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雪域情深》——永遠的援藏教師隊

紫玉

年過花甲,經(jīng)歷過的許多事都會淡忘,而42年前的援藏經(jīng)歷卻銘心刻骨,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div>  那還得從1974年說起。</div> <h3>  1974年,正值文革末期。國務院批轉了國務院科教組的報告—37號文件。文件對上海、江蘇、湖南、河南、遼寧、四川六個省市提出了內地支援西藏大、中、專師資的要求。那時,我們剛踏進師范學校不久,就聽說那位開學在校門口迎接我們的俞祥棣老師已經(jīng)去支援西藏了。 </h3><div> 兩年過去了。1976年春,我即將師范畢業(yè),學校又開始動員報名第二批援藏教師隊。原先報名對象是在職教師,但是上海幾所中等師范學校應屆畢業(yè)生已經(jīng)聯(lián)合起來,請求市教育局批準應屆生加入援藏教師隊伍。經(jīng)過研究,市教育局批準了全市第一師范、第四師范、第六師范、安亭師范、幼兒師范的10位應屆畢業(yè)生加入上海第二批援藏教師隊(1976-1978),我是其中一位。感謝父親在關鍵時刻支持了我。記得報名的前一天,父親很晚才回家,當他聽到我想報名去西藏教書時,臉上流露十分不舍的神情。那個晚上,父親輾轉復側。清晨,他交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對我走上社會后的十條要求。這是父親熬夜的心血和結晶,也是支持我援藏的行動,讓我有機會在人生的第一個驛站——西藏這個“自家屋脊”上,開啟自己的職業(yè)生涯。</div> <h3>  第一師范學校(幼兒師范)黨政工團領導和我們4名援藏師范生合影(愚園路460號)。</h3> <h3>  兩位男生冷小剛、周宏達由一師選送。陳尚璉和我兩位女生由幼師選送。那時幼師沒有正式搬離,所以學校管理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h3> <h3>  我們4位同學以及家長合影。學校給每人打了一個木板箱子,加一個蓋子,好似迷你集裝箱。</h3> <h3>  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1976年6月29日清晨,來自上海各區(qū)的第二批援藏教師,肩負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的重托,坐上火車離開上海去拉薩援藏支教。我們學校的4名同學擠在車窗前向前來送行的領導、老師、同學和親友們告別。(左起:周宏達、冷小剛、謝詠和陳尚璉)。</h3> <h3>  記得,我的班級全體同學都來歡送我了。同學們熱情地聚集在車窗下,不停地揮手告別。我妹妹作為全家送行的代表,已被擠到人群后,只能注視著自己的姐姐,沒有機會話別?;疖囈_動了,校領導邱美珠老師突然決定親自陪同我們坐火車到柳園。夏天,她只帶了一條擦汗的小毛巾,每到一站就用小毛巾洗把臉,就這么堅持了三天兩夜……</h3><h3> 右一為靜安區(qū)培明中學李懋芳老師,左一安亭師范沈國珍老師。</h3> <h3>  這是領隊陳文龍老師保存至今的火車票。1976年6月29日52次列車,硬臥,上海至柳園。 </h3><h3> 第二批上海援藏教師隊共有108位教師,號稱“108將”。教師中黨員比例高達70%以上,團員也有15/%。</h3> 安亭師范俞萍君老師保存的進藏路線圖。上面刻著火車時刻表和汽車公里數(shù)。那個年代進藏,主要靠火車和汽車兩種交通工具。 <div>  7:30,綠皮火車沿著隴海鐵路向祖國遙遠的西南邊陲駛去。108位老師分別將去西藏師范學院、拉薩中學和交通局職工子弟學校(以下簡稱交通學校)工作。</div> <h3>  下火車了,要換乘汽車從青藏公路進藏。來自南市區(qū)、長寧區(qū)、靜安區(qū)、閘北區(qū)和普陀區(qū)的部分交通學校援藏教師合影于甘肅柳園車站。</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7月7日,我們途經(jīng)敦煌縣,隊部進行了休整。