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黑白記憶,難得一見的定海古城老照片

貝貝舟

<h3>作為土生土長的定海人,對這座古城有著特殊的感情,收集整理黑白老照片,重拾兒時的記憶,讓你穿越時空,回到明清、民國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定海古城。</h3><h3><br></h3> <h3>上世紀初定海縣城。</h3><h3>定海,是一座歷史悠久,古跡眾多的千年古城。定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與惠安崇武古城同年開建。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深感沿海倭患嚴重,遂請出老將軍江夏侯周德興,令他到福建督建衛(wèi)所,并調(diào)福、興、漳、泉四府戍兵,得5萬人移置衛(wèi)所。周德興又派上萬民兵和戍兵建造定海城堡。</h3> <h3>當年,定海城墻環(huán)山筑造,由南城門開始,沿沙灘鑿壕上山坡至東城門,一直延至雙髻峰到達后城墻,再由后城墻開始向西至西城門,最終由西沙灘與南城門相連,全長600丈。嘉靖四十年,又增筑220丈城墻。至此,古城墻周長820丈,約合2700米。定海城高6米多,城外挖城壕,還設立甕城、城門、哨臺、水涵等,古城氣勢恢宏,在抵御倭寇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h3><div>古城內(nèi)保存有明清時期的中大街、西大街、東大街、柴水弄、留方路等歷史街區(qū)。其中始建于后晉天福五年的號稱“翁洲第一古禪林”的祖印寺,該建筑雕龍畫鳳,玲瓏精美,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去普陀山進香的道場。</div> <h3>上世紀四十年代定海古城</h3> <h3>黃楊尖仙臺寺。</h3><h3>仙臺寺是道教寺院,在黃楊尖山上。黃楊尖海拔503.6米,是定海最高峰,地處定海臨城與普陀勾山街道交界處。</h3><div><br></div><div>黃楊尖山是舟山道教發(fā)祥地,傳說三國時,葛玄(人稱葛仙翁)在此采藥煉丹。山上有葛仙煉丹場、煉丹爐、搗藥臼、放娘石、仙水潭、八仙角等遺跡。山上原建有純陽寺、廻云寺、金剛寺、仙臺寺等道教寺院。</div><div><br></div><div>過去,黃楊尖山上各寺院香火是很興旺的,到近代才逐漸衰落,一些祭祀葛仙翁的寺院也隨之消失,從這張仙臺寺的照片,我們可以想見當年黃楊尖山上道教寺廟的風貌。</div> <h3>定海南門外</h3> <h3>南城墻水門</h3> <h3>南城墻水門,城內(nèi)河道經(jīng)水門注入城外濠河(攝于上世紀30年代)。</h3> <h3>南門城墻外濠河(攝于上世紀30年代)</h3> <h3>上世紀五十年代,填塞定海西門外濠河。</h3> <h3>定海道頭輪埠碼頭</h3> <h3>三北輪埠公司定海碼頭</h3> <h3>民國11年,行駛在定海、穿山、石浦、海門和上海間的"舟山輪"。</h3> <h3>停靠定海道頭的"舟山輪”</h3> <h3>上世紀五十年代定海道頭</h3> <h3>1840年,英軍第一次入侵定海時,定海知縣姚懷祥投水自盡的北門外梵宮池。</h3> <h3>定海北郊姚公殉難處石碑</h3> <h3>繆公衣冠墓</h3><div>繆公就是繆燧,是置定??h后的第二任知縣??婌菔俏缓霉?,舟山老百姓對他的感念之情,真的是浹膚淪肌,出自肺腑。