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受降舊址

山川行旅(陳宏光)

<h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1945年8月21日,侵華日軍今井武夫副總參謀長一行,奉侵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之命令,由南京飛抵芷江進行乞降會談,交出了在華兵力部署圖,接受了令其陸、海、空三軍繳械投降命令備忘錄。史稱“芷江受降”。</h1> <h1>芷江受降舊址和紀念館,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城郊七里橋,舊址主要包括抗日勝利受降紀念坊、中國戰(zhàn)區(qū)受降舊址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受降紀念館。2005年11月,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h1> <h1>芷江受降紀念坊<br>為紀念芷江受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國民政府于1945年8月在中國戰(zhàn)區(qū)總受降地—— 芷江修建抗日勝利受降紀念坊,1947年2月22日落成。這是華夏大地僅有的一座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標志性建筑。<br>原坊建于1947年8月,但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1966年10月,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受降坊是1985年9月重新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受降紀念坊朝東修建,意味著日本是從東向我國投降。</h1><h3><br></h3> <h1>“受降紀念坊”為四柱三拱門血字型牌坊建筑,通高8.5米,全寬10.64米,中拱寬3米,門洞高3.5米,坊基為水泥筑石墩,上砌四方形磚柱。其 “血”字造形,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中華民族取得全面勝利,是用3500萬同胞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告誡人們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二是“血”字形石坊作為一座警世碑,時時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歷史。<br>  坊上鐫刻有蔣中正、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孫科、王東原、居正、王云五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的題詞、題聯(lián)共12幅,以及“芷江受降紀念坊記”223字銘文。</h1><h3><br></h3> <h1>坊的正面中門上端為蔣介石題寫的“震古鑠今”4個大字。其下“受降紀念坊”5字,系時任芷江縣縣長楊化育所題。于右任和孫科所題的東、西額聯(lián)為:“布昭神武”與“武德長昭”。中柱題聯(lián)為蔣介石所寫:“克敵受降威加萬里,名城攬勝地重千秋”。側(cè)柱題聯(lián)為李宗仁所寫:“得道勝強權(quán)百萬敵軍齊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戰(zhàn)史記名城”。</h1> <h1>坐落在受降坊廣場右側(cè)的巨型石碑——讓和平永奠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受降碑記</h1> <h1>從受降紀念坊向北行數(shù)十余米,便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舊址,原系中美空軍混合大隊第十四中隊的營房,建成于1938年,為橫條狀黑魚鱗板雙層木結(jié)構(gòu)平房。</h1> <h1>  受降堂即受降會址。會場按當年原貌陳列,會堂桌椅、沙發(fā)均為珍貴歷史文物。這間屋子里陳列的桌椅等均屬原物,刻有“參加受降典禮紀念”字樣,均屬國家一級文物。1945年8月21日,中國政府在這間不足120平方米的小木房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日本政府受降典禮。中堂壁上部對稱懸掛著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兩側(cè)楹聯(lián)為孫中山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橫批是“天下為公”。在孫中山先生遺像下,貼的是“總理遺囑”、“青年守則十二條”、“軍人讀訓”。<br>  正對面的是中方受降代表席,從右至左分別為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冷欣中將、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和美軍作戰(zhàn)部參謀長柏得諾準將。兩旁的代表席分別為各個方面軍的司令長官和行政院顧問團成員盧漢、王耀武、顧祝同、湯恩伯、杜聿明、廖耀湘、張雪中、吳奇?zhèn)?。下方中間的為日本投降代表、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右邊為參謀橋島芳雄中佐和譯員中村辰男,左邊為前川少佐</h1><h3><br></h3> <h1>后面為中外記者席。后墻上掛的是中、美、英、蘇四國國旗,下方的V字表示勝利。當時這張記者席桌上放了打字機、攝像機等供新聞記者使用。