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這個暑假嘗試了一回背包客,避暑順帶游玩。20天時間走的地兒不多,還挺折騰,倒了很多車,看了一路景,有了一段特別的體驗……</h3> <h3> 第一站 撫仙湖<br></h3><h3>第一次帶著80多歲的老父親出行,我和姐姐還是挺有壓力的。為減少折騰,昆明直接包車前往澄江,環(huán)游撫仙湖。</h3> <h3>雙親在櫻花谷。櫻花谷是撫仙湖水質(zhì)最好的地方,環(huán)境很美,游人稀少。</h3> <h3> 櫻花谷小憩</h3><h3>高原的天氣就是這樣,在陽光底下很曬,一到遮陰處就很涼爽。</h3> <h3>撫仙湖不如瀘沽湖知名,但一樣的美。</h3><h3>同在云南,卻分屬珠江和長江水系,撫仙湖為珠江源頭第一大湖,比瀘沽湖大的多深的多。如果將云南全省30多個湖泊的總蓄水量全部匯入撫仙湖,也不及其半。環(huán)湖一圈需大半天時間。</h3><h3><br></h3> <h3>撫仙湖比瀘沽湖低一千米左右,不過海拔仍有1700多。同樣是三角梅,看高原上的色彩多么艷麗。</h3> <h3> 傍晚登上筆架山,俯瞰撫仙湖<br></h3> <h3>從上午到傍晚,隨著氣溫變化,湖面上空的云朵不斷聚集升騰,又漸漸飄散……</h3> <h3> 第二站 建水古城</h3><h3>在古城訂了一周的房子,原本帶父母去避暑的,住了三天就遇上古城大面積停電,遲遲等不來,只好另作打算。</h3> <h3>建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風(fēng)情濃郁。街上經(jīng)常見到身著民族服飾的少數(shù)民族,最多見的就數(shù)回族了,她們穿著時尚,還特別善于做買賣。</h3> <h3>古城中古跡眾多,老宅子隨處可見,有一些已經(jīng)比較破敗了。</h3> <h3> 朱德舊居</h3> <h3>朱家花園,融合漢民族和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建筑藝術(shù)的清末豪宅。</h3> <h3> 一家涉外客棧</h3> <h3>建水比昆明緯度海拔都低,所以比昆明要熱,白天不想出門,很多地方都沒來及走,所幸的是騎車在古街中穿行時偶遇了一個紫陶生產(chǎn)廠,見識了紫陶生產(chǎn)的重要工序。紫陶應(yīng)該是建水最有名的特產(chǎn)了吧,那可是中國國家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呢!</h3><h3>后來聽了房東的建議,又去了古城外的紫陶街,欣賞了琳瑯滿目的紫陶精品,也感受到了建水現(xiàn)代的一面。<br></h3> <h3>建水到昆明火車三小時,再從昆明到貴陽高鐵兩小時,奔波了一天。路上風(fēng)景倒是好,尤其進入貴州后,隧道一個接一個,風(fēng)景也越來越美。<br></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建水開往昆明的火車上,老爸看著窗外直犯嘀咕:咋不種水稻呢??</font></h3> <h3>路上最多見的就是花卉和玉米,聽說塑料大棚種的都是花卉。煙草和花卉應(yīng)該是云南最重要的作物了吧!滇東多花卉,滇西多煙草。</h3> <h3> 整齊的民居好像是政府的安置房</h3> <h3> 第三站 貴陽</h3><h3>到了貴陽,終于松了口氣,老人安頓好了,我們自由啦??<br></h3><h3><br></h3><h3>抽空去了省博物館,在所有館藏中,對眾多的古生物化石印象比較深刻。<br></h3> <h3>博物館在新區(qū),好遠(yuǎn)啊,幾乎到了城市最北邊??催@街景和藍(lán)天,像是到了深圳廈門,只有刺眼的陽光是那么的不同!</h3> <h3>青巖古鎮(zhèn),花溪車站有直達(dá)班車,3分鐘一班,40分鐘就到了。</h3><h3>與建水古城比,這兒環(huán)境優(yōu)美,設(shè)施完善,當(dāng)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商業(yè)化和人潮。</h3> <h3>古鎮(zhèn)是貴陽的南大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明初衛(wèi)所文化產(chǎn)物,不同于江南古鎮(zhèn),由軍事屯堡發(fā)展而來,積淀了厚重的軍事文化。</h3> <h3>趙公專祠,抗戰(zhàn)時期作為保育院,收容了大量逃到后方的落難兒童。</h3> <h3>抗戰(zhàn)時期,小鎮(zhèn)曾接待了一批抗日革命家屬。小巷深處的這處民宅,為周恩來父親避難處。</h3> <h3> 第四站 開陽</h3><h3>開陽是個美麗的地方,離貴陽不遠(yuǎn),有峽谷,天坑,地縫這些奇特壯美的喀斯特景觀,而且游人稀少,清涼幽靜。美中不足的是交通不夠方便。</h3> <h3>南江大峽谷,電瓶車,步行,游船,大巴,游玩了大半天,夜宿景區(qū)邊上。</h3> <h3>晚飯后散步遇到熱心的村支書,為我們打聽到紫云地縫沒有開放,容易迷路,不建議去。