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題記]所有的遇見都是一次難忘的相逢。</font></h3> <h3> 臨近離開莊子的日子,心里藏著心事,天一亮早早趕往跳八里。
跳八里,莊子的一個偏遠自然村落,臨溪居住著十幾戶人家。來往跳八里須由龍峪灣景區(qū)大門進出,山路彎彎,途徑白馬潭,溯溪而上大約3.5公里的路程。
相傳,早年間跳八里與外界沒有道路相通,山民下山要繞著從群山之間流出的溪水,踩著河石,隨著河床跌宕起伏不停的跳躍。時間久了,流傳下跳八里地名。<br></h3> <h3> 現(xiàn)今跳八里道路通暢,出行方便??邕^眼前這座石橋拐向一條山谷,順著蜿蜒山路上行約五百米有一處綠蔭遮蔽的院落,居住著張家三兄弟。
張家原本兄弟四人。大哥已故去,如今二弟、三弟、四弟仍然健在。
這是一所典型的豫西伏牛山里農家院落。上院住著二弟和三弟倆人,下院住著四弟一家。<br></h3> <h3> 二弟今年69歲,三弟65歲,四弟64歲。我姑且這么稱謂他們吧。
巧得很,剛走近院落就遇見從地里轉回來的二弟。
今天二弟興致很高的邀請我來到上院。二弟耳背,需要當面大聲說話才能聽清楚。<br></h3> <h3> 二弟高高的個子,挺直的腰板,性情直率而坦誠。他告訴我早年曾在部隊服役,退役后返鄉(xiāng)務農?,F(xiàn)在這所房屋是75年退役回家后翻蓋的,以前屋頂是草苫覆蓋,至今仍和三弟倆人共同相守著這座容納太多歲月記憶的老宅院。<br></h3> <h3> 上院是一座小四合院。二弟的房屋坐北朝南。門前壘著高高的石階。堂屋昏暗,正中擺放一個老式條柜。東屋安放一張木床,窗角桌子上有一臺電視機,墻上老式日歷和掛鐘準確記錄著拜訪者進入主人房間的日期和時刻。西屋堆放著日常生活物品。挨著西屋是一間倉屋,用作存放雜物,對面是緊鄰三弟西廂房搭建的小廚房,火紅的灶膛彌漫著淡淡的煙火味。<br></h3> <h3> 二弟的早飯。白米粥、饅頭、油餅。二弟與三弟雖同居一所院落,仍是各自取火做飯,可能是照顧到倆人不同的生活習性和飲食習慣吧。<br></h3> <h3> 二弟喜歡戴手表,顯示出與山里一般人的迥然不同。腕上這只機械手表是從廟子鎮(zhèn)買的,花去二弟五百多元。<br></h3> <h3> 屋內昏暗和略顯凌亂的陳設,難以看出二弟感受過女人細致的呵護。出于尊重和謹慎沒有貿然打聽二弟的家事。
我正專注看著屋檐下粘貼的一排已經(jīng)風干的松鼠毛皮,突然被二弟手上怪異的舉動驚愕不已。原來他正在宰殺一只松鼠。<br></h3> <h3> 轉眼之間,一張完整的松鼠毛皮被二弟剝下粘貼在門框的邊墻上,同旁邊對聯(lián)的紅顏色一樣引人注目。<br></h3> <h3> 我問二弟是怎樣捕捉松鼠的。二弟狡黠地笑著:石頭砸的。二弟見我狐疑,隨即帶我向屋后山坡走去。
二弟在一處隱蔽的用小木棍支起的石板前停住,隨意的抬手一指:就是這里。<br></h3> <h3> 二弟不等我再問話,嫻熟地拿起支撐石板的小木夾向我炫耀的演示。
機關就在這個木夾上。上面有一個凹槽,剛好卡住一根枝條。枝條一頭分叉上各插入一粒橡子果實。</h3><h3> 橡果,其實就是櫟樹的果實,富含淀粉。櫟樹,也稱橡樹或柞樹,是殼斗科的一個屬。伏牛山脈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是櫟樹理想的自然生長環(huán)境。<br></h3> <h3> 二弟笑著繪聲繪色地向我描述:松鼠最喜歡吃橡子果實。松鼠偷食橡子時會碰落枝條,引發(fā)木夾機關,原本被木夾支撐的石板瞬間砸住下面的松鼠。被石板砸住的松鼠動憚不得慢慢窒息而死,成為二弟的戰(zhàn)利品。
二弟得意地告訴我這樣的鼠夾有四處。去年冬天一共捕捉二三百只松鼠,其它鼠類照樣能捕。運氣好時還能撲住黃鼠狼,但誘餌得換成肉食。
二弟講得眉飛色舞,堅毅的臉頰不經(jīng)意流露著曾經(jīng)的山野少年躁動的頑皮。這手少年時期練就的本領仍被掌控的得心應手,想象得出二弟當年曾是何等輕狂,有哪道山嶺沒有留下過他的足跡和身影。
二弟告訴我這只大花貓已經(jīng)整整陪伴了他18年。如今花貓衰老的連房子都攀不上,整天棲息在窩棚里,偶爾走出曬曬太陽。望著貓和主人相依為伴的樣子,想起一句流行很廣的話:你伴我長大,我陪你變老。<br></h3> <h3> 二弟取出剛宰殺的松鼠喂食大花貓。我注意到,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的二弟望向花貓?zhí)蚴倡C物時,眼神里溢出一絲愛憐的目光,讓人無不動容。好像告訴身旁的人,有花貓的日子里他從來沒有感到過孤獨和寂寞。<br></h3> <h3> 花貓也被二弟寵得從不食其它肉類,只吃二弟用爐火烤熟的松鼠肉?;ㄘ埇F(xiàn)在的食量大不如以前,真不知這樣的日子還能存續(xù)多久。