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情系浣花溪

李方建

<h3> 情系浣花溪 今年的八月,因為浣花溪改建大體完工,特別想去拍攝一組今日浣花溪風貌的照片,我去了幾次,感覺浣花溪變化特大,拍攝了不少的照片,選編后,決定發(fā)100張風光圖片,并且對圖片進行說明、點評,制作美篇,決定再寫一篇關(guān)于浣花溪的文字,算是我情系浣花溪的印記。 說起浣花溪,總有或多或少的歷史文化的趣談,浣花溪在歷史上就以“浣花女濯漣洗紗”傳名。傳說唐代浣花夫人是浣花溪邊一個農(nóng)家的女兒,她年輕的時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遇到一個遍體生瘡的過路僧人,跌進溝渠里,這個游方僧人脫下沾滿了污泥的袈裟,請求替他洗凈,姑娘欣然應允。當她在溪中洗滌僧袍的時候,卻隨手漂浮起朵朵蓮花來,霎時,遍溪蓮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聞名,后人為了紀念此事,專門修建了浣花夫人祠堂(祠堂現(xiàn)在位于杜甫草堂內(nèi))。 浣花溪更重要是因詩人杜甫而聞名,杜詩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絕唱?!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边@一有聲有色的、由近及遠的膾炙人口的美妙絕句,讓人不能忘卻浣花溪。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為浣花溪的美景所陶醉,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qū)m到浣花溪”。生動地描繪出了浣花溪舊時的自然風貌。 由于悠久歷史印記,恢復、改造浣花溪的自然風貌,為子孫后代、為成都這個歷史文化古城留下一片凈土,應該是成都人的心愿。 由于這樣那樣原因與機緣,修建了五星級的浣花溪公園,從2017年開始到2018年,又大規(guī)模改造與擴建公園。改建后浣花溪公園變化很大,值得稱道之處甚多,當然也有瑕疵,不可回避。我想通過在浣花溪公園拍攝與游走的過程,慢慢道來。 浣花溪公園的改造,值得一說的是靠近浣花溪的清水河的河道以及浣花溪流的改造。 清水河河道改建后,河道的人行道加寬,道上安置不少游人休息,觀景的長條木凳,同時河道用白色的石頭護欄裝扮,護欄典雅、大氣,使河道氣勢恢宏,增添不少審美快感。&nbsp;河邊的綠化帶也栽種不少花木。&nbsp;陽光明媚的夏天,在清水河河道的人行道上,緩緩行走,可感覺徐徐涼風的吹拂;河岸林蔭疊翠,水清樹綠,特別養(yǎng)眼;矚目河岸邊盛開的姹紫嫣紅鮮花,仿佛象一道道流光溢彩,渲染了河流兩岸妖嬈的風韻,使清水河更加靚麗多姿。 &nbsp;浣花溪公園的自然風光,最大最多的看點是水景。浣花溪水的兩岸整治,富有成效。在浣花溪的岸邊的人行道上修建了不同形式的休閑、觀景的平臺,滿足人們的審美期盼;有效改善河岸的綠化,配置有趣有味的人文景觀…… 我認真沿著浣花溪流水行走,發(fā)現(xiàn)整個公園幾乎就在綠水的環(huán)抱之中,更有清秀的溪流蜿蜒穿園而過,現(xiàn)在是河流兩岸綠樹成蔭,水柔樹青,風光旖旎,清幽、靜謐;有的河段流水與古橋、樓臺亭閣遙相呼應,流瀉著古香古色的風韻,增添了絕妙的詩的柔情與畫的靈魂。特別是觀賞那些樓臺亭閣、綠樹在水中的婆娑倒影,如此清亮、明晰。常讓人想起唐代詩人高駢的《山亭夏日》里的佳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浣花溪的水潤澤了浣花溪的綠,浣花溪的綠讓浣花溪水風情多嬌,仿佛感覺浣花溪流青春不老,更加風騷、嬌媚,楚楚迷人??吹戒交ㄏ淖兓?,我想起杜甫曾經(jīng)在浣花溪的江村居住,他曾描述江村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今天的浣花溪絕妙之處,就在于頗有杜甫江村的靈氣與意境。 侃完了浣花溪流水,當然更應該述說浣花溪公園的三大景區(qū),即白鷺洲景區(qū)、滄浪湖濕地景區(qū)、萬樹山景區(qū)。先談談浣花溪最重要的水景白鷺洲。 白鷺洲(即白鷺湖)是浣花溪公園的三大景區(qū)之一,它的整治的重點是湖岸的環(huán)境,改造后的河岸更整潔、舒適,更人性化,增添不少可坐之處,有利于游客觀景、停息或者夏日晚上市民在此乘涼。 夏天,我來到灑滿陽光的白鷺洲,天水一色,湖水之藍,藍得晶瑩剔透,清亮的碧水可親可愛;藍天白云倒映水中,湖光熠熠,波光粼粼,久久凝視,那種清雅脫俗的湖光水色,那種奇妙、柔和的光影,讓人拍案叫絕;水邊,花之夭夭,灼灼其華。如此多嬌的艷麗的湖光水色,欣賞,會頓感這里詩韻流瀉,畫韻奔放;令人心曠神怡,讓人樂而忘返。 