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身后那棵大樹

聽雨入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謹以此文紀念我的父親母親</b></h3><h3><br></h3> <h3>  記得在大學(xué)時,我寫過一篇習作——《楊樹、柳樹》,是寫父親母親的。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已經(jīng)記不起文中的具體內(nèi)容,只是隱約能夠想起,大意是父親如楊樹,威嚴而挺拔,枝干堅硬而寧折不彎;母親如柳樹,溫馨而婆娑,枝條輕盈而柔順多姿。所以父親不易親近,雖然父親從沒有打過我們,甚至沒有疾言厲色的責罵過。倒是母親卻時有對我們施以斥責,嚴重時巴掌在我們的屁股上亂飛,拳頭在我們的脊背上擂鼓,但仍總是覺得母親更易親近,在母親懷里撒潑賣乖的時候更多更多……我是見過父親母親年輕時候的黑白相片的,也是英姿俊逸秀美端莊的不要不要的呢!</h3> <h3>  但是,留在我們心里最深刻的記憶,還是父親母親蒼老時候的影像,而自己總覺得在父母的心中,還是孩提少年時候的模樣。</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b></h1><h3> 家是在城市邊緣的郊區(qū),屬于農(nóng)村但又有別于鄉(xiāng)村,接近城市但又不溶于城市。其實城市的古老城墻,是將我們隔離于城市之外的。東關(guān)外的那條小街,在小時候的記憶里寬闊而悠長,是堅硬的泥土混著米漿石灰夯就而成。街道兩邊并排的磚墻瓦房或土墻草房,延著漢江南岸從朝陽門一溜拉到東面黃洋河邊的白廟壩,那時候的向陽大隊——現(xiàn)在的心石村就是這條街道從頭走到尾,向街道兩邊輻射的扁長的區(qū)域。這條長長的土街被一條大溝(現(xiàn)在叫防洪渠)分開,大溝的拱形橋上立有一個石牌坊,石牌坊的上一段(西邊)叫丁字前街,有二三百米。石牌坊的下一段(東邊)叫心石街和油坊街,有二三公里。大溝和石牌坊成了自然地分界線,上一小段“城市化”明顯些,下一長段就“農(nóng)村化”的徹底了。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吃飯的時間上不一致。丁字街的人家大部分是吃三頓飯的,早上七八點鐘,中午十一二點,下午五六點;心石街和油坊街的人家絕大多數(shù)也是吃三頓飯的,早飯十點左右,晌午飯三四點左右,夜飯是八九點左右。十點以后基本上就夜靜人安了。</h3> <h3>  家就在靠近大溝石牌坊(石牌坊早已經(jīng)被拆掉了,石牌坊的來歷和被拆掉的原因已不可查了,因為它立在那里和被拆除,都沒有什么人在意。)上一段的土街邊,因為父親國家基層干部,拿工資的,所以我們更多時候像城里人一樣吃三餐。母親屬于農(nóng)業(yè)戶口,并且要參加生產(chǎn)隊的勞動,所以有時候還能吃夜飯。那時候吃飽飯是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所以有夜飯吃的時候是很開心的。</h3> <h3>  父母生養(yǎng)了四個子女,三男一女,我排行最小。那時候不講計劃生育,所以生孩子沒有什么顧慮,想怎么生就怎么生,想生多少就生多少。大溝下邊斜對面的陳家,女人生第一個男孩時,他爺給取名叫“十娃”,結(jié)果一生就收不住,一溜串地又生了八個“和尚”,名字都起不過來了,直接就老四老五……老八老九地叫下去,差點就應(yīng)了驗;我家上對門的王家,也是三個一組地生,先是三個女兒,接著三個兒子,接著又是三個女兒……農(nóng)村里婆婆和兒媳前后懷孕比賽似的生孩子很常見。孩子多,就放養(yǎng)了,大的帶小的,小的長大了點再帶更小的,父母們能夠顧得上管理孩子的,也是如放羊一樣:管好大的頭羊帶好路,把搗蛋的羊抽打著趕回到羊群,然后聽話的乖羊自己就跟著隊伍,慢慢得長大。</h3><h3> 我的大哥就是那個頭羊,二哥頑皮多一點兒,挨母親的巴掌和拳頭也多一點兒,姐是唯一的女兒,被呵護一些是一定的,我最小,當然很少得到母親巴掌的照顧?!