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陳振福</h3><h3></h3><h3> 楊橋巷,舊名右通衢,后又名春風樓、登俊坊、豐盈坊、民國時期北伐軍入閩改擴建后稱楊橋路,文革時期又改名東方紅大街,1981年恢復(fù)名楊橋路。楊橋巷位于南后街東側(cè),居七巷中的最北端。原巷末北側(cè)有鐘山大中寺,南側(cè)有雙拋橋。古代巷內(nèi)還有李延平祠。清代后期形成商業(yè)區(qū),沈紹安脫胎漆器店,馬總鋪、萬福來等皮箱店達十數(shù)家。民國時期,楊橋路西段更成為銀行區(qū),中國銀行、福建銀行、交通銀行,以及多家小銀行和錢莊,加上“臺灣林”財團的主干林熊祥宅院及其“升隆”錢莊都在這里,楊橋路因此稱“財神街”。古代南后街的燈市以楊橋巷最盛,有詩曰:“黃樓月色楊橋水,照遍鐘山萬點春”。以往楊橋巷的古建筑也很多。如馬森的鐘丘園,以及春風樓、雅俗橋、雙拋橋、登俊境(祠廟,民友書局設(shè)其中),沈紹安故居、郭柏蒼故居、葉祖珪故居、鄭錫光宅、林熊祥宅等。楊橋巷,歷史上走出的名人不少。有:明戶部尚書馬森,清脫胎漆器創(chuàng)始人沈紹安及其后裔沈正鎬、沈元,海軍名將葉祖珪,臺灣“板橋林”的林爾康、林熊祥,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愛國外交家林長民、建筑學(xué)家和詩人林徽因父女,中國近代文壇母親冰心,革命烈士翁良毓等。</h3><h3></h3><h3> 鐘山大中寺,《三山志》說:“本梁太守袁士俊居第,內(nèi)有小山,時聞鐘聲,普通三年(522年),因舍為寺,號袁寺。隋仁壽二年(602年),始以舍利為塔,大業(yè)二年(606年)改為鴻業(yè)寺,尋為鐘山寺后為賜額為大中寺?!泵髟娙岁惔挥小俄娚剿隆吩姡骸拔⒃碌昃?,清風靜幽祥。地疑靈鷲涌,山似巨鰲聯(lián)。燭影將分夜,鐘聲欲曙天。上乘何處語,愿借一燈傳?!泵魅f歷年間(1573~1619年)廢,改為戶部尚書馬森的府第。當年馬森宅的后花園便是現(xiàn)在的“小花弄”。民國時期巷內(nèi)住有著名的“臺灣林”財團要人林爾康、林熊祥等人。</h3><h3></h3><h3> 楊橋路雙拋橋原名合潮橋,因橋下東南兩潮合流而名。據(jù)考,橋建于唐代天寶十二年(753),歷經(jīng)數(shù)度修建,現(xiàn)存五道石欄,橋上有亭的建筑物,為清代光緒三十二年重建的。所謂"合潮"指午時元帥廟河和白馬河水合流。此橋千百年來相傳二個版本的愛情故事。</h3><h3></h3><h3> 版本一,相傳昔有王氏子與陶氏女相好,父母奪其志,月夜同投此橋下。故名。這對不為世俗所認同的人相愛卻不能白首,最終只能殉情于雙拋橋雙雙跳橋而死。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期盼終成了空,這樣的結(jié)局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也許是最好的結(jié)局。"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h3><h3></h3><h3> 版本二,相傳古時橋附近分別居住著邱,何,胡三家。邱家一子為木匠,為人老實忠厚。何家一女花容月貌生性善良。他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后定親擇期迎娶。胡家為官,有錢有勢。胡少爺見何女貌美也托媒說親。何家以邱、何二家已定親為由不予理采。邱、何兩家迎娶之日胡家惡少帶家奴攔路搶親。將何女搶至胡府,何女乃忠貞烈性之人寧死不從并于月夜逃出胡府奔回邱家與邱子享洞房花燭之樂。然而,天亮惡少帶一眾惡奴至邱家將邱、何捆綁抓去,夫婦一路反抗大罵無恥惡少。至橋上胡惡少惱羞成怒命惡奴將夫婦分拋橋南北邊,意在死也不讓夫婦在一起。因此夫婦分尸兩岸。后兩岸競長出二株連理枝的榕樹,尤增悲情的氛圍。隨風往事不隨風,偶然飄落入夢中,一橋竟傳兩悲情,連理榕樹在訴衷。</h3><h3></h3><h3> 馬森(1506~1580年),字孔養(yǎng),懷安縣(今閩侯縣廷坪鄉(xiāng)馬厝)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馬森任北京 戶部尚書。