援藏教師們在進藏途中已相互熟悉了。</span></p> <h3>  拉薩中學書記朱杰同志(后排左四)親自到敦煌縣來迎接上海援藏教師隊。他和靜安區(qū)援藏教師們合影。</h3> <h3>  我們6位小老師和第一批援藏教師領隊高務生(長寧區(qū))在莫高窟合影。那時年輕人穿軍服是很時尚的。</h3> <h3>  從柳園到拉薩共有1800多公里。教師隊每日挺進30-100多公里,視路況而定。當年的青藏公路不是瀝青柏油路,有些路段還是土路。有時走了一整天,才前行了幾十公里。晚上我們就睡兵站大通鋪。出發(fā)前組織上發(fā)給我們的那件軍大衣太管用了,一路上穿、披、裹、蓋、墊全靠它。</h3><h3> 圖為靜安區(qū)教師在青海鹽湖合影。</h3> <h3>  在高原跑長途的駕駛員專技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都必須能應對崇山峻嶺的復雜路況。</h3><h3> 途中周宏達老師睡著了。突然車身猛地一震,他猝不及防,人向車頂蹦去,眉心撞到了行李架鐵角,血流不止??墒窃谶@茫茫戈壁荒漠里啥也沒有,等車開到柴達木盆地大柴旦時,才有醫(yī)院。醫(yī)生一看,傷口已經(jīng)粘合,無法再縫針,從此小周開了“天目”。</h3><h3> 左一為負傷的周宏達。</h3> <h3>  青海納赤臺位于格爾木西南90公里處。在這里和我的戰(zhàn)友陳尚璉合影。就因為這塊大石頭,我記住了這個地名。</h3> <h3>  在格爾木兵站,我們巧遇了心中的偶像、第一師范學校第一批援藏教師俞祥棣老師(前排中)。</h3> <h3>  15天的長途跋涉終于結束了。1976年7月14日,我們抵達了目的地交通學校。受到了校長魯國珍、校黨支部書記劉保才和當?shù)乩蠋焸兊臒崃覛g迎。大家心情萬分激動,為期兩年的援藏工作開始了。交通學校地處拉薩西郊,離布達拉宮很近。每日睜開雙眼,就看見窗外布達拉宮熠熠生輝的金頂。</h3> <h3>  沒幾天,交通學校劉保才書記、副教導主任曹江親自陪同上海援藏教師參觀了西藏革命展覽會。全體同志和校領導在展覽館外(今北京路布達拉宮附近)合影。這是交通學校第二批援藏教師人數(shù)最齊的一張照片??上н€是少了2人:普陀區(qū)譚麟祥老師因高原反應住院治療;本照片的攝影者湯國定老師。</h3> <p class="ql-block"> 1976年冬,交通學校部分領導在小學部校舍前合影。前排左起:校黨支部副書記軒繼功、教導主任(女,李仁碧)、高務生、劉保才;后排左起:上海南市區(qū)援藏教師李富生、西藏交通局教育處領導(名字不詳)、陳文龍。</p> <h3>  課余,老師們苦中作樂,陶冶情操,提升自己?,F(xiàn)在想來,領隊陳文龍老師(右)的壓力應該是很大的。援藏兩年中,我們經(jīng)歷了朱德逝世、毛主席逝世、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幫”等重大事件。陳老師是我人生遇到的第一位領導。他非常關心每位援藏教師。陳老師心如發(fā)細,從工作、思想、學習、生活上點滴入手,協(xié)調好上海教師與當?shù)亟處熤g,學校教學和援藏工作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陳老師勤奮工作,以身作則,我們有目共睹,他的人格魅力贏得了教師們的認同。上海援藏教師之間的友誼能夠維系到42年后的今日,和陳老師的影響力分不開。葉云曉老師(左)是他工作的得力助手。堅持兩年為上海援藏教師拍照。本篇中絕大多數(shù)照片出自于葉老師之手。正是葉老師的忠實記錄,不斷捕捉援藏工作、生活的瞬間,才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為交通學校校史填補了空白,他功不可沒。</h3> <h3>  長寧區(qū)援藏教師在宿舍前合影。左起:湯國定、高務生、時烽、葉云曉。湯國定老師當班主任兼教數(shù)學,他鉆研教學業(yè)務嚴謹認真,對學生很熱愛。時烽老師教授英語,這在當年西藏的教育領域純屬稀缺師資,他任課的年級、班級很多,學生們都認識他。</h3> <h3> 普陀區(qū)姚辰華老師(右)和時烽老師在宿舍前。