</div><div><br></div><div>繆燧處處為老百姓著想,康熙五十四年(1715),全國郡縣地方官考績,繆燧被評為一等,康熙皇帝親筆為其題詩,以示褒揚:“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div><div><br></div><div>可惜的是繆燧在定海操勞過度,積勞成疾,當他將要升任杭州府同知之際,不幸病倒,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在鎮(zhèn)海去世,終年56歲。百余名定海人自發(fā)到鎮(zhèn)海為繆燧發(fā)喪,送靈柩至繆燧家鄉(xiāng)江陰,但見繆燧老家家徒四壁,無一件值錢之物,當了22年定??h老爺,居然家貧如洗,讓舟山人對這位清官愈發(fā)欽佩,感激備至。</div><div><br></div><div>繆燧去世時,舟山人曾請求官府將他遺體安葬在定海,禮部專門為此下文說:“遺骸歸葬故里,定海建衣冠冢”。于是,龍峰山普慈寺下就有了照片所示的繆公衣冠墓。</div><div><br></div><div>繆公衣冠墓大約毀于上世紀50年代,建革命烈士陵園時。</div> <h3>繆公衣冠墓。(攝于上世紀20年代)</h3> <h3>普慈寺</h3><div>普慈寺建于東晉,是定海歷史上建得最早的一所寺院,比普陀山觀音道場創(chuàng)建早500多年,原名“觀音庵”,北宋治平元年(1064),英宗皇帝賜名“普慈寺”,并詔定普慈寺為舟山本島主剎,一切重大佛事均在普慈寺舉行,島上所有庵院均由普慈寺節(jié)制,為昌國洲祝圣道場。定海的祖印寺于宋代嘉熙年間從衢山遷到定海城里,比普慈寺要遲700多年。 </div><div><br></div><div>普慈寺地處龍峰山麓,今海山公園烈士陵園下方。過去定海人口少,龍峰山在北門外,山坡上林木蔥蘢,環(huán)境十分幽靜。</div><div><br></div><div>普慈寺毀于定海淪陷時一場大火,解放初僅留下幾間劫后余生的破屋,后來建公園、造陵園,全被清除,如今還留下一些遺跡,“姚公殉難處”碑前面的那口池叫“梵宮池”,原是普慈寺的放生池。</div> <h3>1939年,舟山淪陷時被日冠焚毀的普慈寺。</h3> <h3>舟山宮井。</h3><h3> 舟山宮井,位于鎮(zhèn)鰲山南麓,是舟山明末抗清的一處歷史遺址。位于現(xiàn)昌國路舟山警備區(qū)司令部院內(nèi)。</h3><div>  清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清軍進攻舟山。舟山城陷,南明幾千將士戰(zhàn)死巷戰(zhàn),臣民一萬八千人同日殉難,魯王之妃見城破國亡,遂投宮井自盡。為使其遺骸不被清軍所窺,錦衣指揮王朝相、內(nèi)臣劉潮命人用巨石填井。之后,兩人共刎井旁而亡。</div><div>  此井見證舟山南明抗清史上悲壯慘烈的一幕,因井設于行宮中,故后人稱之“宮井”。</div> <h3>定海北郊龍峰山腳下的同歸域。(攝于上世紀20年代)</h3><h3><br></h3><h3>這是南明遺臣、將士、死難民眾一萬八千多人的合葬墓。南明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后,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進駐舟山,設行宮。順治八年,清軍攻陷舟山,上萬軍民殉難,清參軍喬君缽集殉難者尸首在此火化后合葬,勒碑書“同歸域”??滴跛氖辏?703年),建“成仁祠”三間。清代至民國,同歸域?qū)矣行蘅槨C駠醺慕ê?,占地二十畝,三進院落。解放后同歸域碑占作倉庫,文革時除墓冢以外的建筑均遭毀棄。文革后幾經(jīng)交涉,文化部門于1982年才得以收回墓園,199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h3> <h3>定海金塘瀝港平倭碑,明副總兵盧鏜在此誘擒倭酋辛五郎,俘斬倭寇數(shù)百。</h3> <h3>定海西道頭外的紅毛館。</h3><h3>定海“紅毛館”是康熙乾隆年間浙江對外貿(mào)易的一個窗口,開放了半個世紀。