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7月6日,從韶山回來到縣里已差不多下午六點了。急忙在家里收拾下簡單的行李,到食堂匆匆扒幾口飯,就和相約的同事朋友一共13人三臺車急驅(qū)這次旅途的第一站永興縣。</h3><h3> 炎陵到茶陵一路大雨,茶陵到安仁不但雨大而且路都看不清。小心翼翼趕到永興佰易賓館時快十點了。</h3><h3> 還好,沒有耽誤十點的世界杯,法國隊2:0絕殺烏拉圭。明天還有路要趕,2點的就沒看了。</h3> <h3> 第二天早上6:30起床,找到一個米粉店吃過米粉就直奔板梁古村。近40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我們不知道有條在修的新路,按導(dǎo)航在馬田鎮(zhèn)上一條小路上拐進去了,不久就看到了村口地標建筑1829年建的27.5米高的七層塔--文峰塔。</h3> <h3>一進村就看見一棟很有時代特征的房子</h3> <h3> 我們來得早,才八點多一點點,游客稀少。我們是網(wǎng)上訂的票45元一張,問有導(dǎo)游嗎,說我們是網(wǎng)上訂的票,沒導(dǎo)游,奇葩,可能是以為我們要免費導(dǎo)游。</h3><h3> 從網(wǎng)上看搜狗介紹:板梁古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高亭鄉(xiāng)境內(nèi),毗鄰馬田鎮(zhèn)。古村始建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距今有600多年歷史,全村同姓同宗,為漢武帝劉氏后裔,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目前為國家AAA級景區(qū)、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h3><h3> 整個古村占地3平方公里,背靠象嶺平展延伸,依山就勢,規(guī)模非常宏大,村前視野開闊,小河繞村而下,三大古祠村前排列,古驛道穿村而過,石板路連通大街小巷。村前有七層古塔,進村有石板古橋,村內(nèi)建有廟祠亭閣,舊私塾,還有古商街、古錢莊。古村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寶塔、古井、石板路布局機巧,奇石異村令人叫絕,鄉(xiāng)村古風(fēng)別有洞天。</h3><h3> 古村內(nèi)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棟完好無損的明清歷史建筑,這些歷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棟棟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無論是它的水磨青磚,還是門當戶對,或者是它的磚雕、石雕、木雕,其工藝都十分精湛,讓人嘆為觀止。總而言之,板梁古村蘊藏著中國古老的宗法儀式、儒學(xué)傳統(tǒng)、風(fēng)水觀念、哲學(xué)意識、建筑技巧、生態(tài)原理等。被譽為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全,風(fēng)水最好,文化底蘊最厚重的“湘南第一村”。</h3><h3>板梁古村落背靠象嶺,面臨溪水,其村落布局充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水學(xué)崇尚自然、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古村占地約3平方公里左右,現(xiàn)有人口2000余人,至今仍保留著連綿成片的湘南明清古民居建筑360多棟。全村同宗,分上中下三個房系,渾然一體,青石板街巷延綿千米,古民居、古祠堂、清泉、半月塘、 曬谷坪、古驛道、自然田園等有機排序,系統(tǒng)構(gòu)建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鄉(xiāng)村聚落環(huán)境特色。 </h3> <h3>進村的必經(jīng)之路---接龍橋</h3> <h3>天陰陰的,昨天下了大雨,河水都是渾濁的。