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一個邊陲學校的校園文化設計

學海無涯ART

<h3>2004年,我告別了從事多年的編輯生涯。轉而投入到鄉(xiāng)村美育的“蒲公英行動”之中,自此開始了長達16年的走村串校足跡達9省市13個民族的民間美術田野調查,與此同時把民間美術引入小學的美術課堂,使農(nóng)村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孩子能夠正常開設美術課,上好美術課,享受到正常的美術教育。并期望使瀕臨消失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在小學生中得到傳遞。作為最早的參與者,我們把它命名為“蒲公英行動”,希望它像蒲公英那樣迎風飛揚,在廣袤的大地傳散開來。此提議得到團隊的共識。后來“蒲公英行動”陸續(xù)有許多學者、美術教育工作者和多所高校美術教育學生的參與,成為涉及人數(shù)最多,持續(xù)時間最長的藝術行為。</h3> <h3>2006年,我們來到西雙版納,在景洪市教育局教科所的支持下,先后在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勐宋完小、基諾族民族小學進行把民間美術引入小學美術課堂的試驗。次年首都師大、廣州美院、浙江師大一批在讀青年志愿者加入我們的團隊,來到西雙版納進行課題試驗。</h3> <h3>2016年“蒲公英行動”在景洪市勐龍鎮(zhèn)小街小學啟動首屆“蒲公英行動”美術夏令營,其間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少兒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中小學美課標組組長、首都師范大學博導尹少淳(左三)等一行考察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新仼校長劉宗權(左一)介紹校園情況并邀請我們?yōu)槠浯蛟煨@文化。</h3> <h3>2016年9月我們再次來到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開始校園文化設計。</h3> <h3>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在校學生兩千多人,是景洪市鄉(xiāng)鎮(zhèn)學校中人數(shù)最多的小學。大部分學生是傣族,此外還有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共13個民族。漢族在這里是少數(shù)民族,被戲稱為水又族。</h3><div>根據(jù)多年來對當?shù)孛褡鍌鹘y(tǒng)文化的了解,我們擬定從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chǎn)入手,將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元素引進校園文化,使之具有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學校。</div><h3>于是,我們再次進行田野考察,從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h3> <h3>學校座落在勐龍鎮(zhèn),圖中遠山的另一邊是緬甸,距邊境二十余公里,因此它又是一所國門小學。</h3> <h3>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始建于1952年,校址在曼飛龍白塔下的傣族村落曼飛龍村。得天獨厚的文化環(huán)境使它一誕生便注定了它的文化基因。</h3><div>曼飛龍白塔是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由三個印度教和尚所建,其風格是典型的南傳佛教的特點,系南傳佛教在中國境內(nèi)的第一個佛塔,在曼飛龍白塔的修建背后還有一個釋迦牟尼的神奇?zhèn)髡f。曼飛龍白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h3>傣族是個古老的民族,在長期的與熱帶雨林的共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傳統(tǒng)文化,有一些被列入了國家非物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但隨著工業(yè)文明的沖擊,傣族一些傳統(tǒng)的技藝面臨著日漸式微的境地。</h3> <h3>西雙版納與東南亞諸國同屬于東南亞文化圈,南傳佛教由印度經(jīng)南亞傳入西雙版納,傣族人普遍信奉南傳佛教,每個村寨都有自已的寺廟。西雙版納有好幾百個寺廟,它們即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格局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形成了濃郁宗教色彩的寺廟文化。從美術的角度看,寺廟文化涉及到壁畫、雕塑、版畫、剪紙、織錦、建筑等諸多造型藝術門類,是民間美術的富豐寶庫。