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坑院也叫地下四合院,是晉陜豫黃河三角地帶的農(nóng)民在河水沖刷堆積的黃土塬上人工開挖的供人居住的地下窯洞。千百年來,地坑院里的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變遷,大多數(shù)人由地下搬到了地上,逐漸告別了這種居住方式,目前,在河南三門峽市陜縣的幾個鄉(xiāng)村保留了為數(shù)不多并且能夠居住的地坑院。近年來,當(dāng)?shù)卣畬Φ乜釉哼M行了保護和旅游開發(fā),地坑院的營造技藝也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p><p class="ql-block"> 作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號,地坑院這種窯洞式民居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生活內(nèi)涵。 這組圖片,是近幾年來在陜縣的曲村、廟后、西過、北營、南溝等地坑院較集中的鄉(xiāng)村拍攝的。圖片零散的記錄了這里新舊形式的地坑院和居住在地坑院里的百姓生活。通過這些記錄碎片可以讓"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特景觀和生活方式逐步走進人們的視線……</p><p class="ql-block"> </p> <p> 2016年9月,陜縣北營村,坐在地坑院的欄馬墻上休息的村民。</p> <p>2016年9月,陜縣北營村,地坑院里用草圈蒸饃的農(nóng)家。</p> <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陜縣北營村,沒經(jīng)過改造的地坑院,村民用水還得去上面的水井里挑。</p> <p>2016年10月,陜縣廟后村,地坑院旁下棋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陜縣北營村,回到地坑家的村民。</p> <p>2016年10月,陜縣北營村,地坑院上看戲的老人。</p> <p> 2016年10月,陜縣廟后村,這座地坑院建于民國初年,有百余年歷史,至今仍有人居住。塬上建地坑院不受地形和建筑材料的限制,只需在黃土層下挖坑筑窯,搭磚封頂,合理布局…建成后的地坑院不僅冬曖夏涼,出入方便,還經(jīng)濟實用。</p> <h3>2016年10月,陜縣曲村,高家地坑院縫被子的女老板和鄰居的孩子。2015年,高家地坑院裝修完善后,對外開始經(jīng)營客棧和餐飲。因硬件設(shè)施齊全,主人熱情待客,生意越做越好。</h3> <p>2016年10月,陜縣曲村,帶孩子的女青年。</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陜縣曲村,一對男女青年坐在地坑院的攔馬墻上。本地的年輕人基本外出務(wù)工,平時很少回村,也只在過年過節(jié)才回到這里。</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陜縣北營村,路過廣場舞臺的老人。北營村地坑院已經(jīng)開發(fā)成4A級旅游區(qū),為吸引觀光旅游,經(jīng)營者請來了戲班唱戲。</p> <p class="ql-block">2016、11,陜縣曲村、大雪之后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陜縣曲村,高家地坑院的主人正在鏟掃門道的積雪。</p> <p>2016年11月,陜縣曲村,地坑院的基督教點做禱告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陜縣曲村,一老人在地坑院旁的路邊等候公交車。</p> <p>2016年12月,曲村,村頭廣場的地攤上管理市場的村干部。</p> <p> 2017年2月,陜縣曲村,地坑院里看電視的老人。</p> <p>2017年2月,陜縣曲村,丁酉新年前,地坑院的女主人在墻上張貼窗花。</p> <h3>2017年5月,陜縣曲村,一村民在給地坑院里土地爺上香。</h3> <p>2017年5月,陜縣曲村,村里戲臺下,準備看"文藝三下鄉(xiāng)"演出的村民。</p> <p>2017年5月,陜縣曲村,地坑院上玩耍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陜縣曲村, 地坑院里的穿山灶旁吃晚餐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2017年春節(jié),陜縣曲村,村里的孩子在地坑院上玩耍。</p> <p>2017年2月,曲村,村里第一書記在接受電視臺記者的采訪。</p> <h3>2017年4月,陜縣廟上村,地坑院里用紡車紡線的婦女。</h3> <p>2017年3月,陜縣曲村,果園里助草的村民。過去,這里種植小麥和玉米,現(xiàn)在糧食不值錢了,大多數(shù)土地變成了果園。</p> <h3>2017年4月,陜縣南溝村,年輕村民仼育新在地坑院里剪紙。南溝有"中國剪紙第一村"的美譽,仼育新是剪紙世家,而且是以黑色剪紙藝術(shù)見長。</h3> <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陜縣曲村,地坑院里表演蒲劇的演員。</p> <h3>2017年4月,陜縣張村鎮(zhèn),地坑院旁的教堂和基督教徒的墓地。</h3> <h3>2017年6月,陜縣曲村,麥地里拾麥穗的老人。</h3> <p>2018年6月,陜縣劉寺村,手拿鐮刀的村民看著收割機過后的麥田。</p> <h3>2017年6月,陜縣曲村,年輕的新郎拉著坐在車上的新娘去地坑院舉辦婚禮。</h3> <h3>2017年6月,陜縣西過村,盲人藝人在地坑院表演眉戶戲。</h3> <h3>2017年6月,陜縣廟后村,地坑院打場的村民。</h3> <h3>2017年10月,陜縣西過村,夜幕下送葬的婦女。</h3> <h3>2017年11月,陜縣曲村,一村民在地坑院上推磨玉米。當(dāng)?shù)厝苏f,石磨出的糧食比電磨的好吃。</h3> <p class="ql-block">2018、2,陜縣曲村,地坑院一老人乘小車出門走親戚。</p> <h3>2018年6月,曲村,有著61年黨齡的老黨員盧彥升在家里看報學(xué)習(xí)。</h3> <p class="ql-block">2018、8,陜縣曲村,挑子豐收了。一剛滿周歲的孩子坐在剛剛摘下的桃筐上。</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陜縣曲村,村干部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地坑院討論投資修復(fù)事宜。近幾年通過扶貧攻堅,該村100多座地坑院90%得到了修復(fù)。</p> <h3>2018年8月,陜縣曲村,高家的女主人在地坑院為母親張風(fēng)仙老人過74歲大壽。<br></h3> <p>2018年8月,曲村,村黨支部請城里的攝影師給黨員拍攝登記照。</p> <p>2018年8月,曲村,來地坑院旅游的城里人。</p> <p>2018年9月,曲村,一老人走過遷移到地坑院內(nèi)的村委會。</p> <p>2019年8月,曲村。村民在戲臺上表演自編自演的節(jié)目。</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曲村,地坑院里曾與歌星林依倫合影留念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2021、8,陜縣曲村,外來務(wù)工人員在地坑院上吃飯。</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陜縣曲村,地坑院上曬太陽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陜縣北營村,婚禮表演節(jié)目走進地坑院。地坑院歷經(jīng)滄桑,從過去的單一居住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觀光、避暑、度假及建筑技藝研究等等,時代的發(fā)展為這塊黃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p> <p class="ql-block">2021,12,陜縣曲村,疫情期間,地坑院的老人戴上了口罩。</p> <h3>本鏈接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