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們的名字叫知青</p><p> 一一臺峰知青生活雜記</p><p> (第1、2集)</p><p> </p><p> 【前言:從2015年7月開始至今,我陸續(xù)寫了有關回憶知青的微信52篇,值此紀念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五十周年之際,為了便于保存和交流,我將其整理編集美篇,也算是一種紀念?!?lt;/p> <h3> 第1集</h3><h3> </h3><h3> 昨天.我們一行十五人.踏上回鄉(xiāng)的路.回到40年前我們上山下鄉(xiāng)的村子一一沙埕臺峰村。</h3><h3><br /></h3><h3> 那時.那山.那水.那人.那故事....這里的一切都深深銘刻在我們的心上.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出現(xiàn)在我們的夢中……</h3> <h3> 臺峰.是處于福建東北角的小村莊.她屹立在著名的沙埕港的西面.與沙埕鎮(zhèn)隔港而居.與臺山島.崳山島.臺灣島隔海相望.</h3><h3><br></h3><h3> 臺峰.有幾百年的歷史.曾經(jīng)村名是陳家洋.據(jù)說最早生活在此處的是陳姓族人.后來遭海盜血洗滅門.再后來來自山西太原王姓子民.遷徒定居.現(xiàn)在大都王姓.我的本家。</h3><h3> 臺峰.是個有歷史有文化有底蘊有故事富有傳奇的村莊.。</h3> <p> 臺峰知青點.創(chuàng)建于一九七四年七月.先后共有22名知青在這里生活.若按照下鄉(xiāng)時間順序劃分,初步統(tǒng)計有五批知青在此落戶.他們分別是:</p><p> 一九七四年七月.笫一批名單:陳雪娟(女.沙埕中學七四屆高中畢業(yè)生).夏雪珍(女.福鼎一中七四屆高中畢業(yè)生).劉正英(沙中).林峰(一中).黃傳苗.(沙中).陳照希(沙中).江招鵲(沙中.已故).共有七人。</p><p>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五日.第二批名單:劉真娥(女.沙中).姚錦玲(女.沙中).朱昌勇(沙中).王海鷹(沙中).共有四人.</p><p> 一九七五年八月初.第三批名單:吳永勇(一中).吳永勝(一中.已故).共二人.兄弟倆。</p><p>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五日.第四批名單:潘覺新(女.沙中).朱梅生(女.沙中).高植鵬(沙中).周孝輝(沙中).溫亦仙(沙中.已故).共五人。</p><p><br></p><p> 一九七七年二月及后.第五批名單:楊華麗(女.沙中、一中),陳書清(沙中、一中),朱承雄(一中).林艷秋(沙中).共有四人.</p><p><br></p><p>我們</p><p>有個共同的名字.</p><p>…... 知青</p><p>人們都這樣稱呼</p><p>那年月</p><p>母親生了太多的兒女</p><p>她貧困交加</p><p>把我們托付給</p><p>那些生長糧食的地方</p><p>母親</p><p>給我們起了個乳名</p><p>......知青</p><p>(知青詩摘)</p><p><br></p> <p>【留言摘錄一一</p><p>我們的名字叫知青…這標題好!一一果子</p><p>向知青致敬!一一柚子面</p><p>難忘四十年。一一大熊貓</p><p>你們還有個念想的地方,我插隊的地方已淹沒在水里了。一一李進</p><p>老師您昨天去臺峰,我不知道,</p><p>我最近安排安征遷項目辦工作。一一徐而菜</p><p>臺峰農(nóng)民他們都稱我們叫 青年知識,這樣的叫聽了很親切[強]一一高植鵬</p><p>海鷹你好!謝謝你們一直那么尊重我,我們在艱苦的勞動生活中結下了深厚情誼,終生溫暖,回味無窮,永遠難忘,我有時間還是會回去與你們相聚。那山那水那人在我心中留下永遠的情結。代我向臺峰老表們問好,也祝大家玩得開心!.....夏雪珍</p><p>謝謝各位朋友點贊和評論,知青生活在我們心身上的印記.如同胎記.永遠抹不去.隨著時光流逝.我們越發(fā)珍存這段記憶.我愿意陸續(xù)通過微信.和朋友們分享.和知青朋友一同交流.也希望得到各位微友理解和點評。</p><p> 時間己久遠,許多回憶恐多有誤,敬請知情人等指正。一一王海鷹】</p><p><br></p><p>2015.7.25</p><p>記于沙埕臺峰</p><p>2015.7.26</p><p>稿于福鼎桐山</p> <p> 第2集</p><p> </p><p> "上山下鄉(xiāng)"一詞最早見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綱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開始的標志。</p><p> 最早的上山下鄉(xiāng)行為始于1955年,(為縮小城鄉(xiāng)差距),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qū)墾荒,11月份獲得北京團市委的批準與鼓勵,隨后引起城市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p><p> </p><p>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活動。