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以后,自己不用天天上班了,有了大把的閑暇時間,每天可以沏上一杯香茶,拿本書來細細品讀了。時間久了,每天讀書竟成了習慣,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道風景,讀書使自已覺得生活更充實了。讀的多了,思想漸漸有了一些開悟,少了些浮噪,多了些豁達和從容。</p> <p> 人為什么要讀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錢鐘書說: 化書卷見聞為吾性靈。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創(chuàng)始人培根說: 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余秋雨說: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tài)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無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圣和生命涵義的豐富。白巖松說: 讀書讀久了,你總會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為信仰最重要的是 [ 敬畏 ] 二字。還有很多名人、大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讀書的作用和重要性。等等,等等。</p><p><br></p><p> 其實,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兒,而是想要去做的事兒。</p><p><br></p><p> 人們在生活中,總會碰到許多不知道的、不理解的事情。也會碰到很多你覺得美好的、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促使我們翻翻書,以便能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p> <p> 書有很多種,有教人本領的,有講道理的,有論思想的,有詩詞歌賦,有文學藝術,還有學生讀的課本等等。諸子百家,數(shù)也數(shù)不清,說也說不完。</p><p><br></p><p> 易中天只把書分為兩種。一種是謀生的,一種是謀心的。讀謀生的書那不叫讀書,可以叫學習。這里所說的讀書,是養(yǎng)心、謀心的。</p><p><br></p><p> 孔孟之道里講的 [ 學而優(yōu)則仕 ] ,是把讀書當成了做官的敲門磚。是功利性的讀書,是為了讀書致用。我倒是更喜歡仕而優(yōu)還讀。也就是做了官還讀書的人。對金錢,對權利沒有追求時還讀書。是為了養(yǎng)心,是為了悟道,是為了對人性的了悟與同情,是為了對自然的洞察與皈依,是為了個人人格的豐富與從容。這種讀書致境才是最重要的。</p> <p> 曾國藩就是一個仕而優(yōu)仍酷愛讀書的典范。曾國藩是清朝著名的軍事家,理論家,政治家。同時又是書法家,文學家。</p><p><br></p><p>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創(chuàng)立了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是洋務運動的發(fā)起者之一。他還是散文”湘鄉(xiāng)派’的創(chuàng)立人。</p><p><br></p><p> 曾國藩一生都是半天兒辦公、半天兒讀書。即使在戰(zhàn)事激烈的軍旅之中,也從未改變讀書的習慣。他所讀的書,并非都是關于治國、打仗的書。他也悉心于哲學和詩詞。實際上越是置身于官場、商場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讀書來靜心、凈心、養(yǎng)心。</p> <p> 曾國藩除了治國、理政、平天下以外,他的文學作品也很霸氣,而且富含哲理。舉兩例:</p><p><br></p><p><br></p><p> 小池:</p><p> 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瀾。</p><p> 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幡。</p><p> 物理無定姿,須臾變眾竅。</p><p> 男兒未蓋棺,進取誰能料。</p><p><br></p><p> 這首詩描述的是: 房屋后面有一個干枯的池塘,晚上下了雨后就起了波瀾。不要小看一勺水,它也會有蛟龍翻騰。世間萬物之理,千變?nèi)f化,沒有固定的樣式兒,天地之氣會在轉眼之間,變成大地上眾多孔穴發(fā)出的聲音。男兒在壽終正寢之前,誰敢斷定他不會勇敢進?。?lt;/p><p> </p><p> 曾國藩以自然之理提示人們,人生不要自甘平庸,不要安于現(xiàn)狀,要勇于進取,勺水也可生蛟龍。不必在乎自己的渺小,不必在乎自己的起點低,不必在乎自己沒有背景。干枯的池塘也有起波瀾的時候。風云際會,機緣一到,就會事業(yè)有成!</p> <p> 曾國藩的四弟曾國荃41歲生日時,曾國藩給四弟寫了13首詩。這里選其中一首欣賞。</p><p><br></p><p> 左列鐘銘右謗書,</p><p> 人間隨處有乘除 。 </p><p> 低頭一拜屠羊說,</p><p> 萬事浮云過太虛 。</p><p><br></p><p> 詩的大意是: 位高權重的人,往往是左邊掛著許多高官任命書和獎狀,右邊就是許多人上告他的狀書。人生是變幻莫測的,有許多風險,起起落落就像加減乘除的算術,做人還是要像屠羊說那樣謹慎、謙讓。他告誡人們,人間萬事都是浮云。都會在空中飄散。名利、地位也一樣,也都是空的 !</p><p><br></p><p> 屠羊說是《莊子》書中人物,說的是一個賣羊肉的屠戶,是一位道家的隱士,他幫助楚昭王平定天下后,楚昭王要封賞他,他不要,只愿重操舊業(yè)。</p> <p> 我們不能為了讀書而讀書。要在書中讀懂自己,在書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書中檢查自己,在書中釋放自己。這就不是所有的人能夠做到的。比較典型的是李后主和秦少游,他們可以說都是大學問家。但他們并沒有因讀書而豁達、而從容。</p><p> </p><p> 李后主,姓李名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他在歸宋后的第三年作了一首詞。</p><p><br></p><p>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p><p> </p><p> 這首詞,描寫了作者,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的感傷。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地,只有一樹梧桐寂寞的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去國之愁。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又是一種不可名狀的痛苦。</p> <p> 李后主的詞,表現(xiàn)的大都是他的感傷。他的一首《虞美人一一春花秋月何時了?》。也是同樣的凄苦。</p><p><br></p><p> 春華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p><p>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p><br></p><p> 這簡直就是作者在哭訴: 獨望故國思天涯,流水為何負庭花?這樣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兒,玉石砌成的臺階兒應該還在,只是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p><p><br></p> <p> 秦少游的一首《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也很美。