“紅毛館”的興廢反映了清朝統(tǒng)治者對外政策的變化,其歷史教訓值得后世思索玩味。</h3> <h3>舊時裕大醬廠</h3> <h3>舊時定海仙樂種植園</h3> <h3>定海的鄉(xiāng)村(攝于1887年)</h3> <h3>定海的鄉(xiāng)村(攝于1887年)</h3> <h3>定海鄉(xiāng)村墓地(攝于1887年)</h3> <h3>鰲山下硯池(今存),屋后是東門城墻,可見城頭女墻(攝于上世紀30年代)。</h3> <h3>定海城墻</h3><div>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定海置翁山縣,在鎮(zhèn)鰲山旁筑城墻,周廣五里,設四門。</div><div><br></div><div>宋熙寧六年(1073),改翁山為昌國,增筑城墻,延袤至九里。</div><div><br></div><div>東抱衙山(鰲山),西跨鎮(zhèn)鰲,圍成一個0.8平方公里的城區(qū)。</div><div><br></div><div>此后近千年間,或因兵燹戰(zhàn)火,或因風雨侵蝕,屢毀屢建,但城墻格局、城區(qū)大小基本未變。</div><div><br></div><div>解放后,定海城墻雖有不少毀損,但依然存在。照片是東門一帶城墻,城墻上面的城垛可以看得很清楚,城墻下面有硯池,鰲山即在近傍。</div><div><br></div><div>定海城墻于上世紀50年代后期拆除,拓建成道路,唯有北門的盤詰廳和暸望樓存續(xù)至今。</div> <h3>東郊硯池。</h3><h3> 硯池始建于公元1830年,四周用32塊石板圍合,欄板交接處有望柱24只,硯池欄板上刻有建造題記,對研究定海城區(qū)變遷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h3> <h3>今存的硯池。</h3><h3>硯池與奎光閣、文筆峰原為鰲山三大建筑,現(xiàn)僅剩硯池一處。</h3> <h3>鰲山上的奎光閣與文筆峰(攝于上世紀30年代)</h3> <h3>文筆峰,緊靠鰲山墩的奎星閣,高8米,頂端中央有高5米的圓柱形石筆矗立,底部是用巨石砌成的兩層基石,上層有鏤空石欄圍成的回廊,呈八角形,登入可眺望四周。</h3><div><br></div><div>取“尊師崇儒”之意,以開啟一方文思,振興一方文脈。明嘉靖癸亥年,由都督盧鏜、知縣何愈、都指揮李興建造。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定海縣知事莊綸渭重建。1973年拆毀。</div> <h3>1871年重建的奎星閣,后毀于文革造反派放的一場大火。</h3> <h3>奎星閣,建在鰲山墩山頂。是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定??h知縣王丕顯發(fā)起興建的,并撰《奎星閣記》。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廩生林保賢等發(fā)起重修。</h3><div><br></div><div>鰲山僅十余米高,因其形狀酷似傳說中的神鰲而得名,又銘衙山或霞山,俗稱鰲山墩。</div><div><br></div><div>奎星閣為清代磚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基高十米,閣前有石階,閣有三層,每層有八角飛檐,檐角古時懸有風鈴隨風作聲。登閣眺望,定海古城和海天景色一覽無遺。后在1968年的文革中燒毀。</div> <h3>民國12年(1923年),在鎮(zhèn)鰲山下建"成仁祠“,右邊是建于1922年的定海醫(yī)院。(攝于上世紀20年代)</h3> <h3>民國時的定海醫(yī)院。</h3><h3>舊時,稱傳染病為“瘟疫”“時疫”。