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8月17日是母親王季嫻校長100周年誕辰日。王季嫻子女和她曾經(jīng)工作過的學校的老師學生特以此表達我們的思念。</h3><h3><br></h3><h3>她說:“人世間最好的事業(yè)是教育事業(yè),教師是最幸福的。我想,我確實是一個最幸福的人,感到非常幸福。我這個幸福是我們同學和老師給我的”。<br></h3> <h3><br></h3><h3>1918年8月17日,她出生于山東諸城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開始了她從夢想科學知識救國到獻身教育的一生。<br></h3> <h3>她的父親很早就離開諸城老家,到北京讀京師法政學堂,畢業(yè)后去了東北,做過檢察官,推事。廉性善良,性格耿直的外祖父對母親的影響很大,他教導(dǎo)母親“愛國就要有知識,要靠自己奮斗”,母親在他的影響下,自小就形成了“讀書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想。她在蒙童時代跟隨家人到過長春,哈爾濱,后來到了吉林延吉讀小學,五年級開學沒幾天,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13歲的她和小學生們年紀雖小,但都知道要愛國。老師一宣布日本侵略的消息,大家失聲痛哭。。。外祖父不愿留在東北為日本人做事,就回山東泰安法院工作。母親也因此轉(zhuǎn)到當?shù)亟虝W校讀書,一直讀到到初二。那里讀書對她來說很輕松,成績?nèi)5谝唬粷M足而想學到更多的知識。初三去濟南考上住讀的山東名校省立女中。那里教師很多是北師大畢業(yè),教學質(zhì)量很高,,。就此她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chǔ)。<br></h3> <h3>1931-1934,山東泰安,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二年級。</h3> <h3>1935,泰安女中</h3> <h3>高中又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濟南的山東省立女中。讀高一時,發(fā)生《七七》事變,她的學業(yè)第二次被戰(zhàn)爭打斷,外祖父不愿為日本人工作,帶全家搬遷到易縣。母親只得綴學在家自學。為了讓她繼續(xù)走學知識報國之路,又不愿意讓她進日本人控制的公立學校,外祖父下決心將母親送入學費昂貴的貴族學?!搅⑶鄭u圣功女中,憑著出色的自學能力,她跳級直接讀高三,于1939年從圣功女中畢業(yè)。</h3> <h3>胸懷讀書救國科學救國的志向,她考進了燕京大學化學系。當時知名大學都遷去后方,唯有美國人辦的燕京大學能不受日本人干擾,獨立辦學,校長是對中國友好的司徒雷登先生。<br></h3> <h3>一批優(yōu)秀青年人進了這個學校,也因當時美日尚未交戰(zhàn),日本兵不能隨便進入學校。<br></h3> <h3>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平靜的校園學習生活又中斷了。日本人闖進學校,限令師生兩個小時內(nèi)全部離開學校,。。雖然日本人允許燕大的學生轉(zhuǎn)入北京大學,但沒有學生愿意,因為當時的北大完全由日本人控制。她的求學生涯第三次被戰(zhàn)爭打斷。 走讀書之路,科學知識救國的夢一次一次被粉碎。<br></h3> <h3>在學生時代母親從來沒有想過要教書,也不太喜歡講話,大學選學化學是想通過科學實業(yè)救國。那年外祖父沒了工作,戰(zhàn)亂年代沒有皇親國戚的路子工作很難找。那時學校須要有學歷的數(shù)學教師,她也喜愛數(shù)學,就答應(yīng)了去教數(shù)學,1942年,她先后在山東青島文德女中(現(xiàn)青島女中)、市立女中(現(xiàn)青島二中)任教,開始了她投身教育,獻身教育事業(yè)的一生。<br></h3> <h3>1944年,母親與郭夢家結(jié)為終身伴侶,并在其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黨組織正式批準她參加黨的地下工作,與父親郭夢家一起,將自己的家發(fā)展為地下黨在青島的一個私密聯(lián)系點,印發(fā)傳單、傳遞消息、轉(zhuǎn)移從日本人關(guān)押的監(jiān)獄越獄的同志到解放區(qū),在日本人嚴密控制的青島,勇敢的進行著抗日活動,救出重要的革命同志。。。1947年,此聯(lián)系點升級為交通站,代號“梅花”,地下工作卓有成效。這幾年,母親也一邊在學校教書,一邊爭取青年學生靠攏黨的外圍組織,經(jīng)組織考驗,她于1949年6月青島解放的當月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了她為革命堅定不移地投身教育事業(yè)的一生。