當我面對環(huán)抱湖水的蒼蒼莽莽的一排排綠蔭,面對水岸一片片綠茵茵的小草,會不由自主想起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句,調(diào)侃篡改兩句,評點此景此色,"晴川歷歷浣花樹,芳草萋萋白鷺洲。" 遠眺浣花溪的白鷺湖,發(fā)現(xiàn)它美得如此靜謐,美得如此潔凈,美得如此精妙,這種美多了一份清澈,多了一份明亮,多了一份柔柔的婀娜多姿,也多了一份氣韻與風度;閑坐湖邊,即使火辣辣的陽光照射下,也感覺多了幾分清爽,又多了幾分美妙…… 有時晚飯后,夕陽西下,在白鷺湖漫步踏青,我總想靜靜地領(lǐng)略“日落看歸鳥,澄澄羨躍魚“的意境。 行走白鷺湖,注目那一排蒼翠的樹林,在水中,綠影婆娑,感覺美妙多趣;當微風輕拂,湖水面,蕩起片片漣漪,感覺清麗動人。有時,仰望天空,常常會目睹許多白鷺沖向藍天,一會兒又飛擊水面,又會想起杜甫關(guān)于浣花溪的著名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那純純的清澈透明的原生狀態(tài)的自然,可能算是詩人留給我們的過往歲月的銘心刻骨的印跡。</h3><h3> 逛完了浣花溪的白鷺洲,過了草堂南大門,沿草堂東側(cè)圍墻向北行進,就看見一排排高大的綠樹,就進入浣花溪公園另一個重耍景點滄浪湖濕地園區(qū)。 滄浪湖濕地景區(qū),原來是一片一片的蘆葦蕩,現(xiàn)在改造成花草濕地景區(qū),夏天這里還看不到繁花似錦的景象,但走進這里仍然感覺景色美不勝收,感覺變化特大,值得一述。 滄浪湖濕地整改了園區(qū)的浣花溪河道,在河道上修建不少形態(tài)各異的休閑、觀景平臺,新修了幾座石橋,草堂也順勢修建東大門。濕地園區(qū)的河流、水灘、池塘通過石橋、小徑相連,在大片的濕地上種植不少花、草、樹木,整個濕地綠色植被茂盛,綠意盎然,同時也將色彩鮮艷的植物花卉穿插其間,讓整個濕地園區(qū)不僅浸透了綠的纏綿,而且也流淌著點點滴滴的嬌美的炫麗。這種自然的融匯,使蒼翠欲滴的綠色濕地美得羞澀、美得含蓄、美得嬌媚,流瀉著淡淡的柔柔的風情,讓人心醉神怡。 濕地旁邊的草堂寺,墻里高大的楠木、香樟樹林,通過圍墻透射出沉甸甸的綠,與這片綠色的濕地交融,讓濕地的綠,多了一份厚重,多有一份沉穩(wěn),透射出大度的情懷,增添了不少妙趣。其實自然界幾乎所有的美,往往是相互借景的精巧組合。 滄浪湖濕地公園的五孔拱橋、通向草堂的紅色拱橋,這些橋本身傳承了中國橋建筑的精髓,置放在這片濕地之中,不僅可以通幽,對濕地精致園林風光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濕地屬柔,石橋?qū)賱?,觀賞這柔美的浸透綠味的濕地,發(fā)現(xiàn)這里居然還冉冉散放一種剛的韻味,柔中有剛,濕地風韻美妙至極。 我站在滄浪湖濕地景區(qū)的橋上,觀景視野開闊,整個濕地公園的美景盡入眼簾;藍天之下,放眼遠眺濕地景區(qū),水景、樹景、草景,橋景錯落有致,樹草顯綠,倒影成趣,景色精致,美趣有韻,美得特別溫馨;站在橋上,遙望浣花溪綠水盈盈,可感受到河風輕拂的溫柔,可感觸清新空氣輕輕地流動,可以品味到滄浪濕地散發(fā)出的淡雅的風趣。當我認真吸納濕地潮潤的清涼的空氣時,我感覺是一種潤澤心扉的享受。 從滄浪湖濕地出來,我就直奔萬樹山景區(qū)。 浣花溪公園為彰顯草堂的歷史文化做了重大改造,在萬樹山景區(qū)增添了杜甫千詩碑景觀。 在萬樹山下四周,新建有杜甫千詩碑碑山、碑亭廊、碑牆和放了許多碑石。以這種方式展示杜甫的一些精典詩詞文化,提高觀賞性,弘揚書法藝術(shù),無可厚非。但是,這次在千詩碑的建造,無論審美、構(gòu)思、設計、布局上可以算是一次敗筆。 有欣賞價值的碑墻、碑石,從審美角度講,有一叫絕,有二、有三可稱佳,而無數(shù)的碑墻、碑亭廊,許許多多的碑石,個人感覺無度了,俗不可耐,任亊物都有度的規(guī)定性,中國有句成語叫過猶不及,如果過了,就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僅是濫竽充數(shù),說尖銳點,是有糟蹋圣賢、褻瀆文化、藝術(shù)之嫌,對于游客來說,莫名其妙地會增添審美疲勞。從設計布局來看,萬樹山碑廊、碑墻設置過多過密,張馳無序算是佈局的大忌;從南大門進來的河邊過道,有一段路幾乎在綠樹綠草叢中聳立了一排大大小小的碑石,幾乎是惡心的展示,不倫不類。為了放置更多詩碑,萬樹山的若干碑廊中間都筑上一道碑墻,兩面置詩碑,形式單調(diào)、呆板,坐在廊凳上停歇,感覺長廊缺乏通透感,影響觀賞自然風光的視覺效果,面對枯燥的碑墻,興趣索然。文化藝術(shù)的傳播、氛圍的創(chuàng)造,居然以低劣的審美方式來實施,簡單粗糙的傳播文化、藝術(shù)的形式,會適得其反,結(jié)果必然是功虧一簣。