<br></h3> <h3>由于地域氣候的原因,傣族民居較早時期是用竹子搭建的桿欄式建筑,樓下關牲畜,樓上住人,在洪水泛濫時,竹樓還可以當竹筏逃生。隨著建筑材料的更新,傣族民居樣式也逐漸改變,先是由木樓代替竹樓,此時仍保持了桿欄式建筑特點,后來發(fā)展成磚結構,現(xiàn)在變成了鋼筋水泥結構,桿欄式的樣式漸漸的消失。<br></h3> <h3>傣族是一個崇尚水的民族,他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頭發(fā),每年的傣歷新年是傣家人的潑水節(jié),人們要互相潑水以示祝福。故傣族有“水的民族”的美稱。</h3><div>水井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水井。水井的選址和修建非常講究,通常由寨老選定在有大青樹的附近干凈的地方,擇吉日由全村男子修造,井的樣式各異并裝飾有吉祥圖案或雕塑,形成了獨縣特色的水井文化。水井建成后由婦女使用和清掃,保證水井的干凈。</div><h3>隨著自來水的普及,許多村寨的水井逐漸荒廢,隨之而來的水井文化也會消失。</h3> <h3>傣族織錦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一。以前,傣族織錦是每個傣家婦女的必備技能,她們用棉線在織機上創(chuàng)作出許多別具一格的紋樣,其表現(xiàn)生活的造型語言令人叫絕。</h3><h3>現(xiàn)在做織錦活的都是中年以上婦女,年輕人己經(jīng)沒有耐心做這個事了,也沒有人知道織錦圖案的美學價值。隨著老一代人退出歷史舞臺,能繼承的人鳳毛麟角。</h3> <h3>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逐漸淘汰,但在西雙版納的傣族村落一直保留著古老的手工造紙,稱為緬紙,傣族和納西族的手工造紙是被雙雙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以前傣家人用手工紙制作高升、孔明燈、寺廟抄寫佛經(jīng)、做油紙傘。近來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許多商品的包裝也采用緬紙,以提高商品的高雅檔次。同時它的粗獷肌理也倍受一些藝術家的親睞,傳統(tǒng)的手工緬紙又有了新的市場。</h3><h3>緬制的制作也是婦女的專業(yè),近來由于市場的需求,男性也加入到造紙的行列。</h3> <h3>貝葉經(jīng)是西雙版另一個十分寶貴的圣物。貝葉經(jīng)是用貝多羅樹葉制做,貝多羅樹形狀很像棕櫚樹,西雙版納傣語稱其為“戈蘭”。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蘭葉”(即貝葉)是運載傣族歷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來,傣族社會所有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貝葉作記錄世代相傳,傣族人民把貝葉經(jīng)視為全民族的寶貴財富加以保護。歷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個藏經(jīng)閣,傣語稱“林坦”,所有的貝葉經(jīng)都要統(tǒng)一保管在這里,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未經(jīng)寺主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這里帶走經(jīng)書。對貝葉經(jīng)的管理也很嚴格,除綿紙抄寫的唱本、生產(chǎn)生活常識、醫(yī)藥、歷法、倫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經(jīng)典和其他內(nèi)容的貝葉經(jīng)是不允許個人帶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現(xiàn)貝葉經(jīng)在佛寺里流失的現(xiàn)象。</h3><div>象腳鼓是傣族標志性的器物,制做象腳鼓也是傣族人的傳統(tǒng)技藝,除此之外還有竹編等等。</div><div>這些多為男性完成。</div> <h3>傣族自古喜愛用陶,制陶在傣語中稱為“板磨”,俗稱“土鍋”。明初錢祖訓所著《百夷傳》稱: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婦女世代相承的。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國內(nèi)外著名的考古學家多次對傣族制陶進行專門調查,認為傣族傳統(tǒng)制陶是中國原始陶藝的代表,是解開中國新石器時代燒陶之謎的鑰匙。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h3><div>但是,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深入,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裝飾品和佛教禮器外,在其他場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傳統(tǒng)的傣族陶器。