</h3><h3><br></h3> <h3>1949年6月,她任青島市立女中教導(dǎo)副主任;1951年,被派到圣功女中接管、改造教會學校;1952年,圣功女中正式改為市立青島七中,她擔任副校長,主持工作。 <br></h3> <h3>因工作出色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范、當選青島市人民代表。<br></h3> <h3>1953年,大上海的建設(shè)和管理需要各地支援,作為金融和教育人士,她與郭夢家一起被選調(diào)到上海工作。1954年1月,受上海市教育局委派到私立大同中學(1956年改為公立)任校長,同年6月起,又兼任大同中學黨支部書記。曾當選上海市委第一、二、三屆黨代會代表。1956年,被評為上海市優(yōu)秀校長。1959年大同中學被確定為上海市23所重點中學之一。1960年她作為上海市文教群英會先進集體代表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大同中學在王校長的帶領(lǐng)下,依靠全體教職工的努力,教育、教學質(zhì)量逐年穩(wěn)步提高。到“文革”前,已擠入市重點學校的前列,為大同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h3><h3><br></h3><h3><br></h3> <h3>學校的發(fā)展關(guān)鍵是教師。她給學校留下了師資隊伍建設(shè)的寶貴經(jīng)驗,她用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感召教師、團結(jié)教師。她身體力行地保護教師、善待教師,極大地提高了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把昔日被人稱為“雜牌軍”的大同師資隊伍造就成為了一支愛崗敬業(yè)的“王牌軍”。<br></h3> <h3>她把辦學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學上,主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課堂教學內(nèi)容要基礎(chǔ)、基礎(chǔ)、再基礎(chǔ),認為課堂教學是抓基礎(chǔ)(含“做人”和“做學問”兩個基礎(chǔ))的主陣地。她積極倡導(dǎo)教學內(nèi)容“少而精”和教學方法善用“啟發(fā)式”,要求“雙基”在課堂內(nèi)解決,學生作業(yè)在校內(nèi)完成,努力為學生在課外獲得自主發(fā)展的時空創(chuàng)造條件。<br></h3> <h3>當年大同建立了40余個課外興趣小組,讓學生有選擇的權(quán)利,由于課余活動非?;钴S,滿足了學生張揚個性、凸現(xiàn)特長的需求,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chǔ)。當年大同建立了40余個課外興趣小組,讓學生有選擇的權(quán)利,由于課余活動非?;钴S,滿足了學生張揚個性、凸現(xiàn)特長的需求,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chǔ)。照片為與榮獲60-61年兩屆上海市少年足球錦標賽亞軍的大同中學校隊(暨</h3><h3>南市區(qū)少年足球隊)合影<br></h3> <h3>她熱愛體育,在人生最后幾年的歲月里,還是十分關(guān)心中國體育,女排,足球。。。93歲高齡還去了上海浦東根寶訓(xùn)練基地探望。</h3> <h3>60年代中期,受到左傾思潮和運動的打擊,1964年被撤去大同中學黨支部書記職務(wù),因為在工作中善于發(fā)現(xiàn)并大膽使用有能力且表現(xiàn)好的教師而不是唯成分論,被指責犯有階級路線錯誤。1966年“文革”開始,她是首批被打倒批斗的學校領(lǐng)導(dǎo),打入“牛棚”。在南市區(qū),她是最后一批“解放”的干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法從事她一生熱愛的教育事業(yè),不能和她摯愛的大同中學師生一起工作奮斗。