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南太行徒步之一:十八缸~雙龍洞~白徑古道(七十二拐)穿越

車愛平

<h3>  走不一樣的路,看不一樣的風景,體驗不一樣的感受,是眾多戶外徒步愛好者內心的向往和期盼。得知隨緣戶外組織南太行十八缸、白徑古道(72拐)、和北扒絕、紅豆杉大峽谷徒步活動,頓時心生意愿,這可是國內小有名氣、省內知名度極高的戶外界熟知的既有難度又有強度、既驚險又刺激的經(jīng)典徒步線路啊,所以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但又擔心自己花甲之年是否可以順利走完全程心里沒底。再一打聽,一半多報名的人都是野風群里跑馬拉松的強驢,這下心里更覺得有些左右為難了。好在海平說他愿給我當后衛(wèi),這才下了決心參加這次徒步活動。</h3><h3> 十八缸和北扒絕戶外線路都在陵川縣馬圪當鄉(xiāng)雙底村附近,雙底村距陵川縣約35公里,距呂梁市區(qū)420多公里。我們這次選擇在雙底村住宿。</h3> <h3>  2018年6月22日下午,一行17人從呂梁市區(qū)出發(fā),晚上到達雙底村張補才休閑山莊。(下圖是激情十八缸臨時群截圖,其中王瀚郭先森老付三人未成行)</h3> <h3>晚飯時餐廳里掛滿了各種各樣戶外組織的小旗子,原來全國不少地方都有許多驢友來過這里。飯后休息,第二天的行程是穿越十八缸~雙龍洞~白徑古道(七十二拐)。</h3> <h3>  雙底村,原來叫磢底村。在當?shù)?,對兩側有山體對峙,夾之較陡的坡,坡上有小路左拐右拐盤旋而上,此種地勢被當?shù)匕傩辗Q之為“磢”,而村子地處“磢”之底,故而村子就叫磢底村??赡苁且驗楫?shù)胤窖宰x這兩個字的發(fā)音相近,再加上磢字難寫,久而久之,雙字取代了磢字,磢底村就變成了雙底村。</h3><h3> </h3><h3> 雙底村下轄雙底、榆樹灣、小后灣三個自然村,全村共有102戶,380口人,耕地400畝,林地10000余畝。雙底村簡直就是一個為旅游而生的山村,東有王莽嶺、南有武家灣、北靠黃圍山,這些太行山上的知名景區(qū)都是鄰居,白陘古道、紅豆杉大峽谷、黑茅溝、一線天、十里河水庫等景點同樣很近,在村里走上一圈,到處到是客棧、農家樂和休閑山莊,據(jù)說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都辦起了農家樂。</h3><h3><br></h3><h3>下圖就是雙底村以前寫在墻上的村名“磢底村”。</h3> 早上7點乘車出發(fā),在地八洞河西溝的溝口豎立“十八缸山莊”的位置下車,開始向十八缸徒步。 <div> 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蝴蝶谷,一說是溝里有許多蝴蝶,一說是入口處的地形兩山夾一溝,象蝴蝶的樣子,兩山如翅膀,夾道的溝的遠處有一豎立的小山尖如同蝴蝶的頭。這純粹是驢友的想象以及當?shù)貫橥茝V旅游而作的宣傳。據(jù)說,不論周邊的村莊老百姓,還是本村的老百姓,許久以來都叫它地八洞河西溝。 現(xiàn)在人們叫的最響的,是叫十八缸,倒是非常貼切。因為峽谷里經(jīng)年累月,水流千萬年長時間地沖刷,慢慢地形成了許多非常像水缸一樣的地形地貌,有驢友專門數(shù)過,既不是傳說的有大小28個缸,也不是正好有18個缸,最多也僅僅有14個缸。所以,十八缸的叫法,也就是一個形容詞而已,但是,形容的確實非常形象。</div> <h3>  十八缸線路的特征分明,可以說,第一段路主要是河灘亂石路,第二段路主要是峽谷絕壁路,第三段路主要是陡坡土石路。而最精華叫絕的是峽谷十八缸絕壁的攀巖,最驚險最刺激。這也是吸引眾多驢友車師勞頓、遠道而來,只為親自體驗一把十八缸穿越的感受。</h3> <h3>在河灘路走了不一會兒,有一處小小瀑布,大家在此住足拍照留影。</h3> <h3>  徒步中,正巧遇到一隊羊群經(jīng)過。