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Ouyang BaiMing</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7月5日至14日攝于埃塞俄比亞</div></h3> <h3><br></h3><h3>提起 埃塞俄比亞 ,你會想到什么?非洲黑人,酷熱、貧窮、骨瘦如柴、臟亂?或許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遙遠的 非洲 到處充滿著貧窮與危險。然而正是在這片地球上最野性的土地上,人類和自然卻演繹出了一場場獨特的魅力<br></h3> <h3><br></h3><h3>埃塞俄比亞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被太陽曬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 有著3000多年的文明史,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尼羅河流域輝煌的文明,然而在這片土地上卻保留著世界上最原始的幾個民族;這里是非洲唯一沒有被殖民過的國家,然而在她的南部卻是一片沒有開發(fā)的處女地。
</h3><h3><br></h3> <h3>2018年7月5號至14號隨視界攝影十二天的行程,用鏡頭記錄那野性的土地、奇異的世界。<br></h3> <h3>2018年7月5日晚從香港乘機飛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10小時機程于當?shù)貢r間清晨到達,坐車前往500多公里的南方州重鎮(zhèn)阿巴明奇。第三天下午從阿巴明奇驅車前往金卡進入摩西部落。第四天凌晨5點半驅車2小時前往居住在馬戈國家內(nèi)的摩西部落。第五天6點半從金卡驅車前往圖米,進入大薩尼奇部落。第六天上午驅車2小時進入圖米的卡諾部落。下午進入哈馬爾紅泥人部落。第七天早晨7點出發(fā)再次前往紅泥人的部落,下午從圖米返回阿爾巴明奇。第八天從阿巴明奇驅車前往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第九天從亞的斯亞貝巴前往北方的拉力貝拉,拍攝巖石教堂。第十天拉力貝拉全天。第十一天拉力貝拉乘機返回亞的斯亞貝巴再乘機飛香港。</h3> <h3>第二天亞的斯亞貝巴至阿巴明奇路途所見。</h3> <h3>在埃塞俄比亞南部行走,見到最多的是當?shù)厝嘶蝾^頂或牛、馬車拉的黃色取水壺。這里鄉(xiāng)村沒有自來水,人們要到遠處的政府統(tǒng)一供水井或河流去打水回家</h3> <h3>城鎮(zhèn)民居大部分用木棍作骨架,外面凃上一層泥巴 ,屋頂用茅草鋪蓋。路上正好遇見建新房,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h3> <h3>男孩子們在渾濁的水中嬉戲。</h3> <h3>第三天阿巴明奇至金卡路途所見</h3> <h3>這里用柴火煮食物,劈柴不用刀而且將柴火撞擊石堆來敲碎它。</h3> <h3><br></h3><h3>我見到的埃塞的兒童,大多是衣衫襤褸的,但是笑容很燦爛,拍照的時候也很敢擺姿勢,很會表達。很多孩子因為家境等原因,未成年就早早的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照料比自已小的弟妹。<br></h3> <h3>埃塞俄比亞有的地方非常缺水,通常情況下路上坑洼積水都是他們的飲用水。<br></h3> <h3>牛羊常常占道悠閑自在的行走</h3> <h3>拾荒的孩子與狒狒、禿鷲在垃圾場尋找各自所需的東西。</h3> <h3>路過一片農(nóng)作物田,只見田的人們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踏著舞步打草。見識到了他們樂觀的心態(tài)</h3> <h3>第五天金卡至圖米路途所見</h3> <h3> 馬戈國家公園,這里是摩西族世代居住的區(qū)域,摩西族就是舉世聞名的唇盤族部落,他們的風俗奇特,摩西族女人在少女時就把嘴唇割一個口子,然后將泥做的盤子塞進去,逐漸再加大盤子<br></h3> <h3> 大大小小的唇盤,多以泥土燒制而成,色彩斑斕又形狀奇特的唇盤,視覺極為震撼,表現(xiàn)出一種原始蠻荒的沖擊力。