皭鄞蟮?,疼碎的,中間夾個受氣的?!焙孟裨谵r(nóng)村常聽人兒歌似的這么說唱。但和父母一起生活最久的卻是二哥,兄弟姐妹四人成家后,父母一直都和他們生活在一起。</h3> <h3>  有父母在,家就一直在!那里就是身心和靈魂的寄居之所。即使在夢里,靈魂便經(jīng)常地脫離了軀殼,飄飄蕩蕩地到了那長長的石條鋪就的石坎上,飄進凹凸不平的堂屋,飄進炊煙熏黑的廚房,飄進新紅翠綠的后院,飄到院外小菜園子……母親分明就坐在小院的葡萄藤下的竹椅上摘著青菜,旁邊自家修砌的魚池里,假山下幾條金魚游來游去,還吐著小泡泡,逗弄著水草;父親挑著糞桶給菜園里的芹菜韭菜黃瓜西紅柿澆著糞水,背影彎曲著對著瓜秧和菜苗,挽起袖口褲腿能清楚地看見蚯蚓一樣虬結(jié)的經(jīng)脈,父親一直沒有轉(zhuǎn)過身子望過來。</h3><h3> 后院是用泥土夯實起來的土墻圍成的,留了小木門通到菜園,菜園周圍有幾棵大榆樹和幾棵大椿樹聳立在菜園的邊緣,其中點綴一樣的長著一棵花椒樹和兩棵果樹。夏天時候,榆樹上會有一些金巴牛(金龜子)吸附在樹干樹枝上汲取榆樹的汁液,我爬上榆樹捉過。因為沒有其它的娛樂,所以,就把金巴牛用針線穿了尾部,然后放開它,金巴牛拼命往前飛,自己拽著線跟在后邊跑。</h3> <h3>  農(nóng)村的男孩子都玩過這些:逮金巴牛,誘大蜻蜓,釣青蛙……那時候我們小一點兒的跟著大一點兒孩子,頂著烈日在大溝的兩沿和田間地頭溝坎小道上瘋跑追逐,跑累了乏了到了飯點上才滿頭大汗?jié)M身泥土地回家,到廚房舀一瓢子涼水咕咚咕咚灌下去,然后便拉著媽媽的衣角嘴里哼哼唧唧嚷著肚子餓了。媽媽用和面的手打開拉衣角的臟手:去玩一會兒,飯一會兒就好!</h3><h3> 夏夜悶熱難眠,那時候沒有空調(diào)電風扇,所以傍晚時候,家家都用清水潑了街,打掃干凈街道上的灰塵,然后卸下木門木板,一頭搭在門檻上,一頭伸向街道中,支上長凳,再鋪上單子或竹席,就成了露天納涼的木床。對面的家家戶戶一樣地將木板木門伸過來,街道中間就只有僅容得下行人走道窄縫。誰家有啥沒啥的,一眼都能看的透亮,全不設(shè)防。身子平躺在木板上,眼睛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耳邊聽著媽媽“啪啪”地搖著蒲扇的聲音和鄰居們家長里短的輕聲細語交談聲……后半夜回了涼,各家就都收了木板上了門,栓上門安歇,街道上一會兒就靜謐起來了……</h3> <h3>  童年,就這樣在磕磕絆絆到瘋跑嬉戲中恍惚間過去了,記憶零碎而又凌亂,像一張張焦距調(diào)整的極糟糕的黑白相片,明明清楚地知道照片上記錄時間地點人物,但就是看得模糊,越是想湊近看得更清,就越感覺一片朦朧。</h3> <h3>  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用怎樣的語言文字來描繪和形容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在我的心里時而如此的清晰,時而又那么的模糊,有時候竟覺得記不起他們的容貌了,他們蒼老的面貌常常和年輕的容貌疊在一起,自己孩提時的記憶常常模糊在他們晚年的生活中……</h3><h3> 后來上了大學(xué),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寫了《楊樹、柳樹》的作文。那時候也沒有覺得是如何妥帖的比擬,只是自以為外面飛倦了的小鳥,總是要回來棲息在他們的身上,撒歡瘋跑一天的孩子,蜷曲在濃密的樹蔭下歇息,依靠在軀干上打瞌睡,興奮時就爬上他們的枝頭搖晃嬉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b></h1><h3> 1978年,我上初中了。各家的日子也過得漸漸殷實起來,肚子里沒有以前那種總是空蕩蕩的感覺了,甚至口袋里經(jīng)常有些零碎小錢,早上上學(xué)時可以買一個燒餅當早點,奢侈一點就買糖燒餅,甜甜地留在舌尖牙縫讓人難忘。</h3><h3> 那一年是恢復(fù)高考的第二年。