此后到1978年,有1700多萬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接受"很有必要"的"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鄉(xiāng)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nóng)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優(yōu)秀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因此,廣義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經(jīng)歷25年,知青總數(shù)達2000萬人左右。 </p><p> 真正形成一場大規(guī)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政治運動應是1968年開始,至今己有五十年,其中的酸楚苦痛、是非功過,一言難盡,誰人能說清。</p><p> </p> <h3> 1975年7月15日.這一天.我們沙埕中學七五屆高中畢業(yè)生上山下鄉(xiāng)踏上征途的第一天,我們永遠銘記.以下是我的一些片斷回憶:</h3><h3> 沙中七五屆高中只有一個班.共46人(女12人).其中大部分是回鄉(xiāng)知青.大約只有11人是下鄉(xiāng)對象。</h3><h3> 回鄉(xiāng)和下鄉(xiāng)的區(qū)別是這樣的.同學中有些本來就是從農(nóng)村來的,屬農(nóng)村戶口,因此回了農(nóng)村原居住地,稱為"回鄉(xiāng)知識青年"。而原來是居民戶口的而變更成農(nóng)業(yè)戶口的學生,落戶到農(nóng)村務農(nóng)的則為下鄉(xiāng)知識青年。</h3><h3> 我覺的,知青應是回鄉(xiāng)知青和下鄉(xiāng)知青的統(tǒng)稱。</h3><h3> (胡溫時期.有人大代表提議案.反映一個問題.即回鄉(xiāng)知識青年不管在農(nóng)村多久,都是不算工齡的。如今,有人把回鄉(xiāng)知識青年的工齡問題提了出來,并以《我有問題問總理》為題在網(wǎng)上發(fā)表,引發(fā)熱議。)</h3> <p> 我所知道有七位下鄉(xiāng)對象分別去了兩個知青點.</p><p> 一是劉劍.李德建.劉麗云三位同學去小白鷺知青點落戶;二是朱昌勇.姚錦玲.劉真娥.王海鷹我們四人去臺峰知青點。</p><p> 沒有畢業(yè)典禮.更沒有聚會,只有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句留言。</p><p> 75年6月1日兒童節(jié)那一天,大家匆匆在母校沙埕中學教室前,大樹旁操場上拍下一張畢業(yè)留影,46位同學鳥散魚潰似的消失在鄉(xiāng)村里、海島上...…</p> <h3>【留言摘錄:</h3><h3> 愛回憶,意會著你的心慢慢老去[呲牙],老鷹,寫一部知青傳記。</h3><h3> 一一緣聚</h3><h3>墾荒本是好事,但一鍋蜂涌現(xiàn)成為國人通病,社會問題不斷,之后還有幾個熱潮也是一樣。</h3><h3>一一柚子面</h3><h3>知青代表照片第一排右一是王貞春老師姐夫,去年偶然在福鼎火車站碰到,他們居然還認識我。[呲牙]。 一一大熊貓</h3><h3>是林朝成同志.當年沙埕公社知青辦主要負責人。大熊貓[握手]你好.你念書時.文科特好.心思豐富.請你也多多寫作.不吝賜稿.有可能,那一天,我們編集成書.要有你文字出現(xiàn)。</h3><h3>一一老鷹</h3><h3>首代找不到老鷹你[偷笑]</h3><h3>一一糖糖</h3><h3>糖糖[握手]你好.我是落后派,積極分子先進代表沒我的份.當年我人瘦體弱.思想落后.不夠格.相片中后兩排是下鄉(xiāng)回鄉(xiāng)先進代表.四男四女.前排是當時公社領導和貧下中農(nóng)代表[微笑]。 一一老鷹</h3><h3>這張《沙埕公社出席縣首屆知青積代會留影》照片太珍貴了,有李雙英,姚雙玉,阿費伯,謝謝麗云,轉告麗云,我很想她,想念你們每一個人!祝愿大家健健康康,每一天都快快樂樂!</h3><h3>一一夏雪珍于深圳</h3><h3> 離家</h3><h3>水漲碼頭歐鷺低,</h3><h3>小舟離岸各東西。</h3><h3>臺峰白露山頭望,</h3><h3>半是沙灣半是泥。</h3><h3> 一一海邊沙子</h3><h3>讀海邊沙子詩作《離家》.仿彿回到四十年前同學奔赴農(nóng)村分別情景.讓人浮想.讓人感慨.試和其詩一首. </h3><h3>潮涌海港東風勁, </h3><h3>啟航笛聲鷗鷺驚。</h3><h3>同窗淚別家人憂,</h3><h3>揮手徬徨踏浪行。</h3><h3>......心中千言.拙作幾行.不成詩句.聊表情思。</h3><h3>一一老鷹</h3><h3>海鷹,你還記得當時上山下鄉(xiāng)的口號嗎,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我憑感覺寫。得到你的共鳴和唱酬我很高興。你的詩讓四十年前沙埕碼頭歡送知青的場景歷歷在目,親切還有點傷感!</h3><h3>一一海邊沙子</h3><h3>海沙[握手]讀你詩作和留言,記起口號."半是紅心半是泥"是有典故的[強]."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當年多么響亮的口號.現(xiàn)實中.讓泥巴和紅心一起滾打.其狀必會慘痛傷感。 一一老鷹</h3><h3>我不要慘痛傷感,改詩!</h3><h3>一一海邊沙子</h3><h3>[微笑]剛見海邊沙子改詩,有感,胡哼四句:</h3><h3>白露沙灘風景地,</h3><h3>曾經(jīng)我友艱難行。</h3><h3>今日改詩不傷感,</h3><h3>只因紅心有真情。</h3><h3>一一老鷹】</h3><h3><br /></h3><h3>2015.7.28</h3><h3>于桐城菜園里</h3><h3>【編后:為保存微信發(fā)朋友圈當時的朋友互動情況,我盡量把有關留言呈現(xiàn)為記?!?l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