定海也經(jīng)常有瘟疫流行,因缺醫(yī)少藥,死亡率很高。光緒三十四年(1908)11月,朱葆三與旅滬同鄉(xiāng)韓之鵬捐資在定海城南建濟生公所,并附設長春醫(yī)院(其中朱葆三出資2千銀元),為老百姓看病。</h3><div><br></div><div>1918年底起,定海境內(nèi)時疫流行,一些窮苦百姓無錢就醫(yī),以致不治身亡。朱葆三、劉鴻生等出資建臨時治疫醫(yī)院,聘請上海西醫(yī)來定海診病。1922年8月,朱葆三與旅滬紳商劉鴻生、朱嵐沁、王啟宇等捐資建定海醫(yī)院。</div><div><br></div><div>院址在定海公園(今警備司令部)內(nèi)新建的成仁祠右側(cè)。新建的定海醫(yī)院為一座兩層洋房,貧苦人家看病收半費,住院費用全免。每年春秋兩季施種牛痘,夏季打防疫針。</div><div><br></div><div>定海醫(yī)院自1922年創(chuàng)建,至1939年6月定海淪陷,被日寇搗毀,存在了17年,挽救了不少定海人的生命。-</div> <h3>公立定海醫(yī)院大門</h3> <h3>定海醫(yī)院內(nèi)的醫(yī)生護士與病人</h3> <h3>1955年的舟山醫(yī)院大門</h3> <h3>1955年的舟山醫(yī)院</h3> <h3>舟山醫(yī)院住院部舊址,現(xiàn)為舟山婦保醫(yī)院。</h3> <h3>上世紀20年代的東岳山,山下是道頭海涂,右面山坡上的建筑為東岳宮。</h3> <h3>氣勢恢宏的東岳宮外墻,墻下小廟為土地祠。(攝干上世紀30年代)</h3><h3>東岳宮</h3><h3>位于定海衜頭東岳山上。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清咸豐九年(1859)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又加以修建。</h3><h3>殿宇分前后兩進,前殿供東岳神,后殿供五靈官。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十五是東岳大帝生日,都要舉行迎神賽會,俗稱“三月半會”。賽會期間,廟宇戲臺演戲不斷,廟門外擺滿各種食品攤。</h3><h3>鴉片戰(zhàn)爭定海保衛(wèi)戰(zhàn)時,建有鎮(zhèn)遠炮臺,是抗英名將葛云飛的統(tǒng)帥部。</h3> <h3>東岳山上摩崖石刻"海幫靈岳”</h3> <h3>東岳山下紅毛墳一鴉片戰(zhàn)爭入侵定海英軍合葬墓(現(xiàn)存)</h3> <h3>大英水陸將士墓園,1958年被拆毀。(攝于上世紀30年代)</h3> <h3>學宮欞星門前的泮池和拱橋。(攝于上世紀30年代)</h3><h3>學宮是科舉時代的重要建筑,是讀書人學習儒家學說、宣揚儒家教化思想的學校,又是祭 祀孔子的禮制性建筑。據(jù)地方志載,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置翁山縣時,即建學宮于霞山(又 稱衙山,俗稱鰲山墩)之麓。宋熙寧八年(1() 78),縣令張豁文遷建學宮至芙蓉洲。清康熙二十 六年(1687),舟山展復,知縣周圣化在縣治之東重建學宮,址在今定海一中所在地。此后二百 余年間,學宮屢毀屢建,照片所示學宮則修建于光緒三十二年(19()6)。 學宮的建筑在當時來說頗具規(guī)模,中軸線上有戟門、校星門,進門有浮池,過伴池上的石 拱橋,有一排平房,穿過平房便是學宮大成殿。</h3> <h3>學宮大成殿。(攝于上世紀30年代)</h3> <h3>在定海城區(qū)昌國路105號定海一中校園內(nèi),有一座專門為敬奉康熙帝親題"定海山”匾額而建的御書樓。</h3><h3>據(jù)清光緒《定海廳志》記載,明末清初時期,海疆騷動,舟山尤為激烈。