<br></h3> <h3> 盤唇的目的有說是為了防其他部族搶親扮丑的,有說是表示身份尊貴的,盤子越大,相親的要價越高,當然以此為美在該部落是肯定的。<br></h3> <h3>圖米集市,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市集了。人們在這里交易糧食和牛羊,而蔬菜、雞蛋、水果這些不是論斤也不是論個數(shù)賣的,而是碼成一堆堆地賣。除此之外,還有各類手工藝品,獸皮、陶器、農(nóng)具以及各種有意思的飾品、鞋子。來圖米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觀看一場“跳牛”儀式了,是哈莫男性的成人禮。這種儀式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遺憾的是我們沒遇上。<br></h3> <h3>幫媽媽守攤的娃子。</h3> <h3><br></h3><h3>圖米集市上,都是女人在買賣。很多男人只是手里拿著一個木制的小凳,或坐或當枕頭席地而臥,女人在集市上賺到的錢回家是要上繳的,然后男人再拿這錢給女人們買項鏈……
</h3> <h3>逛集市的這一對人時尚感十足,比起T臺上那些模特毫不遜色。</h3> <h3>青年男女利用集市交友。</h3> <h3>沙地上的坑里有積水,過往的人與牲畜都來這飲水、取水。</h3> <h3><br></h3><h3>很多人都知道,非洲女性的身材都比較不錯,而且皮膚極好,這一點在埃塞俄比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到處都見美女。
埃塞俄比亞 是一個盛產(chǎn)美女的國度,在很多次世界模特大賽中,埃塞俄比亞人都頻頻獲獎,充分展示了這個國度的性感。
</h3> <h3><br></h3><h3> 埃塞俄比亞哈莫族Hamer人由于身上塗有防曬紅油, 故俗稱紅泥人, 多分佈在埃塞南部, 地處馬戈國家公園,奧姆河谷以至金卡一帶,主要以蓄牧牛羊及打獵為生, 主要食糧以玉米粉為主<br></h3> <h3><br></h3><h3> Harmer女人格外注重頭發(fā)的style,她們喜歡用紅色陶土和牛油的混合物涂抹頭發(fā),然后再將頭發(fā)搓成一縷縷整齊的小辮兒,也算是現(xiàn)代文明與部落文化的明顯差異了。她們身材大都較好,標準的長腿。她們胸前的貝殼和彩色珠子的配飾,以及部落風的獸皮裙,怎么和時裝秀的模特身穿的服飾相似?Harmer女人也算是時尚先知了<br></h3> <h3> </h3><h3> 大薩尼奇(Dassench)部落族人居住在靠肯尼亞邊境的奧莫河岸邊。這個部落的女人們赤裸著上身,喜歡裝飾彩色項鏈,頭發(fā)用泥打成綹,獨具特色。<br></h3> <h3><br></h3><h3> 卡諾部落(Karo Tribe)是埃塞俄比亞奧莫河低谷原始部落中人數(shù)最少的民族,總共只有一千來人。<br></h3> <h3> 他們最擅長的是人體彩繪,喜歡用斑點涂繪面部。男人的身體上更是涂滿了各種各樣的線條或圖案。想想現(xiàn)代特種兵的迷彩裝與迷彩服,說不定那創(chuàng)意就來自原始的卡諾人。<br></h3> <h3>第七天圖米至阿巴明奇路途所見</h3> <h3><br></h3><h3>埃塞俄比亞是個基督教國家,全國有數(shù)不清的教堂,鄉(xiāng)村里每個村子都有一、二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有的教堂甚至有上千年的歷史,參觀各式各樣的教堂,聆聽每個教堂豐富曲折的歷史故事,讓人受益匪淺。<br></h3> <h3>在埃塞俄比亞 ,現(xiàn)在全國人口中 62.8% 信仰基督教,這是一個基督教徒占大多數(shù)人口的國家,這是因為基督教在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
除此之外,目前仍有 33.9% 的當?shù)厝诵叛鲆了固m教,還有一部分人信奉 非洲 原始宗教。在埃塞俄比亞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結婚。
