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那遙遠的小山村

張三五

<p> 我那遙遠的小山村</p><p><br></p><p> 張三五</p> <h3>  在黃土高原的深處,在晉陜峽谷的西岸,有一個馬蹄形的小山窩,這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一個陜北黃河岸邊的小山村。<br></h3> <h3>  一條小河在村莊下面深切的石坷槽中汩汩流淌。村莊的對面叫對面畖、高峁山、蟠桃峁,村莊的后面叫后溝里、馬場原、檸條畖、小豆渠,村莊的前面叫前山峁,拐山里。村莊背靠著一個像龍一樣的山脈形成的山窩子,能俯視整個村莊的地方叫場崾峴。那里通風,有幾個打莊稼的場子在那里。村莊背后是寨子峁、老河溝。老河溝里有發(fā)源于清澗的一條老河(大一點的河)在默默繞行。你聽,那發(fā)出轟轟隆隆呼呼嗡嗡聲音的地方是黃河水流淌的聲音和黃河水沖擊兩岸石崖發(fā)出聲音的交響樂。從小到大,我能知道的是黃河的沖撞聲無時不刻地提醒我的祖輩早睡早起、勤勞勇敢、純樸善良。</h3> <h3>  背靠龍脈,山環(huán)水繞。站在村莊的最高處,面向著黃河,俯瞰龍一樣的聰墚峁、場崾峴、前山峁,俯瞰被四面山墚墚擁抱的山窩子,俯瞰滿山滿畖的棗樹柳樹椿樹,俯瞰被大河小河纏繞的整個村莊,如果懂風水,您會脫口而出:好地方。</h3><div><br></div> <h3>  我生長在這個村莊,我的哥哥姐姐生長在這個村莊,我的爸爸媽媽生長在這個村莊,我的爺爺奶奶生長在這個村莊,當然了,我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也生長在這個村莊。</h3><div><br></div> <h3>  村莊小河的發(fā)源地叫澗子灣,離村里窯洞最近處大概只有幾十米,就是這小小的澗子灣,先后有四處水源地,先民們在有水源的地方挖個坑,圍著水源壘些石頭,把水聚起來,就是供養(yǎng)村莊人生生息息的澗子(小水池)。夏天洪水沖沒了,再壘。我所能知道的最早的先民是擔著木桶來取水。再早的先民是用什么來取水、是陶盆瓦罐嗎?我就不得而知了。</h3><div><br></div> <h3>  這條小河從溝底的石縫中擠出,先聚滿澗子,供人畜飲用,多余的水順著石槽流走。千百年來,無論黃河岸邊怎么干燥干旱,這條小河從未干涸。這條小河在石縫中發(fā)源,一直在石坷槽中流淌,我們就叫她石河吧。這回你該知道我網(wǎng)名的緣由了。她沿路吸收了園子灣里同樣從石縫里擠出來的水,再走幾步又牽著高峁山下泛水井涌出來的泉水。隊伍壯大了。一路唱歌濫談地匯入發(fā)源于清澗的老河水,一起躍入黃河。從此啊,她就要去見大世面,從此啊,她就要出遠門了。她飄過泥灣界、延水關(guān)、清水關(guān)、鐵羅關(guān)、馬頭關(guān),跳下壺口瀑布,沖出龍門、潼關(guān)、三門峽、小浪底,奔騰在中原大地,沖向了大海大洋,從此她就真真切切地飄洋過海了。我知道,她是唱著扭著去見那些大江大河的,她唱的是陜北信天游,扭的是黃土地里的大秧歌。我知道,那些大江大河在擁抱她時是瞪大了眼睛的,一邊投來好奇的眼神和一連串的疑問,一邊欣賞她隨性的信天游和狂野的陜北秧歌。<br></h3><div><br></div> <h3>  在這樣村莊里長大,喝著澗子溝掌里流出的山泉水,吮吸著大河小河和黃河洗滌過的空氣,你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種自豪感。反正我是這樣。從小到大,玩耍在行走在金子一樣的黃土里,我總有一種預(yù)感,這個村莊要出些大人物。當然是不是你,有沒有你,那倒另當別論,但出是肯定的要出的。認識我的人,都說我很自信,太自信。我想與這塊土地是不無關(guān)系的。</h3><h3><br></h3> <h3>  村莊的歷史有多長?