還應該指出是,萬樹山的長廊,缺少大氣,談不上典雅,更談不上精致、精巧、精美。萬樹山是以茂密的樹林為主的生態(tài)區(qū),要實現(xiàn)千詩碑的宏愿,不知考慮過小小萬樹山能否承載,綠色環(huán)境是否會被大大削弱,從結(jié)果來看,原來花園景觀,幾乎消失殆盡。 五星級園林的建設,應堅持精益求精,亭閣樓臺、長廊的設計要有百年意識、精品意識,更要有工匠精神;佈局上化繁就簡,不能舍本求末,應該是建設重點園林,設計師骨子里的信念?,F(xiàn)在這些長廊除了給老百姓休息、遮陽避雨,在廊凳上休憩帶來方便,沒有更高的價值追求。我不知這些設計師們,看過浣花溪公園的浣花樓沒有,雖然已經(jīng)把浣花樓作為茶坊,但幾十年前修建的浣花樓,所彰顯的中國古典樓臺亭閣的藝術(shù)風貌,今天仍令人賞心悅目,久久遠眺,感覺古韻流瀉,現(xiàn)在仍然是浣花溪公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算是浣花溪公園仿古樓臺亭閣的代表作。 話說回來,萬樹山的千詩碑的建造也不是一無是處,修建不少的碑亭廊、碑牆,從局部來看,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這里不再多說,因為圖片的評點會更多涉及這方面的內(nèi)容。 閑侃浣花溪的文字,就此為止,杜甫的浣花溪與今天的浣花溪無法比較,為了讓人們更多了解浣花溪的過往,我選擇一段歷史的記憶,讓我們記住浣花溪過去的美麗,作為此文的結(jié)束語。 最詳細介紹浣花溪是明代文學家鐘惺,他游覽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寫的一篇游記《浣花溪記》,此文記述了作者游覽浣花溪和杜甫草堂的經(jīng)歷,以簡潔清秀的筆調(diào)寫出了浣花溪的自然風景,我選其中一段文字,“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huán)、如玦、如帶、如規(guī)、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算是對浣花溪最生動的寫照。<br></h3><h3> 李方建</h3><h3> 2018.8.26</h3> <h3>  浣花溪公園的廊橋。設計與構(gòu)架簡潔、大方、古樸,站在河道小路上觀望,不失為一道別致的跨河橋,仿佛留存了浣花溪過往歲月的時光。</h3> <h3>  浣花溪公園廊橋的正面攝影。此橋是公園南大門的入口。我常在橋上留步,這里是欣賞河岸四季風情變化最佳觀景臺。</h3> <h3>  浣花溪公園南大門的廊橋內(nèi)景。廊橋是浣花溪公園最早修建的,廊橋古樸、大方,采光效果極好,又特別通透。橋作為通道,注意了人車分離,不僅可以車輛通行,也是游客觀景的好地方。</h3> <h3>  這是浣花溪公園旁邊的清水河河道。配合浣花溪公園的改造,河道兩邊進行重新規(guī)劃、設計與綠化,河道景色煥然一新。</h3> <h3>  浣花溪旁邊的主干河道,即清水河道,河道的人行道加寬,道上安置不少游人休息、觀景的長條木凳,同時河道用白色的石頭護欄裝扮,護欄典雅、大氣,使河道氣勢恢宏,增添不少審美快感。河對面是省市政府高級公務員的別墅區(qū)。</h3> <h3>  當我閑逛到浣花溪公園,幽靜、清麗的園林里,夏日的綠樹、翠竹、小草特別蒼勁茂盛,彌漫著濃濃的綠意,在陽光、藍天、白云交相輝映之下,公園的綠多了幾分清亮、嫵媚的風采,特別養(yǎng)眼。進入浣花溪的南大門,聳立在廣場與詩歌大道之間的銅鼎就進入我的眼簾,它特別引人注目。 </h3><h3><br></h3> <h3>  浣花溪公園的巨大的橢圓形青銅鼎是全國第一大的青銅鼎,它被安放在4根石柱上,四根柱子為立方體,高9米,大鼎最大直徑6米,高4米,重7噸。在鼎的四周,有虎頭龍身的雕塑圍繞,鼎身上則雕刻著“小龍紋”。 這個高聳的銅鼎一直是公園最亮的景點,也算是浣花溪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br></h3> <h3>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最早的鼎就是烹煮食物的大鍋,后來人們用鼎來代表、象征食物,代表人類生存的器物。中國有一俗語,“民以食為天”,以此類推,當然鼎就是天,因此,在古代“鼎”慢慢被視為立國重器,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所以中國古代諸侯大戰(zhàn),就有“問鼎中原”一說,即奪取國家政權(quán)。再后來,“鼎”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等。鼎甚至也是旌功記績的禮器,所以中國人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甚至一些顯貴門廊置鼎,據(jù)說可以辟邪。