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河?xùn)|尋“柳”

劉稚南

<h3><b>提起“河?xùn)|”,人們立馬會聯(lián)想到“獅吼”,并為東坡先生有如此妙語擊掌稱快。殊不知,當(dāng)年蘇大學(xué)士之所以戲稱那陳姓好友的太太為“河?xùn)|”,究因“河?xùn)|”乃柳氏的郡望,唐代詩圣杜甫也曾寫有“河?xùn)|女兒身姓柳”的詩句。這里,蘇軾也是借以暗喻陳妻姓柳,為“柳氏”。</b></h3><div><b> 河?xùn)|望族柳氏家族自“永貞革新”失敗后,位列“二王八司馬”第三號人物的柳宗元,為避“滅絕九族”之災(zāi),貶途中傳書家人“皇恩食邑,中條道中,五谷為生,來讀為本,忠恕廉潔,憂國憂民,棄府始徙,盛名勿揚……”</b><b>急囑河?xùn)|族人分散外遷。于是,柳氏一族紛紛隱姓埋名,背井離鄉(xiāng),扶老攜幼,顛沛流離,</b><b>不宣門庭,了無蹤影,消失在太行山中。</b></div> <h3><font color="#010101"><b>打那之后的500年間,自唐末至明,歷經(jīng)五代、宋、遼、金、元五朝,始不見柳氏有一人出人頭地,名垂青史。柳氏一族如人間蒸發(fā)。</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就這樣,時間來到明永樂四年,一位柳姓學(xué)子殿試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此事一時驚動朝野,歷數(shù)其先輩乃知為柳子厚(宗元)的后人。至此,柳氏傳人通過“學(xué)而優(yōu)則仕”,重新步入官場,于明、清兩朝走出一波“官而商”、“商而官”的復(fù)興之路。正如其族譜中所記: “家田千頃,路有萬里,京歸吾府,勿宿異姓,”其田產(chǎn)之多,便可想見,令世人對河?xùn)|柳氏再次刮目。</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這柳氏民居就是在此背景下,經(jīng)數(shù)代柳姓子孫營建打造而來。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僅是這千年古村落的部分遺存。</b></font></h3> <h3><b>明代第一位科舉中第柳氏后人叫柳琛,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殿試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為光宗耀祖,他大興土木,建宅于西文興村;后其孫輩族人柳騄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進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四代孫柳儇,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中甲子科進士,任江南南京刑部員外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國子監(jiān),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中壬辰科武狀元,任北京總督;柳大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賜進士出身,入京任醫(yī)學(xué)訓(xùn)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丙午科進士,任山東寧海知州,補陜西同州知州;第十二代族人柳春芳,清嘉慶10年(公元1810年),中庚午科進士,受皇封“中憲大夫”(正四品)。在山東、河南經(jīng)營鹽業(yè)和當(dāng)鋪生意,對柳氏家族的發(fā)展起到了承先啟后,光大門庭的作用;第十三代族人柳茂中,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中壬申科狀元,受皇封“中憲大夫”(正四品)。(相傳柳春芳的孫子柳琳也曾中狀元,具體年份不詳)。</b></h3> <b>柳氏民居位于今山西省南部歷山腹地的沁水縣西文興村,地處太行、 太岳、中條三大山系的銜接處。</b><div><b> 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峰巒疊嶂,青山綠野,風(fēng)光秀麗,真是個隱居的好去處。