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沒有人能說清楚了。這個村莊過去叫過“石磕村”,那是清朝道光年的事了,有史料為證。現(xiàn)如今叫“石克村”。我的解釋是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具體從哪一天開始的?由誰拍板才由“石磕”改成“石克”?說不清了。我一直認為這兩個名字是不符合陜北乃至中國給村莊起名的習慣和倫理邏輯的。自古至今,人們給村莊起名字大多以最早住下來的先民的姓氏、再加上村莊方位、地形特征、山川河流、歷史大事件等等特征來命名的。如石家莊、高家畔、張家山、李家灣、劉家河、宋家川、文安驛等。一個村莊怎么可能用馬克思的“克”來命名呢?一個村莊又怎么可能用“磕頭”磕來命名呢?村里的長者告訴我,這個村子最早最早是姓石的人家住,叫石家河。我在村子里一個古老石條上看到“石河村”的字樣,但現(xiàn)在都無法證實了。也許是明朝大移民時我的祖先才來此居住。難道是原來叫石河村,當?shù)厝税选昂印焙汀翱摹薄皻ぁ钡淖x音相似,又因為村莊的四處全是石砭石崖,時間一久,人們就把“石河”讀成“石殼”“石磕”了,也是大有可能的。她叫什么已經(jīng)無關(guān)緊要了,她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她是我的夢,她是我的根,她是這里生長的村民魂魄所在所依就夠了。</h3><div><br></div> <h3>  村莊分為6部分,上屹嶗、陽砭里、背砭里、前砭里、下溝里、干渠家等。村莊每一部分是獨立的又是相互呼應(yīng)的。六個部分上下左右、相依相存就構(gòu)成整個村莊。村子里的主姓是郝。當然還有白姓、楊姓、高姓、霍姓。對了,還有那些嫁到這村里帶來各種姓氏的,我就無法說清了。但不論你姓張還是姓王,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石克。</h3><h3><br></h3> <h3>  村子里能人很多,名人很多,震古爍今的人和事也很多,你要想知道,我得一樣一樣地說。</h3> <h3>  我的父親母親就是了不起的人物。你想,從上世紀30年代末起,一個都是貧苦農(nóng)民的家庭,生育了13個孩子,把活下來的八個子女全都供養(yǎng)成公家人,并供出幾個當年的大學生,那是需要怎樣的魄力和能力啊。我的爺爺也算一個。翻閱家譜,我的爺爺是村子里第一個共產(chǎn)黨員,也是全縣最早的共產(chǎn)黨員和紅軍。在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他一次就為共產(chǎn)黨的隊伍捐獻30石糧食。只是英年早逝,讓我這當孫子的連見面的機會也沒有。<br></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這個村莊最重要的時代應(yīng)該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個年代,為共產(chǎn)黨做事,為紅軍的隊伍做事成了一種時尚和風尚。上屹嶗的郝生祥、楊正耀;背砭里的郝明亮、郝芳 、郝延齡、白彥祥、郝延壽、郝延智、白志祥;上渠里的郝明堂 ;陽砭里的郝瑞泉、郝瑞明、郝瑞軒、郝瑞銀、郝瑞祥;下溝里的郝建基、郝國全、郝國華,干家渠的高蘭、高金堂、高志誠、霍升義等等,都以不同形式為革命貢獻了自己青春和力量。母親說,父親和村里幾個年輕勞力,趕著毛驢給共產(chǎn)黨隊伍送糧走了好幾個月才回來。母親還說,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進攻延安以后,她們天天都在藏反。陜北人把敵人進攻后躲藏叫藏反。她們把所有糧食都藏起來。當時母親正在生我三姐的月子里,母親3月23日生的三姐,就那樣得天天躲藏。