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50年前,我們跟隨父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了湖北,來到了江漢油田,來到了兩廠(鉆采機修廠 汽車大修廠 1970年油田會戰(zhàn)改名八團)我們因油,更因緣走到了一起,在這兒相聚、相識、相伴,一同上學、一同玩耍、一同度過了快樂純真的少年時光。</b></h1><h1><b> 八團學校不大,但在全油田名氣很大,那是因為我們排演了京劇樣板戲《沙家浜》到處演出,反響很大。遺憾的是,那時太窮,沒有拍一張照片。1973年我們一排二排兩個班初中畢業(yè),有的同學上了高中,大部分同學到農副業(yè)處勞動鍛煉,當時全國三年不招工,萬幸我們沒被上山下鄉(xiāng)。1975年招工了,同學們各奔東西。</b></h1><h1><b> 回首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那特殊的動蕩的年代里,生活雖然艱苦,但我們攜手相伴,無憂無慮玩的痛快,玩的開心!那是我們永生難忘的歲月!</b></h1><h3> </h3> <h3><b><i> 那時 我們也很帥?? 也很靚??秒殺現(xiàn)在的小鮮肉??</i></b></h3> <h3><b><i> 這三人中有二人實現(xiàn)了開車當司機的夢想?</i></b></h3> <h3><i><b> 猜猜這些少男少女們都是誰??</b></i></h3> <h3><b><i> 八團學校男女籃球隊在油田也很有名氣,隊中73屆女同學有好幾個。照片中有仇校長,童老師,向所有教過我們的老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i></b></h3> <h1><b> 2018年4月,整整45年后,我們這些飽經蹉跎歲月的磨難,從風霜雨雪中走過來的五零后們,如今的退休工人再次來到江漢油田,來到兩廠,來到兩廠學校,再次相聚、再次相擁。歲月無情人有情,同學們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有說不完的美好往事,道不完的人生感悟。</b></h1><h1><b> 人的一生中最美不過青少年,那是金燦燦的年華!</b></h1> <h3><b><i> 智東勇: ‘’同學會我一定要來,老伴兒攙著沒事‘’??????</i></b></h3> <h3><b><i> 鄭建軍 韓明強真是40幾年沒見了??看到失聯(lián)很久的老同學真高興??韓明強只記得同桌的王惠玲,其他人都記不得了??這次外省的老同學大老遠跑來,為他們點贊??</i></b></h3> <h3><b><i> 當初誰會想到他們成雙成對了??高手啊?? </i></b></h3> <h1><b> 這就是兩廠學校后又叫八團學校,雖然我們那時的教室、校舍已無蹤影,但方位仍在,我們少年的氣息仍在,我們爽朗的笑聲仍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仍在,我們高亢演唱《沙家浜》的京聲仍在……</b></h1> <h3><b><i> 這是一排的同學 男女基本均衡??</i></b></h3> <h3><b><i> 這是二排的同學 哈哈??這倆位女同學還是從一排調過來的吧??二排的女同學都在家?guī)O子呢??</i></b></h3> <h3><b><i> 還有一些同學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前來相聚甚是遺憾??還好,現(xiàn)在有微群,隨時可以交流??</i></b></h3> <h3><b><i> 部分老同學還結伴游玩了江浙名勝古跡</i></b></h3> <h1><b> 我們這代人經歷了太多的運動太多的苦難,3、4歲時,碰到三年"自然災害",那肚子真叫餓呀。上小學時,遇上十年"文革",只會認寫漢字和加減乘除。參加工作后為油無私奉獻拼命苦干,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上有老下有小時,又讓你下崗協(xié)解,反正這大半輩子沒有消停過,被折騰的夠嗆。不管怎樣,我們問心無愧,對的住自己的良心!</b></h1><h1><b> 還好,我們還活著,即然活著就要活的舒心,活的健康,活的精彩!</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同學們,我們辛勞了一輩子,該為自己著想了,為了自己,為了老伴,為了家人,我們要保重身體。切記,活著就能掙錢!快樂生活,享受人生,這是我們余生的主旋律!</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加油,好好活著,來年再聚!</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