</h3> <h3>  浣花溪公園的詩歌大道,大道上印刻著古今名人流傳至今的耳熟能詳?shù)脑娫~名句。從大道直下,就是草堂的南大門。</h3> <h3> 公園的詩詞牆,篆刻了一些現(xiàn)代名人的詩篇。牆背后就是成都權(quán)貴的別墅區(qū),這邊風景獨好。</h3> <h3>  詩歌大道的盡頭,就是李白與杜甫兩位偉大詩人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反映兩個的詩人性格的根本特征,一個是詩詠民間疾苦的詩圣杜甫,一個是豪爽、瀟灑,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h3> <h3>  這是浣花溪公園里穿越詩歌大道的浣花溪河道,遠處就是浣花溪詩歌大道上的石橋。這段溪流既清幽,又清秀,彌漫著濃濃的綠意。游看,賞心悅目。</h3> <h3>  進入浣花溪公園萬樹山景區(qū)的小門廊。</h3> <h3>  浣花溪公園萬樹山下的詩碑墻長廊。</h3> <h3>  石橋、小亭、綠樹,以及在石橋上,穿著旗袍的打傘女人款款而行的點綴,使畫面多了一點浪漫的詩意。</h3> <h3>  浣花溪公園萬樹山下的杜甫千詩碑山景觀。</h3> <h3>  浣花溪公園有許多不錯的景觀立意。此景,有石山、詩碑、長廊、翠柳、小溪、流水,再加上藍天、白云、陽光,有趣地組合,構(gòu)筑了有味、有雅的自然景觀。</h3> <h3>  走出門廊,跨過石橋,就進入萬樹山景區(qū)。</h3> <h3>  剛?cè)崛趨R的的風韻。</h3><h3> 千詩碑碑山、溪流的石岸屬剛;山石周圍綠蔭蔽日的清幽、潺潺的流水屬柔。剛?cè)釤o聲無息地融合,美意纏纏綿綿……</h3> <h3>  萬樹山的碑石長廊與碑石墻。</h3><h3> 藍天之下,綠樹叢中鑲嵌一點人文景觀,點綴了園林的嬌情。</h3> <h3>  湛藍湛藍的空天,柔柔的光芒灑遍山野,在清秀的山林掩映之中,萬樹山的詩碑墻、草地上的碑石、詩碑長廊與四角古亭,散發(fā)一種夏日幽幽的寧靜。</h3> <h3> 萬壽山的頗有創(chuàng)意的碑墻。</h3><h3> 采用古園林的院落形式設置的碑墻,中間設置園形門廊作為過道,通過門廊可觀賞前后各有千秋的景觀,使山林畫面景色更畗有層次感。院墻在青翠山林掩映之下,顯得格外靜謐。</h3><h3> 不知為什么,望著院墻外的林蔭,有一種銘心刻骨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感觸。</h3><h3> 其實美好的東西,常令人思緒奔放,激情燃燒。</h3> <h3>  萬壽山的頗有創(chuàng)意的碑墻特寫。景外有景,別有洞天。<br></h3> <h3>  吹臺相會的雕像。</h3><h3> 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在吹臺相會,賦詩飲酒,懷古論今,這是傳頌古今的友情佳話。</h3> <h3>  萬樹山上的詩碑墻與詩碑石。</h3> <h3>  碑墻。</h3> <h3>  萬樹山碑長廊入口的景觀。</h3><h3> 說句實話,這些長廊的外形設計,缺乏中國長廊設計的精巧、典雅與氣度,萬樹山的長廊建造感覺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重點園林建筑是百年大計,不僅應該有長遠的歷史文化責任感,更應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否則是糜費了社會資源,也愧對我們的子孫后代。</h3> <h3>  浣花流韻的樓臺亭閣。</h3><h3> "浣花流韻”算是這次園林改造,修得最好的仿古的中國特色古建筑。 浣花流韻亭閣周圍的白石柱護欄與亭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h3><h3> 浣花流韻四字,可能體現(xiàn)了浣花溪公園建設的主旨與美好的期盼。它建造在萬樹山頂?shù)亩刺旄5刂?,估計有想吸納天地之靈氣,讓浣花流韻恒久流長之意。</h3> <h3> 換一角度拍攝浣花流韻的樓臺亭閣,可見樓閣細節(jié)的精致。<br></h3> <h3>  另一角度觀賞,在藍天之下,浣花流韻的樓臺亭閣,肅然矗立,不僅氣度不凡,而且也大氣凜然。<br></h3> <h3>  萬樹山風景區(qū)的詩碑墻長廊。</h3><h3> 萬樹山修建若干詩碑長廊,長廊中間都筑上一道碑墻,兩面置詩碑,形式單調(diào)、呆板,坐在廊凳上停歇,感覺長廊缺乏通透感,影響觀賞自然風光的視覺效果,面對枯燥的碑墻,常感興趣索然。本來長廊設置應為自然風光增色不少,現(xiàn)在反過來,是自然青翠的山林,為長廊增光加彩,舍本求末。