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海禁”措施,使舟山居民遷至內(nèi)地。<br></h3><h3>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海疆安定,一些大臣便建議展復舟山,康熙以“山名為舟,動而不靜”為由,詔改舟山為“定海山”,并御筆親書“定海山”匾額。</h3> <h3>蓉浦書院碑記。</h3><h3>定海蓉浦書院是康熙年間以繆燧號“蓉浦”命名的書院名稱。</h3><div>繆遂知定??h事凡二十二年,在任期間,筑海塘、興教育、修水利、平海盜,功績卓著,獲全國郡縣考績一等。康熙三十六年(1697),繆公自捐俸銀,在縣署北后河南岸造屋十余間,置田百余畝,創(chuàng)辦義學,招收平民子弟入學,稱“蓉浦義學”。他積極采納生員黃灝等人的勤工籌資之建議,鼓勵各家子弟義務開荒種植,所得資金用作擴建學宮,增收生員,修葺大成殿,開鑿泮池,建造石橋等。自捐藏書《二十一史》等數(shù)十部,使學宮規(guī)制煥然一新。學額由初時的11名增至35名,并有10名膳生享受公費,年給膳銀3.2兩。康熙四十九年(1710),定海生員黃灝等59人,有感繆公治縣利民之功德,在義學后河之北畔明代大學士張肯堂雪交亭故址,為繆燧(號蓉浦)建功德生祠,繆燧則堅辭不受,但黃灝等人不顧繆燧的勸阻,堅持建祠?!吧簟苯ǔ珊?,繆燧仍不接受,說服黃灝等人將“生祠”改建為書院。書院初祀文昌,名“文昌書院”。書院落成后廣請名師教授,制定獎學機制,一時名聲遠播,吸引城鄉(xiāng)有志人士紛紛就讀,書院真正成為文人學士讀書治學場所??滴跷迨哪昃赵拢ň旁拢┝ⅰ度仄謺罕洝芬蛔?,以示紀念。</div><div>康熙五十五年(1716)繆遂去世后,“蓉浦義學”和“文昌書院”合并,以繆遂的號“蓉浦”命名,黃灝等另建東廂房3間祀繆燧的牌位,史稱“蓉浦書院”。院產(chǎn)有民田 35畝,民地150畝,涂田27畝,山100畝,蕩田77畝。該書院設有專款資助貧寒士子作參加鄉(xiāng)試的川資,每科給制錢三十貫,如能參加禮部試,每科再增給制錢資助。后任知縣曹秉仁、黃應熊又先后續(xù)置田地。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定海淪陷,蓉浦書院被入侵英軍焚毀。咸豐七年(1857),繆燧第五世族孫繆步瀛出任定海廳同知,繼承先祖遺志重建義學講堂、學舍20余間,并捐俸增置田地產(chǎn)。至光緒十年(1884),義學已有田123余畝,地33余畝,山3畝,涂田 169畝,官田120畝,蕩田10畝。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月,蓉浦書院與蓉浦義學一起改辦定海廳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為定海縣立高等小學校。學生人數(shù)90人,分三個年級,教員7人,職員1人。民國八年(1919),又改稱定??h立第一小學校,民國十九年(1930),復改稱縣立蓉浦小學,民國二十三年(1934),更名書 院弄小學。民國二十八年(1939),書院弄小學被入侵日軍占作司令部,學校師生遷至私立舟山初級中學小學部合并辦學。1945年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書院弄小學原址創(chuàng)辦私立舟山小學。1950年9月,定海縣立簡易師范學校與定??h立中學合并,成為該校簡師科。1952年,舟山小學由人民政府接辦,更名定??h城關(guān)鎮(zhèn)第三小學,1957年更名為定海師范學校附屬小學,1960年復稱舟山小學。1972年起,學校附設初中部,1978年初中部增至8個班級,學校擴建為定海縣第二中學。1987年,定海撤縣改區(qū),定??h第二中學更名為舟山市定海區(qū)第二中學。