盡管如此,她也始終沒有失去對黨和國家前途的信心,和對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決<br></h3> <h3>1978年2月,她被調(diào)往市八中學擔任校長,在1981年又兼任黨支部書記。1981年10月被任命為南市區(qū)教育局副局長。任職期間積極推廣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堅持深入學校,直接進課堂聽課,指導(dǎo)并發(fā)現(xiàn)好的教學方法。直到1984年9月離休。<br></h3> <h3>雖然她離開學校,離開了教育局領(lǐng)導(dǎo)崗位,但她離不開教育事業(yè)。1985至1994年,承擔國家教委和上海市教育史志的編寫任務(wù),參與編寫《中國教育年鑒》、《中國教育大辭典》、《上海市學校概況(中學、小學、幼兒園)》、《上海普通教育史》等。1986至2003年期間,被聘為上海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講學團團員。
</h3><h3><br></h3> <h3>2004年 ,周繼光工作室承辦的五代教師與老校長共話教育大型座談會。</h3> <h3>2005年,大同市八部分師生新春團拜</h3> <h3>2005年,王季嫻校長從教65周年時,150多名當年的教師和學生自發(fā)組織起來,出版紀念文集 “桃李不言-王季嫻校長的求索實踐”。首發(fā)式上,千余校友從祖國各地四面八方趕來參加。</h3> <h3>舉行的首發(fā)式上,老師學生坐滿了可容納千人的禮堂。<br></h3> <h3>2006年第22屆教師節(jié),上海電視臺“師恩”專題節(jié)目</h3> <h3>節(jié)目里,多位大同中學和市八中學的教師和學生,共同回憶往事,暢談師德,感念師恩。暴雨過后,更見青松巍峨。<br></h3> <h3>2013年,周繼光老師的“在陽光下”出版座談會</h3> <h3>與她最摯愛的老師和學生在一起</h3> <h3>"桃李不言"首發(fā)式上,她說:“在人世間,師生感情是最純凈,最可貴的感情。我一生在中學工作,沒有離開過中學。所以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同學?!?lt;/h3> <h3>“人世間最好的事業(yè)是教育事業(yè),教師是最幸福的。我想,我確實是一個最幸福的人,感到非常幸福。我這個幸福是我們同學和老師給我的”</h3> <h3>五六十年代,父母全力投入工作,晚上回來我們都已經(jīng)睡了,很少有機會見到他們。只有在有的休息日才能看到他們,一起去公園玩玩。</h3> <h3>曾經(jīng)有過的一些快樂時光</h3> <h3>1972.6.3,全家送從貴州安順地區(qū)關(guān)嶺縣插隊回來探親的女兒回貴州,途中在靜安寺照相館留影,照片背面記錄是我同學夏炬在照相館門口幫忙看著行李。</h3> <h3>1973年底孫女出生,三代同堂合影。</h3> <h3>1979年,青島嶗山</h3> <h3>1988年9月,回老家山東諸城,在“蒼灣”荷花池留影,據(jù)說那里以前是諸城城墻下的臭水溝。<br></h3> <h3>89年國慶,江蘇儀征女兒家</h3> <h3>1992年,莫干山</h3> <h3>蘇州寒山寺聽鐘石</h3> <h3>黃山西海</h3> <h3>黃山連理松</h3> <h3>青島信號山,去時正當剛開放可以讓人進去。</h3> <h3>1987年到美國探親。</h3> <h3>美國斯坦福大學</h3> <h3>加州伯克利大學</h3> <h3>美國內(nèi)華達州府</h3> <h3>美國底特律</h3> <h3>1994年第二次去美國探親。<br></h3> <h3>探望在加州大學伯克利讀書的孫女</h3> <h3>2003年,非典時期,在徐家匯公園</h3> <h3>2004年,孫女帶剛出生幾個月的第四代來上海。</h3> <h3>2008年,在浦東機場給回國看奧運的孫女一家送行</h3> <h3>2010年世博會。</h3> <h3>2011年北京</h3> <h3>2011年</h3> <h3>2012年</h3> <h3>2013年95歲高齡,堅持要坐飛機去青島看看原來生活工作過的城市。與親友見面,享受了五代歡聚一堂的美好時光。</h3> <h3>2013年在青島與老師和學生相聚</h3> <h3>2013年8月95歲生日。</h3> <h3>2013年8月95歲生日與重外孫女。<br></h3> <h3>2014年10月12日,她永遠地離開她鐘情的教育事業(yè),離開了熱愛她的師生們,但她的思想,她的精神永遠活在子孫后代和廣大師生心中。