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苔</h3><h3> [清]袁枚
<br></h3><h3>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br></h3> <h3>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于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會因為環(huán)境惡劣而喪失生發(fā)的勇氣,古人能看到這一點并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xiàn)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青春恰自來」,嗯,并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huán)境的重重窒礙,煥發(fā)青春的光采。
「苔花如米小」苔不會開花的?!敢矊W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并非僅為少數(shù)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h3> <h3> 當某個地方環(huán)境很好、空氣質量高時,石頭縫中一般會出現(xiàn)苔蘚。所以有苔蘚出現(xiàn)的地方,多為環(huán)境好的地方。
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綠色植物,結構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有時只有扁平的葉狀體,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苔蘚植物喜歡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一般生長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
中國的苔蘚植物十分豐富。全世界有苔蘚植物23000種,中國有2200種,占全世界的9.1%。
云霧繚繞的牯嶺,植被繁盛,苔蘚隨處可見,顏色多樣。</h3> <h3> 陋室銘節(jié)選
[唐] 劉禹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h3><h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br></h3> <h3> 惠上人房宴別
[唐] 權德輿
方袍相引到龍華,支策開襟路不賒。</h3><h3>法味已同香積會,禮容疑在少施家。</h3><h3>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
究竟相依何處好,匡山古社足煙霞。<br></h3> <h3> 郡齋書事
[宋] 四錫
江天短景莫相催,三度逢花折早梅。
仙棹遠歸思李郭,廬山高會憶宗雷。
林端忽見孤云出,池上欣聞好客來。
昨夜月明霜更苦,卷簾黃葉滿青苔。<br></h3> <h3> 西芳寺(亦號苔寺)
[現(xiàn)代] 老舍
老僧禪罷播青苔,引水分沙著意栽。
山色輕添苔色碧,一燈幽處拜如來。<br></h3> <h3> 新 晴
[宋] 劉攽
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br></h3> <h3> 聽 雨
[宋] 方岳
竹齋眠聽雨,夢裹長青苔。
門寂山相對,身閒鳥不猜。
客應嫌酒盡,花卻為詩開。
莫下簾尤好,恐好云徃來。<br></h3> <h3> 黃葉青苔歸路
[清] 納蘭性德
黃葉青苔歸路,屧粉衣香何處。</h3><h3>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幾許。</h3><h3>秋雨,秋雨,一半因風吹去。<br></h3> <h3> 大自然真奇妙!</h3><h3> 偽裝成苔蘚的蟲蟲,不仔細看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h3><h3> </h3> <h3> 紅黃色苔蘚在牯嶺上很常見,多見于房屋墻壁、護坡駁坎,自然界裸露的山石上反而未見。網(wǎng)上搜尋結果大意為苔蘚生長枯萎死亡形成,但我覺得有點不對,期盼有專家能解釋一二。對比四川海螺溝的紅石灘景區(qū),該景區(qū)紅石表面是生長一種橘色藻類。海螺溝紅石灘每年的降水量在2000MM左右,獨特的潮濕滋潤氣候是橘色藻生長的必須環(huán)境。</h3> <h3> 2016年所拍四川海螺溝紅石灘圖片兩幅。</h3> <h3> 燕 居</h3><h3> [唐] 常建
青苔常滿路,流水復入林。
遠與市朝隔,日聞雞犬深。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嘯傲轉無欲,不知成陸沈。<br></h3> <h3> 以上圖片均為本人手機拍攝,詩文選配來自網(wǎng)絡。</h3><h3> 拍攝苔蘚,緣起央視《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梁俊帶著云南山區(qū)學生唱完《苔》歌,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深深的感到生命的頑強和萬物競生皆平等。從直白的詩文中,更感嘆古人觀物入微、借景抒情的精神。梁俊的故事讓人感動,袁枚的詩文讓人振奮,帶著這樣的情懷,關注起這毫不起眼的苔蘚,于是拍下這一張張圖片。然而局限于手機微距拍攝聚焦原因,圖片質量略顯強差人意。</h3><h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