隨后大哥就考上北京的一所無線電專業(yè)的大學(xué)。家里出了大學(xué)生,是一件極其重大的喜事,在東關(guān)外的那條長街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因為那是那條街出的第一個大學(xué)生,父母倍有榮焉,美滋滋地接受四鄰和親朋好友的道賀。</h3><h3> 那一年,我十三,大哥二十,姐十八,二哥十六歲。父親的年齡算起來才四十五歲,母親也才四十出頭,竟比我現(xiàn)在的年齡還小了不少,如果我也能穿越回到那個年代,不知道他們看見我會不會很驚訝!我們一個個加速地長大,逼迫著他們也加速地老起來!只是那一刻的記憶定格下,慢慢地沉淀下去,隱匿在心底深處,如果不去刻意地尋找,也許就會沉淀得無法找到。</h3> <h3>  逢寒假,大哥回家了,一家人都歡天喜地的,鄰居們也含笑地點頭示意,問候一聲回來啦!父母噓寒問暖了一陣子,我們則打聽京城的新鮮事……大哥自小就好習字,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和毛筆字。過年時,鄰居們都拿紅紙來讓他寫春聯(lián),父親也讓他給寫。他欣然受命揮毫自如,我們則一臉崇拜,幫忙拉紙條往前挪動,父母有時也在一旁看他顯擺。其實父親的字寫得也極好,但這時候就很難請動他的大駕了。</h3><h3><br></h3><h3> 大哥在北京上學(xué)的時候,有一年暑假不回來,母親便去北京城看他,也是去參觀向往的首都??戳颂彀查T廣場和城門樓,看了故宮和八達嶺長城,看了北海和天壇……還被大哥的北京同學(xué)家人請到家里吃了頓飯。母親回來給我們講述時候,那些著名的景點沒有給我留下多少印象,但是那頓飯卻印象深刻——</h3><h3><br></h3><h3> “兆平媽媽,您吃菜呀,你不要那么客氣呀?!眿寢寣W(xué)著大哥同學(xué)媽媽的口吻說,各色菜肴上了好幾個盤子。吃完飯還要上一盤子水果,就是將西紅柿洗凈切成月牙形狀擺在盤中撒上白糖腌上一會兒,然后端上桌子。我們都是第一次聽說西紅柿這種吃法,不由得吞咽滿嘴口水。后來我成家后試著做了一次,卻沒有想像中那樣好吃,可能是因為各種各色的水果越來越豐富的緣故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b><br></h1><h3> 1983年,發(fā)生了兩件重要的事件,一件是與我生活的這座城市有關(guān),一件是與我自己有關(guān)。對于我來說至關(guān)重要的大事件,是我考上省城的重點大學(xué);對于我生活的這座城市而言的大事件,是她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劫難,并在劫難過后浴“水”重生。</h3> <h3>  7月31日,漢江,這條發(fā)源于寧強縣一個不太出名的漢王山的小溪流,流經(jīng)勉縣、漢中、石泉、漢陰、紫陽后,在匯聚和吞噬中,變成了洪荒巨獸暴虐黃龍,裹挾著泥沙和浮木枯枝,直撲向我生活的這座城市,完全沒有往日的清澈柔順,曼妙輕盈,安逸閑適,從容祥和。</h3> <h3>  漢江暴露出她狂野不羈的另一面……</h3><h3> 那天早上,各家各戶草草地吃了飯,就開始準備著與洪水戰(zhàn)斗。實際上就是進行撤離前的“堅壁清野”。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被城市城墻拒之門外的曠野,洪水泛濫肆虐的前沿。那時候漢江還沒有馴化,像沒有籠頭的野馬,每年夏季都會狂性大發(fā)一兩次,奔突出河岸,在東西兩關(guān)之外肆虐一番后,才收了性子回到河床里平靜下來。在年復(fù)一年的水進我退、水退我進的博弈中,東西兩關(guān)外的農(nóng)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h3><h3> 戰(zhàn)斗方式為兩方面:一是年老體弱者與家里的“貴重物品”(鋪蓋衣物與糧食等)一起撤離到城南的高地、新城或者城墻上、城里的親戚家;二是年輕力壯者留在家里,卸掉木門木板,從后院搬來胳膊碗口粗的木頭,扎起木筏木排,留守家里嚴陣以待保護家園。