臨時調(diào)整計劃第二天去猴耳天坑。</h3><h3>村支書還告訴我們這兩處景區(qū)都是福建人開發(fā)的呢。<br></h3> <h3>猴耳天坑,在坑底仰望坑口形似猴耳而得名。</h3> <h3>天坑280米深,坑口直徑300米。從上往下看直覺得頭暈。</h3> <h3>坑中有洞,洞中有坑??拥子兴魅攵磧?nèi)消失。<br></h3> <h3> 回到貴陽休息兩天再做打算</h3> <h3> 第五站 安順</h3><h3>貴陽出發(fā)大巴一個多小時就到了。</h3><h3>此行最愜意的一站,姐仨吃的舒心,住的舒心,玩的更舒心。</h3> <h3>午睡后走出客棧,周邊是一片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h3> <h3> 決明子</h3> <h3>田園盡頭是屯堡文化博物館,就在云峰景區(qū)中</h3> <h3>館中泥塑(局部)反映當(dāng)時隨軍家屬在軍人護衛(wèi)下從江淮遠(yuǎn)徙黔中的場景。</h3><h3>征南大軍按衛(wèi)所制度屯戍黔中,家口隨之至黔,編為“有事征戰(zhàn),無事耕種的軍戶”。</h3> <h3>云峰屯堡文化風(fēng)景區(qū)位于安順市區(qū)以南的18公里處,在方圓11平方公里的清山綠水間,分布著八個村寨,它們即可各自為戰(zhàn)又能彼此為援。每個寨子都建有軍事設(shè)施,具有明顯的防御功能。<br></h3> <h3>相傳,明初朱元璋為統(tǒng)治南方,從中原、湖廣和兩江地區(qū)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強行遷至今貴州安順一帶居住,隨著歷史的變遷,繁衍出一種“屯堡文化”——屯堡人將明朝時期的語言、服飾、民居建筑及娛樂方式等文化習(xí)俗一直沿襲至今,成為明朝歷史的活化石。<br></h3> <h3>博物館出來,太陽已快落山,特別的涼爽,不遠(yuǎn)處就是一個古寨,正好去看看。</h3> <h3>古寨名叫“本寨”,明朝的石頭民居依然保存完好,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墻。<br></h3> <h3>除了我們仨,沒有其他游客,巷子里偶爾有一兩個寫生的年輕人</h3> <h3>許多老宅已經(jīng)人去房空,只有一座座高高的碉樓使人遙想它不平靜的過往歲月……</h3> <h3>幽靜的小巷很適合拍照,正好有現(xiàn)成的模特,這不,馬上就進入了狀態(tài)??</h3> <h3> 中西結(jié)合的老宅</h3> <h3> 金家鴉片鋪臺</h3> <h3>第二天繼續(xù)看屯堡,起個大早去爬山</h3> <h3>云山屯的前寨門。云山屯建在半山腰,前后寨門,寨墻都還很完整。屯中房屋已比較破敗,村民大多已搬到山下。</h3> <h3>戲臺兩邊的對聯(lián):</h3><h3> 四五步山遙路遠(yuǎn),七八人將廣兵多<br></h3> <h3>寨子里偶遇身著明代漢服的老人</h3> <h3> 后寨門下山</h3> <h3>走出寨門回望寨墻被兩山夾持,真是易守難攻(兩山之間低處)</h3> <p>走出寨子,空曠的山谷里就我們仨,空氣清新,風(fēng)景優(yōu)美,好嗨?。】墒?,該如何走出去呢?還好老板開車來接我們了??</p> <h3>山下的新寨子這種傳統(tǒng)裝扮的老人更多見。</h3> <h3> 新寨子里脫貧標(biāo)語很醒目??</h3> <h3> 第六站 紫云
此行最艱難的一站,也是最暖心最難忘的一站。安順——紫云——格凸河景區(qū),大巴轉(zhuǎn)小巴,半路開始下雨,花費近四小時才到目的地??删皡^(qū)正在施工沒開放。其實到紫云汽車站就已經(jīng)聽說了,可是不甘心,不愿相信。<br></h3> <h3> 景區(qū)外的風(fēng)景</h3> <h3> </h3><h3><br></h3> <h3>景區(qū)入口處道路泥濘,難以進入。好在餐館老板,工地卡車司機給予幫助,順利進入景區(qū),看到了部分景觀。</h3> <h3>燕王宮</h3><h3>在這個巨大的溶洞內(nèi)棲息著數(shù)十萬只燕子,此洞因此叫“燕王宮”。每到清晨,無數(shù)的燕子便從洞內(nèi)飛出。洞內(nèi)也是格凸河伏流入口。<br></h3><h3>因景區(qū)不開放,沒法乘船進入,好心的工人指引下走到臨時搭建的浮橋上得以觀看。</h3> <h3>最暖心的是這位布依族帥哥,頭天幫我把遺失在縣汽車站的包包找回送到住處,第二天要返回縣城時碰巧坐上他開的那班車,雨下得好大車子就開到門口耐心等待我們,把我們感動得路上一個勁的夸他,看把他樂的??</h3> <h3>又是奔波的一天,格凸河——紫云——鎮(zhèn)寧——黃果樹,山路彎彎,汽笛聲聲,景美人更美,就這么一路被感動著……<br></h3> <h3> 第七站 鎮(zhèn)寧黃果樹
此行最知名的景點,成了最鬧心的一站!乘車點一片混亂。</h3> <h3>一種奇特的花,名叫蘋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