</h3> <h3>在橋上就可見望夫樓</h3> <h3>爬到上面看到望夫樓是凋敗的,數(shù)以億計的流動打工婦女,現(xiàn)在的婦女還需要望夫嗎?</h3> <h3>左邊是村里的早期建筑---龍泉廟</h3> <h3>連對聯(lián)都少了一邊,不知道收了門票后管理人員管理了沒有。</h3> <h3>里面有座清代造的青石大香爐。</h3> <h3>這個上面是松風(fēng)私塾</h3> <h3>在私塾前望夫樓旁遠眺古村,盡端是一條高速鐵路,呼嘯的高速列車不時和古村擦肩而過,沉睡的歷史和喧囂的現(xiàn)代交融在一起。</h3> <h3>依地勢分上村、中村、下村,下村在最下面。全村同宗同族,為漢武帝后裔。宗祠門窗緊閉,院內(nèi)雜草叢生。</h3> <h3>宗祠外景</h3> <h3>宗祠外是一大荷塘,這個也是古村標志性的一景。</h3> <h3>大家在塘邊照相留影</h3> <h3>我請別人為我們照個合影</h3> <h3>這是一群極富中國特色的大媽,旅游也不忘帶音響在塘邊來一場廣場舞,是國泰民安嗎?</h3> <h3>官氣逼人啊!歷史總是那么相像總是在輪回!</h3> <h3>一夜官廳</h3> <h3>前幾個星期到江西吉安渼陂、釣源古村參觀,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頹廢和凋敝,這個號稱湘南第一古村繼續(xù)加深我的這一印象。村里只有少量的老人和兒童。周莊、烏鎮(zhèn)、麗江、千戶苗寨、鳳凰等都是依靠資本的力量打造包裝,江西湖南這幾個古村還真心不錯,但要全國知名還有很遠的路要走。</h3> <h3>很可能這是主人的祖屋,主人也許早就遷在外面去了,只有這野草和這門檔相伴。</h3> <h3>我們沒有請到導(dǎo)游,一個帶團路過的導(dǎo)游說這里是曾經(jīng)的富人區(qū)。</h3> <h3>我一個人和他們走散了,獨自在村里轉(zhuǎn)悠。</h3> <h3>這個是劉昌悅廳</h3> <h3>世界上不能沒有好人,沒有好官,這個被介紹為清官。</h3> <h3>一棟大房子里只有一位大媽在天井旁刺十字繡,門口是待沽的土特產(chǎn)</h3> <h3>大媽向我推薦的土特產(chǎn)??上彝獬雎糜卧缫巡惶矚g買東西了。</h3> <h3>這個村都是劉姓,但問大媽宗族堂口字輩卻全然不知。宗族的脈脈溫情在資本的粉碎下蕩然無存。</h3> <h3>小明巴一個人也剛好“流竄”到此</h3> <h3>天井上透過的光和灰暗的墻上以及供臺上的畫像停滯在這里,只有時間在流淌,它能記憶會敘述嗎?</h3> <h3>這是神,窮人的神。也許在以后的人類社會,他會和時間并肩流淌。</h3> <h3>這窗臺上長的不是花,是拋棄和遺忘。</h3> <h3>當年的繁華不再,只有那磨得光溜的青石板還在幽夢中留戀那昔日的芳華。</h3> <h3>每每看到古村這狹小的小巷,我總是認為祖宗比我們更珍惜土地,真可謂寸土寸金,惜土如金,先祖不易??!</h3> <h3>溝里的枇杷樹長的這么好,人去哪里了呢?</h3> <h3>兒童應(yīng)該在做暑假作業(yè),但也不忘打鬧,不失天性。</h3> <h3>看到這樣的窗欞,總感到有種生命的倔強。</h3> <h3>奢華和喧囂總是短暫的,平實和溫飽將伴隨絕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h3> <h3>這個是保留最完整的二進式古民居,為劉紹連廳。</h3> <h3>天井里的圖樣都是錢</h3> <h3>從最里朝外看</h3> <h3>里面天井上的圖畫雕塑</h3> <h3>里面廳里放了個轎子</h3> <h3>一群年紀比我們還大不少的大叔大媽們在留影</h3> <h3>稍顯年輕的大媽也來體會一下坐轎的感覺</h3> <h3>側(cè)門外還有一塊菜地</h3> <h3>村里的古商街,當年村里最繁華的地方</h3> <h3>這個得有</h3> <h3>這個是中村宗祠,黃克誠在此召集農(nóng)民暴動的地方</h3> <h3>上村宗祠。因明正統(tǒng)年間劉宗琳捐糧1010擔,賑湖廣之災(zāi),受皇封賜建。</h3> <h3>老人在想啥呢?</h3> <h3>樸素而平靜的生活</h3> <h3>馬頭墻</h3> <h3>這神龜還真有點像</h3> <h3>小巷深深深幾許</h3> <h3>生生不息的龍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