</h1> <h1>由著名旅美畫家錢德湘(錢德湘出生于中國湖南芷江)創(chuàng)作的巨幅油畫《芷江受降》,這幅巨型油畫高3米,長7米,是我國繼《重慶大轟炸》之后以抗日戰(zhàn)爭為題材的第二幅大型油畫,現(xiàn)珍藏在芷江“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內(nèi)。油畫用寫實手法,真實再現(xiàn)了1945年8月21日,日本軍方代表在芷江向中國投降的場景。</h1> <h1>珍貴歷史舊照——芷江受降儀式的歷史瞬間: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震驚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禮(圖片來自網(wǎng)絡)。</h1> <h1>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于1945年4月遷來芷江,何應欽曾在這里多次主持召開中國陸軍重大高級軍事會議,并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抗日戰(zhàn)爭最后一戰(zhàn)——湘西會戰(zhàn)。同年8月,何在這里部署研究了中國戰(zhàn)區(qū)芷江受降事宜。此外,這里還陳列有中華民國地圖,房中陳列的桌椅、沙發(fā)等均為原物。</h1> <h1>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芷江期間的辦公室和會議室。何應欽在1945年擔任中國戰(zhàn)區(qū)受降全權(quán)代表。1945年8月19日至9月8日,他在此處理中國戰(zhàn)區(qū)受降事宜20天,簽發(fā)了載有關(guān)于日本投降詳細規(guī)定命令的備忘錄24份,收受處理了蔣介石、冷欣及岡村寧次等人來往的電函40余份,確定了日本投降各項具體條款,受降簽字時間、地點,完成了接收日軍投降全部實質(zhì)性工作。室內(nèi)陳列的桌、椅、沙發(fā)等均屬原物。</h1> <h1>與受降舊址遙遙相對應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館,館名是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紀念館是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而建,面積為1500平方米。整個紀念館的基調(diào)為紫紅色,四根深紅色圓柱直沖館頂,象征4萬萬中國同胞甘灑熱血抗擊日寇。中央大廳高l7米,頂天立地,恰似中流砥柱。</h1> <h1>為了和平,收藏戰(zhàn)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br> ——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br><br></h1><h1>以史為鑒,永遠牢記抗日歷史 永恒珍愛世界和平。</h1><h3><br></h3> <h1>“烽火八年起盧溝,受降一日落芷江”。<br><br></h1><h1>芷江受降標志著侵華日軍開始同中國政府接觸討論投降的具體細節(jié)。隨后的9月9日,中國戰(zhàn)區(qū)范圍內(nèi)的侵華日軍在南京正式無條件投降。作為日本向中國乞降的地點,芷江因此聲名遠播。</h1><h3><br></h3> <h1>芷江侗族自治縣湘西,地處武陵山系南麓,云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縣城所在地芷江鎮(zhèn)距懷化市僅39公里。芷江扼守湖南西大門,位于湘黔渝交界的咽喉地帶,歷來為軍事要地,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1934年,著名軍事家蔣百里在國防建設中,就極力主張“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空軍基地宜設在云南昆明,戰(zhàn)時大本營宜設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帶”。<br>選在芷江這個小城商定投降的具體部署和細節(jié)的原因,一是芷江擁有曾讓日軍聞風喪膽的當時遠東第二大軍用機場——芷江機場。二是芷江是抗戰(zhàn)時保衛(wèi)陪都重慶的軍事重鎮(zhèn),駐扎有大量軍事機構(gòu)、精英部隊和最先進的空軍部隊。三是芷江是抗日戰(zhàn)爭取得轉(zhuǎn)折性勝利的湘西會戰(zhàn)(即芷江保衛(wèi)戰(zhàn))的戰(zhàn)略總部,可以打擊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h1><h1>所以,歷史的榮光就降臨到了這座湘西小城。</h1><h3><br></h3><h1>芷江縣城——碧綠起伏的丘陵,舞水河纏繞著縣城,小城處于盆地中</h1><h3><br></h3> <h1>芷江縣城的民族廣場上的萬和鼓樓<br>芷江是一個侗族自治縣,鼓樓則是侗族的標志性建筑,它是侗族人集中議事和娛樂的場所。在城市中修建鼓樓,雖然顯得有點突兀,但也不失之作為侗人聚居地的標志。</h1><h3><br></h3> <h1>龍津風雨橋<br>橋本建于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也是商賈游客往來云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后被毀。20世紀九十年代龍津橋再次動工重修,重新修復的龍津風雨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曾被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長的風雨橋。</h1><h3><br></h3> <h1>橋上兩側(cè)是各種商鋪攤點,逢假日,橋內(nèi)人滿為患熙熙攘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