當(dāng)?shù)亓鱾髦赫驹诹蛲饪?,只見山水美如畫;站在山外向?nèi)看,不見深山有人家。此話不假,在沒有航空飛行器的時代,縱然“絕代有佳人”,也因“幽居在空谷”,而難為天下人所識。</b></div><div><b> 柳氏民居依山而建,西高東低。舉目南眺(太)行(王)屋拱翠,揮手東指三臺左抱,側(cè)身西觀九崗右環(huán),回首北望鹿臺挺秀,故謂之“環(huán)山居”。平面為“卍”字形的皇家圖案,整體布局為“福祿雙全”。</b></div><div><b>(注:三臺,即三座山峰相連,風(fēng)水上認為,這樣的地理格局會出公卿將相、富商巨賈,無論憑錢財或借著武力都能稱霸一方;九崗,即山崗連綿;鹿臺,乃沁水縣境內(nèi)的鹿臺山)</b></div> <h3><b>好了,扯了半天閑篇,做了這些鋪墊,說得如此熱鬧,還是看看柳氏后人是如何秉承祖訓(xùn),又給我們留下些什么吧……</b></h3> <h3><b>為抵抗興盛于明末清初的義軍、流寇、盜匪,柳氏民居亦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莊園建筑。</b></h3><h3><b> 它依托北山起勢,作“鳳凰展翅”狀,一派氣吞山河之勢。據(jù)介紹,原建筑面積98畝,大體分三部分:</b></h3><h3><b> 村南端為外府區(qū),包括柳氏祠堂、關(guān)帝廟、文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文廟內(nèi)又設(shè)有圣殿、小學(xué)堂、紙帛樓;</b></h3><h3><b> 中部區(qū)為東西走向的村內(nèi)小街和街東端的文昌閣、校場以及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樓等;</b></h3><h3><b> 村內(nèi)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內(nèi)府區(qū),為全封閉式。其四角有小戲臺、觀河亭、賞景樓、府門樓。進入內(nèi)區(qū)只有兩門可通。一是西南角的府門樓,座北朝南,門臨村內(nèi)小街;另一側(cè)是東北角觀河亭下的磚拱門樓,可走出村外。在內(nèi)府區(qū)的北四府與南兩府之間,有一條可通遍六府、走出兩門的府內(nèi)環(huán)形街。</b></h3><h3><b> 另外,柳氏民居至今保存著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還有18條之多,總長約1.5公里。</b></h3> <h3><b>入得城堡,迎面矗立的是這關(guān)帝廟。據(jù)載:柳氏民居最早的關(guān)帝廟是與村落同時建成的。后因其靠近沙崖,廊柱受浸蝕,于嘉靖巳末(1559)重新?lián)竦匦藿四壳斑@座,又于乾隆丁亥(1767)和道光甲午(1834)兩次重修。族人認為:關(guān)帝廟祀遍天下,本村這座雖算不上多壯觀,卻能保佑“桑梓平安世居”。</b></h3> <h3><b>這關(guān)帝廟確實不大,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只是院中這道士好似挺有些“仙風(fēng)道骨”的。稍一詢問,方知是一“算命先生”,且來自關(guān)外。我們未敢逗留,轉(zhuǎn)身就離開了此地。</b></h3> <h3><b>接下來是內(nèi)街文昌閣。</b></h3> <h3><b>再就是柳氏宗祠。</b></h3><h3><b> 看到這柳氏宗祠,不得不多絮叨兩句。這祠堂里供奉的“先祖”可不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是那“坐懷不亂”的魯國人柳下惠。據(jù)關(guān)帝廟《柳氏宗支圖記碑》記載:“柳氏系出魯大夫展獲公,食邑柳下,因姓焉”。也就是說,柳氏的得姓是因為當(dāng)年“展獲公”的封地在柳下而來的。至于唐末由誰遷居西文興村至今還是個謎。</b></h3><h3><b> 祠中有《柳氏家訓(xùn)》碑曰:“……世代為官而勿貪,產(chǎn)業(yè)闊大而勿霸,金倉銀財而勿欺,駟馬之門而勿淫……以國為忠,以族為孝,以德為鄰,與人為善……成名勿宣門庭,得志勿忘饑民……”逾千年來,絕大多數(shù)柳氏后人都能自覺地按照這祖訓(xùn)為人做事。</b></h3> <h3><b>柳下惠坐像。