小山村的黎明,鼎沸的聲音吵醒了熟睡的人們,原來縣城周圍的人們都到黃河邊的村子來投親靠友、躲難藏反,閑窯爛窯都住滿了人,有的人家專門在山里挖了山窯窯躲藏,有的在山溝隔旯,莊稼地里躲藏。村莊的山峁上天天有人站崗放哨,一有消息就通過高高的呼喊來通知全村人和周圍的村莊。孩子們隨黑就早早躲藏到莊稼地里。關(guān)鍵時還得把吃奶孩子的嘴捂住。其實胡宗南的部隊只到過十八坡原,客臺溝等地,離我家20公里的地方就折回了。就這樣,害得全村人東躲西藏了幾個月。胡宗南以為他用23萬部隊對付2萬多共產(chǎn)黨的部隊。其實,他是用23萬部隊對付共產(chǎn)黨的2萬多部隊加上陜北200多萬人民,焉有不輸?shù)牡览怼?lt;/font></h3> <h3>  我們村先后有郝生祥、郝瑞明兩位祖輩為中國革命的解放事業(yè)在戰(zhàn)場英勇獻身。母親特別說了郝瑞明。本來應(yīng)該是征兵征到郝瑞明的一個哥哥,郝瑞明的那個哥哥沒有生下兒子,郝瑞明有兒有女,郝瑞明就自告奮勇地替哥參軍。這就是我石克村走出的陜北漢子。在革命需要時挺身而出,接替哥哥,為國獻身。</h3> <h3>  一個百十人的陜北小村,就有幾十號人在革命年代同時為革命事業(yè)去工作去獻身去奉獻。不,是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以這樣那樣的形式為中國革命做這樣那樣的工作:當紅軍、當八路、傳遞書信、做軍鞋、烙餅子、送公糧、抬擔架。媽媽給我說,紅軍東征回師陜北時就從咱們村子過的,紅軍的隊伍可長了,走了幾天才走完。這是中國革命在陜北走向勝利的縮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你拿大刀、我扛長矛、傾心協(xié)力、人到心到,在這樣的土地上鬧革命,革命事業(yè)哪有不成的道理。<br></h3><h3><br></h3> <h3>  你聽呢,陜北民歌飄過來了:<br></h3><h3><br></h3> <h3> 陽灣里的柳樹背畖里的桃,<br></h3><div> 共產(chǎn)黨來了咱跟上跑。</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 <h3> 紅軍共產(chǎn)黨天心順,</h3><div> 全中國的老百姓都隨了紅軍,</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 <h3> 雞娃子那個叫來狗娃子咬,</h3><div> 我那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div><div> ……</div><div><br></div> <h3>  這回你知道了,我陜北文化的老師都在這里,我陜北藝術(shù)的師傅都在這里,我陜北民歌的根就在這里。陜北秧歌,陜北民歌、陜北說書、陜北音律,從早上聽到晚上,從晚上聽到天亮,天天聽、月月聽、年年聽、你不會唱也會哼哪。</h3> <h3>  這個村莊在革命時代和建國初,曾經(jīng)是縣上東區(qū)的中心村和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鄉(xiāng)政府就設(shè)在村子唯一四方四正的上屹嶗院子里。村子在1960年就通了電話。當時具體境況是怎樣的,誰是鄉(xiāng)長、有多少公務(wù)人員、管轄范圍有多大、為什么要搬遷?我是一概不知的,我真的想給你們多說點,但那時我還沒有出生呢。我知道的是這個上屹嶗后來是學校所在地。我知道的是后來在黨史和延安精神教育方面在全國出名的專家教授郝鳳年先生在這個學校里上了幾年學。