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古會,陜西關(guān)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雖不及春節(jié)那樣隆重,卻曾經(jīng)也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日子,而今對于人們來說是熟悉又陌生的,它承載著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曾是三秦大地獨有的一道風景。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古會,作為禮尚往來,親戚朋友之間相會走動,這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風俗叫過會,也叫走親戚。</h3> <h3> 我的家鄉(xiāng)是陜西戶縣渭豐鄉(xiāng)(今:西安市鄠邑區(qū)渭豐鎮(zhèn)),是戶縣最北邊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縣北的古會大都集中在農(nóng)歷的六月和七月(渭北、龍臺坊6.13,元村6.15,坳河6.16,留南村6.17,祁南6.18,馮村、馬營6.19,槐道村6.20,定舟村6.25,聯(lián)莊7.2,渭南7.13,什王村7.2,大王8.2……)。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淡化甚至取消了古會。而今,只能在記憶里尋找曾經(jīng)古會點點滴滴的美好了。</h3> <h3> 家鄉(xiāng)的古會就集中在如火流淌的暑期。曾經(jīng),人們除了要忙于抗旱給玉米澆水,還要奔走與走親戚;而今,在這三伏天里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鉆在空調(diào)房里玩手機,或者是去山里避暑。
前日晚上,翻看手機,得知臨近我們村過會的日子了。我便對母親說:“張老師,后天咱堡子過會呢。”,母親卻只是平靜的“嗯”了一聲。入夜后,我躺在床上,回憶起家鄉(xiāng)的古會。<br></h3> <h3> 小時候,上世紀90年代左右,我和同齡人(80后)一樣,特別喜歡過古會,一年就盼著過會,天氣不冷,還能吃吃喝喝的走親串友。那時候,剛一放暑假就盼著過會,過會就開始走親戚,小孩子跟著大人,大人胳膊上挎著裝著禮的竹籃子,就近的要么步行、要么拉個架子車、條件好的騎自行車(那個時候的暑假是七月中旬才起假的)。因為那時候過會我們才會穿著縫制的新衣服和新涼鞋跟大人去走親戚;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肉菜,記憶中很深刻的就是大大的五花肉片扇粉條和黃花木耳炒雞蛋;能喝到飲料,曾經(jīng)令人著迷的“高橙”;能吃到親戚送來的禮品,糖水罐頭、酥餅、麻餅……暑假就像旅游一樣在渭豐鎮(zhèn)有親戚的村子間。</h3><h3> 而今得知,家里的母親們,并不喜歡那個時候的古會。過會前幾天之前要在家里大掃除,擦洗一下那旮旯拐角里半年來的污垢塵土,過會前一天上午要買菜切肉“攔臊子”,要提前擇菜刷洗儲存起來待客用的碗和碟子……最要命的便是要在這三伏天鉆在灶火(廚房)里,忍著悶熱蒸一鍋又一鍋的小花饃,作為第二天親戚們的回禮。</h3><h3> 那時候,人們晚上都坐在門口搖著扇子聊天避暑,很多人晚上就會睡在前院子,鋪張涼席或撐張竹床,記憶中沒有誰家小孩子在半夜里被人販子給偷走之類的事情發(fā)生。</h3><h3> 過會當天凌晨,天還沒有要亮的意思,便會聽到絡(luò)繹不絕的叫賣聲“豆腐、涼粉、豆芽、豇豆、甑糕……”穿梭在大街小巷,都是些不能久置隔夜的食物,天就在這一聲聲的叫賣聲中亮起來了。有時候天亮才發(fā)現(xiàn),買的豆腐或者涼粉竟然有熬焦的黑“鍋巴”摻雜在里面,真的是夜不觀色啊,呵呵呵</h3> <h3> 我上高中以后,00年左右,每到古會前一天,父母會帶著孩子去村里自然形成的會前集市上去買菜。各種各樣的蔬菜,整個集市上上人山人海的,喧鬧的集市上有人挎著竹籠或者拎著蛇皮袋子,買好的菜和調(diào)料都放進去。也會買牛肉、豬頭肉一類的,只不過會在古會當天的早上;或者買只雞,先一天宰好,當天清燉了或做成麻辣雞塊招待親戚。</h3><h3> 那時候,周邊各村經(jīng)濟都發(fā)展起來了,每個村子過會當天都會有熱鬧,要么唱大戲,或者歌舞晚會,引得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趕往一個地方,來納涼來享受鄉(xiāng)村藝術(shù)。</h3><h3> 那時候,我和同齡人也是盼著過會,最喜歡在過會的當天跟許多其他村子來走親戚的同學相聚,過會就是我們的聚會。一個假期,沒有電話,不能視頻,交通工具也不給力,所以過會也是青少年朋友們的聚會,相見歡讓彼此簡單友誼更加根深蒂固。</h3><h3> 那時候,還有兩個記憶。一是,中午待客結(jié)束,有些家里親戚還沒走,已經(jīng)能看到街上有人扛著鐵锨,帶著孩子去玉米地里澆水(定舟村過會當天早上經(jīng)常有一會兒雷陣雨,這樣就免了人們下午去澆地);或者是有些紙箱廠里已經(jīng)開始機器轟鳴,趕著給客戶做紙箱。