姚辰華老師教物理并負責廣播室,想方設法盡快熟悉教學和生活環(huán)境,從思想上、專業(yè)上、生活上為開學做好準備。</h3> <h3>  我和南市區(qū)朱金芬(中)、陳尚璉三人同宿舍。朱老師時年30歲。年紀比我大十歲,她像大姐一樣在生活上、思想上、教學上關心我們兩位初出茅廬的小青年。朱老師擔任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陳尚璉教數(shù)學,我則教音樂。在當?shù)乩蠋熁貎鹊匦菁倨陂g,學校也會讓我去小學部代課教授數(shù)學、語文和政治。雖然我們三位室友專業(yè)不同,但共同點是熱愛教育事業(yè),喜歡學生。放學后,我們宿舍窗臺前總有學生腦袋在晃動,好奇地張望老師們課余在做些什么。</h3> <p class="ql-block"> (左起)陳文龍領隊和普陀區(qū)援藏教師蔡家振、程衛(wèi)軍在哲蚌寺前留影。這兩位老師的業(yè)務水平?jīng)]的說。雖然程老師擔任班主任兼教語文,但他經(jīng)常會“客串”全校大型活動的指揮,展示他指揮群眾歌詠的才華。來自普陀區(qū)教育學院的蔡老師,專業(yè)基礎知識扎實,物理、數(shù)學都是強項,可為人處事卻很謙和、低調。</p> <h3>  在葉云曉的鏡頭里,40多年前的布達拉宮是這樣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閘北區(qū)、普陀區(qū)援藏教師在布達拉宮廣場的合影。后排左起:閘北區(qū)譚麟祥、沈培麗、普陀區(qū)董光明、閘北區(qū)楊月珍;前排左起:閘北區(qū)王惠琴、副領隊閘北區(qū)陳雅南。早在進藏途中,陳雅南老師已經(jīng)進入工作角色,關心身邊女教師,噓寒問暖。王惠琴老師是援藏女教師中年齡最大的,她先生和兒子都很支持她援藏。譚麟祥老師是班主任兼教政治,他和董光明老師住一個宿舍,董老師也是班主任,他倆為人都很隨和、風趣。沈培麗老師也是班主任兼教政治,她是作風踏實,身體力行的行動派。蔡家振至今記得40年多前,沈老師幫他洗被子的事。楊月珍老師年齡與我們相仿,剛走上社會。她工作熱情很高,經(jīng)常帶領學生們練習打腰鼓。楊老師服從教導處安排,積極完成學校交給她的各類教學任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們4位同學穿上藏裝在布達拉宮前合影。那時廣場雜草叢生,沒有今日的人工湖和寬闊大道。冷小剛老師、周宏達老師都教授體育。</font></h3> <p class="ql-block">  (左起)陳尚璉、周宏達、謝詠、冷小剛、沈國珍、俞萍君在布達拉宮前合影。沈國珍老師主要在小學部工作。俞萍君老師是音樂老師。</p> <h3>  以下是陳文龍老師在援藏期間的布達拉宮速寫。</h3> <h3>  布達拉宮西側勞動人民文化宮(現(xiàn)已拆除)。每到星期天,這里就放映電影。當年看電影是我們豐富文化生活,了解大千世界的主要方式。我和陳尚璉每周都會到文化宮,花一元錢買四場聯(lián)票,上下午各看兩場電影。中午我們就到拉薩市新華書店買書。</h3> <h3>  大昭寺前的唐柳由文成公主栽種。前面是痘碑。</h3> <h3>  痘碑也稱勸人恤出痘碑。清朝乾隆五十九年三月(1794年),由駐藏大臣和琳立。幾百年來,碑身被虔誠的藏族百姓用卵石研磨成石粉,所以有許多凹陷的坑窩,他們認為石粉有治病功效。</h3> <h3>  有著 1300年歷史 的八廓街市場。</h3> <h3>  吐蕃時期的輝煌建筑大昭寺。</h3> <h3>  這尊佛像是當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帶入西藏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h3> <h3>  高原的冬季很難熬,沒有任何供暖設備,對我們這些南方長大的上海老師確實是嚴峻的考驗。老師們只能在校園內,借助太陽能備課。左起:姚辰華、俞萍君和楊月珍。</h3> <h3>  上海援藏教師曾組織了交通學校第一屆運動會。這是田徑比賽終點裁判處。當年辦校條件艱苦,沒有計時臺,裁判老師只能站著工作,今天看來很有開創(chuàng)性。