1998年9月,舟山市教委投資1600余萬元建設新校,1999年8月,定海區(qū)第二中學搬出定海書院弄17號舊址,遷于現(xiàn)址定海區(qū)合源新村76號。隨后,舟山市成人教育中心遷入該舊址,并發(fā)現(xiàn)了《蓉浦書院碑記》碑。為弘揚舟山優(yōu)良的文教學風,繼承繆燧等先賢人文遺志,2001年2月,舟山市成人教育中心與舟山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成立以繆燧字蓉浦命名的“舟山蓉浦學院”。現(xiàn)校址在定海東海東路77號。分部校區(qū)“舟山蓉浦學院科技信息樓”現(xiàn)址定海環(huán)城東路19號。學院以蓉浦命名,既弘揚先賢興學之美德,又為舟山市創(chuàng)建海洋歷史文化名城添一抹亮色。</div><div>蓉浦書院舊址現(xiàn)已被開發(fā)為“書香苑”居民小區(qū)。</div> <h3>老屋墻頭"海岳傳芳"匾刻</h3> <h3>"德禮不易"匾刻</h3> <h3>民國時代,封火墻外的西大街入口,墻門上寫著"百樂門大飯店。</h3> <h3>難得一見的定海城北門老照片</h3> <h3>定海老城民居</h3> <h3>留在舊照中已被拆除的古民居。</h3> <h3>1998年7月,行將拆毀的孫家大院。</h3> <h3>舊城改造中行將拆除的定海北門金家大院</h3> <h3>北大街金家大屋,現(xiàn)已拆除成了移動公司大樓。</h3> <h3>北大街干大圣廟斜對面的買豆腐、香干的小店。店屬部隊房子。現(xiàn)兩邊房子已拆,建成定海的主大街一人民北路。</h3> <h3>原北大街南端,右側(cè)為丁四房,左側(cè)為陸軍服務社(干大圣廟)。</h3> <h3>當年通往道頭的人民路,右側(cè)為樂南庭建造的街樓。</h3> <h3>定海和昌弄樂家大院,2005年春節(jié)后拆除。</h3> <h3>當年河道縱橫的定海古城有許多古橋(攝于上世紀30年代),如今大多只存在于黑白照片中。</h3> <h3>上世紀20年代的狀元橋,橋上小屋為土地祠。</h3> <h3>狀元橋</h3><div>位于古城市中心,史稱舟山第一橋。宋代知縣王阮在造此橋時,挖得一石,隨手書道“人從橋上行,狀元此時生”,并讓人刻于石上,置在橋頭。</div><div><br></div><div>明洪武年間,橋邊附近的張信狀元及弟,市人又鐫刻有“開元文運,石著讖符,張公應魁,啟我后儒”的橋銘。</div><div><br></div><div>從此,“狀元橋風水好,應符讖”之說始流行開來,形成城內(nèi)結(jié)婚,花轎必過狀元橋的習俗。</div><div><br></div><div>民國十七年(1928),作為石拱橋的狀元橋與當時的交通不相適應。為此,建筑商潘尚林允以獨資營建新橋。</div><div><br></div><div>新修的狀元橋是鋼筋水泥平橋,稍成弧形。解放后,狀元橋仍完好無損。上世紀七十年代,河道填塞,道路拓寬,古狀元橋隨之拆除,也許在上了年紀的定海人頭腦中還能找到它的身影。</div> <h3>民國以來的狀元橋</h3> <h3>兒時多少回走過狀元橋上學去,如今狀元橋只存在于黑白照片中。</h3> <h3>西門西安橋。</h3><h3>這是架在西門外濠河上的一座石橋。</h3><div><br></div><div>在使用冷兵器的年代,城墻無疑是抵御外來入侵者的有效工事。為了防止入侵者接近城墻,城外鑿有寬闊的河道,稱為濠河,城墻和濠河構(gòu)成城池安全的“雙保險”。</div><div><br></div><div>同治年間修的城墻有東、南、西、北四道城門,供城內(nèi)外人通行,走出城門因為有濠河阻隔必須架橋。</div><div><br></div><div>最早,城外設置的是木吊橋,白天放下,晚上吊起。后來有了槍炮,城墻與濠河作為防御工事其作用已大打折扣,于是將吊橋改建成固定的石橋,以便于行人出入城門。