一生為官清正,馬森當考官時,宰相 夏言的女婿是他的門生,要介紹他去見夏言,他謝絕了。夏的政敵 奸臣嚴嵩聞知很高興,但馬森也不依附嚴嵩。他的剛正不阿為老臣徐階所器重,曾給予引薦。在任期間,執(zhí)法嚴正,屢平冤假錯案,與 刑部尚書 鄭曉、 都御史周延被稱為“三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州的部分閩省衛(wèi)卒于三月和十月間兩度因索欠餉嘩變,當時以 戶部侍郎在籍的馬森,葛巾素服出來勸諭,嘩變士卒隨即解散。臨武人劉堯海巡撫福建,擬復(fù)“夫 甲庫役法”,馬森備陳此法的害處,遂罷議。繼任福建巡撫的 龐尚鵬欲行“ 一條鞭”法,他極力贊成。晚年在福州鐘山北雅俗橋筑鐘丘園。萬歷八年(1580年)馬森病逝,贈 太子少保,謚“恭敏”。遺著有《四書口義》、《書經(jīng)敷言》、《周易說義》等。鄉(xiāng)人為馬森立報功祠于福州九仙山。</h3><h3></h3><h3> 楊橋巷南端雅道街55號是革命烈士翁良毓的故居。翁良毓,中共黨員,1925年春當選福建省學(xué)生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領(lǐng)導(dǎo)福州學(xué)生開展反帝愛國斗爭,組織各校學(xué)生抵制日貨,懲辦賣國奸商。1925年3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同年7月當選共青團(時稱新民團)福州地委組織委員兼工農(nóng)委員,隨后開設(shè)"福州書店",銷售進步書刊,并作為團組織的地下交通聯(lián)絡(luò)點。當年12月23日翁良毓在福建學(xué)生聯(lián)合會開會時不幸被福建軍閥周蔭人逮捕,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寫詩曰:“此身不作資產(chǎn)杰,有日甘為無產(chǎn)奴”,就義時神色自若,鐵骨錚錚,感天地而泣鬼神。</h3><h3></h3><h3> 沈紹安(1767~1835年),字仲康,侯官縣(今福州市區(qū))人。善漆工。脫胎漆器,系其始創(chuàng)。福州漆器始于南宋。脫胎漆器發(fā)展源于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里發(fā)現(xiàn)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jīng)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fā),回家后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fā)揚了傳統(tǒng)漆藝,創(chuàng)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沈紹安脫胎漆器"譽滿天下。其手藝世代相傳,至第四代傳人沈正鎬工藝水平又有提高,攙入泥金、泥銀等顏料,色調(diào)愈顯美觀柔和,加上創(chuàng)造"擦金"等新工藝,使沈家脫胎漆器步入"黃金時代"。曾參加日、法、加拿大等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并獲重獎。福州脫胎漆器常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也是福州三寶之一。("福州三寶"是,脫胎漆器、角梳、紙傘,"榕城三絕"是,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h3><h3></h3><h3> 林爾康,字鏡颿,祖籍福建龍溪(今龍海市),是臺灣首富板橋林氏家族的成員,其高祖父林應(yīng)寅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東渡臺灣淡水新莊,以教書為生,為"臺灣板橋林"的始遷祖。曾祖父叫林平侯,經(jīng)營鹽業(yè)發(fā)財,捐官廣西柳州知府,告老回臺灣后,廣買從淡水到宜蘭的大片土地,年收租谷達數(shù)萬石。