咩咩之聲別有情趣。</h3> <h3>在遇到羊群的地方往前走一點,發(fā)現(xiàn)左側崖壁下有一股很大的水流從石洞中滾滾流出。我想,這股水流根本不能用泉水來形容,應該是山中的一條口小里大的暗河吧?不知是否有人曾經(jīng)一探究竟?</h3> <h3>往前走遇到了一個水流沖刷的條形石坑,同行的向導介紹說,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缸。左看右看不象水缸,忽然覺得這個形狀好似浴缸,哈哈,也叫缸吧。</h3> <h3>再往前行,看到了一處用塑料布簾遮擋的可供人休息的石窟,經(jīng)問詢,原來是傳說中的守道收費老人寧金鎖避雨休息的地方。</h3> <h3>建峰特意與寧金鎖及向導張補才拍照留念。套近乎也不能少交費,每人5元照收不誤。向導說十八缸中的樹枝道和鐵鏈梯就是他掏錢費力搭建的。真是獨具慧眼,新辟生財之道,不知他當時是怎么想的,估計也是老驢友,才能想到在如此絕境搭路創(chuàng)出一條鼎鼎有名的驢道。各地若有絕壁險峻之處,若學寧金鎖的做法,說不定也能開創(chuàng)許多經(jīng)典驢行線路啊哈哈??</h3> <h3>就在見過寧金鎖的旁邊,出現(xiàn)一個被水流沖刷出的巨大的光滑的基本呈圓形的大石坑,向導說,這就是十八缸的第一缸。</h3> <h3>  忽然想起向導在之前說過的第一個缸,這是怎么回事?待要開口請教,話到嘴邊欲言又止。第一個缸和第一缸,多一字與少一字意思決不一樣的。第一個缸只是數(shù)字的排序,第一缸則是最形象的、最漂亮的、最經(jīng)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正如同人們常常說第一峰,第一嶺,第一橋等等。所以,別問了,免的被人笑話。</h3> <h3>  記得看過胡文凱的十八缸游記,去年他們來時,第一缸旁邊還沒有架設通道,今年我們來時,第一缸的旁邊用木板樹枝又新架設了簡易通道,大大降底了通行的難度。</h3><h3> 過了第一缸,就是狹窄的水流沖刷出的峽谷。眼前的絕壁不高,但已有鐵鏈和木枝制作的簡易梯子可以攀行。</h3> <h3>攀上一處絕壁,又是一道狹窄的水沖峽谷。前面又是一處絕壁,同樣可以借助梯鏈攀爬上去。向導一再強調,為了安全,最好一個上去再上一個。</h3> <h3>攀上絕壁后,又是一個狹窄的水流沖刷出的濠溝,這里再說是峽谷越來越感覺不象峽谷那么大啊哈哈??</h3><h3> 走到這會兒,所謂的缸越來越不明顯,既使有缸,也是不規(guī)則形的,而且是上面都架了樹枝木棍,沒有下缸上缸的感覺。</h3> <h3><font color="#010101">過了濠溝,前面又是絕壁。而且一個絕壁比一個絕壁既高又陡。當然,絕壁上已有寧金鎖制作的梯鏈可以攀爬。只要不恐高不頭暈,手臂腿腳有力,抓緊鐵鏈慢慢攀爬都可以攀爬上去的。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艱難可怕。</font></h3> <h3>  下圖是回望剛剛攀爬的絕壁,絕壁下的人小如螞蟻,溝谷幽深,有驚險有刺激,夠爽夠瘧。</h3> <h3>再往前行,又見一坑水,這也算一個缸吧?這個缸前面的絕壁不高,從右側石縫處可以攀爬上去。</h3> <h3>這已經(jīng)形成規(guī)律了,絕壁過后定有窄溝。只有水流流經(jīng)窄溝,將水聚集收籠,然后遇到斷崖處向下沖刷的力度才大,才能形成一個一個水坑。</h3> <h3>經(jīng)過一個窄溝,前面又是絕壁。大家沿著絕壁上的鏈梯慢慢攀爬上行。不少男女驢友還揮舞著一只手,拍照留影呢。所以,總覺得看著驚險,攀登時并不是特別難。</h3> <h3>攀上一個絕壁,再過一個窄溝。你看“金點子”和“秋天”兩口子一路相隨,令人稱贊!??</h3> <h3>過了窄溝,后面自然又是一處絕壁。不知道這是過了幾個缸,攀了幾次崖了。這個絕壁更高,鏈梯更長,崖壁幾乎垂直。