我仿佛突然間明白,已經(jīng)邁入古稀之年的二弟每天精神抖擻捕捉松鼠的動力和樂趣來自哪里了。<br></h3> <h3> 三弟挑著一擔剛收獲的玉米回到上院。熟練地將玉米葉打結成捆,登上梯子掛在墻上晾曬,和善的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和對生活寄予的希望。<br></h3> <h3> 上院東西廂房歸三弟所有。<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東廂房用作三弟的住室和日常起居,西廂房放置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品。</span></h3><h3> 讓人意外的是東廂房堂屋正中安置著一臺烘干機。農歷白露前后,滿山溝的山茱萸到了成熟季節(jié),也是山里人一年最忙碌的日子。山茱萸,又稱肉棗、藥棗,為多年生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山茱萸的果肉加工剝核后,就成了一味中藥材山萸肉,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中成藥的主要成分。此外,山茱萸還可以制作藥酒、飲料等。出售山茱萸果肉是豫西山區(qū)農民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作物收入,烘干機是農戶專門用于加工山茱萸果肉。</h3><h3> 東廂房貼著喜慶的門神,依舊泛著紅色的對聯(lián)醒目書寫著:精準扶貧國強民??登f道,共同致富鳥語花香盛世春。屋里院外收拾的干凈整潔,與二弟居住的房舍形成明顯反差。<br></h3> <h3> 三弟友善地同我聊家常,清瘦的面頰始終帶著微笑,微駝的背部肩負過太多的生活重擔。娃們都已成家立戶,他不想給子女增添負擔,堅持和二弟住在山上,種植山茱萸、木耳、連翹、玉米和蔬菜,養(yǎng)殖蜜蜂,相互照應著,過著自給自足的平靜晚年生活。
三弟平時在白馬潭景區(qū)擔負一段道路保潔工作,每天風雨無阻地翻越橫亙東面的山梁,往返在景區(qū)和家之間崎嶇的山路上。
東廂房外墻上掛著鎮(zhèn)政府頒發(fā)的脫貧光榮證和廟子鎮(zhèn)精準扶貧公示牌,剛好與房門對聯(lián)的內容相映襯。我深深地被兄弟倆人自食其力、勞動脫貧的舉動感染著,愈發(fā)敬重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的勤勞質樸、熱愛生活的傳統(tǒng)美德,以及像伏牛山一樣的博大情懷。<br></h3> <h3> 四弟和老伴一家住在下院。四弟早年在村里擔任會計和隊長,是個精明能干的山里人。三年前,四弟患上中風,經(jīng)過老伴悉心照料和治療現(xiàn)在已康復能夠自行走動,只是語言功能受到影響,無法與人交流。四弟是個閑不住的人,盡管身體受到疾病困擾,仍不放手地里的活計,挺直脊梁,作為家庭的支柱不停息地日夜操勞。
四弟家嫂子賢惠善良,話語不多,默默地操持家務、照顧四弟。嫂子得知我沒有吃早飯,張羅為我做飯,我推脫早飯一般吃的很晚,婉言謝絕了她的善意。如今,四弟家里的娃們都住在鎮(zhèn)上,過著自家安逸的生活。</h3><h3> 時值暑期,上初中的孫女和上小學的孫子回到老家陪伴爺爺奶奶。祖孫三代其樂融融,家的味道和對親人的眷顧維系著這個家族的親情。<br></h3> <h3> 下院是八十年代初建成的,緊鄰上院。北房高大寬敞明亮用于住人,日常家具電器一應俱全,房間布置的整潔干凈。廚房位于北房隔壁。西房主要存放生產用具和各類糧食作物,同樣有一臺烘干機被安放在房屋中間的位置。北房與西房之間留有進出下院的通道。柴房和雞舍建在庭院東側,另有出口通向山里。南側沒有建房屋,凸顯庭院平坦開放、視野開闊的特點,與周邊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景色和諧相融。
庭院整體布局合理,生產和生活極為方便。既傳承豫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又彰顯家庭主人勤儉持家的樸實家風,處處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當你站立庭院面南眺望,近處的竹林和遠方的山林相繼映入眼簾,讓人悠然產生一種久違的、極其享受的安居感。<br></h3> <h3> 離開四弟家揮手告別時,一直處在安閑中的四弟意外地向我伸出左手,我趕緊向前雙手相握,四目相視。從四弟溫和沉靜的目光里,我讀出一個男人肩上擔當?shù)呢熑魏蛯ι畛錆M的期盼。四弟平和沉穩(wěn)的面容難以掩飾內心的痛楚和不甘,深深刺痛著我的心。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質??嗯c累的糾纏,稀釋掉對生活的滿足,更激發(fā)對人生命運的抗爭。