</b></h3> <b>石坊街,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里有兩座古牌坊,年代已不短了。 </b><div><b> 據(jù)載,為表彰柳騄之孫、柳遇春之父柳大武抵抗韃靼,終因寡不敵眾,授首疆場的英勇無畏精神,“朱氏集團”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和二十九年(1550)由時任沁水縣的知縣程南和縣丞楊言,隨同欽差提督楊守儀、巡按山西監(jiān)察御史齊宗道,親赴西文興村為二人各立一座“丹桂傳芳”和“青云接武”成賢牌坊。</b><div><b>(注:在我國現(xiàn)存的牌坊中,主要有貞節(jié)牌坊和功德牌坊兩種,但柳氏民居的這兩座牌坊是成賢牌坊,取意“學(xué)到癡愚便是賢”之意。這是明朝廷表彰柳氏族人而修建的,至今有450年的歷史。目前在我國尚屬首例。)</b></div><div><b> 細觀這一對石牌坊,因年代久遠,石材已風(fēng)化疏松。其他都很平常,唯獨這石柱腰上的石獅卻大有講究。這八尊獅子不僅造型別致,憨態(tài)可掬,且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悠長。</b></div></div> <h3><b>這“丹桂傳芳”坊上的四只石獅,從左到右,自上而下分別為:滿腹經(jīng)綸獅、克己復(fù)禮獅、胸有城府獅、出人頭地獅。</b></h3><div><b> 據(jù)說,這叫“教化獅”,是我國古建筑中頗為罕見的飾物。它們將人的一生分為十二個階段,寓意獨特。早年,我國著名的建筑史學(xué)家、建筑師、城市規(guī)劃師和教育家梁思成曾在考察山西古建筑時得到一本十二只教化獅的手繪本,并苦苦尋找實物,欲一睹其風(fēng)采,然始終不見其蹤。直至1999年,清華大學(xué)古建專家陳志華和樓慶西來柳氏民居考察,才發(fā)現(xiàn)成賢牌坊兩側(cè)的八尊明代石獅子正是其師梁思成先生苦苦尋找的教化獅實物。</b></div><div><b> 如第一尊這“翹尾巴”滿腹經(jīng)綸獅,它嘴上拴著繩索,尾巴向上翹著,表現(xiàn)文人傲慢清高、口無遮攔、愛發(fā)表意見。用繩索拴住獅嘴,告誡族人,話到嘴邊留半句,禍從口出的道理。</b></div><div><b> 又如第二尊相貌“老實”的克己復(fù)禮獅,尾巴藏在了兩腿之間,表現(xiàn)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夾著尾巴做人了。</b></div><div><b> 再如第三尊腳下有兩個小獅子,肚子下面有一個大圓球的胸有城府獅,意為安安分分過日子,堅守規(guī)矩。</b></div><div><b> 最后這腳下踩著一個探出頭來的小獅,肚子里還有一個低著頭小獅的石獅,意為“出人頭地”獅。</b></div> <h3><b>青云接武牌坊下的四尊石獅分別為:金榜題名獅、泰山相助獅、宦海沉浮獅、功成名就獅。</b></h3><div><b> 第一尊“金榜題名獅”,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高中進士;</b></div><div><b> 第二尊“泰山相助獅”,獅身緊靠石柱,提醒后人,高中進士后要投靠到權(quán)貴的門下,便于日后發(fā)展;</b></div><div><b> 第三尊“宦海沉浮獅”,前腿直立,身子向上仰起,獅身下臥著一個鳳頭、鹿尾、獅身的小獅子,意為“坐享俸祿”;</b></div><div><b> 第四尊“功成名就獅”,腳下按一鳳頭鹿尾獅身的動物,胸前有鮮花,側(cè)身有祥云,頭向上似引頸張望。寓意拿國家俸祿,就要效犬馬之力,即使受到朝上重用,也要時刻警惕不要忘記祖先所說:“世代為官而勿貪......金倉銀財而勿欺”。</b></div><div><b> 不過,這里我必須“嚴正聲明”,上述描述絕非我個人“意會”。說實在的,我真傻傻分不清這八只獅子哪只是哪只,只是在這兒“鸚鵡學(xué)舌”,依樣畫葫蘆而已,更不知另四只教化獅是何面目,所寓為何。請諸看官見諒。</b></div> <h3><b>穿過鐫刻著由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書寫的“忠孝”二字裝飾的八字型石券門~永慶門,我</b></h3> <h3><b>們就進入到內(nèi)府。在這里,依次可以游覽“司馬第”、“中憲第”、“承德第”、“武德第”等幾處院落。</b></h3> <h3><b>俗話說:窮三代,富三代。