計時裁判:(左起)劉必洋、姚辰華、劉老師(名字不詳)、普布,終點裁判長陳文龍。</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葉云曉老師攝影作品:解放公園龍王潭。龍王潭,在藏語是“宗角祿康”?!白诮恰笔恰?布達拉)宮堡后面”的意思;“祿康”是“祿神殿”之意?!暗撋?魯神)”被譯為“龍神”,后又被誤認為是內地的龍王,逐漸龍王潭成為俗稱地名了。</span></p> <h3>  陳文龍老師當年的油畫:解放公園龍王潭(今宗角祿康公園)。</h3> <h3>  1977年1月8日,正值寒假,雪后,龍王潭冰封。我和陳尚璉、學生高英、刁小平站在冰湖上留影。背景與上面的寫生、照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h3> <h3> 當年我負責學校宣傳隊。在1977年和1978年的春節(jié)初一,我校宣傳隊都要去布達拉宮西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春節(jié)游園會上展演。這是1977年2月18日年初一演出的圖片。</h3> <h3>  前排為卓瑪(左)和廖志蓉同學。</h3> <h3>  1977年2月15日,我們參加了自治區(qū)交通局舉行的文藝調演。(左起)梁莉莎、朱麗拉、劉桂菊、卓瑪和宋世良同學表演《新疆亞克西》。</h3> <h3>  宋世良同學飾演老大爺。</h3> <h3>  左起:姚辰華、曹錦清、程衛(wèi)軍和俞萍君4位教師合作表演了原創(chuàng)小品《四人幫》。劇情由曹錦清和程衛(wèi)軍老師策劃創(chuàng)作。1977年新春,正值粉碎“四人幫”不久,節(jié)目一開演,會場氣氛就特別好。俞萍君老師回憶了一個細節(jié):演出前,他們土法上馬,用打氣筒管子與“張春橋”后背那只氣球相連接。演到關鍵時刻,“啪”的一聲,氣球爆炸了,寓意著四人幫的黃粱美夢破滅。這時氣氛達到高潮,觀眾們哄堂大笑,熱烈鼓掌。</h3> <p class="ql-block">  俞萍君老師拉二胡,我拉手風琴,兩人別出心裁合奏、二重唱了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俞萍君老師來自京劇票友世家,能唱一口京劇老旦唱腔,京胡、二胡嫻熟。于是,我們的創(chuàng)意節(jié)目就這樣出籠了。中西樂器,各拉各的,各唱各的,居然“一鳴驚人”。</p> <h3>  1977年7月16日紀念毛主席暢游長江登山活動。每逢7月16日,在上海是組織游泳愛好者橫渡黃浦江或長江,而西藏不適宜游泳,就開展登山活動。當天,拉薩市有8000人參加了登山活動。我和其他老師攀登了位于拉薩河南岸的彭巴熱(花瓶)山南峰,海拔4114.2米。當我氣喘吁吁登上山頂,進行最后的沖刺時,心臟像壓著一塊鐵板,臉色鐵青,怎么都邁不動腿,而終極目標僅一米之遙。最后是兩位學生把我硬拉向終端的。那一刻,自己一下領悟了,要想“登峰造極”是需要拿出應對極限、接受挑戰(zhàn)的勇氣和毅力的。</h3><h3> 身后山頂系1959年叛匪的碉堡廢墟。</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8年五一勞動節(jié),羅布林卡內三位藏族學生。左起央金卓嘎(刁小平)、次仁德吉(衛(wèi)東)和高英。</font></h3> <h3>  陳尚璉、我和三位藏族學生合影。</h3> <h3>  1978年3月19日星期天,曹錦清、葉云曉、陳尚璉和我應邀去八廓街德欽卓嘎家做客。當時我們并不知道卓嘎的媽媽是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身份。她特地拿出藏裝讓上海老師過把癮。40年過去了,那藏裝散發(fā)出的淡淡藏香,永遠珍藏在我的記憶中。</h3> <h3>  楊月珍老師的相冊里,珍藏著當年她、王惠琴、湯國定三位老師和同學們的合影。</h3> <h3>  俞萍君與當?shù)亟處熖K明蘊在布達拉宮前。</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8年6月18日,交通學校青年教師合影于哲蚌寺。左起:楊秀云(當?shù)亟處?