</div><div><br></div> <h3>為了保護傣族慢輪制陶不致于失傳,政府在傣族制陶藝人中擇優(yōu)選定了傳承人和傳習點。<br></h3><div>隨著人們返返璞歸真的審美追求,陶器作為一種高雅藝術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似乎看到了商機,制陶的人又慢慢多了起來,白塔山下的曼飛龍村就有了好幾個家庭作坊。</div><div>國慶期間,我們在曼飛龍村的傳承人作坊舉辦陶藝興趣班,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的師生興致勃勃的玩陶藝。</div> <h3>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從二萬年前起一直伴隨著人們走到今天。雖然,隨著工業(yè)文明的興起,陶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延續(xù)了四千多年的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卻保留了原始制陶的火種,使我們今天還能體驗到制作之美、古韻之美、璞琢之美。</h3><h3>陶冶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燒制陶器、冶煉金屬,亦比喻對人的性格和思想進行培養(yǎng)。</h3><div>陶是土和水,再經(jīng)過火的煅燒而成器。聯(lián)想到學校教育,如土一樣蒙昧未開的孩子,在如水一樣的愛心潤養(yǎng)下,通過思想和知識的熏染,成為合格之材。在有著悠久歷史又具有十分豐厚的陶文化底蘊社區(qū)環(huán)境中的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把陶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題是物有所歸。有感于教育與陶土器化的十分一致,我們將“熏陶漸染,成就未來”的陶文化精神作為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校園文化的象征。陶文化的校園主題被學校欣然接受。</div> <h3><b>一、確定將陶文化作為學校校園文化主題</b></h3> <h3>根據(jù)陶文化的校園文化主題設計的?;铡?lt;/h3> <h3>確定以陶文化為主題的校訓、學風、教風、校風。</h3><h3>將三棟教學樓分別命名為陶冶樓、陶染樓、陶載樓。</h3> <h3>確定以陶文化為主題的辦學理念。</h3> <h3><b>二、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文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打造校園“非遺文化園”</b></span></h3> <h3>陶窯屋的設計揉和了傳統(tǒng)非遺的多方元素。</h3><h3>傣族俗有“水的民族”之稱,因此較之其他民族,水在傣家人的心目中更加神圣,同時水又是制陶的不可或缺的三元素之一,因此,將陶窯屋置于水池之中是具有多重的含義。</h3><h3>陶窯屋由裸磚砌成方格鏤空墻面,一方面體現(xiàn)陶的質感,另一方面將傣族織錦經(jīng)緯格點隱含其中,同時又能加強室內(nèi)通風和安全。屋內(nèi)天花板設計了由50個圓孔組成的方形矩陣圖,白天,陽光透過圓孔在室內(nèi)形成移動的光點,晚上可以透過它窺視星空。中國古代,由黑白圓點構成的矩陣圖有表示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運化,傣族村民的紋身紋樣中也有由點構成的圖符,陶窯屋天花板的矩陣圖借用了中國古代和傣族圖符的形式,表達了傣族慢輪陶的運化過程和族群歸宿。</h3><h3>“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先哲的辨證思維方式,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另一種體現(xiàn)。古人認為圓形具有好動和不穩(wěn)定的特點,方形有靜止的特點,動為陽,靜為陰,所以“天圓”是陽的象征,“地方”就是陰的象征。我在屋頂設計了一個陶罐鑲嵌在方形的陶屋之上,這種方與圓的契合,是中國先哲哲學觀的表達,是陶文化內(nèi)核的物質呈現(xiàn)。</h3> <h3>左下圖是陶窯屋天花板上的矩陣圖。中國古代的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shù)之源,是中國古代人對數(shù)字的崇拜和時空觀念,這里,我們借用河洛圖和傣族紋身的點陣圖符的形式,埋伏了一個具有神秘意味的矩陣圖,如果把勐龍中心小學校園比作一個身體,陶窯屋就是校園文化的心臟,而這個矩陣圖就是軀動這個“心臟”跳動的程序。</h3> <h3>水井是傣族村民生存生活息息相關的設施。為了保持水源的干凈,傣族人往往要在井上加蓋遮擋枯葉和灰塵的井罩,并且要在井罩和井臺兩邊或畫上吉祥圖案,或立上吉祥物造像,以求給他們帶來美好生活。西雙版納的水井千姿百態(tài),每一個水井都不相雷同。由于自來水的普及,以前的水井逐漸廢棄,伴隨而來的水井文化也會消失。</h3><h3>我們在非遺文化園中特意設計了一個水井,其外形是方形的裸磚井臺與圓形類似陶罐的井罩契合,仍然是表達“天圓地方”的觀念,同時具有陶的形式質感,在井罩上還用玻璃鏡片以傣族織錦的造型方式鑲嵌了一對孔雀。