我還知道的是在建國后的一段時間里,這個村子和我的祖國是一樣的,面對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面對帝國主義的圍困,面對勒緊褲帶咬緊牙關(guān)的抗美援朝,面對蘇聯(lián)背信棄義的賠款,面對社會主義中國建設(shè)的探索,面對連年的自然災(zāi)害,一代接一代的祖輩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勞作。有些事我能記得了:我的祖輩頭頂烈日、身披寒風,在黃土里掏地耕地,種地鋤草、送糞拿糞、收割莊稼、打場揚場,他們一邊干活一邊哼唱陜北民歌,他們悠揚的回牛聲,他們訓叫孩子的聲音,她們呼狗罵豬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們佝僂的身影,古銅色的臉龐,純樸純正的鄉(xiāng)音,總是讓我難忘,總是在我的眼前縈繞,總是在我的耳際纏綿回響。苦啊,累啊,在那樣的歲月里成了家家戶戶的家常便飯。夜深了,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我的父親母親,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叔叔嬸嬸總是在劃玉米、掏棉花、做棉衣棉褲、納鞋底、納鞋幫、上鞋、捻毛線、打襪子、打席子、編籠子……我兒時的記憶是我睡覺前父母在干家務(wù)活,我睡醒了他們還在干家務(wù)活,讓我納悶的是怎么有那么多活要干呢?他們怎么就不瞌睡呢?但再苦再累,全村人都是先交夠國家的公糧,優(yōu)質(zhì)完成國家分配的各種任務(wù)。年年月月,我們都是滿面春風地走在人民公社所有村莊的前面,我們都是公社的標兵和旗幟。說實話,那些年,村民們的日子是苦焦的,是有那么幾年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日子。再苦再難,吃糠咽菜,我的爺爺奶奶們,我的叔叔阿姨們,我的嬸嬸娘娘們,我的哥哥姐姐們,總是團結(jié)一心、共度難關(guān),總是那樣的樂觀,那樣的向上,總是那樣地教育孩童學好人做好事??偸怯写笕撕⑼瘞椭鷦诹ι俚娜思?、外頭工作的人家擔水砍柴、推磨磨面。你要知道,那時的磨面主要靠人力推著石磨轉(zhuǎn),推動石磨子那是要一圈一圈的轉(zhuǎn)哪。<br></h3><div><br></div> <h3>  再給大家說說高峁山下面的黃河吧。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家就在黃河的岸上住,這是讓我一生榮光的事啊。你會游泳嗎?你在滿是泥沙的黃河里游過嗎?你撈過石炭(煤炭)嗎?黃河在下大雨時,把陜蒙交界處的露天煤塊順河飄下時,你來過黃河灘發(fā)河財嗎?你見過黃河灘上男人們赤身裸體背著撈斗奔跑的場景嗎?現(xiàn)如今,你就是掏再高的價錢,也沒有人給你組織那樣的場景了。我總是能記得一次一次的撈煤,我總是能記得父輩們忙碌慌亂的奔跑。撈好的煤要運到遠離岸邊的地方,怕再來水推走。有一次,在石炭還沒有推下來時,只有8、9歲的我和石堂順著黃河飄游,黃河水把石堂卷入一個旋渦,呼喊、奮爭,伸手拉拽,使出渾身解數(shù),我們同力使玩伴脫險。其實人的膽子就是這樣練出來的,不知我的發(fā)小還記得嗎。母親給我說,那年那月,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她們四五個婆姨和鄰村叫雙喜的男人在夜色下偷偷坐著羊皮筏在泥灣界過黃河、到山西用銀元換點糧食。實在沒有什么吃的了,一大家子斷頓了,那時農(nóng)業(yè)社太忙,糧食是不能私人販運的,救濟糧也吃完了。男人們走不了,十來口子人等米下鍋,不能餓死啊,媽媽說:黃河水很涼很涼!</h3><div><br></div> <h3>  這個村莊的人是地地道道的、標致的陜北人特質(zhì),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相幫相助。村子里有個奶奶,我不知道姓名,只知道她是紅狗媽的,為人厚道,威信極高。