?保羅悲天憫人,俯視眾生。17世紀法國神父文森特?德?保羅畢生致力于服務(wù)窮人,在赴非洲傳教時曾一度被抓成為奴隸。他創(chuàng)立遣使會(Congregation of the Mission),并在Louise de Marillac的協(xié)助下創(chuàng)建仁愛修女會(Daughters of Charity)。他受天主教會和新教圣公會推崇,于去世80年后(1737年)列圣。<br></h3> <h3>圣布魯諾(St. Bruno)(1035年-1101年10月6日)科隆人,圣像由Michelangelo Slodtz作于1744年。隱修士布魯諾手挾經(jīng)卷與骷髏,婉拒小天使奉上的主教冠冕和權(quán)杖。</h3><h3> 11世紀布魯諾創(chuàng)立卡爾薩森教派(Carthusian)并創(chuàng)建修道院,其弟子中有發(fā)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教皇烏爾班二世,其教派出過多位圣人。他為隱世修行,曾先后拒任主教和大主教。他在去世四百年后(1514年)列圣。<br></h3> <h3>圣卡米勒?德?萊利斯 Camillode Lellis 像
圣像由PietroPacilli作于1853年。醫(yī)學團體創(chuàng)始人圣卡米勒?德?萊利斯手攬靈醫(yī)會章程,仰望上蒼,悲天憫人。
16世紀的那不勒斯神父卡米勒?德?萊利斯是方濟各會修士,因病住院而創(chuàng)立靈醫(yī)會(Camillians)。他是病人和醫(yī)生護士的中保,于去世140年后(1746年)列圣。<br></h3> <h3>教堂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建筑,歷經(jīng)千百年瀝風沐雨,以特有的藝術(shù)形式,成為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巍峨壯麗,莊重靜穆,既浸透著宗教崇拜的莊嚴,又仿佛在述說世間不盡的悲歡離合和遙遠的往事。幾個小時的參觀游覽是看不盡歷史長河及藝術(shù)沉淀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