我將視線移向院落西面。那株歷經(jīng)五百余年依然枝繁葉茂的櫟屬古橡樹,在金色的秋陽映照下熠熠生輝,高大的樹冠像一柄撐開的巨傘,與遠方逶迤的山巒呼應著。一陣山風吹來,樹上的葉子沙沙地作響,仿佛訴說著與張家?guī)状讼嗍叵嗤娜兆永锇l(fā)生的一切。<br></h3> <h3> 這是我在莊子見到唯一保存良好,精心養(yǎng)護的民居院落。上院閉合式結構與下院開放式布局相得益彰。歷經(jīng)風霜雨雪的人文景觀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渾然融為一體,逐漸演變成我?guī)状稳忸欉@里的動因:淳樸善良勤勞的山野人家,誘人動感的小橋流水和茂密幽靜的林間小路,成為我創(chuàng)作美篇《尋》捕捉靈感的理想原型地。
長期以來,國家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對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起到積極促進作用?,F(xiàn)今,山里山外的生活都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人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需求迥異不同,決定著他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和追求同樣各有千秋。
毋庸諱言,張家兄弟年事漸高,逐年失去勞動能力,無力參與鄉(xiāng)村新興的家庭旅游服務產業(yè)。可當我們去接近、去感受、去熟悉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有一種樸素的情懷。他們駐守老宅、守望歲月,秉承傳統(tǒng)、感恩生活,敬畏自然、自食其力……不給子女添麻煩,不為國家增負擔,安享辛勤耕耘收獲的愉悅,抒發(fā)納福大自然饋贈的快意,同樣體現(xiàn)出可貴的人生價值和令人仰慕的高尚品德,可親可敬,理應受到人們的關愛和尊重。
《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推崇兩千多年的“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jié),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的理想社會,如今在莊子日益紅火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必將以“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闃酥镜泥l(xiāng)村振興的到來而得以實現(xiàn),成為農民向往的安居樂業(yè)的美麗家園。</h3><h3>
二弟的日子簡單而愜意。
三弟的日子充實而樂觀。
四弟的日子溫馨而殷實。</h3><h3>
夜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普通山里人家日子過得衣食無憂、安詳?sh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勞作、收獲、繁衍、生息,為語出《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千古傳頌作了絕妙的現(xiàn)代版真實寫照。
一幅炊煙裊裊,喚醒晨霧,送走晚霞的山村景象,在眼前驀然騰起,久久揮之不去。<br></h3> <h3> 日子。淡而味甘,靜若安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謹以此文</fon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獻</font></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fon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2018年9月23日 農歷秋分)</font></span></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