這個水井也是多方元素的綜合體現(xiàn)。</h3> <h3>在水井上我用玻璃片在井罩上用傣族織錦的造型語言鑲嵌了一對傣家人喜愛的吉祥烏――孔雀。</h3> <h3>水井實景圖。</h3> <h3>茶歇亭我們用茅草做屋頂,目的是要在文化園中呈現(xiàn)早期傳統(tǒng)民居的元素。茅草房曾經(jīng)是一般村民的居屋,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經(jīng)沒有人蓋茅草房了。在勐龍這個地方找不到稻草,山上因為種橡膠樹也沒有茅草了,為了這個茅草屋我們只好到緬甸去買茅草。</h3> <h3>茶歇亭施工現(xiàn)場,穿白色T恤衫者是學校基建專干張帆老師。<br></h3> <h3>非遺文化園成了學校向學生們介紹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地方。</h3> <h3>學生們在非遺文化園中學習做陶、手工造紙、織錦等傳統(tǒng)技藝。</h3> <h3>孩子們喜歡在非物質文化園畫畫,玩。</h3> <h3>許多學校們活動也在這里舉行。</h3> <h3>非物質文化園已經(jīng)成為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h3> <h3><b><font color="#ff8a00">三、校園壁畫</font></b></h3> <h3>傣族人早在唐宋時期就會用棉線和絲線織傣錦。南詔時期,地方官員把傣錦作為上貢朝廷的禮品。作為一門非常古老的紡織工藝,傣錦對花紋的組織有著自己的嚴謹。 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多以白色或淺色為底色,以動物、植物、建筑、人物等為題材,所織孔雀、駿馬、龍、鳳、象、 麒麟,特別是 鳳凰展翅、 大象、馬、塔等圖案,分別代表著吉祥、力量和豐收;寶塔、 寺院、 竹樓、寄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寓意深遠五彩斑斕的圖案,充分顯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h3> <h3>2006年我們進到勐龍中心小學后就將傣族織錦圖案引入學校的美術課教學,由于條件限制不可能讓學生在織機上實際操作,我們用坐標格紙模擬傣錦的經(jīng)緯線,讓學生在坐標紙上學習用傣錦的造型語言,并嘗試用這種方式去表達自已的校園生活,產(chǎn)生了許多的學生作品。</h3> <h3>我們從學生的大量作業(yè)中提取元素設計了具有傣錦圖案語言特征的12個小人的圖樣,它代表了學校多民族的特點,被學校確定為核心標志。同時還用學生作業(yè)重新切割組合設計了多幅表現(xiàn)校園生話的壁畫。</h3> <h3>學校行政人員和藝體組老師是校園壁畫上墻的主力軍。</h3> <h3>壁畫稿。</h3> <h3>有壁畫的教學樓實景。</h3> <h3>此外,我們還用傣錦圖案的造型語言設計表現(xiàn)非遺傳統(tǒng)技藝壁畫。</h3> <h3>傣家蓋新房璧畫稿與壁畫實景。</h3> <h3>學校辦公區(qū)的壁畫。</h3> <h3>學校體育場圍墻壁畫是用傣錦造型語言去表現(xiàn)民族體育運動項目。</h3> <h3>用碎陶片鑲嵌壁畫,凸現(xiàn)陶文化主題。</h3> <h3>學校書記帶領行政人員施工。</h3> <h3>完成了的體育場壁畫。</h3> <h3><b><font color="#ff8a00">四、傣族手工造紙在校園文化中的體現(xiàn)和運用。</font></b></h3><div><br></div> <h3>傣族手工造紙也稱“緬紙”,是國家非遺名錄之一,學校多次組織學生去造紙村寨去參觀學習,并在校內(nèi)開展體驗活動。圖為石東風老師在介紹傣族手工造紙。</h3> <h3>學生在體驗手工造紙。</h3> <h3>用傣族紙作為學校勵志牌和班牌的襯底,也是非遺在校園文化中的體現(xiàn)。</h3> <h3>更新學校旗臺(效果圖設計),與陶文化主題吻合。</h3> <h3>更新后的旗臺。</h3> <h3>校門是校園文化的第一視覺形象,我們在不更改原校門結構的前題下對校門進行翻新,分別涂上學校校標的紅、黃、藍三色,而原校門類似花瓣的用意就變成了陶窯的象征了。</h3><h3>在校門內(nèi)外兩側設計了用陶片鑲嵌的具有傣族織錦特點吉祥物壁畫。</h3><h3>這樣,舊校門就變成了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以陶文化為主題校園文化的新校門。</h3> <h3>2018年初,勐龍鎮(zhèn)中心小學被教育部評為中華優(yōu)秀藝術傳承學校。</h3><h3>校園文化的打造,不僅僅是校園視覺環(huán)境的改變,它要通過各方因素的綜思考和運用,借助視覺形象營造文化環(huán)境和學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學校的人文品格,便教育能夠敬業(yè)、愛人,使學子能夠充滿自信,愛同學、愛老師、愛父母、愛家鄉(xiāng)、愛生活、愛國家,成為有益于人類的人。</h3> <h3>未經(jīng)本人同意請勿轉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