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向陜北和山東解放區(qū)發(fā)動重點進攻,中共中央審時度勢,主動撤離延安。葉劍英、楊尚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直屬機關人員轉移到山西臨縣。4月11日,中央后方委員會在臨縣成立。中央后委成立后,統(tǒng)籌中央后方各項工作,承擔著“中央?yún)⒅\部”和“后勤保障部”的任務,成為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國各解放區(qū)的紅色樞紐、后方基地,為中共中央轉戰(zhàn)陜北期間指揮全國的解放戰(zhàn)爭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奪取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h3><div> </div> <h3> 后委機關和人員所駐村莊沙盤。</h3> <h3> 臨縣是革命老區(qū),1926年建立黨組織,1940年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處于晉綏邊區(qū)通往陜甘寧邊區(qū)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堅實的革命基礎,使其在1947年到1948年成為中央后委所在地,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光輝的篇章。在中央后委駐臨縣期間,老區(qū)人民胸懷全局,無私奉獻,對中央機關人員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軍民同甘共苦,團結互助,度過了難忘的革命歲月,鑄就了不朽的歷史豐碑。</h3> <h3> 1947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在臨縣成立。1948年3月,毛主席東渡黃河后,后委轉移西柏坡,5月23日中辦行文撤銷后委、工委。</h3> <h3> 后委書記葉劍英,后方支隊司令楊尚昆。常委李維漢、李克農(nóng)、鄧穎超;委員李濤、戴鏡元、王諍、帥孟奇。</h3> <h3> 1947年8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司令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移駐臨縣南圪垛、沙垣、高家坪。西北局書記習仲勛、副書記馬明方、組織部長馬文瑞。聯(lián)防軍司令賀龍、政委習仲勛。邊區(qū)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10月20日轉移陜西綏德。</h3> <h3> 后委是中央的后方保障基地,是人員和物資的中轉站。后委為保障3200多人(最多時5500多人)的安全和生活,做了大量工作。由河東供應中央的經(jīng)費、物資以及部分兵員的補充,也都由后委集中承辦。</h3><div> </div> <h3> 中央后委在臨縣期間,臨縣除加強保衛(wèi)工作外,還保證了糧草供給,每人每天供應糧食1.5市斤,騾、馬(250頭)每頭日供草15市斤,料10市斤。前后甘泉供應糧種主要是白面和小米,供給時間為1年。</h3><div> </div> <h3> 1947年9月,根據(jù)前方的需要,后委向中央縱隊運送了棉衣800套,土布1036丈,棉花1470斤,以及電臺的搖手、保健藥品和醫(yī)療器械,騾馬的蹄鐵、肚帶、鞭梢等物資。在此期間,后委還組織臨縣民工4000余人,從周邊地區(qū)運送糧食5410石,被褥近萬套,支援了西北解放戰(zhàn)爭。</h3> <h3> 后委是中央的參謀部,是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國各方面的聯(lián)絡中心。中央軍委90%以上的電臺都集中在三交,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指示,絕大多數(shù)都由后委轉達。各戰(zhàn)略區(qū)和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地下黨的許多電報,也是由后委向中央轉報的。中央后委把中央前委、工委和各戰(zhàn)略區(qū)、野戰(zhàn)軍及地下黨,組織成為一個嚴密而靈活的整體。各野戰(zhàn)軍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總結,絕大部分都選送到中央后委,再由后委整理上報中央,或介紹給各戰(zhàn)略區(qū)。</h3><h3> </h3> <h3> <font color="#167efb">山溝里的參謀部</font> 中央后委在三交鎮(zhèn)附近建立無線電通信中心。4月下旬,建起8個通信電臺,收信臺設在孫家溝,有10部收報機,總臺用1部收報機24小時守聽毛澤東率領的中央支隊電臺的呼叫,隨時保持聯(lián)絡。無線電總臺除負責中央后委的通信聯(lián)絡之外,主要擔負大部分黨臺、戰(zhàn)略臺、戰(zhàn)報臺、新聞臺的聯(lián)絡任務,并為轉戰(zhàn)陜北的黨中央電臺轉報,還負責收發(fā)新聞,成為中央轉戰(zhàn)陜北期間的后方重要通信樞紐。</h3><div><br></div><div> </div> <h3> 王震評價:“毛主席在陜北之所以能夠料事如神,指揮若定,中央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lt;/h3> <p class="ql-block"> 后委承擔對外宣傳和出版任務,是中央對外宣傳機構。1947年5月1日,中央外事組在臨縣成立,根據(jù)新華社及塔斯社電訊編譯《新聞資料》(1947年8月25日改名為《新聞快訊》和《參考資料》);根據(jù)美國新聞處出版的有關資料編寫《美國手冊》,介紹美國政黨、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并對美國有關問題進行專題研究;英譯毛澤東著作、七大黨章、黨章報告及編譯各種對外宣傳資料等。