那時家里窮,常常吃不飽肚子,她經(jīng)??吹轿覀冞@些饑腸轆轆的孩童給點吃的,一塊玉米糰子,一屹塔糠窩窩來救濟我們。我人生最早的記憶就是她老人家給我的:一小碗米飯和豬肉粉條。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我混的有點人樣子時,她老人家早已歸天,不知她老人家在天之靈是否有知,孫兒想她哪。當然了,還有毛鎖媽的,排媽的、寶媽的、猴堂媽的、猴媽的、太猴媽的、金元媽的、太媽的、端午媽的、二媽、四媽,一個個良好美德的陜北女人躍然紙上,我真想給她們每個人都寫一個專著啊。<br></h3><h3><br></h3> <h3>  每到冬天,陜北雪多,不易消化。人們總是早早將院子里的雪掃得凈凈的,同時又將家家戶戶的連接路掃通,再有序地將村與村之間的路掃通。是誰給他們定下來的規(guī)矩呢?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從小小的開始就跟著大人掃院子,掃場、掃路。陜北的雪天,打開家門,滿山遍野的雪飄來,這是我陜北的美,這是我家鄉(xiāng)的美,這是我那遙遠的村莊的美。記住,陜北的天冷,不能把院子里的雪踩實,那就掃不了、化不了了,在野外、在空曠的地方,你就盡情地跑,隨心地喊吧。</h3> <h3>  長大以后,在城市里生活,關(guān)中平原,小娃娃見到冰溜子,是很稀奇的。小山村的冬天,到處都是冰和冰溜子,玩啊玩,玩啊玩,那時小,不怕冷,等記起回家時,布鞋已經(jīng)濕透了,挨訓甚至挨打那是必須的,誰讓你不長記性呢。<br></h3><div><br></div><h3><br></h3> <h3>  在我的記憶里,白彥祥是村里的古今(故事)大王。他咋那么好的記性呢,什么都知道,肚子里的古今好像說不完。他家就在村子背砭中間住,每到農(nóng)閑時間或到了晚上,他家的門口總是聚集了好多好多孩子,干什么?準備聽他講故事啊。他干完活一回到家,村里許多男女孩童就圍在了他家的炕欄石上,常常是他把吃飯的碗一放,我們就,“二大、講”“二叔、講”“二爺爺、講”。前后幾代人,他講了多少古今,真是不記其數(shù)。什么豬八戒孫悟空、李魁武松,什么趙云長坂坡,什么憨女婿丈母娘,這個忠臣那個奸相,最早我們都是從他那里聽來的。</h3><div><br></div> <h3>  村莊里有個習慣,誰家有什么紅白喜事,病病災(zāi)災(zāi),總是全都上手,要人有人,要錢出錢,要牲口出牲口。特別是誰家的老人不在了,不管你是什么姓,不管你多忙,孝子往你面前一跪,你再忙都得放下手里的活。老人們教育子女說:一定要相互幫助,誰家墳頭也沒有不死的草啊。我在農(nóng)村時,就受到各種各樣的幫助,謝謝您了,我的鄉(xiāng)親。<br></h3><div><br></div> <h3>  這個村莊是方圓幾十里的文化村,很早很早,村口立有功德碑。石碑在破四舊時給破掉了,現(xiàn)在已無法查找。我所知道的是那是歌頌文化功德和文化名人而立的。這個村的大人愛供娃娃上學,這個村的孩子愛上學,愛學習,學得好。在上世紀58年,全縣東區(qū)只考了兩個大學生,都是這個村的。一個叫郝延年、一個叫郝延康,一個在烏魯木齊工作,一個在呼和浩特工作。當然了,鬧革命成功后成為門外人的,那很多了,他們的好多后代我都沒見過,我也不認識。再后來,村子出的有學問有文化的人就更多了,數(shù)不勝數(shù),百十年來,幾百號人的大學生、工人干部、個體老板蜂擁而出,縣團級、地師級、全國知名教授很多了,我怎么能數(shù)得清呢?在有那么十幾年的時間里,這個村莊的清晨和夜晚,總能聽到笛子的悠揚聲飄過來,這是村里的笛子手郝楓林和他的徒弟在吹奏《揚鞭催馬運糧忙》《秋收》《邊區(qū)運輸隊》陜北民歌等。聽說他后來成為陜北有名的笛子大王了,再后來還是縣文化館館長了,那是后話了。