與京城官府頻繁易主不同的是這村野民居中的府第,大都是主人顯赫后為光宗耀祖、澤被后人,大興土木,世代延續(xù)的。只要后代不犯罪、不敗家,這祖宅通常都是“世襲罔替”的。當(dāng)然,到新社會就另當(dāng)別論了。</b></h3><h3><b> 這司馬第舊名亭房院,后因柳氏傳人柳琳中狀元(后封侯爵,正二品)奉旨更換門庭?;寿n絲綸、佩劍與府,追封祖父柳學(xué)周、父柳月桂、子柳春芳、曾孫柳茂中四代為官,品級昭武都尉(正四品),世代相傳。明始建,清代修繕,一進兩院。之所以名為“司馬”,是緬懷曾做過“永州司馬”的先人柳宗元。</b></h3><h3><b> 司馬第最為考究的是這門樓,門頭上九層斗拱(也謂門龕),顯示家族地位;下為“門當(dāng)戶對”,左右兩對抱鼓石獅,大師(獅)少保,“神”(繩)獅鎮(zhèn)宅,門丁(釘)興旺,共包含十二種文化寓意。</b><b>這是清嘉慶六年重修時擴修的,皇賜金匾掛于樓閣,謂勿忘先祖,光耀門庭。</b></h3><h3><b> 據(jù)說在我國民居中這個門樓是最高的,這在中華古建門頭中堪稱一絕。</b></h3> <h3><b>在晉東南,四合院除了院門外,因安全起見,窗戶都是向內(nèi)開的,外面看不見窗戶,有宮院堡壘之感。</b></h3> <h3><b>入得大門,正對面的磚雕影壁,貌似一面巨大的鏡屏。上面精美的磚雕、石雕代表了柳氏民居的最高水準。整體借助了廂房的一面山墻。</b></h3> <h3><b>這里流行“四大八小”四合院。司馬第的“四大”都是兩層三開間。大戶人家的正房和下房、樓上和樓下的結(jié)構(gòu)都差不多,只是使用功能上有所區(qū)別而已。這里只在正房二樓的游廊與廂房相貫通。</b></h3> <h3><b>第二進單獨門樓上的“河?xùn)|世澤”老匾,為嘉慶二十三年(1818),仁宗帝馳欽差親赴柳府傳旨,御賜“中憲大夫”柳茂中、柳春芳,“承德郎”柳茂源(正四品)“河?xùn)|世澤”金匾。</b></h3> <h3><b>而更絕的是“河?xùn)|世澤”的這道大門,它共有十二道門栓,其中六道軟栓,六道硬栓。即便是身處院內(nèi),不知情者也難以快速打開。足可見柳府戒備之森嚴、防護意識之濃烈。柳氏一族歷戰(zhàn)爭與和平500年風(fēng)霜不倒,可謂用心良苦。</b></h3> <h3><b>然而,這些掛于門樓的一塊塊牌匾,無不記述著一段段往事,并蘊含著諸多寓意。</b></h3><h3><b> 這“行邀天寵”匾,講述的是柳騄因詩文出眾,深得明憲宗寵愛,恩賜承德郎金匾。柳騄嘉靖二十三年病逝于京城。諸位,千萬別小看了這塊匾,它四角各有一只蝙蝠,加上“邀”和“天”中間的一只,再加一個壽字,這叫“五福捧壽”;匾上有兩匹馬,一匹馬抑頭,代表“天馬行空”,一匹馬低頭,表示“馬到成功”;中間一只張開翅膀的大蝙蝠,稱為“天降鴻?!?;下面這塊木頭,上下五層,鏤空結(jié)構(gòu),中間雕刻的是琴棋書畫,旁邊是八仙的寶物,稱為“八仙四藝”;瓶子里插有蓮花,蓮花上一小孩,意思是“連連中舉”、“獨占鰲頭”。</b></h3><h3><b> 里面的那塊“恪守先業(yè)”門匾,它的四周是用一根繩子銓著三個銅錢,意思是“連中三元”。</b></h3><h3><b> 下首這塊“堂構(gòu)攸昭”匾是清中期為獎掖柳學(xué)周、柳春芳等柳氏族人捐資充餉,鎮(zhèn)壓白蓮教有功,嘉慶帝賜弟兄三人“攸昭”寶劍一把,存放于院內(nèi)。</b></h3><h3><b>(注:“堂構(gòu)”乃兄弟之意,“攸昭”寶劍名)</b></h3> <h3><b>為保證這皇上所賜之物(攸昭劍)萬無一失,柳氏傳人還設(shè)計出一“萬全之策”,曰“天羅地陷”。</b></h3><h3><b> 所謂“天羅”,即在四面主樓的檐口密集編織鐵絲網(wǎng),并在其上掛有風(fēng)鈴,一俟風(fēng)吹草動,便有家丁聞知并快速反應(yīng)。</b></h3> <h3><b>而“地陷”,則自然是設(shè)在關(guān)鍵要道的“陷阱”了。</b></h3><h3><b> 據(jù)導(dǎo)游介紹,早年這段道路虛實相濟,清楚底細的人,知道走拐直角彎的青石板道,不明底細的盜賊,很容易落入表面鋪著青磚看似甬道的陷阱。當(dāng)然,如今“陷阱”已被填實,游客但走無妨。</b></h3> <h3><b>漫步在柳氏民居,你會被那無處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b></h3><h3><b> 每一道門楣、窗欞、欄桿、格扇、飛檐;</b></h3><h3><b> 每一塊裙板、匾額;</b></h3><h3><b> 每一根梁枋,每一級斗拱;</b></h3><h3><b> 無不雕刻著精美的紋飾。