</h3><h3> 但是這一次,漢江不是耍耍小性子,而是暴走了……</h3> <h3>  沒有人看出來,漢江是沖著三面環(huán)繞著古老城墻的城市而來。那一天那一夜,我經(jīng)歷了這場人與自然的戰(zhàn)爭,目睹了人們在浩浩蕩蕩的洪水面前潰不成軍。從早上到傍晚,人們一直在撤退,先是撤上了閣樓,再撤到房頂,又撤到朝陽門,上了城墻,再撤進城里,爬上高層的樓房和建筑物上……各式樣的木排木筏爭先恐后地向城市外圍的城墻靠攏……我們的家漸漸地沉沒在洪水里。傍晚七點左右,我和父母二哥退到東關(guān)民族電影院——一座尚未竣工的較高建筑的人字形屋脊上,相擁在一起。屋脊上還有五六十個一起逃難的人,我們的目光一起盯著城墻外的一片汪洋,看著它漫過了城墻,向城市張開了巨口……然后,城墻像紙糊的一樣被撕開了幾個巨大的豁口,幾條黃龍暴虐地沖進了城市,掀起了一層層房頂,推到一面面墻壁,拔起一棵棵大樹,從我們的腳下呼嘯而過,在城市里瘋狂地掃蕩。很快,在掃平大片大片陳舊的房屋后,浩蕩洪水越城而入,城市像一個巨大的蓄水池被填滿了,那一刻,整個汪洋肆意的水面似乎都下降了幾公分……天完全黑了,周圍一片黑暗,洪水在我們腳邊蕩漾著,似乎它的野性得到了完全的釋放,躁動的情緒安靜下來。沒有人說話,似乎怕驚動了身邊的巨獸,使它再次暴躁起來!遠處時時有弱弱的呼救聲傳來,似乎很遠很遠,又似乎很近很近,但卻看不見。沒有人敢挪動腳步,因為四周的黑暗像無底的深淵,只有腳下房脊是堅實的。</h3><h3> 夜越來越深了,洪水沒有退去,在對峙中困意開始從四周彌漫起來……媽媽說:要瞌睡了就摟著我,眼睛瞇一會兒。二哥說不困,我也說不睡。父親說:水定了,不會再漲了。那一年,我十八歲,成人了,個子比母親還高出半頭,迷迷糊糊的我摟著媽媽的胳膊似睡非睡地坐在屋脊上,借著媽媽的體溫取暖……</h3> <h3>  天漸漸地亮了,周圍的景象也越加清晰起來。洪水在退卻,順著巨大的豁口涌出,將豁口撕扯的更大。臨近處、遠處、更遠處竟還有很多的高層建筑和樓房,上面站滿了人群,看著洪水的退去,面目呆板,沒有歡呼聲,也沒有感慨聲。中午,洪水完全退出城市,留下了一片廢墟……我們和眾多災(zāi)民一起趟著泥水,踏著廢墟,沿著面目全非的鼓樓街、解放路逃難到了新城一所學(xué)校里,在這里,我看到了許多街坊鄰居,還有幾個兒時的玩伴,我知道我們安全了,只是家卻回不去了……</h3><h3> 不久,我就接到了錄入通知書,然后,我逃也似的離了這座城市,將一片狼藉留給了家人和我的鄉(xiāng)親……</h3> <h3>  一個未經(jīng)世事的人地視野是狹窄的,因為走的不夠遠,站的不夠高,所以充斥在我的視野里的是廢墟,廢墟,還是廢墟。后來,我從許多方面了解了家鄉(xiāng)的災(zāi)后情況:第二天,就有解放軍進城救援了,天上來了飛機,投下了糧食和救生的皮筏子,省里的大領(lǐng)導(dǎo)了來了,中央的領(lǐng)導(dǎo)人來了,親自指揮災(zāi)后救援和重建家園……我的家鄉(xiāng)何其的不幸又何其幸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四</b></h1><h3> 四年間彈指而過,我做了中學(xué)一名普通的教師。這之前的幾年里,我的哥哥姐姐相繼成了家:1982年姐姐嫁到了城里;1984年,大哥畢業(yè)分配到蔡家坡工作的三年后,也結(jié)了婚;1985年,二哥在老家娶了媳婦兒;1988年,我工作后的第二年,也建立了小家庭,居住在城市里。我們紛紛離開了父母和老家,撲騰著翅膀折騰著生活。二哥沒能躍入龍門,便留在父母身邊,做起了農(nóng)民。父親母親如大樹一般留在我們的身后,根深深地扎在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家,目光遠遠地注視著我們的背影……</h3><h3> 累了,倦了,遇到爬不上的坡,邁不過的坎,我們也會回來,依靠著他們的身軀歇息,聽聽媽媽嘮叨著鄰里的家長里短,詢問著日子的苦樂……歲月在不經(jīng)意間交替變換著飛速逝去……那一年暑假,我在老家的后院和母親坐著說話,我自小不善言辭,所以說少聽多。