</h3> <h3>爬上絕壁往下看,頭暈目眩,高度足有幾十米。確實是一處絕境!若是沒有鏈梯攀爬,我想如果不是經(jīng)過特殊訓練的人,是肯定難以攀登上來的。</h3> <h3>再往前行,寧金鎖已經(jīng)在“缸”的上面平擺了幾根樹干,大家踏著樹干搖搖晃晃過石坑。</h3> <h3>回頭看看這個“缸”,還是能夠體會到地形險要的情境的。</h3> <h3>穿過這個缸,前面就是人稱“頂蓋石”或“缸蓋石”的地方。抬頭望去,一塊巨大的石塊堵住了前行的道路。</h3> <h3>向導首先爬到巨石之下,順著巨石后面的縫隙,剛好可以鉆出一個人。大家一個一個從石縫中鉆了上來。大家戲稱尤如再生一般。</h3> <h3>大家在此拍照留念,然后繼續(xù)前行。</h3> <h3>缸蓋石之后,便開始了近乎70度陡峭石坡路段的爬行。</h3> <h3>翻過一個埡口,走到了山體另一個巖層。</h3> <h3>順著巖壁平行前行一段后,又遇到一段陡峭的亂石坡繼續(xù)前行。</h3> <h3>走到一處斷崖前,向導說這是最后一處攀爬了。不過這一段攀巖沒有鏈梯,只有一根長長的樹干插在石縫中,作為人們爬升時的輔助抓手。</h3> <h3>大家揮手致意,拍照留念。并未露出艱難困苦的表情。</h3> <h3>爬上這處斷崖,又順著石縫攀上了一段石堎。</h3> <h3>然后又是一段陡峭的石坡道,之后就看到了山梁上的特別高大的白皮松樹。</h3> <h3>具有600年歷史的白皮松,數(shù)人才能合抱起來。</h3> <h3>再往前行一小段,便來到了老皮莊。</h3> <h3>據(jù)當?shù)叵驅堁a才講,老皮莊只剩一戶人家,也就是一個老光棍了。一個人住在黑乎乎的屋里,主要是靠在山里挖樹根、崖柏或龍頭拐出賣給驢友掙點小錢為生。每當驢友到來,就拿出幾件可以做根雕毛坯來賣。</h3> <h3>向導張補才講,還有一戶人家是外村的來老皮莊租了房屋,做飯賣面,十元管飽,專門為來十八缸穿越的驢友服務的。</h3> <h3>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但凡高山峻嶺中有村有人家的地方都有水源。這是村里路邊的一口水井,水井不足一米深,清澈見底。據(jù)說雨季時,水井里的水可以外溢出來。</h3> <h3>大家在老皮莊合影留念。齊喊:我們登上了十八缸山頂。向導加了一句:還登上了雙龍洞山頂。</h3> <h3>我在老皮莊轉了一圈,大部分房屋己經(jīng)倒塌。村東頭有座小廟,廟內不見所供何神,側墻上石碑記載此廟為清乾隆三十二年本村村民捐款所建。</h3> <h3>在老皮莊吃了午餐后,向雙龍洞前行。由于雙龍洞與老皮莊處在同一山脈,在山頂?shù)牧硪粋鹊撞浚p龍洞很少有人去,從山梁下去后,草叢密度大,道路不明顯,所以,志軍、衛(wèi)平、寶興、珍珍等走的太快,錯過了雙龍洞,建峰首先找到雙龍洞,我和海平隨后,有幾位驢友又退回來才找到雙龍洞。</h3><h3>雙龍洞原建有雙龍寺,是雙龍村附近幾個村舉行廟會的地方,由于后來村里已無人居住,全部移民下山,所以也沒廟會了,無人祭拜斷了香火,僧人也無法居住了?,F(xiàn)在房屋已經(jīng)全部倒塌了。</h3> <h3>這是雙龍洞的大門洞。</h3> <h3>這是雙龍洞的兩個洞口。</h3> <h3>雙龍洞前立著一通《重修雙龍洞碑記》的石碑,碑上記載:清嘉慶年間在此就創(chuàng)建了戲樓,光緒十六年重修正殿,增高了戲樓三尺,新修櫃房一間,騾屋五間,增修上下院整齊寬闊,殿宇輝煌。從石碑可以看出當時雙龍洞的香火旺盛的情景。</h3> 雙龍洞有兩個天然石洞,高大寬闊。一洞深約50米左右,一洞深約二十米左右。<div><br></div> <h3>深一些的洞約50米左右。</h3> <h3>淺一點的洞約二十多米深。</h3> <h3>在二十多米深的洞里,有一眼泉水,可以飲用。當年雙龍洞寺內的人畜吃水可能就是靠這個泉水吧。</h3> <h3>離開雙龍洞,走過一段平緩的小路,然后爬坡上山。