</div><div><br></div><div>四城門外四座橋各有名稱,東門叫東美橋、南門叫南珍橋、西門叫西安橋、北門叫北寶橋。宋代明道元年(1032),河南開封有個叫陳文諒的人遷居昌國,他捐資將木吊橋改建成石橋,人稱“陳太翁橋”。</div><div><br></div><div>到明代,為抗倭,石橋拆除,至清末才由定海的在滬紳商捐資重建一座雙拱石橋。東美橋、西安橋、北寶橋也相繼建成。</div><div><br></div><div>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拓寬道路,城墻和城外的四座橋漸次拆除,除了這幅西安橋的照片,其他三座橋的照片已難得找到。</div> <h3>東郊洞橋。</h3><h3>洞橋在定海城的東城門外,舊時,是城內(nèi)外居民往來的必經(jīng)之地。</h3><div><br></div><div>這是一座典型的古石橋建筑,呈拱形,兩側(cè)有石板護欄,上下有石階,造型很美。</div><div><br></div><div>洞橋于1966年修筑定沈公路時拆除,改建成鋼筋水泥橋(今處解放東路與新橋路交接處),河面也較前為窄。</div> <h3>甬東橋</h3> <h3>繼思橋</h3> <h3>西郊曉峰橋</h3> <h3>定海小沙天后宮</h3> <h3>天后古廟</h3> <h3>大戲臺上掛著"作如是觀“匾。</h3> <h3>民國時定海公園內(nèi)的雪交亭。</h3><h3>明未清初,抗清明臣張肯堂,兵敗后袍服官帶,寫下絕命詩后自縊于雪交亭。雪交亭原建在張肯堂住處(今書香苑小區(qū)),后遷建在鎮(zhèn)鰲山下總鎮(zhèn)府內(nèi)(今舟山警備區(qū))。</h3> <h3>民國時的定海公園(今舟山警備區(qū))</h3> <h3>定海公園</h3> <h3>民國10年(1921年),劉鴻生出資創(chuàng)辦舟山中學前身"私立定海公學"。(攝于上世紀20年代)</h3> <h3>校園內(nèi)的思劉堂,應當是感恩紀念劉鴻生的。</h3> <h3>私立舟中校長辦公室</h3> <h3>私立舟中東教學樓</h3> <h3>私立舟中北教學樓</h3> <h3>當年的校舍平面圖</h3> <h3>私立舟山中學復校典禮師生合影</h3> <h3>定海縣中校舍一角</h3> <h3>私立舟山初中附屬小學</h3> <h3>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民辦東海中學</h3> <h3>定海城關(guān)一小本部教學樓。</h3> <h3>定海小學的前身為定海女子小學,創(chuàng)建于1912年9月。首任校長沈毅女士是一位愛國人士,擁護國民革命,帶頭剪發(fā)放足。每逢全國或上海、北京等地發(fā)生愛國反帝、反封建斗爭,“女小”總是率先響應。1925年至1926年,中共上海區(qū)委和寧波地委先后派員來定海,都以“女小”為落腳點。1926年12月,中共定海獨立支部就誕生在該校,成為領(lǐng)導定海工農(nóng)運動的中心。1938年中共定海縣工委在該校成立,成為領(lǐng)導全縣人民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定海“女小”被譽為“革命的搖籃”,中共舟山黨組織的誕生地。</h3> <h3>這張老照片拍攝于1942年,照片里有縣立平政橋小學大門,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定海小學的前身。</h3> <h3>首任校長沈毅女士</h3> <h3>一生獻身教育事業(yè)終身未嫁的美女校長沈毅。</h3> <h3><font color="#010101">城關(guān)一小幼兒園全體工作人員留影。(攝于1960年7月15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