由此可以看出,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對于宗教極其包容的國度,在周邊的國度 蘇丹 、索馬里、吉布提都為伊斯蘭國度的情況下,并沒有成為伊斯蘭國家,也并沒有將其傳統(tǒng)宗教基督教發(fā)展成國教,而是彼此和平共存。
</h3> <h3>孩子們的眼睛,瞳孔干干凈凈像是不染纖塵的明凈湖水,黑曜石般閃閃亮亮,不由自主地就會陷進那一雙雙如漩渦般的眼睛里。<br></h3> <h3>工人在修繕教堂地面</h3> <h3>在教堂外等待教徒布施食物的窮人</h3> <h3>第八天阿巴明奇至亞的斯亞貝巴路途所見</h3> <h3>濃霧中的趕羊人、趕車人</h3> <h3>路上一小村莊里的陶器制作家庭 ,真正、純正的手工制作。</h3> <h3>第九天亞的斯亞貝巴飛往埃塞俄比亞北部拉利貝拉</h3> <h3>拉里貝拉小鎮(zhèn)上的人們</h3> <h3>織布</h3> <h3>廢舊鐵桶翻新場。</h3> <h3>在很多關于埃塞俄比亞的介紹中,都會看到一張頂部為十字架的教堂照片,這便是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埃塞俄比亞巖石教堂,亦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美稱。
這些巖石教堂位于埃塞俄比亞北部的拉利 貝拉 小鎮(zhèn),該小鎮(zhèn)也成為了基督教徒心中的圣城。 1000 年前的人們在這片山體里開鑿獨石,首先在巨型巖石上除去表層浮土,在其四周開鑿出 10-20 米的深溝,將它與周圍巖石分離,然后開始在獨石上精雕細琢,極其艱難而小心地將巖石內(nèi)多余的石塊一點一點鑿掉,形成空間,接著雕刻穹頂、天花板、拱門、廊柱鄧,最終形成一座座精妙的巖石教堂。被譽為“非洲奇跡”的巖石教堂,成為了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亞繁榮發(fā)展的非凡產(chǎn)物,
</h3> <h3> 非洲 屋脊上最獨特、巧妙和著名的 圣喬治 十字巖石教堂。這座教堂的精華之處在于整塊巨型巖石被雕鑿成正十字形。而平面的屋頂上也雕刻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這樣的設計更是為此教堂增添了一份神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埃塞俄比亞的象征。<br></h3> <h3>接受祝福</h3> <h3>女孩將頭額觸碰教堂地下通道石壁,閉上雙眼,口里默念著祈禱詞。這樣用頭額觸碰墻壁、大地、窗欞的祈禱儀式,在伊斯蘭教、佛教里都存在,或許,這是宗教信徒與神直接對話最好的方式之一。<br></h3> <h3>十字巖石教堂內(nèi)的神父</h3> <h3>拉里貝拉擁有十一座巖石教堂大致分為三群,彼此間由地道和回廊連為一個整體。每座教堂占地幾十到幾百平方米,相當于三四層樓房之高。這是位于北教堂群的圣瑪利亞教堂,跟隨著絡繹不絕的教徒穿過一座石門,經(jīng)過了一小段山洞以后,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由巖石鑿成的教堂,縱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這座教堂是由一塊巨大的巖石直接雕刻出來的,其開鑿之艱難,雕刻之精細,創(chuàng)造之獨特,配得上巧奪天工四個字。不禁好奇,在機械化水平極低的千萬年之前,人們到底是如何一錘一錘鑿成這自然與人文融合的奇觀的,好奇敬佩之余也不禁感嘆,“非洲奇跡”果然名副其實。</h3> <h3>修道士準備進入教堂舉行祈禱儀式</h3> <h3>接受洗禮的雙胞胎</h3> <h3>在教堂外圍的深溝里,穿著白色長袍的巡禮者都在虔誠地祈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們或席地而坐誦讀著經(jīng)文,或站在高處一動不動望向教堂內(nèi)部。在教堂里,修道士們正在進行著一系列祈禱儀式。<br></h3> <h3>這次的非洲之行體會到,貧窮也好富裕也罷,文明也好野蠻也罷,無論是以哪種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生活,只要樂在其中也就足夠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