<br></h3> <h3>  詩碑長廊的內(nèi)部景觀。</h3><h3> 這個長廊的有趣之處是設置一園形門廊,方便游人穿行,碑墻有變,多少都添趣。</h3> <h3> 萬樹山下,通向演藝廣場處,新設置了寬大的休閑亭臺,亭臺中間太空曠,不知會不會放置一些凳桌,讓小憩更舒適一些。</h3> <h3> 公園靠近清水河的人行過道上設置的詩碑墻。</h3><h3> 原來此處是鴿子的聚集地,鴿子在此飛來飛去,是許多父母帶孩子嬉戲游玩之處。不僅是孩子喂養(yǎng)鴿子的地方,也是培養(yǎng)孩子熱愛生命,培養(yǎng)善心、愛心的活動場所。為了幾個碑墻,淘汰了更有益、有趣的兒童活動場所,值嗎?既然是公園,應多考慮兒童活動的場所,請不要如此冷漠對待我們的未來。</h3> <h3>  穿著打扮時尚的紅衣老人放風箏。</h3><h3> 浣花溪公園的演藝廣場,這是許多老人放風箏的地方,以老男人為主,老女人為輔,少年兒童極少。放風箏,在我的記憶中,是我少兒時代主要游樂方式,現(xiàn)在開放了,一切都顛倒了。幾個老人玩風箏,還常常比拼、炫耀,是童趣盎然,還無聊透頂,真的不得而知,看來只要老有所樂,就應順其自然。</h3> <h3>  夏日,姹紫嫣紅的清水河道風光。</h3><h3> 河邊雞爪楓紅紅的葉片仿佛象一道流光溢彩,渲染了河流的妖嬈的風采,使清水河更加靚麗。</h3> <h3> 清水河流水翻騰的小瀑布。</h3><h3> 這也算浣花溪公園一景。陽光明媚之時,在公園河道的人行道上,緩緩行走,可感覺涼風徐徐,河岸林蔭疊翠,水清樹綠,遠處流水咆哮,靜動有序……這片風光絢麗的河景,特別養(yǎng)眼。</h3> <h3>  浣花溪公園旁邊的清水河流景觀。</h3><h3> 河流遠處就是浣花溪公園南大門的廊橋。 浣花溪公園的自然風光,最大最多的看點是水景,整個公園幾乎在綠水環(huán)抱之中,更有溪流蜿蜒穿園而過,更重要是河流兩岸綠樹成蔭,水柔樹青,河岸風光旖旎。不少河岸景色可圈可點,令人難以忘懷。</h3> <h3>  這是浣花溪公園穿越景區(qū)的河流旁邊的風光。</h3><h3> 這里最大變化是林蔭道上路燈的設計簡潔、大方,頗有宮燈的古風,紅色的燈柱洋溢炫麗的喜氣,我不知別人感受如何,我感覺舒服,此設計就算不錯了。</h3> <h3>  浣花溪公園的浣花苑。進入浣花苑,首先看到就是一個半園形的詩碑長廊,長廊中間仍然由碑墻將長廊一分為二,碑墻中間設一園門廊,遠遠望去,感覺不錯。進入長廊后感覺不爽,有一種莫明其妙的壓抑感,在長廊里無法欣賞碑墻外的自然風光,感覺特別閉塞,仿佛自然風光被人為割裂。中國園林設計有借景一說,不同景觀相互借景,可以錦上添花,而這里碑墻的設計理念,算是倒行逆施。</h3> <h3>  半園形詩碑長廊的近景。</h3><h3> 照片記錄了長廊的門廊中,幾個市民閑客在此打牌,打牌的人也不管影不影響別人的通行,因為他們也需要通風。</h3><h3> 我發(fā)現(xiàn)真正在長廊停留,欣賞詩碑,我稱之為"面壁”的游客太少,我知道面壁是痛苦的,面壁也是佛教禪師懲罰弟子的一種方式。</h3><h3>所有長廊都設立詩碑墻,我稱之為面壁墻,世無僅有,可能算是公園改造最大的敗筆。文化氛圍的創(chuàng)造,居然以糟蹋審美的方式來實施,結(jié)果必然是功虧一簣。發(fā)展文化不能急功近利,簡單粗糙的傳播文化、藝術(shù)的形式,往往是褻瀆文化、藝術(shù)本身。</h3> <h3>  這是穿越浣花溪公園的河道,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美麗的浣花溪。</h3> <h3>  浣花溪公園的浣花樓。</h3><h3> 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浣花溪樓作為茶坊,但幾十年前修建的浣花樓,所彰顯的中國古典樓臺亭閣的藝術(shù)風貌,今天仍令人賞心悅目,久久遠眺,感覺古韻流瀉,現(xiàn)在仍然是浣花溪公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算是浣花溪公園仿古樓臺亭閣的代表作。<br></h3> <h3>  浣花溪公園的的綠道是非常不錯的,不少路段樹木遮天蔽日,特別陰涼,即使夏天散步,也特別涼爽,而且這里特別寂靜,空氣格外清新。</h3> <h3>  古香古色,清秀、端莊的浣花溪。</h3><h3> 浣花溪流仿佛青春不老,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讓浣花溪綻放青春的光芒。</h3> <h3>  古香古色,清幽、靜謐的浣花溪。<br></h3><h3> 河岸邊的古香古色的樓臺亭閣仿佛在印證,浣花溪是一條具有悠久歷史的河流。</h3> <h3> 浣花溪內(nèi)流淌的河道。正是這些水潤澤了浣花溪的綠。