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攝影:王慶山 孫文江</p><p>模特:隋莉,修圖:隋莉</p><p>文字編輯:王慶山</p> <h3><br></h3><h3>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h3> <h3>火車行將開動,一個舍棄大學畢業(yè)季的學子,在車下沉思,彷徨。</h3> <h3>烽火連三月,救亡值千金,面對國土破裂,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又怎能安心讀書學習。</h3> <h3>就要作別這塊生我養(yǎng)我的可愛家鄉(xiāng),離愁別緒頓時在心中涌起。這里有我美麗的城市,這里有我學習的校園,這里更有我的親人。</h3> <h3>最難忘師恩如山,最難舍同學情誼。</h3> <h3>國難當頭,誰又能茍且安生。</h3> <h3>昨日校園的莘莘學子,抗日救亡的大游行歷歷在目,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還我國土的口號仍響徹耳畔。</h3> <h3>仰望烏云密布的天空,充滿了血腥的氣息。在這國破家亡最悲慘的時候,我告別家鄉(xiāng),投身到救亡最前方。</h3> <h3>回眸車站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他們向往的家又在何方。</h3> <h3>面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我們罷課,上街游行,那年我的青春之歌彌漫在斗爭的白色恐怖中。</h3> <h3>探索,思索,求索……</h3> <h3>年年都有花開季節(jié),那年我的青春芳華盛開在這”救亡"殷紅血色的浪漫里。</h3> <h3>回看家鄉(xiāng)心難舍,何時能再回?;疖噷M載我的家國情懷奔向有指引方向的抗戰(zhàn)前方。</h3> <h3>今天,列車即將行駛,救亡運動將繼續(xù)不斷,它印證不甘心民族沉淪的靈魂永存。</h3> <h3>不久前,知心同窗棄筆從戎歷歷在目,送別時相互鼓勵的情景沒齒難忘。</h3> <h3>今天,我登上列車將赴戰(zhàn)場。</h3> <h3>兒女齊奮起,抗戰(zhàn)的一天來到了,踏上遠去的列車,到春風刮起地方寶塔山一一延安。再見了家鄉(xiāng),為了你,我永遠和敵人斗爭。</h3> <h3>美篇結束語: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戰(zhàn)爭已經成為過去,這段歷史已越來越遙遠。但是,我們依然會記得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勝利。</h3><h3>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緊跟共產黨為民族偉大復興繼續(xù)砥礪前行。</h3> <p>《那年救亡》被美篇網絡評審加“精”,正趕上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75周年之日,美篇加“精”被選“話題精選“作品。這是對我們創(chuàng)作組的肯定和鼓勵。今后努創(chuàng)作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廣大美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