、謝詠、陳尚璉、肖荇先(當?shù)亟處?。</font></h3> <p class="ql-block">  左起:朱金芬、王惠琴、沈國珍、曹錦清(南市區(qū))、李杏保(南市區(qū))、程衛(wèi)軍、陳文龍參觀羊八井地熱奇觀合影。這座鉆井臺是拍完電影《創(chuàng)業(yè)》后運往西藏的。</p> <h3><font color="#010101"> 當時交通學校是所“脫帽子”學校。小學部只剩下三、四、五年級,并逐年向初中、高中過渡。從西藏義務教育階段的實際現(xiàn)狀看,亟待需要加強中學教育。在兩年援藏支教中,上海老師全面支援交通學校各學科建設。大家忘我投入,傾情付出,尤其在起步不久的初中階段學科教育、教學中下了很大功夫。每天晚上,老師們都在燭光中認真?zhèn)湔n,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堅持不懈。兩年的辛勤努力換來了學生群體的顯著進步。當?shù)乩蠋煹慕虒W水平也有大幅度提升。交通學校首次開設了高中部,年輕的曹錦清老師任班主任。高中部的開設,改寫了交通學校的歷史,為培養(yǎng)本校首批大學生打下了扎實的文化基礎。漢藏師生之間結下了終生的友誼。</font></h3> <p class="ql-block">  1978年6月交通學校中三(1)班畢業(yè)照。內有上海援藏教師葉云曉、時烽、俞萍君、姚辰華、李富生、程衛(wèi)軍。</p> <p class="ql-block">  中三(2)班畢業(yè)照。內有上海援藏教師程衛(wèi)軍、俞萍君、王惠琴、李杏保、李富生、時烽、姚辰華、冷小剛。</p> <p class="ql-block">  中三(3)班畢業(yè)照。內有上海援藏教師程衛(wèi)軍、李富生、姚辰華、董光明、俞萍君、沈培麗、王惠琴、時烽、冷小剛。</p> <p class="ql-block">  中三(4)班畢業(yè)照。內有上海援藏教師沈培麗、謝詠、董光明、時烽、譚麟祥。</p> <p class="ql-block"> 中三(5)班畢業(yè)照。內有上海援藏教師姚辰華、蔡家振、沈培麗、時烽、董光明、冷小剛。</p> <p class="ql-block">  中三(6)班畢業(yè)照。內有上海援藏教師姚辰華、冷小剛、蔡家振、時烽、董光明、周宏達、沈培麗。</p> <h3>  1978年7月8日,班主任朱金芬老師所在初二(7)班全體學生在布達拉宮廣場合影。內有上海援藏教師時烽、朱金芬、謝詠、陳尚璉。</h3> <p class="ql-block">  有幾位上海老師已經(jīng)先期回滬參加高考。蔡家振、曹錦清、周宏達等都考入了大學。蔡家振拔得了頭籌,成為1978級上海理科狀元。畢業(yè)后他赴美繼續(xù)深造,從事計算機軟件工作。曹錦清也很厲害:早在援藏期間,他就很關注農(nóng)村問題。如今他是知名的社會學者,他的《黃河邊上的中國》專著曾經(jīng)轟動學界。其他的老師也都在各自崗位上教書育人,建功立業(yè)。</p><p class="ql-block"> 42年,時間改變了老師們的容顏,唯一不變的是援藏教師一如既往關心西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初心。是援藏、愛藏這根紅線把大家緊密相連。我們有一個援藏教師隊微信群。</p> <h3>  轉眼,援藏兩年服務期到了。1978年7月14日,離開西藏交通學校的那一天,全校師生早早來到操場上歡送上海老師。汽車發(fā)動了,一群一群的學生邊搖手喊著“上海老師再見”,邊追著汽車奔跑。這場景真像是電影畫面,非常感人,我的眼淚“嘩”地流了下來。1976年第一次離開父母、家鄉(xiāng)遠行,我哭了,那是對親人難以割舍的眷戀而流淚。兩年后我又流淚了,這次是我戀戀不舍那些彼此結下深情厚誼的漢藏師生們。</h3> <h3>  我們依然坐汽車和火車回上海家鄉(xiāng)。時隔兩年,青藏公路路況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格爾木到西藏的部分路段已經(jīng)澆筑了瀝青。汽車穿行在平坦的路面,那種舒適感,以前自己在上海并不體會。當你在長途跋涉中和顛簸的土路比較后,便深刻體驗了。