遠處的石橋是浣花溪最古老的石橋。<br></h3> <h3>  浣花溪公園的市民散步的綠色通道。浣花溪公園里,人們散步的任何小道,兩旁都是綠樹成蔭,春夏常感路邊綠意彌漫。<br></h3> <h3>  《關(guān)雎》雕像。</h3><h3> 雕像描繪男女相愛的意境。詩經(jīng)《關(guān)雎》的詩句: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3> <h3>  《醉八仙》雕像。</h3><h3> 醉八仙是指唐朝嗜酒好道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即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h3><h3>。<br></h3> <h3> 萬樹山下的詩碑長廊。 詩碑長廊太多,多數(shù)長廊設計、修建缺乏新意,以修建杜甫千詩碑的立意設計,既無必要,又勞民傷財,更重要從整體上削弱了萬樹山的自然、和諧與清幽。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的山林,修建過多詩碑墻,與詩碑墻長廊,確實會影響惟妙惟肖的山林韻味的自然流淌。 杜甫在成都居住在江村,他曾描述江村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变交ㄏ母脑觳粦魅踅宓囊饩?,才對得起杜老先生,更不是將他所有詩篇都篆刻在墻上。<br></h3> <h3> 萬樹山下的詩碑山。<br></h3> <h3> 浣花溪的碧水與涼亭。</h3><h3> 如此清秀的浣花溪,如此簡單的水邊涼亭,水中倒影如此清亮、明晰。讓人想起唐代詩人高駢的《山亭夏日》里的佳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br></h3> <h3>  穿越公園的浣花溪流水。 這里河道有涼亭,也有觀景、小憩的坐臺,在此乘涼、歇腳,爽意綿綿。圖中陰涼處,一女子久坐不走,只好讓她進入鏡頭。<br></h3> <h3>  這是浣花溪公園與草堂寺之間的河道,河道上的亭閣實際上是浣花溪最早的廊橋,它可以說見證了浣花溪的變化與發(fā)展,也是浣花溪公園不錯的景觀。</h3> <h3>  水柔樹綠的浣花溪。</h3><h3> 杜甫在成都居住在江村,估計在浣花溪一帶。他曾描述江村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這里的美景頗有江村的意境,如果杜老先生轉(zhuǎn)世,來此,也無撼意。<br></h3> <h3> 浣花溪景區(qū)內(nèi)流淌的河道。正是這些水潤澤了浣花溪的綠,留住了浣花溪的風騷。<br></h3> <h3>門廊景觀。</h3> <h3>  碑墻過道一瞥。</h3><h3> 我一直有一種感覺,過多的碑墻,破壞了自然山林的和諧、統(tǒng)一、流暢,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這種碑墻設計有喧賓奪主之嫌。</h3> <h3>  詩碑長廊內(nèi)的一側(cè)的景觀。這個長廊內(nèi)部構(gòu)架總體上還算不錯。</h3> <h3> 公園萬竹山。</h3><h3> 在山間的竹道悠閑地停留或者徘徊,細細地品味竹林散發(fā)的風韻,多少也增添許多雅趣;偶爾仔細端詳,纖細的竹葉緩緩搖曳,送來微微的涼意,同時,也感覺淡淡的竹的清香,縈繞在自己身旁……<br></h3> <h3>  孤獨的王維的幽篁撫琴的意境雕像。</h3><h3>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lt;br></h3> <h3>  呆在竹林里,明顯感覺氣溫比竹林外面低得多,竹林里溫潤的空氣,清新怡人。<br></h3><h3> 那些灑滿光芒的秀逸竹枝上,會泛起神奇的光暈,炫麗的光影,讓人仿佛踏進迷幻的世界。<br></h3> <h3>  浣花溪公園的演藝廣場的詩碑墻。</h3><h3> 詩碑墻有無處不在的感覺,也有點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無聊。</h3> <h3> 浣花溪公園演藝廣場別具一格的風帆演出廳。</h3> <h3> 這是草堂寺南大門的照壁。照壁的位置在浣花溪景區(qū)。照壁大氣、厚重,流瀉出神秘的氣韻,福照草堂與浣花溪。</h3> <h3>  浣花溪公園的清水河河道。</h3><h3> 對面綠樹成蔭掩映的別墅區(qū),就是成都權(quán)貴的居住地,李春城之流就是從這里走向監(jiān)獄的。有時真想感謝他們,因為他們住在這里,才有可能在成都重點名勝區(qū)的黃金地段,留下幾百畝蒼蒼莽莽的綠。</h3> <h3>  浣花溪公園的三大景區(qū)之一,白鷺洲。