</p><p><br></p><p>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p><p>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p><p><br></p><p> 這首詞,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作者的思念和感傷。我站在岸邊,凝視著身邊飄蕩著的楊柳。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以前也是這個地方,也是將要去遠方。城墻還是那座城墻,江還是哪條江?只是有一點不同,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天有一位紅顏知己為我治酒餞行,她梨花帶雨,我久久不愿離去。不知不覺漫步走上了高墻。我手扶欄桿兒遙望大江。那江水浩浩蕩蕩,自西向東奔流而去。讓我想起了時間的無情流逝,逝者如斯夫。風越刮越大,柳絮、落花被吹上了天,好像小精靈狂放的舞蹈,像是在宣告,今年的春天要過去了,惹人懊惱。我的怨思就像眼前的這條奔騰的大江。連綿不斷,浩浩蕩蕩。全詞于清麗淡雅中,含蘊著凄婉哀傷的情緒</p> <p> 李后主也好,秦少游也好,他們的詞都非常美。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意蘊深刻。讀著他們的詞,能讓人覺察到她們內(nèi)心情感的涌動。人生苦短,天地蒼茫的痛楚會不斷的襲上心頭。會使那無所依憑的凄涼與空虛揮之不去。</p> <p> 李后主丟失了江山,秦少游丟失了愛人。這種丟失是他們傷感的根源。他們走到哪兒,看到的都是傷心地,想到的都是傷心事。以詞表達感傷,是他們內(nèi)心愁苦的渲泄。這既是對人世的控訴,也是寄托。他們對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報之以坦然。他們有太多的欲望,而又只有太弱的力量。他們自己不能戰(zhàn)勝世界,也不能戰(zhàn)勝自己!</p> <p> 李后主、秦少游他們的詞寫的好。但他們對人生的感傷,對缺憾的不能釋懷,我并不贊同。在這方面,蘇東坡的達觀,更能使人受益。</p><p><br></p><p> 蘇東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清新豪放,其散文著述宏富……。</p> <p> 蘇東坡仕途坎坷,幾起幾落。他曾因烏臺詩案下獄103天,險遭殺身之禍。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這樣的境況下,心灰意冷的蘇東坡還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大作。</p><p><br></p><p> 蘇東坡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流放到儋州。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據(jù)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而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使很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跟隨蘇東坡學習。</p><p><br></p><p> 在宋代的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進士及第,蘇東坡在此辦學以后,這里的姜唐佑就舉了鄉(xiāng)貢。為此,蘇東坡提詩: 《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p><p><br></p><p> 人們一直把蘇東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等等。表達了人們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p><p> </p> <p> 蘇東坡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的一首《行香子、秋與》,是他對自己一生的回顧與總結。</p><p> </p><p> 《行香子、秋與》</p><p><br></p><p>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 。</p><p> 渾無處、回避衰容。 </p><p> 問公何事,不語書空。</p><p>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p><p>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p><p> 似無言,有意傷儂。</p><p> 都將萬事,付與千鐘。</p><p> 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p><p><br></p><p> 日落黃昏,入夜的風帶著霜一般的冰涼,映襯仕途幾浮沉,一生命途多舛,嘆人事歲月變遷;他只有醉一回、病一回、懶一回。早晨起來到庭院中,光陰飛逝,將這心事都換作千杯酒,燭盡紅淚干,影影綽綽向紅塵。曾經(jīng)恃才傲物的才子,在風中回望一生飄泊。當褪去了才子的傲然,最終又留下了什么……</p> <p> 蘇東坡在被貶滴生活中寫的一首詞?!朵较场⒂翁I水清泉寺》,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樂觀性格。</p><p><br></p><p>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p><p><br></p><p> 題記: 游蘄水清泉寺,寺鄰蘭溪,溪水西流。</p><p><br></p><p>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p><p>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p><p><br></p><p> 蘇東坡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奮進、勵人自強的歌曲,這充分體現(xiàn)出了蘇東坡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詩人稅客的一首《臨江仙、至性蘇東坡》一詞,展現(xiàn)了蘇東坡的曠達。</p><p><br></p><p> 臨江仙. 至性蘇東坡</p><p><br></p><p> 海雨天風幾飄蓬,盈盈落地根生。</p><p> 扶犁啖荔聽江聲,</p><p> 曠曠清歡客,</p><p> 蛟蛟明月心。</p><p><br></p><p> 大江淘盡問天吟,豪壯清奇絕塵。</p><p> 燒肉制酒天工精,</p><p> 學土小樂天,</p><p> 居士大詞人。</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蘇東坡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在怎樣失意的情況下。他都能達觀,都能保持心境的平和,都能安然的欣賞身邊的風景。他在赤壁賞月,在西湖種柳,在儋州辦學。他被貶滴黃州也能巜長江繞郭知魚美》。被貶謫惠州也能巜日啖荔枝300顆》。他放下了對生命的無限欲望。放下了那種非如何如何不可的執(zhí)著與困守,隨遇而安。他有這樣達觀的心胸,就沒什么事情能傷害到他。這被后人譽為生活的藝術。他無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里的天空,響徹在那里的人們的心中!</span></p><p><br></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8 年 7 月 2 日</span></p> <h3> 后注: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在此對原作者深表感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