</h3><div><br></div> <h3>  這個村子最輝煌最熱鬧的時代,要數(sh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那時候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運動風起云涌,溝溝岔岔的大壩一個接一個地打起來,山山畖畖的梯田滿山滿坡地修起來,開山劈崖填溝蓋橋地把道路修通暢了。當時正是我大哥的年代。他和習近平總書記是同時代的延川縣優(yōu)秀大隊干部。高中畢業(yè)不久他就擔任了大隊書記。母親一而再地告誡哥哥,要帶頭、要公心,正人先要正己,要一碗水端平。我記得有個叫向蓮的女子,吃了很多苦,太能干了,山里往回背莊稼,一次背230多斤呢?在全體鄉(xiāng)鄰的共同努力下,村莊很快成了全縣的模范村,大哥也成了全縣的模范青年,在推薦大哥上大學時,全村人依依不舍的送別場景,我歷歷在目。</h3><div><br></div> <h3>  鑼鼓敲起來了,秧歌扭起來了。每到農(nóng)歷的秋冬季節(jié),全村人都在等啊等,盼啊盼。就等到了臘月過年,一家子人一村子人在一起紅紅火火地、痛痛快快地、高高興興地過上一個新年;瘋瘋癲癲、酣暢淋漓地鬧上一場子秧歌,抖掉一身的晦氣,迎接來年的祈盼和輝煌。你看,我們村的秧歌隊過來了,姑娘小伙子們扭起來了,老頭老太太們扭起來了,傘頭帶著全村子人搖頭晃腦歡天喜地來迎接新年了。</h3> <h3> 提起我的家來家有名,</h3><div> 家住在陜北的石克村。</div><div> 夜夜我常聽那黃河聲,</div><div> 天天我常過著好光景。</div><div><br></div> <div> 高天上的太陽紅又紅,</div><div> 共產(chǎn)黨的恩情像海一樣深。</div><div> 共產(chǎn)黨為的是咱老百姓,</div><div> 全村的這老少都喜盈盈。</div><div><br></div> <h3> 習近平總書記真英明,<br></h3><div> 在梁家河盛了七年正。</div><div> 領(lǐng)導著咱們來干革命,</div><div> 全中國人民就一路平。</div><div><br></div><div><br></div> <h3>  文化活動越來越多,經(jīng)濟越來越好,家家戶戶的光景越來越紅火了,再也不用餓肚子了。村莊的好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好了。人們一聽說找了這個村子的女子作老婆,那是一種榮光。好女子們聽說要嫁到這個村里去,那興奮勁就不用提了,還要什么彩禮呢。<br></h3><h3><br></h3><h3><br></h3> <h3>  很早很早就想寫一點故鄉(xiāng)的文字,但想說的話太多了,從那里說起呢?說些什么呢?今年春節(jié),我去拜訪了我的二叔郝延慶,他說你抓緊寫,寫好后他一定要看。老人家已經(jīng)80多歲了,時光不等人啊,我還等什么呢?</h3><h3><br></h3> <h3>  這幾年,我的一個嬸娘總是微信我:咱們村里要修沿黃公路了;勘探的人員進村了;咱們村的秦畖里、老塬里好多地已經(jīng)征過了;你家原來的自留地也讓占用了;咱們村里沿黃公路開工了;沿黃公路路基都好了,可寬了;沿黃公路要鋪油路了;沿黃公路路通了;你再回來一定要走沿黃公路、可快了!我的五嬸啊,您嘮嘮叨叨的,搞得我好像在村子里一樣,有點風吹草動我全知道。我家門前有條路,就是沿黃公路。到了深秋,滿山滿坡的紅棗,珍珠瑪瑙似的掛滿了棗樹,地上是金黃色的樹葉,你輕輕一抖,紅棗像跳舞似的發(fā)出灑啦啦的響聲,似乎在吟唱最優(yōu)美的信天游,你隨意采摘吧。當然了,你還需要一個很懂陜北的人給你當導游,那就叫上我。<br></h3><h3><br></h3><h3><br></h3><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h3><br></h3> <h3>  不知從哪一年起,我的小山村又和全國的許多小山村一樣荒蕪了。