中央外事組是中央對外宣傳機構。</p> <h3> 后委在臨縣召開土改糾偏會議。1948年2月18日召開三交土改糾偏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土改工作團的干部和臨縣縣、區(qū)的同志。會議開了13天,會上,葉劍英著重講了形勢問題以及怎樣劃分階級問題,對待各個階級、階層的政策問題,如何處理打人殺人的后遺癥問題和平分土地問題。這次會議之后,臨縣及整個晉綏土改中“左”傾偏向迅速得到糾正,各項工作步入了健康發(fā)展的軌道。</h3> <h3> 1947年2月,延安軍工局遷至晉綏,與晉綏工業(yè)部合并。3月,胡宗南大肆進犯延安,中共中央為了保存和發(fā)展軍工生產(chǎn),將黃河以西的兵工廠全部轉移到黃河以東的臨縣、興縣等地。同時延安軍工局和所屬軍工廠,也遷到晉綏工業(yè)部。工業(yè)部駐臨縣林家坪,所轄12個軍工廠,臨縣有5個,分別駐扎在6個村莊。</h3><div> </div> <p class="ql-block"> 后委領導起草《新民主主義憲法草案》,為新中國制憲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后委領導下的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在臨縣后甘泉村,由謝覺哉、王明等組織起草全國憲法及研究制定新民主主義的法律理論。4月開始起草憲法,5月到7月,分別討論地方制度、司法制度、民族自治各章,至10月,召開法委會征求憲法草案的最后意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新民主主義憲法草案及其他法律草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擬制政權組織法規(gu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新中國制憲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p> <h3> 到1948年,陜甘寧軍工廠與晉綏工業(yè)部合并,建立了以晉綏為主的14個軍工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軍工廠年生產(chǎn)“七五”山炮彈0.43多萬發(fā),“一二○”迫擊炮彈0.5萬多發(fā),“八二”炮彈7萬多發(fā),“五○”、“六○”擲彈筒8萬多發(fā),手榴彈100余萬枚,黑色炸藥、發(fā)射藥、黃色炸藥15余萬公斤,復裝子彈15萬發(fā),制皮革10萬多張,制造生產(chǎn)炮彈的專用機床20臺,輕工業(yè)各廠所需的工具、機床若干,修理前線運回的大炮、機槍等武器不計其數(shù)。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zhàn)爭,造就了一大批軍事工業(yè)專業(yè)人才,為新中國軍事工業(yè)奠定了基礎。在保衛(wèi)延安、攻克太原、石家莊等戰(zhàn)役中,我軍所用的黃色炸藥包和快火手榴彈,都是工業(yè)部制造的。</h3> <h3> 為了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在陜北生活戰(zhàn)斗了13年之久的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率領中央機關,于1948年3月23日,由陜西吳堡縣川口渡口乘船東渡黃河,在臨縣磧口鎮(zhèn)高家塔登岸,夜宿寨則山村,從此離開了陜北,踏上臨縣這塊熱土,結束了歷時一年零五天,行程兩千多里的轉戰(zhàn)陜北的征程,最后輾轉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并在那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奠定了新中國誕生的基石。</h3><div><br></div> <h3>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東渡黃河,24日到達后委駐地雙塔村,在接見宣傳部長劉楓時說:“這次中央后勤單位住在貴縣,在安全方面、生活供給方面都安排的很好,我代表黨中央向你們表示感謝。”25日,在行軍大會上,主席講:“行軍是艱苦的,可前途是光明的?!?6日,經(jīng)臨縣城、白文鎮(zhèn)到達興縣蔡家崖。</h3><div> </div> <h3> 中央后委在臨縣期間,正值晉西北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老百姓生活極度困難,但臨縣人民與后委同志一道同甘苦、共患難,團結互助、攻堅克難,譜寫了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動人篇章。</h3> <h3>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眸中央后委在呂梁臨縣這段歷史,追憶展現(xiàn)解放戰(zhàn)爭重要關頭革命先輩在當?shù)厝嗣衩芮信浜舷?,為推動解放?zhàn)爭和中國革命勝利建樹的豐功偉績,對于我們了解黨的歷史,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傳承呂梁精神,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具有重大現(xiàn)實作用和深遠歷史意義。讓我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恪守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h3><div><br></div>