</h3><h3> 這是我在返滬途經(jīng)唐古拉山口時的留影?!疤乒爬痹诓卣Z中意思是“高原上的山”。它是西藏和青海的分界線。海拔有5231米,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1976年7月我們翻越唐古拉山口時,大部分老師都靠服用撲爾敏,再裹上軍大衣昏睡過關的。1978年7月我卻站立山口,歡呼雀躍。不遠處是長江發(fā)源地和可可西里無人區(qū)。能夠站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口——“自家的屋脊上”,我真是太幸福了!這樣的人生,并非僅通過旅游能感受到的。</h3> <h3> 回到上海后,我和一些師生保持書信來往。1979年中三(4)班鄧亞麗同學在信中寄來的照片。背景是羅布林卡達賴夏宮。</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9年中三(1)班盧麗萍同學贈送的照片。拉薩河畔。</font></h3> <h3>  中三(2)班王代君同學贈送了以布達拉宮為背景的個人照。</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學部五(3)班彭錦同學。</font></h3> <h3>  小學部五(3)班李健同學。</h3> <h3>  小學部鄒玲、曾萍同學。</h3> <h3>  1979年衛(wèi)東、刁小平和高英在校園普布老師宿舍前。</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9年五一勞動節(jié),次仁德吉(衛(wèi)東)同學專程到上海看望老師。我、陳尚璉、衛(wèi)東三人合影于上海植物園。</font></h3> <p class="ql-block">  1979年4月,德欽卓嘎的媽媽寄來了她們全家在龍王潭的合影。</p> <h3>  時光飛逝,24年后。 2002年8月我隨靜安區(qū)黨政代表團前往日喀則看望援藏干部。途經(jīng)拉薩返滬前,我抽空去交通學??戳艘幌隆U凳钇?,校園空無一人。我打聽到交通學校已劃歸地方,更名為拉薩第三中學。這是昔日小學部。校舍舊了,但樹苗已長成大樹了。</h3> <h3>  2007年6月,我和陳尚璉相約從上海出發(fā),坐上火車,沿著天路去西藏。我倆非常激動,依據(jù)29年前老照片,再現(xiàn)1976年進藏時我倆在青海納赤臺大石頭上合影的情景。</h3> <h3>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駐藏辦事處同志的幫助下,我和陳尚璉專程訪問了拉薩三中。我們和10位學生結了對子,和從各校趕來的老同事們見面、座談。圖為合影:校長魏培玲(前排左二)、副校長達娃潘多(前排右二)、副校長吳忠海(前排右一)、校黨支部書記扎西(后排右一),以及原交通學校同事們(后排)合影。</h3> <h3>  我和陳尚璉還與29年沒見的德欽卓嘎同學約會,并應邀去她家做客。卓嘎像當年媽媽那樣,拿出了藏裝給老師們穿上拍照。我們和次多、卓嘎夫婦合影。</h3> <p class="ql-block">  2007年3月31日上海援藏教師聚會合影。前排左起:葉云曉、譚麟祥、陳文龍、朱金芬、沈培麗;后排左起:俞萍君、姚辰華、冷小剛、楊月珍、沈國珍、謝詠。</p> <h3>  領隊陳文龍老師和葉云曉老師又見面了。</h3> <h3>  2010年4月6日上海援藏教師聚會合影。前排左起:曹錦清、陳文龍、蔡家振、姚辰華、臧福興、葉云曉;后排左起:俞萍君、朱金芬、冷小剛、陳尚璉、楊月珍、謝詠。</h3><h3> 從美國回國探親的蔡家振老師和從澳大利亞回國探親的陳尚璉老師能在上海重逢,真是不容易!</h3> <h3>  三位西藏的室友合影留念。</h3> <h3>  2011年7月德欽卓嘎同學來上??赐蠋煏r合影。左起:楊月珍、朱金芬、陳文龍、德欽卓嘎、兒子平措旦增、謝詠、俞萍君、姚辰華。</h3> <h3>  2012年6月我第三次回拉薩,與拉薩三中(交通學校)師生見面合影。左起:拉薩六中校長達娃潘多、學生次仁德吉(衛(wèi)東)、央金卓嘎(刁小平)、謝詠、老校長曹江、全國人大代表、原體育老師普布、校黨支部書記扎西、后勤主任次仁。