一人多高的野草長滿院子,有的窯洞坍塌了,有的窯沿石不翼而飛了,雞犬的聲音也稀少了。村子里的年青人都出去了,有的攬工程,有的去跑運輸,有的打工,有的去陪讀,每次回去,只能看到整個村子只有四五個年齡大的人在留守,整個村子看起來沒有以前的生氣,想想當年的紅火熱鬧,想想當年的春華秋實,看著眼前的景象,眼淚不由奪眶而出。何年何月,生我養(yǎng)我的這個土地,再會重現(xiàn)昔日的輝煌?欣慰的是,村里人會告訴你每個孩子的情況,所有從這個村子里走出去的人,人人都很優(yōu)秀,個個都吃苦耐勞,有所作為。<br></h3><h3><br></h3><h3><br></h3><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  就是今年,一聲春雷響徹祖國大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眼前一亮,小山村的春天又來了,我們又要重塑昔日農(nóng)村和農(nóng)業(yè)的輝煌。今年春節(jié)回到故鄉(xiāng),這小山村似乎也知道了喜訊,喜笑顏開地迎接我。我的哥哥為此專門召開了家庭會,說他要帶頭重修家里的院子,征詢我們的意見。雙手贊成,要錢出錢,要力出力。<br></h3><h3><br></h3><h3><br></h3><h3><br></h3><div><br></div><div><br></div> <h3>  我在這里長大,我在這里玩耍,我在這里哭過,我在這里笑過,這里的山峁峁,溝畖畖、崖畔畔、河渠渠,我是那樣熟悉,那樣呼之欲出;這里的每顆樹、每顆草、每顆莊稼、每只小鳥,對我是那樣熱情,那樣瘋癲,見到我總是搖頭擺尾。年年月月,我總是找機會找著借口回去看看她們。說了不怕你們笑話,我這人沒有出息,年年月月,我總是回到這里,不知怎么,我總是想她們,我總是想起他們。</h3><h3><br></h3><h3><br></h3> <h3>  每次回到村莊,在場崾峴一站,大口大口吮吸故鄉(xiāng)空氣,細細品味故鄉(xiāng)泥土的芳香。大聲地吼喊起來,我的叔叔嬸嬸們,我的大大媽媽們,我的哥哥姐姐們,我的爺爺奶奶們,我回來了,我回來看你們了,陽砭上“背鍋”(累彎腰就叫背鍋)老婆的小兒子回來看你們了,我的小名叫什么,您還記得嗎。你看,這里是三鎖家,這里是延兵家,這里是紅狗家,這里是金元家,這里是端午家,這里是石堂家,這里是星偉家,這里是太家,這里是寶家,好了,鄉(xiāng)親們,原諒我吧,這里不能把你們一一點到,但我的心里永遠想著你們,永遠愛著你們。<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  這一生走過四面八方,走過天南海北,最吸引我的地方,最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最最魂牽夢繞的地方就是這里,就是這個小村莊。<br></h3><div>我那遙遠的小山村,</div><div>我那遙遠的小山村――</div> <h3>張三五簡介</h3><h3>姓 名:郝鳳樓</h3><h3>筆 名:張三五</h3><h3>單 位:中共銅川市委宣傳部</h3><h3>政治面貌: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h3><h3>出生地:陜西省延川縣眼岔寺鄉(xiāng)石克村。</h3><h3>電話:13571559860</h3><h3>郵箱:383182690@qq.com</h3><h3>微信:石河大蝦。hfl383182690</h3><h3>地址:陜西省銅川市新區(qū)朝陽路9號市委宣傳部。</h3><h3>郵編:72703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