</h3> <h3>不一會兒就上了山梁,與在此等候的向導及志軍他們幾人會齊后繼續(xù)沿著山梁前行。</h3> <h3>然后一路下坡,直插到溝底的公路上。左拐一公里左右,就到了黑茅溝白徑古道的入口處。</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就是黑茅溝(也有叫黑毛溝或黑貓溝的)白徑古道的入口處。白徑古道,古稱白徑。白陘位于太行山南關山,連接馬圪當大峽谷,全程百余里。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過而叫白陘。白陘起自輝縣薄壁,經(jīng)陵川長山底,武家灣,甘河,磢底,橫水河至晉城,長治與太行陘,滏口陘會合。凡陘必為隘,凡陘必設關,白陘關叫孟門關屹然立于晉豫邊界,至今山名仍叫關山。此陘可南渡黃河,攻汴,鄭,東向山東菏澤,大名府,北窺安陽,邯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隘。</font></h3> <h3>  白陘古道,是著名的“太行八陘”第三陘。景區(qū)山門石刻記載,白陘古道大約始于距今3300年前,商代20代君王盤庚由奄(今曲阜)遷都太行山下的殷(今安陽)之后,自然形成了各地通往太行山下的通道,是晉東南與豫北之間的重要通道,現(xiàn)今大部分路段已被改造為公路。雙底村的這段白陘古道鑿巖建道于百十米高的懸崖裂谷東壁,保存較為完好,是現(xiàn)如今“太行八陘”中保存最好、現(xiàn)存最長的一條。<br></h3> <h3>從黑茅溝白徑古道入口進去,沒走一會兒,經(jīng)過一座古石拱橋。這就是傳說中的行巔第一橋或仙人橋或寡婦橋。行巔第一橋修建于民國十九年,大橋下面的那座石頭小橋,才是正宗的與白陘古道相配套的古橋。古籍記載叫“仙人橋”。《陵川縣志》記:仙人橋,縣東南五十里十里河旁。說古道修到此時遇溝隔斷,不能連續(xù)。但次日晨卻見橋已架起,突現(xiàn)坦途。這座橋也叫“寡婦橋”。古時候,這一帶森林茂密,常有虎豹出沒。橫水河村村民張彌沿古道下河南販糧,因舊時所建之橋已塌,只得繞兩山灣逾一深溝曲折而上古道。未曾想突被猛虎襲擊喪命,扔下妻子玉蓮。玉蓮痛定思痛:有橋則為通途,無橋則淪僻壤,一橋竟定丈夫存亡。于是荒之土地不顧,每天鑿石修橋。到丈夫亡命百祭之日橋架成,玉蓮橋頭一呼,天上竟見一座彩虹橋,玉蓮則循橋飄飄然飛天而去。而后亦稱“寡婦橋”。</h3> <h3>白徑古道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懸崖。道路由一塊塊花崗巖石頭砌成,石頭表面被千年踩踏的十分光滑。盡顯蒼桑的歷史感。</h3> <h3>路邊后人修建的休息亭。</h3> <h3>古道旁的石窟溶洞,古時曾是過往行人的客棧。溶洞一角還有小水源可供人飲用。</h3> <h3>忽然發(fā)現(xiàn)古道上有幾處石塊上刻有“古郊”二字,后經(jīng)問詢向導張補才講,一說是古代此段屬古郊鄉(xiāng)轄區(qū),一說是此段路由古郊鄉(xiāng)負責修建,為保證質量,誰修建誰維護。就如同現(xiàn)在的說法叫終身負責制。</h3> <h3>古道上還常??吹绞瘔K上形成的狀如馬蹄狀的小石坑。許多人都認為這是騾馬踩踏形成的馬蹄痕跡。對于這一點,向導張補才特別解釋說,這不是馬蹄坑。他說,你發(fā)現(xiàn)有這種狀如馬蹄坑的地方,都是處于一塊較大的大塊上,不是人工砌上的石塊,而是原來山體上的石頭。這種石頭中間存在小裂紋,當?shù)厝私惺荆?jīng)過常年累月的雨水淋沖將騾馬糞便及塵埃敗葉的汁液滲透進石芯縫隙中,久而久之風化演變而成的。這種解釋我也是第一次聽說哈哈</h3> <h3>在“仙人寶座”上拍照留念。</h3> <h3>又遇一個休息亭。</h3> <h3>忽然抬頭望去,只見古道上方的天目山上,有一個山體孔洞,形如立目。這就是古道路上的著名景點“天目明窗”。此洞高40米寬6米,人稱:晝可看紅日藍天,夜可賞明月星辰。