<br></h3> <h3>300多位黨和政府領(lǐng)導(dǎo),教育界人士,她生前的老領(lǐng)導(dǎo),老同事,學生和親友前來送行。<br></h3> <h3>“如果時光倒流,我依然選擇在校園耕耘......"</h3> <h3>她逝世以后,大同師生經(jīng)常聚在一起追憶和她在一起的幸福時光,數(shù)次相約幾十人去龍華烈士陵園去看望她。<br></h3> <h3>她為教育工作者樹立了先進榜樣,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的殷一璀同志曾在2006年贊揚她“在大同和市八這塊教育園地里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把學校辦的生機勃勃,特色鮮明”。<br></h3> <h3>步入90高齡后,她仍經(jīng)常和昔日師生研究、討論教育問題,堅持參加黨的組織生活和各種教育實踐活動。直到去世前,她還就未來教育該怎么辦等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告誡大家要努力使教育走上正道。<br></h3> <h3>她終生獻身教育、廉潔奉公、以身作則,她心中有黨、目中有人、善待教師、關(guān)愛學生,培育了一大批國家有用人才。為新中國基礎(chǔ)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br></h3> <h3>她是意志堅強的人,她投入教育事業(yè)忠貞不渝,不折不撓,受到廣大師生敬重和愛戴。縱觀王季嫻的教育人生,對她品格的形成起重大影響的因素中,燕京大學對她的影響也是很深的,燕京大學要求學生“追求真理,探索宇宙奧秘,客觀規(guī)律。以爭取自由,服務(wù)大眾”,燕京大學的校訓(xùn)是“三育并重,因材施教,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這些辦學思想對她后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dǎo)學校教育工作,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無影響。<br></h3> <h3>為了進一步研究王季嫻校長的辦學思想,把教育辦得讓人民群眾真正滿意貢獻我們的力量,2017年11月周繼光老師等在原南市區(qū)一些老同志的支持下,成立了《王季嫻辦學思想研究室》,研究室成立后,得到廣大校友的積極支持,王季嫻校長家鄉(xiāng)山東諸城市教育局決定在諸城市繁華中學設(shè)立“王季嫻校長紀念館”成立“王季嫻辦學思想研究中心”。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說:“發(fā)揚王季嫻校長的辦學思想有現(xiàn)實意義”,并分別親自為“研究室”“研究中心”和“紀念館”題名,以示支持。<br></h3> <h3>她說:只有教師的全面負責,才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德育為先。</h3><h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想教的老師。</h3> <h3>她說:人就是要“站得直,坐的穩(wěn)”,站的直就是要有理想和追求,坐的穩(wěn)就是要心地磊落,心胸寬廣。</h3> <h3>時任上海市教委主任張偉江同志曾這樣評價“信念、科學和藝術(shù)的融合造就了一大批永載史冊的教育家,王季嫻校長是其中的一位?!蓖跫緥雇咀鳛樾轮袊慕逃沂钱斨疅o愧的,她是一位有創(chuàng)見的社會主義教育家。她所辦的教育是當時還沒有提出“素質(zhì)教育”名稱的素質(zhì)教育,她努力建設(shè)的是當時還沒有提出“和諧社會”名稱的和諧校園。她為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fā)展、學校品牌的鑄造所實施的創(chuàng)新舉措,對今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br></h3> <h3>“她是上?;A(chǔ)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她的腳下踩著她熱愛的教育事業(yè)的沃土,
她的身后站著一大批她一生摯愛的老師和學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