</h3> <h3>  2014年1月11日上海援藏教師聚會。前排左起:陳尚璉、謝詠、朱金芬、俞萍君、楊月珍;后排左起:陳文龍、姚辰華、葉云曉、冷小剛。</h3> <h3>  2014年11月19日上海援藏教師聚會合影。前排左起:程衛(wèi)軍、李杏保、陳群(拉薩中學領隊)、陳文龍;后排左起:姚辰華、陳尚璉、朱金芬、楊月珍、俞萍君、李懋芳(拉薩中學)、謝詠。</h3> <h3>  2016年6月我第四次回到拉薩。特地和德欽卓嘎同學在她家客廳合影。因為墻上懸掛著領隊陳文龍老師創(chuàng)作的布達拉宮油畫。</h3> <h3>  陳文龍老師自2007年雙眼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后,一心想實現(xiàn)30年前的夙愿,創(chuàng)作布達拉宮油畫。他按照30年前積累的速寫素材,日以繼夜地畫了七八幅布達拉宮油畫,大約花了半年時間。老伴郭老師說,花了那么大心血畫的畫,陳老師全贈送了漢藏師生,沒為自己留下一幅。陳老師用畫筆抒發(fā)了自己濃烈的西藏情結。</h3> <h3>  2016年6月我和央金卓嘎(刁小平)同學合影。</h3> <h3>  2016年6月,我和拉薩三中(交通學校)師生合影。前排左起:次仁德吉(衛(wèi)東)、老校長曹江、原拉薩三中黨支部書記扎西;后排左起:羅珍、達娃潘多、謝詠、田金星、拉薩三中校長王浩波、校黨支部書記扎西卓瑪、塔青。</h3> <h3>  2016年9月3日上海援藏教師聚會。前排左起:謝詠、李懋芳(拉薩中學)、陳尚璉、先生羅伯特、金聯(lián)群(拉薩中學)、朱金芬;后排左起:俞萍君、姚辰華、郭老師、陳文龍、程衛(wèi)軍、冷小剛、黃偉(拉薩中學)。</h3> <h3>  2017年3月,我專程去澳大利亞墨爾本看望已定居澳洲的陳尚璉。</h3> <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上海援藏教師聚會合影。前排左起:湯國定、時烽、陳文龍、原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馮小敏、朱金芬;后排左起:姚辰華、俞萍君、楊月珍、冷小剛、謝詠、沈培麗。</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16日上海援藏教師聚會合影。前排左起:蔡家振、郭妹英、陳文龍、曹錦清、朱金芬;后排左起:湯國定、葉云曉、謝詠、陳尚璉、楊月珍、黃偉、冷小剛。</p> <h3>  2018年春,冷小剛老師在澳大利亞悉尼找到了失聯(lián)多年的周宏達老師。</h3> <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朱金芬老師應邀前往成都,與當年任教的初二(7)班同學相會。行前,她特地把當年的集體照洗印帶去。雖然師生相隔40年再見,但脖上掛滿的哈達分明傳遞了學生對老師的敬愛。</p> <h3>  2018年5月,西藏學生結伴專程來滬看望第一批、第二批上海援藏教師。后排左一是宋世良同學。前排右二為沈培麗老師。學生的思戀,令沈老師幸福滿滿。</h3> <h3>  修葺一新的布達拉宮重新煥發(fā)青春。</h3> <h3>  宗角祿康公園(原解放公園龍王潭)碧波蕩漾。</h3> <h3>  40年來,拉薩三中(交通學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學校全部新建了教學大樓,操場和其他設施。西藏的教育事業(yè)駛上了快車道。</h3> <h3>  飛越世界屋脊山脈,鳥瞰山川冰藍晶瑩。皚皚白雪延綿珠峰,似哈達純潔無瑕,象征著我們一日援藏,一世愛藏的雪域深情。</h3> <h3>  人生能有機會為西藏的教育事業(yè)奉獻綿薄之力,我們感到非常幸運!由援藏開始的職業(yè)生涯也改變了我的一生。西藏,援藏教師魂牽縈繞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們永遠愛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