</h3> <h3>再往前行,是“白徑鎖鑰”景點,即在古道上的隘口。</h3> <h3>在“回音壁”景觀處,對著高聳的略顯弧形的絕壁大喊一聲,果然聽到了回聲連連。</h3> <h3>繼續(xù)前行,路旁發(fā)現(xiàn)一處建筑群。旁邊在一倒塌的小廟。</h3> <h3>廟壁上有一刻有“界碑”二字的石碑。有人說界碑之處即是晉豫兩省的交界處。我細看界碑文字后感覺應該另有說法,大家可以探討。</h3><h3> 碑文中寫有“山神祠誠為兩省之要害實屬往來之衛(wèi)衢幾以供行人歇足”,捐資者有:“貴盛店”“興盛店”“義興店”“興裕號”“德順號”“義隆號”等及一些個人。內容主要是修殿為讓神靈庇佑,以及幾人商議如何使行人能免受風雨侵擾安心歇足。落款是大清嘉慶十八年所立。當?shù)乩相l(xiāng)講,小廟旁就是古客棧。所以應該推想,這塊界碑可能是兩省商家約定的以山神祠為界分別經(jīng)商開店的地盤劃分的地界,而并非官府所立的界碑。從古至今,個人和單位都是無權確定轄區(qū)地界的。</h3><h3>按照照規(guī),省與省,縣與縣等行政轄區(qū)的界碑,應該是由官府立碑。</h3> <h3>這是小廟旁邊的古代客棧的遺跡。</h3> <h3>經(jīng)過界碑處,不一會兒就到了著名的白徑古道“七十二拐”的地方。下圖是從網(wǎng)絡上下載的一張七十二拐全貌圖。即在一個兩山相夾的小山洼陡坡上,修建的有72個拐彎的石塊砌筑的山路。</h3> <h3>在古道上隔一截就筑有一條橫在路上的高出路面的石條,這有兩個作用,一是防止騾馬上坡打滑,一是雨天分流雨水。</h3> <h3>由于是走的下坡路,72拐也沒覺得有多艱難。不一會兒就到了這段古道的終點。只見一座門樓上寫的“晉門”二字,便知已到白徑古道山西通往河南的起點。</h3> <h3>72拐,是為了促進旅游而起的吸引游人的名字。當?shù)剡^去叫72拐為小磢,說南面還有一個叫大磢。72拐下到山底叫磢底,由于修古道在先,建村在后,所以當?shù)乩先苏f:先有白徑道,后有雙底村。</h3> <h3>至此,全部完成了十八缸~雙龍洞~白徑古道穿越的全部行程21.8公里。</h3><h3><br></h3><h3><br></h3><h3>下面展示一下同行驢友的風彩。</h3> <h3>第一缸底亮一嗓!</h3> <h3>三美驢同框。</h3> <h3>夫妻秀恩愛。</h3> <h3>姐妹情深</h3> <h3>柔軟功夫相當了得!</h3> <h3>鏡中人影</h3> <h3>昂天長嘯</h3> <h3>騎友變驢友</h3> <h3>舞棒論棍</h3> <h3>買來山貨回家坐。</h3> <h3>收藏崖柏和龍頭拐</h3> <h3>借問強驢需休息?</h3> <h3>悠然自得躺竹椅。</h3> <h3>老杜與我要合影,建峰站那不挪空。</h3> <h3>回顧此次行程有幾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十八缸線路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不是恐高,不是特別膽小,手腳靈活有力,是完全可以攀越成功的。同行驢友們事后樂觀的講,十八缸驚險也不過如此吧了哈哈??。二是沒想到白徑古道保存的這么好。雖然沒有什么強度,但感受了一次穿越古代時空的體驗。三是沒有想到大多數(shù)驢友一天半的行程我們一天就走了下來,而且回來后連我都還沒覺得特別累,沖了一澡就渾身輕松,也算是創(chuàng)了奇跡。自己對第二天的北扒絕~紅豆杉大峽谷穿越更增添了信心!</h3><h3> 晚上爭取早睡,為第二天的行程做好準備。期待我的北扒絕~紅豆杉大峽谷穿越的游記吧哈哈??</h3><h3><br></h3><h3><br></h3><h3> 注:個別照片選用同行驢友在此一并致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