其子林國華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遷臺北板橋,開發(fā)板橋一帶的荒山野嶺,遂成巨富,大造園林,后稱"林本源花園"。林國華生二子,長林維讓,次林維源。林維讓便是林爾康的父親。捐清廷軍餉2萬兩銀子,獎"三品銜"。至林爾康兄弟,已歷五世,凡二百多年,聚族而居,稱臺灣板橋林氏,被譽稱為"臺灣首富"。板橋林氏家族的林維源在多事之秋,常為國捐銀。陳寶琛訪臺之行,促成了他的二妹陳芷芳與板橋林家結(jié)親。陳芷芳嫁給了林維源的侄子林爾康。林爾康的夫人陳貞,字芷芳,福州螺洲"太子太傅"陳寶琛的二妹,并由陳寶琛做媒嫁給被清代臺灣省臺北板橋巨富時稱"板橋林"家族的林爾康,成就了一段閩臺聯(lián)姻的佳話,陳芷芳與林爾康育有三子二女:林熊征、林熊祥、林熊光和林慕安、林慕蘭。其中林慕蘭就是國學(xué)大師、清北洋水師學(xué)堂總辦嚴復(fù)的三子嚴琥(字叔夏)的妻子。中日甲午海戰(zhàn),清政府一敗涂地,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臺灣淪陷于日本之手。林爾康"不恥左衽",再也不想在日本人的統(tǒng)治下茍延殘喘般地生活,遂舉家搬遷至廈門,終日為國憂心,不幸病故,終年28歲。子林熊祥1896.8.18生于廈門,而因其母系清太傅陳寶琛之妹,迨爾康及族中大家長林維源去世,益記一房遂即遷居福州。少從舅氏陳寶琛學(xué),故國學(xué)有根柢。1910年至1918年后赴日求學(xué),入東京學(xué)習(xí)院中學(xué)科及高等科攻讀。學(xué)習(xí)院系皇家學(xué)校,時日太子裕仁就讀小學(xué)部。畢業(yè)后返臺繼承家業(yè),任林本源制糖會社董事、建興公司社長、臺北商事會社、南洋倉庫會社董事、大有物產(chǎn)株式會社社長等職,經(jīng)常往來閩臺之間,唯仍長居福州。乃福州三坊七巷臺灣坂橋林氏一大家族。</h3><h3></h3><h3> 葉祖珪(1852-1905),海軍名將,福建閩侯人,出生于一個塾師家庭,共有兄妹九人,因家庭負擔重,放棄了科考之途。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xué)堂第一期駕駛班。1871年7月畢業(yè),船政第一期畢業(yè),1876冬年作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xué)生,與劉步蟾、薩鎮(zhèn)冰等被選派出國學(xué)習(xí)。參加了1884年中法戰(zhàn)爭、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海戰(zhàn)葉祖珪管帶"靖遠"艦作戰(zhàn)英勇。北洋水師覆滅后,葉祖珪被革職,待罪于天津。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師,葉祖珪被撤銷革職處分,授為北洋水師統(tǒng)領(lǐng),與薩鎮(zhèn)冰一起擔負重振北洋水師的大任。1901年任溫州鎮(zhèn)總兵后又升廣東水師提督。1904年清廷命其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完成了中園南北方海軍的統(tǒng)一。1905年夏,葉祖珪在巡視沿海炮臺及水雷營時,勞累過度又染傷寒,于上海軍中病逝,時年53歲?!皩⒗艚钥奘暎性角Ю飦硭驮嵴摺?。葉祖珪墓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山鎮(zhèn)梅亭村。該墓于1986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h3><h3></h3><h3> 下篇閑談三坊七巷的人和事之楊橋巷(二)。講述福州七大名門家族之一(閩侯林氏),林長民、林覺民、林徽因以及謝冰心家族的故事,敬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福哥講福州事。或加微信號,a1245493298,平民見聞。</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