二是,從過會當天的早上一直到下午三四點,就絡(luò)繹不絕有“演唱團”或者道士或者尼姑或者和尚來討錢,“演唱團”由開始的干唱發(fā)展為后來的帶樂器伴奏(記憶中的歌曲是《長相依》《流浪歌》……),若是給三五毛錢他們都是不答應的,討價還價一塊算是少了,五塊十塊要價的也有(拋開他們不勞而獲的那一面,他們也是古會特有的一個重要角色呢)。</h3><h3> 記得那時候,人們走親戚都會拎著大塑料袋也就是購物袋了,裝滿了四樣禮,騎著摩托車或者自行車,攜家?guī)Э谌プ哂H戚,鮮亮的新衣和大紅的購物袋在鄉(xiāng)道上,迎著郁郁蔥蔥的玉米地,流向過會的村子,那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h3> <h3> 我工作以后,2010年左右,人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生活越來越舒適了。而鄉(xiāng)親們依然要在過會前一天去村里的集市去買菜,相比菜品豐富多了(增加了西藍花、甜豆角、香菇……),雞魚蝦這些也會趕到集市上供人們選擇,集市上的飲料大都以雪碧可樂果粒橙等有名的飲料為主了。四輪車拉著“寧夏甜西瓜”和“河灘沙瓤瓜”的叫賣聲回響在整個村子。會前購物,至少要上好幾趟集市呢,總覺得買得不夠,于是整個村子里人們涌向集市,散回各家。要是在村里會前集市上買得不滿意的,下午開著車去縣城買些好東西,讓第二天待客內(nèi)容更加的豐富可口。</h3><h3> 古會當天早上,還是在集市的地方,只不過內(nèi)容不一樣了,都是熟食,有調(diào)好的熟菜,或蜂蜜粽子,或加工雞魚等等的攤位,滿街上飄著古會熱鬧的味道。油鍋呲呲炸著肉,把在廚房里做菜的悶熱移駕到集市上了,做好了的菜拿回家,中午只需稍微加工即可上桌。</h3><h3> 那些中學生們,依然會在過會當天成群結(jié)隊,買著零食,不嫌酷熱,歡聲笑語的游竄在大街小巷。家里的親戚們,會在飯后,坐在空調(diào)房間里,促膝而談,憶苦思甜,說過去的老人老事,說未來孩子們的發(fā)展,像是有把從過年到過會這半年來的事情一一匯報,然后走親戚用的時間也變得長了很多。</h3><h3> 不管現(xiàn)在還是過去,親戚中來得早走得晚的都是閨女家,既是在多吃兩頓飯也是幫娘家人多干活,而且留宿的或者早先幾天來的都是走舅家或者姑家。這時候,人們走親戚都直接提著禮盒,開著自己家的“寶馬”,所以不用擔心什么時候回家了,有汽車??,方便得很著呢。</h3> <h3> 再后來的幾年,人們忙于掙錢,忙于生意,忙于生產(chǎn),思想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發(fā)生了變化,加上現(xiàn)在的夏天愈發(fā)的炎熱了,還有交通工具發(fā)達了,原本難得一見的親戚現(xiàn)在想見隨時可以,除了電話還有汽車電動車等等,拉進了人們的空間距離,不再需要非得在過會的時候才歡聚一堂,人們把過會看淡了。</h3><h3> 農(nóng)歷的六月,人們不想再為走親戚而疲憊或是耽擱工作生產(chǎn)等事情,所以漸漸的也有人家開始給親戚家電話通知取消過會。后來,便由村委會發(fā)出倡議書“取消古會”,家里的主婦們很是歡呼雀躍,說道“不用再為過會待客熬煎了”,“大夏天,不用再整整兩天悶在灶火里”,“不用再熱哇哇的走親戚了”…………“孩子們的新衣服平時都給買著呢”,“其實平時吃得和過會一樣的好呢”…………</h3><h3> 就這樣,家鄉(xiāng)的古會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被人們淡忘了。再沒有那個過會當天,一街兩行的擺滿汽車電動車,沒有人們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沒有了那個喧鬧的集市,同樣沒有了老人家們坐在一起道家長話家短了…………更沒有了鄉(xiāng)村應有的——人情味。</h3><h3> 會前一天,我專門去了“集市”,冷冷清清,人們都各忙各的一份事去了。</h3> <h3> 一個朋友說,取消過會是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人群——老年人。是啊,老人們都尊重年輕人的想法,不想給年輕人添麻煩,同意了取消過會,但是人越老越愛說老話道老事,喜歡跟老親戚們在一起回憶過去感慨現(xiàn)在,他們更喜歡兒女子孫們不約而同的到來,給自己的孩子們講那過去的事情,然后告訴自己的后代們,今天家里的人都是咱們的親戚有血濃于水的親情,傳承著親戚這個詞語的深遠意義,然后享受著老人們喜歡的幸福感。</h3> <h3> 過會當天早上再清掃房前屋后。</h3> <h3> 家鄉(xiāng)的古會,也許只能這樣停留我們的在回憶中…………那個流傳了數(shù)百年的,散發(fā)著濃郁鄉(xiāng)情的,繼春節(jié)后最隆重的日子——古會。</h3> <h3> 以上照片為2018年定舟村古會農(nóng)歷6月25日當天早上“集市”掠影</h3> <h3> 以下照片為定舟村古會前一天曾經(jīng)“集市”的地方,攝于2018年農(nóng)歷6月24日早</h3> <h3> 而今,古會當天,人們也去上集市,但是都是給自己家里人把古會這個日子過一下。</h3> <h3>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逝去的歲月,回不去的快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