</h3><h3> 夏天,浣花溪的白鷺湖的美,美得如此靜謐,美得如此潔凈,美得如此精妙,這種美多了一份清澈,多了一份明亮,多了一份柔柔的婀娜多姿,也多了一份氣韻與風度;閑坐湖邊,也體會到在火辣辣的陽光下,這里避暑,既多了幾分清爽,又多了幾分美妙……</h3> <h3>  白鷺洲天水一色,藍得通透;感覺這里詩韻流瀉,畫韻奔放;水邊,花之夭夭,灼灼其華。如此多嬌的艷麗的湖光水色,令人心曠神怡,令人陶醉。</h3> <h3>  白鷺湖如此多嬌。</h3> <h3>  白鷺洲風光宜人,是市民休閑的最佳去處。改造后的河岸更人性化,增添不少可坐之處,夏日晚上在此乘涼,常有人滿為患的感觸。<br></h3> <h3>  夕陽西下,白鷺洲的湖光水色又是一番情調(diào)。</h3><h3> 河岸上,一棵棵綠樹排成一行,一片片小草密密匝匝,它們都守護著自己的家園;湖水邊美人蕉的花蕊,在陽光下爭奇斗艷;藍天白云、婆娑樹影也靜靜地睡臥水中;水面上,船工與小船在湖水中蕩漾,一泓清碧的湖水浪起片片漣漪……自然的美總是變化萬千。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角度去欣賞白鷺洲,它總會張揚著不同的美妙,滿足人的審美欲求,這就白鷺洲天然的魅力</h3> <h3>  白鷺洲湖邊佇立的美麗宮燈。造型獨特,亭亭玉立,既典雅又妖嬈,引人矚目。</h3><h3> 灑滿陽光的白鷺洲,湖天一色 ,水波不興 ,湖平如鏡,藍天白云倒映水中 ,湖光熠熠。久久凝視,那種清雅脫俗的湖光水色,那種奇妙、柔和的光影,讓人拍案叫絕。<br></h3> <h3>  浣花溪的白鷺洲景區(qū)。</h3><h3> 不知是光影的原因,或是日照的影響,夏日河岸的樹葉流淌著淡淡黃,仿佛已經(jīng)入秋,湖岸的樹林散發(fā)一種成熟的、悠雅的嬌媚。其實白鷺洲最美的季節(jié)是春夏秋三季,各有不同看點。</h3> <h3>  在白鷺湖中,一個中年人劃著小船,不斷在湖水中淘收污物。忽然感覺湖面有船、有船工,船在水中輕輕搖搖曳,湖水中蕩起片片水波,這種靜中有動的水面,美妙極了。 夏日,寬闊白鷺洲湖濱游客稀少,我站在樹蔭下,一會仰望藍天、白云,一會注目凝望湖光樹影,一個人獨享湖面微風吹拂的清涼,感受清新,其樂融融。 <br></h3> <h3>  白鷺洲的湖光水色,清麗如畫。<br></h3><h3> 面對湖岸的蒼翠欲滴的綠蔭,面對綠茵茵的小草,不由自主篡改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兩句,評點此景此色,"晴川歷歷浣花樹,芳草萋萋白鷺洲。"</h3> <h3>  白鷺洲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嬌美的人工湖,夏日,晚飯后,在此踏青,我總想在這湖濱領(lǐng)略“日落看歸鳥,澄澄羨躍魚“的意境。 行走白鷺湖,注目那一排綠得通透的樹林,在水中,綠影婆娑,感覺美妙多趣;當微風輕拂,湖水面,波光粼粼,感覺清亮迷人。</h3><h3> 欣望,如此清新、靚麗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常常令人流連忘返;想起那濃蔭環(huán)湖的清涼,想起那醉人的綠意,也常常令我反反復復來此游逛。</h3> <h3>  水清透亮,草影婥婥。</h3><h3> 湖岸邊,佇立著不少紅色木柱,上面懸掛宮燈,據(jù)說晚上湖岸宮燈光亮閃爍,美得特別恬靜。</h3> <h3>  白鷺洲游客休閑、休憩的平臺。平臺以階梯方式由高向低呈現(xiàn),方便游客坐在平臺上遠眺,又不會被前面游客遮擋視野。平臺高低用不同色彩區(qū)分,特別醒目,也算湖岸一景,在平臺走走坐坐,愜意悠悠。</h3> <h3>  白鷺洲湖水中水草翠綠,點綴了湖水暖暖的夏意,一只孤獨的白鷺站在水邊停息,享愛綠草的庇護。<br></h3><h3> 看見白鷺,突然想起杜甫關(guān)于浣花溪的著名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那純純的清澈透明的自然生態(tài),可能算是詩人留給我們的過往流年的銘心刻骨的印跡。</h3> <h3>  白鷺洲改造后的湖岸風情。 浣花溪白鷺洲不管是湖光水色,還是湖畔風情,都是充滿畫意的景點,在這里,可以品味它散發(fā)的楚楚誘人的風韻,也可以認真吸納湖邊的空氣,感覺久違了的舒暢與通泰,感覺心境透徹的快意,簡直爽極了。<br></h3> <h3>  夏日,白鷺湖環(huán)繞湖濱的綠樹,如香樟、冷杉、柳林……甚至水草,都綠得青翠欲滴;</h3><h3>湖水之藍,藍得晶瑩剔透,透亮的碧水可親可愛。這里的一切特別容易入眼,并且產(chǎn)生無法言喻的審美快感。</h3> <h3>  浣花溪邊的行走道上的詩碑石。</h3> <h3>  浣花溪邊的行走道上,在婀娜多姿的金竹掩映中的詩碑石。