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作者:周航飛,1984年9月15日出生,河北省沙河市人,現(xiàn)是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省古陶瓷研究會理事,邯鄲市收藏協(xié)會名譽會長。</b></h5><p class="ql-block"><br></p> <h3> 定窯為我國古代五大名窯之一,始于唐末止于元,在燒造期間一直為皇家供瓷,在我國的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定窯主要以白瓷為主,同時兼燒醬釉、黑釉、綠釉被分別稱為紫定、黑定和綠定,長期以來綠定有很大爭議,截止目前為止綠定完整器少之又少,主要對綠定的爭議存在兩種,一種認為在燒造溫度上綠釉為低溫釉,約700度至800度左右,所以未達到定窯1280度的溫度,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綠定,另一種觀點是定窯從未出現(xiàn)綠釉瓷器,隨著定窯遺址考古新發(fā)現(xiàn)第二種觀點已經(jīng)被考古證實定窯遺址出現(xiàn)大量的綠釉瓷片,最早提出綠定這一概念的為我國陶瓷專家馮先銘老先生,先生于1957年在河北曲陽澗茲村定窯遺址考察時在河邊撿到兩片綠釉瓷片,<b>如圖一</b></h3><h3><b><br /></b></h3> <h3><b> 附圖1:故宮博物院藏馮先銘采集刻劃花龍紋瓷片。</b></h3><h3><br /></h3><h3>一片較小無紋飾,一片為盤,盤里心刻云龍紋,龍身鱗紋刻法與白定同類裝飾如出一轍??梢詳喽槎ǜG生產(chǎn)的綠釉瓷器,自此有了綠定的概念,馮老采集綠定瓷片后,在很長時間內(nèi)未再有發(fā)現(xiàn)綠定,所以有的人對綠定的概念產(chǎn)生了質(zhì)疑,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幾年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的土建工程,窯址附近不斷會有綠釉瓷片出土,而且在窯址之外也多處出現(xiàn)了定窯綠釉瓷器,例如河北定州兩個宋代佛塔地基出土的凈瓶、鸚鵡尊、定州博物館收藏的綠釉瓷枕,<b>如圖二,三</b></h3><h3><b><br /></b></h3> <h3><b>附圖2:定州博物館藏宋代佛塔出土黃釉鸚鵡尊、綠釉凈瓶</b></h3><h3><b><br /></b></h3> <h3><b>附圖3:定州博物館藏綠釉枕</b> </h3><h3> </h3><h3>但現(xiàn)出土的完整器少之又少,出土的器物和瓷片大多胎體普遍比白定厚重,胎質(zhì)要粗,甚至出現(xiàn)了陶胎的綠釉,這樣讓許多人又提出了燒造溫度和質(zhì)量未到達白定的標準不可以稱為綠定觀點,今天筆者就這一種觀點來討論一下定窯生產(chǎn)出來的綠釉瓷器是否可以稱為綠定。</h3><h3> 一、綠釉的歷史淵源,綠釉瓷在絢麗多姿的陶瓷門類中別具一格。它燒制歷史悠久,色彩青翠,自成一體。早在漢代,中國工匠用銅做著色劑,便燒制出鉛綠釉陶制品。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明、清時期的綠釉瓷器發(fā)色漂亮,其中郎窯綠、蘋果綠極具代表性。綠釉是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中國傳統(tǒng)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于銅綠釉。 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在宋金定窯主要燒造的時期并未創(chuàng)燒出高溫的綠釉瓷器。 主要燒造是先在高溫下燒制素胎坯件,出窯后再施添加了鉛等助融物質(zhì)的低溫彩釉,入窯進行低溫彩燒,大體在700℃至900℃的溫度下燒成也包括黃綠兩色或三色的器物。此類器物包括有瓷胎和陶胎兩種,因此人們或稱其為綠釉瓷器,或稱為綠釉陶,其實是難以嚴格區(qū)分的。如果除去唐代的俑類器物,僅從器皿類器物看用這種方式燒制的低溫釉器物在中唐時期就已相當(dāng)成熟了。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材料看,這種器物的燒成中心區(qū)域早期主要在河南,北宋末到金代逐漸轉(zhuǎn)移到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區(qū),在河北定州發(fā)掘的兩座北宋早期的塔基中,出土了幾件單色低溫釉瓷器,包括綠釉凈瓶、和鸚鵡形壺等(圖二)。學(xué)界現(xiàn)在對這幾件器物還有不同觀點,有人認為是其他窯口產(chǎn)品,也有人將其視為定窯產(chǎn)品,這種低溫釉器物的特點是,為了在二次燒成時易于施釉和掛釉牢固,在素?zé)A段窯溫往往要低于正常的燒瓷溫度。因此,素?zé)骷粔驁杂玻瘦^高,二次燒成時吸收釉汁,使器物的呈色常常不太均勻。又因為這些低溫彩釉的透明性較高,難以遮蓋住較深的胎色,因此大部分器物色彩顯得比較深重和晦暗,常常呈深綠色或墨綠色。 </h3><h3> 二、這種二次燒造方式主要是燒造技術(shù)決定?,F(xiàn)筆者對如何界定廣義綠定和狹義綠定進行探討。 </h3><h3> 1、我國瓷器窯口的命名一直以來都以窯口瓷器來定義,比如在磁州窯觀臺窯址、山西的霍州窯、當(dāng)陽峪窯址、出現(xiàn)的仿定瓷器,從胎體上看確實本窯口產(chǎn)品,排除同時期各窯口瓷器交流,從工藝來講采用芒口燒、拉坯規(guī)矩、胎體輕薄、燒造溫度達到定窯溫度、紋飾劃花與定窯風(fēng)格接近,甚至有些窯址出土的瓷器和定窯幾乎一模一樣,很難區(qū)分,有時候也會引起巨大爭議(窯口難定),雖然特點都符合定窯的特征,但我們只能稱這些瓷器稱為磁州窯仿定而不能稱為定窯。</h3><h3> 2、在瓷器的燒造歷史上決定釉色基本有兩種因素一種為釉料另一種為溫度,這也造就了陶瓷史上瓷器的釉色也有最早的青瓷到白瓷黑瓷紅瓷青花等品種的出現(xiàn),這其中的原因涵蓋著非常專業(yè)的化學(xué)知識,在這里我們不做過多的討論,單從綠釉這一釉色談起,在宋金時期由于當(dāng)時的燒造技術(shù)問題,綠釉發(fā)色劑為鉛,所以決定了綠釉為二次燒制,先將燒制好的素胎瓷器掛釉后進行二次燒制,所以如果胎土過于精細那么二次燒制時掛釉難度較大,這也是定窯遺址出土的綠釉瓷片比起白定胎土要粗一些原因,當(dāng)時由于鉛料決定,燒造綠釉溫度在800度左右,如果高了就會將鉛料燒飛,所以造就了同時期綠釉與其他釉色胎土和溫度上的差別,這是燒造技術(shù)所決定的,直到明清時期隨著燒造技術(shù)的提高才有了高溫綠釉的出現(xiàn),但與宋金時期的綠釉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已不可同語。</h3><h3> 3、制作工藝與器物紋飾,在陶瓷史上每個時期和窯口都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這也是我們鑒定一件器物的主要依據(jù),定窯以胎薄和紋飾最為著名,刻花、劃花、印花是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于動感。蓮瓣紋、牡丹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并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于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采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協(xié)調(diào),這是當(dāng)時尚處于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除花卉以外還有龍紋、魚紋、嬰戲等。釉色的不同的與制作工藝和紋飾影響相對較小故綠定應(yīng)符合定窯的拉坯特征和紋飾特征。 三、實物對比分析,如圖四—圖六為一件綠釉罐</h3><h3><br /></h3> <h3><b>附圖4:定窯遺址出土綠釉開光龍紋牡丹魚紋罐</b></h3><h3><b><br /></b></h3> <h3><b>附圖5:定窯遺址出土綠釉開光龍紋牡丹魚紋罐</b></h3><h3>出土于定窯遺址,整體胎體輕薄,胎質(zhì)粗,整個器身為滿工劃花,罐口處為魚和海水紋,中間主題紋飾為開光兩部分一部分為龍紋典型的定窯龍的畫法,另一部分為牡丹紋,最底下為蓮瓣紋共計三層紋飾,罐子內(nèi)壁輕輕的照一遍綠釉,該罐為二次燒造,胎體燒造溫度高,瓷化程度高,至少在1100-1300溫度之間,綠釉為二次燒制,釉面?;潭雀?,但也未能到達1100以上,整個釉面呈西瓜綠,滿開片。該罐出土于定窯遺址,整體為定窯風(fēng)格,胎體相對于罐類較薄,罐上的龍紋魚紋牡丹紋與白定上的紋相近,如圖六、圖七</h3><h3><br /></h3> <h3><b>附圖6:定窯遺址出土綠釉開光龍紋牡丹魚紋罐局部</b></h3><h3><b><br /></b></h3><h3><br /></h3> <h3><b>附圖7:臺北故宮博物館藏定窯龍紋盤</b></h3> <h3>該罐胎土較粗,呈色為清灰色二次上釉的溫度在1000度左右,未到白定溫度!筆者認為在定窯遺址出土的綠釉瓷器只要能鑒定為定窯燒制就是所謂綠定,至于溫度一說筆者認為只是一件器物品質(zhì)問題,不能以此將定窯綠釉劃出綠定范疇,否則應(yīng)該叫一件定窯出的低溫綠釉叫什么? 經(jīng)過筆者多年研究,反復(fù)對比博物館藏品以及瓷片標本,得出在宋元時期著名的定窯生產(chǎn)過綠定,但整體質(zhì)量未到達白定的溫度和瓷質(zhì),這是由于綠釉瓷器是低溫釉所造成,是技術(shù)的限制造成的,綠定普遍為二次燒制成,所以成本高昂,但作為低溫釉并不實用,故綠定瓷器生產(chǎn)的非常少,這也是綠定非常珍貴的原因。 <br /></h3><h3> 綜上所述,綠定長期以來備受爭議主要是一種狹義和廣義之間的爭議,筆者認為定窯的定義不在工藝特征而在于窯口的出處,定窯特征也只是作為定窯這個窯口的主流特征,中國古代各窯口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是真實存在的,不能因為特征有不相符之處而將綠定劃出定窯之外,因為燒造難度和燒造成本以及實用程度所決定古人當(dāng)初燒制的綠定少之又少,所以造就現(xiàn)在定窯遺址出現(xiàn)的綠釉標本少,時至今日綠釉的窯址還未發(fā)現(xiàn),隨著考古不斷的加深,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種爭議會被我們迎刃而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