</b></h3><h3><b> 據(jù)導(dǎo)游介紹:其中僅窗花圖案就達48種,故事木雕板百余方,石雕(包括柱、瓦、斗、拱、脊獸、鼓、獅、礎(chǔ)、碾、磨、臼、下馬石、練功石等)有上千塊,構(gòu)欄、華板、裙板1018塊,且圖案幾乎沒有雷同的。</b></h3> <h3><b>如“司馬第”宅院中的這幾組木雕(從上至下):</b></h3><h3><b> 第一組,植物與動物組合。牡丹與喜鵲,象征著“花開富貴”和“喜上眉梢”;<br></b></h3><div><b> 第二組,人物組合。其中有漁夫、樵夫、農(nóng)夫、讀書人,意味著“漁樵耕讀”。坐著的頭頂官帽手執(zhí)長琴之人為文官,帶著兒子過著隱居生活;</b></div><div><b> 第三組,人物與動物組合。中間坐著的是佛爺,左手是鳳凰,右手是梅花鹿,寓意是“坐食奉祿”。而這幅圖的上面是“麒麟送子圖”,希望光宗耀祖;</b></div><div><b> 第四組,人物與自然、社會組合。下面是波濤洶涌的海浪,上有紫禁城,四人進京行禮,俗稱“宦海沉浮”。而這幅圖的上面是一個小孩抓著另一個小孩的腳,四周刻著蓮花,意思是“接連不斷”,“連連中舉”。一孩直挺身子,另一孩子彎曲身子,意思是“大丈夫能屈能伸”。</b></div> <h3><b>精美、頑皮的石獅。</b></h3> <h3><b>上碑為方元煥的書法碑刻“四倫箴語”:“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的父子箴;“豈論富與貧,君子淡如水,歲久情誼生。小人口如蜜,轉(zhuǎn)眼成舊人”的朋友箴;“兄須愛其弟,弟須敬其兄……”的兄弟箴;“和樂禎祥來,乖戾禍相應(yīng)……”的夫婦箴。</b></h3><h3><b> 在柳氏民居,名人書法藝術(shù)碑刻較多, 大多鑲嵌在墻上。既可為建筑裝璜,也可以教育子弟,這也許是古民居最為珍貴的地方。</b></h3><h3><b> 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目前約存這類碑刻三十余方,大體可分為三類:</b></h3><h3><b> 第一類為書法藝術(shù)碑刻,約占半數(shù)。其中有宋朱熹、明王守仁書法碑刻兩塊,明文征明書法碑刻四塊,明方元煥草書碑刻四塊,明吏部尚書王國光,內(nèi)閣協(xié)辦大學(xué)士田宜奄和西文興柳遇春,三人同游歷山舜王坪和黃土洞,相互酬和的詩作碑刻兩塊。此外,還有王國光書寫的石刻楹聯(lián),以及木刻楹聯(lián)門匾等等。特別是朱熹、王守仁,文征明的書法藝術(shù)碑刻,卻是北方罕見的文物,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這些碑刻,大都鑲嵌在建筑物的墻壁上;</b></h3><h3><b> 第二類為家訓(xùn),祭祖或記事碑刻約七、八塊,已隨祠堂的拆除而散落各處。唯家訓(xùn)碑現(xiàn)存完好;</b></h3><h3><b> 第三類是墓碑,皇旨碑刻約十多塊,全部在柳氏的墓區(qū)(老墳溝)。因祖墳被盜,碑記全毀,部分散落在墓區(qū)周圓的塄頭、地角。實在是可惜!</b></h3> <h3><b>總之,有著500年歷史,遵循著1000年古訓(xùn),傳承了2600年文化的柳氏古民居,在這曾經(jīng)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歲齒清晰,長幼有序,字諱有章,家規(guī)不亂,世代傳承”,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懷的《長相思》,“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fēng)寄燕然”。</b><br></h3><h3><b> 遺憾的是,柳氏民居里早已難見青壯村民的身影,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婦女留守,年輕人都趁農(nóng)閑時節(jié)外出打工,原來的宗族管理處也變成了現(xiàn)在的村委會?!耙患胰酥挥羞^年和祭祖時候才能團聚?!贝逯欣先藷o奈地向游人訴說著……</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劉稚南</b></h3><h3><b>2018年7月9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