<br></h3> <h3>  浣花溪邊的行走道上,形狀各異的詩碑石。<br></h3> <h3>  浣花溪邊的行走道上的詩碑石。<br></h3><h3> 不可否認,有的詩碑石也增加自然美麗的厚重與層次。</h3> <h3>  白鷺洲旁邊的浣花溪流水。蜿蜒曲折的浣花溪河道全都是綠樹成蔭,這一排一排的綠,護佑著溪水河岸,為浣花溪潺潺流水,增添了絕妙的詩的柔情與畫的靈魂。正是水潤澤,樹的護估,今日浣花溪的風水才特有靈氣,并福澤四方。</h3> <h3>  浣花溪公園標新立異的公路牌坊,或者稱之為現(xiàn)代牌匾。牌坊既有古風,又采用魔幻的表達方式,看到特新穎,特有趣,加之它本身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當然就值得觀賞、品鑒。</h3> <h3>  浣花溪公園三大景區(qū)之_,滄浪湖濕地景區(qū)。</h3><h3> 明媚的夏日陽光,靜靜地傾瀉,滲透在潮潤的濕地上,樹木、草地、花卉沐浴在這明亮的光照下,濕地里錯落有序的植被生機盎然,綻放著綠的光暈,行走這里,目睹一片片綠,心真的感覺年輕……</h3> <h3>  滄浪湖濕地這排高大的樹林,特別硬朗、倔強、威武,我特喜歡這種有魅力的生命,立即拍照留存。:</h3> <h3>  滄浪湖濕地景區(qū)的狼尾草。</h3><h3> 狼尾草色彩鮮艷,體態(tài)輕盈,婀娜多姿。狼尾草點綴了綠意綿綿的濕地的的色彩,讓清幽多了一絲絲柔柔的暖意,頓吋,感覺清秀的濕地蓬蓽生輝。</h3> <h3>  這是穿越滄浪湖濕地的浣花溪流水。<br></h3><h3> 河岸的碑石墻背后是草堂寺,墻里以楠木、香樟為主的樹林,通過詩碑墻透射出沉甸甸的綠;浣花溪流水泛起一層一層淡淡的綠,仿佛這里一切都浸透了綠的纏綿。只有在輕風中翩翩起舞的紫紅的狼尾草,映射出嬌艷的色彩,讓濕地美色多了一抹艷麗。其實自然界幾乎所有的美,往往是相互借景的精巧組合。</h3> <h3>  藍天白云之下,滄浪湖濕地的樹木草地綠的氣韻彌漫,行走在小路上,感覺自己衰老的腳,居然腳步輕盈。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常游蕩在綠色、清爽的自然之中,我確信一定會延緩人衰老的腳步。</h3> <h3> 滄浪湖濕地的觀景平臺的風貌。</h3><h3> 平臺上停放了幾個中國印章的石雕,估計意義是讓游客記住,印章其實是中國文化重要標志。當然還有不遠處的五孔拱橋,這種橋建筑形態(tài)是與中國古典橋建筑文化息息相關(guān)。</h3> <h3>  滄浪湖濕地的水景。</h3><h3> 浣花溪流水的遠處,一個紅色的石橋,通過石橋可進入草堂寺新修的東大門。濕地公園為了方便游客觀景、歇腳,沿河道修建了不少適用、大氣的觀景平臺,平臺形狀多變,周圍被樹、草、花環(huán)繞,增添不少妙趣。濕地與草堂相互借景,相得益彰,共同構(gòu)架絕美的風情畫意。思索到此,也就理解什么是"浣花流韻"了。</h3> <h3>  滄浪湖濕地園區(qū)的河灘上的五孔拱橋的正面圖景。白色的石橋裝點了綠色濕地園區(qū)美妙的風韻。</h3> <h3>  我長時間品味這里的美,一直無話可說,我不知這里吸引我的最核心東西的是什么,不停地思索,終于豁然開朗,留存下面的文字,不知別人是否認可。</h3><h3> 滄浪湖濕地公園這座五孔拱橋的設計,布局,堪稱一絕,橋本身傳承了中國橋建筑的精髓,小巧玲瓏,置放在這片濕地之中,不大不小,特別顯眼,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濕地屬柔,小橋?qū)賱?,觀賞這柔美的浸透綠味的濕地,它居然冉冉散放一種剛的韻味,柔中有剛,風韻美妙至極。</h3> <h3> 碧水與青草的交合。</h3><h3> 景色簡簡單單,一半青草,一半水影,融匯,是柔柔的交融,匯聚是和諧的組合,美得如此干凈、美得如此簡單、美得如此流暢,畫面有"濯濯吐深秀”的意境,觀賞又如此舒暢,也就足矣!</h3> <h3>  滄浪湖區(qū)的浣花溪充滿畫意的河道。</h3><h3> 站在滄浪湖濕地景區(qū)的橋上,觀景視野開闊,整個濕地公園的美景盡入眼簾;站在這里,遙望浣花溪綠水盈盈,可感受到河風輕拂的溫柔,可感觸清新空氣輕輕地流動,可以品味到滄浪濕地散發(fā)出的淡雅的風趣。當你認真吸納濕地潮潤的清涼的空氣時,你會感覺是一種潤澤心扉的享受。 <br></h3> <h3>  滄浪湖濕地公園湖光美景。</h3><h3> 樹草顯綠,倒影成趣,景色精致,美趣有韻。藍天之下,水景、樹景、草景,橋景錯落有致,美得特別溫馨。</h3> <h3> 圖片攝影 2018.8</h3><h3> 圖片文字說明與評點 2018.8.26</h3><h3> 李方建 2018.8.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