媽媽說,看你說話都哼哼唧唧的,不知道怎么給娃們上課的??跉馐窃趽鷳n的,臉上分明是歡喜的。我說,好著呢。忽然就看見母親的額上皺紋深了,頭發(fā)白了許多,也疏得多了。我說:媽,你的白頭發(fā)多了啊。媽說:老了么。我心里就有些戚戚然,默默地坐著……</h3> <h3>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在的地方,就是磁力的源頭,兒女折騰得再遠,心卻如高飛的風箏,那根線是系在老家的大樹上。</h3><h3> 每年的春節(jié),是家里最喜慶溫馨的一段日子,飛奔再遠的心被無影的絲線牽著,便插了翅膀都要回來,父母的心里是滿滿的歡喜和慈愛,年復(fù)一年……</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9年春節(jié),我們的第一張全家福</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二張全家福</b></h5> <h3>  從青春芳華、到兒孫繞膝、到四世同堂,是漫漫人生路,卻又是彈指一揮間。那些記憶的碎片,似是發(fā)生在遙遠的過去,又似是歷歷在目的昨天。2006年12月11日,我的母親去世了;2016年1月28日,我的父親去世……</h3><h3> 忽然之間,我們都感到了那磁力的源泉在緩緩得消散,漸漸地融入到我們的心里、我們的小家。我凄然回頭望去,原來我們一直依靠和依戀的那棵大樹,消失了……恍然明悟,我們也已經(jīng)長成了參天大樹,當迷茫的目光遠遠地眺望時,分明地看到一群孩童歡快嬉戲著,頓時一片潮潮的溫馨充滿了肺腑,彌漫到身心每一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后記</b></h3><h3> 父親這一輩叔伯間兄弟姐妹共十二人,七男五女,男丁中他排行第二。經(jīng)過他們這一代和我們這一代的繁衍,就成了龐大的家族,平日里像水滴融入江河,沙粒撒進了泥土,混淆在茫茫人海中尋不了見蹤跡,但是遇到哪個長輩家里有了紅白喜事,就紛紛地冒出來,百十人的場面著實讓人感嘆,這還是人來得不齊整,只聽著“大”呀“娘”的、“姑姑、姑大”的一通叫過去,就有些應(yīng)接不暇了。然后,就是哥哥姐姐兄弟妹妹地亂叫一氣,勾肩搭背的,推推搡搡的,撓頭抓耳的,拉手搖臂的,執(zhí)手相視的,細語相詢的……熱鬧得一塌糊涂。老家原來才是最具吸附力的地方,眾多的一家姓匯聚一起,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簇擁著中間的幾棵老樹。</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的父親母親</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父親七十歲時和他的兄弟們</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前排左起7-1-3-4后排左起2-5-6</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母親和姑、娘們</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父親八十歲時和他的兄弟們,6走了</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二代部分男丁合影留念</b></h5> <h3>(文中部分圖片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安康1983·7·31水災(zāi)35周年祭》 ,在此向作者致謝?。?l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